云南映象演出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将原生态的乡土歌舞精髓和经典的民族舞全新整合重构,是到昆明非常值得一看的演出,那么云南映象舞剧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云南映象》由序:混沌初开,第一场:太阳,第二场:土地,第三场:家园,第四场:火祭,第五场:朝圣,尾声:雀之灵,七部分构成。
融合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太阳鼓、象脚鼓、芒鼓、铜芒、神鼓、铜镲舞、烟盒舞、花腰歌舞、伞舞、月光独舞、甩发舞、新平花腰傣、打歌、牛头舞、面具舞蹈、葫芦笙舞、纹身、东巴舞、涅磐、藏族舞、玛尼石、转经筒、孔雀等民族歌舞、图腾信仰、以及生产生活工具等原形态,展现着天人合一的舞蹈思想。
第一场“太阳”
展现了人类久未蒙面的原始土著时期,鼓声敲开了民族起源,也敲开了整个舞蹈的序幕。
“太阳和月亮,从东到西追不停,开天的时候就走成一路了;男人和女人,从生到死离不得,辟地的时候就连在一起了。”
这一场几乎囊括和展现了云南各民族的所有鼓器,对当地人而言,鼓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图腾崇拜,它象征着本民族的起源。伴随着图腾崇拜孕育而生的是鼓器的传说,云南关于鼓器的传说堪称中国之最,最有名的便是基诺族的传说:
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太阳鼓,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太阳鼓从此成为了基诺族最神圣的器物,并由此衍生了太阳鼓舞,每到除夕夜太阳鼓敲响就会被敲响,而这也成为了基诺族美好生活的福音。
“太阳”里的鼓声有着和基诺族的太阳鼓异曲同工之妙,
鼓点贯穿着生命的孕育、成长、茁壮到最终的消逝,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表达。
第二场“土地”
“土地”由“月光”(杨丽萍独舞)、“彝人伞”(黑彝)、“烟盒舞”(彝族尼苏支系)、“女儿国”(新平县花腰傣)、“打歌”(南涧彝族),“石屏花腰彝歌舞”组成。</p><p>“月光”是杨丽萍的首次独舞,运用“剪影”的舞台艺术,营造出一种明月当空、月色朦胧的氛围。舒缓的音乐、柔美的舞姿,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可能,可谓民族舞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花腰彝歌舞”中“海菜腔”节奏高亢起伏,没有任何的器乐伴奏,中间加入杨丽萍用云南方言低低的吟咏:“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壳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那是一种强大的对生命的本原的尊重,再次烘托了”土地“的主题。
第三场“家园”
这一场主要讲诉的是“万物有灵”的思想。万物有灵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也正因此,杨丽萍将云南先民信奉“树”“树精”“小朴少”“生灵”“将逝去的家园”“祥和”结合在一起来表现”家园“的主题,展现出少数民族先民们对山神、树神、寨神、石神的敬畏之情。
“家园”是一场群舞,演员们通过快速拍手与击地高歌,表达着对家园的珍惜、敬仰之情,同时也警示着我们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这种震撼之情贯穿六整场演出。
第四场“火祭”
这里的青草会跳舞,如果你愿意在地匍匐;这里的石头会说话,如果你愿意用灵魂倾听。这里的山离天近,所以神话还活在放牛人的山歌里;这里的水和石一起流,所以神灵和老乡一起喝醉酒。这是”火祭“的旁白。
“火祭”由“甩发舞”、“葫芦笙舞”、“面具舞”、“纹身"、“东巴舞”(丽江县纳西族)、“牛头舞”(佤族)、“涅磐”组成,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的象征,是生命演进的一个里程碑。
少数民族中有很多和火有关的节日,最典型的就是彝族“火把节”祭火仪式,以及发生火灾后的“送火神”仪式等等,它被看作是人类生命的基础,人们对其有着强烈的崇拜之情。</p><p>“凤凰涅磐”就是表达着彝族对火神“阿依迭占”的崇拜,对生命生生不息的向往。
第五场“朝圣”
“朝圣”由雪山”"藏族舞”“转经筒”“玛尼石”组成。用身体丈量大地的信徒、色彩斑斓的经幡、圣洁的玛尼堆,完美的舞姿,为观者展现出一幅雪山、天国图景。
他们走向神山,走向心灵的理想天国,表达出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表达着人们对山神的信仰。
尾声“雀之灵”
“雀之灵"以一只亭亭玉立的白孔雀形象,展现了初到凡间的精灵,踏着羞涩的舞步,满是傣家的风情。
“雀之灵”中美丽的羽翼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对凡俗生命的超越。舞者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了对“孔雀”的崇敬,当孔雀最后挥舞着彩羽离去时,孔雀所拥有的桀骜品格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
《云南映象》是对原生态歌舞的浓缩,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这台舞剧中,祖祖辈辈的生命被还原,鼓舞、烟盒舞、打歌舞、甩发舞、海菜腔中,每一个对自然尊重与敬畏的细节都能让我们泪目,这就是民族文化与心灵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