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一个点
¤叶叶集
XX年中考是我市初中学生加入新课改队伍以来参加的全新样式的考试。在语文科目的考试中,作文部分由原先的文体不限改为写作记叙文,而且方向坚持至今。现在,我们甚至在高中的试卷中,也看到明确要求写记叙文的命题。
记叙文,是广大中小学生接触最多的、最熟悉的文体。可是,我市自XX年以来,每年抽样检查的考生作文得分率都在70%以下,其中一年只得了61.86%。
这个数字,每年都让我觉得震惊。为什么我们的阅读无法很好地服务于写作?为什么学生浩如烟海的习作无法溅出一点让阅卷教师欣赏的水花?到底什么样的记叙文才是好的?
回答这最后一个问题,我感到其实有需要对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解释什么是记叙文。这个另论。今天,我假设我们在明白了什么是记叙文的前提下来谈记叙文的写作,从一个点上来谈如何写一篇比较精彩的记叙文,如何在考场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打下一不太低的分数。
最近,我看了一位初三学生近两年的考场作文。这位学生基础很好,小学读的是省一级学校,语文基础很扎实,表达流畅。但是,她的作文老是没能拿高分,大概在42分左右。我发现她的作文有一个特点,就是线索非常清楚,以时间为线索,并且拉得很长,经常从年幼时讲到现阶段,层次也很分明,内容看起来很充实。
从我个人阅读的习惯出发,我不欣赏这样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看似涵括范围广,但是对生活的认识浮于表面,有走马观花的之嫌。读了之后,往往没能深刻的印象,无法获得感动,更不要谈感奋或者感悟。
我对她说:“你要学着放大生活中的一个点,想想自己是拿着一个放大器,睁大了眼睛,观察生活中的某个时刻、某种体验。并且把这些东西满怀深情地讲述出来。”
比如,写春天,如果我们写的是“繁花似锦”“春色满园”,就不如来个特写镜头,拍一朵娇柔的轻轻地摇曳在风中的小小的四叶草花,它柔弱的勇敢和倔强,会深深地打动人心。你可以有大视野,但是,一定要把镜头拉近,让人充分地去感受它的美。
比如,写母爱,从母亲教我们学步写起概述到现在每天来接送,很多人的人生都是这样的。这么写,大家读了没什么反应的。不如,选一个场景、选一个细节——哪怕几个动作、几个对话,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母女之间的情谊。例如,有个学生选了这样一个材料:端午节的早上,母亲为被学业折磨地疲惫不堪的女儿洗头。洁净的井台,清凉的井水,母亲慈爱的面庞,温柔的祝愿,“我”满怀的感动,一下子读者就全接受了。再例如,有个学生选了橙子作为情感的抒发点,写母亲每晚为自己准备一个剖开的橙子,写母亲送橙子时的关爱和小心翼翼,母亲离开后那些在温暖的灯光下宛如一条条小船的橙皮。香甜的何止是橙子的味道?记得刘墉老师在讲写作时,就一直强调要是文章色香味俱全,启动多种感官。
就算是大事件,也不能泛泛而谈。有同学写大题材时写得跟复述新闻报道一样,有什么价值呢?比如,汶川地震后,很多人记得的是那一张张悲痛欲绝的脸、那一个深情的短信、那一线微弱的歌声……个人独特的体验对于记叙文来讲,是最重要的。生活中的某些人、某些事,如果真的感动了你,也能感动别人的。所以,要给自己一个传达感悟的氛围,要具体、真切地把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甚至放大它、夸张它,直到它能打动人心。
细节是开在文章里的花儿。请相信,阅卷老师在看了很多片草地之后,他们是很愿意见到花儿的。
写作时,舒缓一点,相信自己在某个时刻的体验和感觉是珍贵的,相信自己捧在手心放在心头的东西别人也会珍爱和善待。你会发现,写作,就是一种生命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