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把新桃换旧符,三军过后多开颜——管窥2019年山东卷高考语文的变化
山东自主命题从XX年至今已过去五年了,每一年都是稳字当头。,语文试题总体难度适中,没有出现偏题和难题,题型稳中有变,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来看,与往年相比,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在考试内容的要求、题型结构的设计上更注重考查能力,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笔者就出现的六点变化,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字音字形,“连体”考查。
第一题五个小题,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6个基础知识点都进行了考查,只是对字音、字形的考查由去年的两个小题合为一题,是一个变化:近义词与成语由去年的一题改为两小题考查,算是一种回归。 具体分析:
本卷首题综合考查了两个知识点:字音与字形。笔者认为这是意料之外,亦属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说自主命题的前四年,除了XX年未考字音,算是考点轮空,其他三年都是分两题涉及,“情理之中”是说去年的近义词和成语的综合考查已算是先例。看似难度增加,其实照顾了两种题型,起点低,难度明显降低。如a、 d两项通过规范朗读,即可排除。
至于标点符号的考查,略显意外。XX年全国各地考题,包括山东卷仅有两套题考过, XX年山东卷本考点轮空。XX年再次出现,最大特点是重点用法的重复性,XX年、XX年、XX年山东卷考查了问号的用法,XX年山东卷考查了引号和点号的位置关系,而今年两点都有所涉及。本点虽然有淡化趋势,但淡化不等于淡忘,建议考前磨枪即可。
其他几个考点本次属于稳定题型。词语考查把常见的近义实词考查点与虚词考查点进行了有机结合,是近几年一直沿用的测试形式。成语考查,山东卷五年命题每年必考,相对稳定,除了XX年综合考查了两个词语和两个成语,略微调整外,成语考点,近年不会轮空。尤其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考点,题型更为固定,考查类型轮流涉及,选句内容更注重实际,贴近生活。今年试题较为传统,难度明显降低。
二、文化味儿更浓。
第二题论述类文章《“断桥”考》,在论说中能融入一些文化色彩,这种文体特点虽说都是平时考生常见的类型,但“断桥”一词让人感觉人文意味、历史底蕴更浓,让人觉得亲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自然,这与山东卷选材有关,近几年的文本选择都以关注社会、注重人文为主要原则,从XX年的《“龙城”还是“卢城” 》到去年的《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再到今年的《“断桥”考》都说明了这一特点。命题总体趋势较为稳妥,文化意味增加。
三、突破地域特色,“诸子”一展颜容。
第三题文言文没选史传类文本,这是本卷的一大变化。考前,很多专家分析,从XX年选择山东籍名人的传记材料到XX年山东籍作家的文学作品,XX年选文山东特色依然是一个趋势,而事实上却让人大跌眼镜,山东印记悄然远去。山东卷这一变化,突破了本地特色选文和史传文的局限,向诸子文章转眸,既彰显多元化,同时,也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地域特色只是巧合,选择文本的标准只有适合。所有的猜题和押宝只会使自己方寸大乱。只有扎扎实实的、系统的复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有目的的备考还是很有必要的,今后复习,不可拘泥于史传文的训练,适度关注一些议论性质的散文也是必要的。
这段诸子散文《韩非子》的节选,还有另一特色,通篇存在一个明确的主题,彰显着一种诚信美德,也就出现了这次由故事性史传文向话题型散文变化的情况。
四、时尚题过眼云烟,传统题分分合合。
、XX年的拟广告词、拟运动会口号,属于昙花一现的时尚题,而今已时过境迁,一去不复返了。而传统的题目在变换形式后,仍然在分分合合中永葆着青春。比如,XX年考的两个题(16、17题)分别考查连贯、得体,XX年合到17题一个题考查了连贯、得体两个点;前有来者,XX年16小题一题考查了压缩语段和仿写两个点,XX年分为16、17两个题来考查。
纵观近几年山东卷,考查点相对稳定,命题中规中矩。但是第五大题作为“高考改革的试验田”,在改革中,应该亮新动作,做排头兵,而山东作为高考大省,亦步亦趋,左顾右盼,是老大有余,创新不足。
五、探究气味浓了!“访谈” 还有,真的?
(一)XX年山东卷《考试说明》,对能力要求进行了修订。其中,对探究能力的表述,由XX年的“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改为“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解读:在实际的教学和命题中,“疑难问题”的答案往往固定唯一,不足以考查考生的可发散、迁移探究能力。因此,此处修订为“某些问题”。能力要求上降低了难度;鼓励考生个性化答题。
确乎规矩,选考题两个探究题认真的履行了。同样仅仅考查了对文中某句话的理解(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谈谈你的看法)。难度降低了,探究气味浓了!学生的答题也应该是有话可说的了。
(二)XX年山东卷《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选考内容中,对文学类文本的四种文学体裁,作出了顺序上的调整,由XX年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改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增加了“科普文章”,删掉了“访谈” 和“社科论文”两类文章,将原来的“调查报告”改为范围更加宽泛的“报告”;顺序调整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
解读:更加符合实际。
文学类文本进行了调整,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属散文,完全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此文文质兼美,语言含蓄且有韵味,内容充满情趣、意趣和理趣。不过表述过于繁复,学生答题可能会过于倚重原文,以文解文痕迹不可避免。
实用类文本同样进行了调整。明显的是删掉了“访谈”,但选文二作为访谈类文本(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9-22题)赫然出现在试卷中已是大家尽知的不争事实。即便文本再好,也不应作为入选理由,另外,文言文选文以 “诚信”为话题,到这里我们只能为之作出一副自嘲的摸样。笔者只能认为,这毫无疑问是一次出题失误。当然,这对今年乃至以后的复习应考并不会造成多大影响,平时训练虽不作为重点,只要是设题好的题目不管是访谈类还是传记类都会作为练习。但如此大考,面对70多万考生,还有教学一线的所有教师,出现如此低级错误,将来《大纲》和《说明》的权威何在?我们只能在看到题目的一刹那,惊讶一下:“访谈” 还有,真的?
六、山重水复,“话题”已老;柳暗花明,“命题”回归。
回眸这几年山东自主命题的几篇高考作文, XX年山东卷是话题作文“双赢的智慧”,XX年山东卷是材料作文“读寓言诗《星星》产生联想和感悟”,XX年山东卷是话题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XX年山东卷是话题作文“春来草自青”,四年的命题中,有三个话题作文,只有一个材料作文,体现了一个求稳的命题思路。不过,学生在高考中,并没有感觉到简单。 XX年尤其是话题,虽然题型稳定,但是诗意性、哲理性的话题让立意变得扑朔迷离,含蓄甚至于晦涩,考生在立意这一关上纷纷落马的大有人在。面对高考,很多学生表示迷茫:“山重水复疑无路”。
而今年的题目“见证”一出,同学们立即感觉到眼前一亮:“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表达,命题非常有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命题出发点非常明确,与XX年的题目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非常吻合,而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阅读社会、思考身边发生的重大社会现象,必然为高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第二点变化,虽然命题回归,却表现出了新的特点:材料和命题的结合。这是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新命题作文”,材料既是一种限制,也是对考生思路的提示。
以上几点浅见,一家之言,以期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