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道德教育理念的现实嬗变

2021-07-05 来源:年旅网


道德教育理念的现实嬗变

灌输是传统道德教育的典型方法,随着道德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灌输式道德教育弊端的日益彰显,灌输成为当今道德教育的一个顽疾。道德教育如何走出困境?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道德教育理念。对话式道德教育作为对灌输式道德教育反思的结果,日益引起人們的关注。

标签: 道德教育;灌输式;对话式

一、道德灌输的概念及其形成

1、道德灌输的概念。灌输式教育一般也称“注入式”教育,它是以强调教育者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式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对知识、儿童、教学的不同认识密切联系在一起。它是一种以教育主体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与价值准则为前提,从外部向受教育者内部“灌输”并强调教育客体接受的道德教育方法。

2、道德灌输的形成。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家庭、部落、族群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儿童是通过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耳濡目染和父辈的言传身教来接受教育的。因此,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是一种与生活直接相联系的教育。

二、道德灌输式教育的弊病及其不足

1、对道德灌输式教育的批判。西方最早及明确对灌输式教育进行怀疑和批判的是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蒙田,蒙田一直反对教育者对儿童的灌输,主张减少机械的训练和教师的绝对权威。在蒙田看来,这种教育忽视了儿童的特点。18世纪,卢梭更是对灌输式教育进行了猛烈地批判。指出,教育者在儿童的心中印上许多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对于儿童来说有许多是不懂的;当灌输给儿童许多不懂的知识时,可能在他们心中培植非常危险的偏见。卢梭揭示了灌输式教育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卢梭看来,灌输式教育是为成人的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发展。教育应当适合儿童的特点,鼓励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

2、道德灌输式教育存在的不足。第一,否定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灌输式教育只考虑到了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要求受教育者扮演对象角色,把教育理解成一种单方向的过程。

第二,否定受教育者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但灌输式教育却正是强调了外因,而忽略了受教育者本身内因的作用,它并不过问教育过程中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更不过问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是否已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意识并体现于道德实践中,仅仅把人看作被刻录机刻录的光盘是机械的片面的教育观和认识论。

第三,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

具有其内在规律性。教育者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灌输式教育仅仅是强制性、教条性、机械性地进行说教,忽视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只能是无的放矢、事倍功半。

三、道德对话式教育的含义

对话式教育正是这一活动的较好体现,它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倾听而进行的相互沟通与学习的方式,可以让人们在真诚、平等、交流、合作的对话气氛中互相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达成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建构和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它主要体现的是教授者与学习者之间依据经验通过对话交流建构意义的过程。

四、从灌输走向对话是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多元社会境况下,任何教育上的灌输都会导致教育的低效或无效。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抛弃灌输,要抛弃灌输必须实施道德教育的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

1.确立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从漠视人的尊严转向弘扬人的主体性,这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必然走向。道德灌输是与道德的真义相背离的,它是对人的自由、尊严、个体主体性以及理智能力的蔑视甚至践踏。只有把精神的内在本质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使道德教育有较好的效果。对话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同时又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主体性道德教育、人格教育中“具有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是道德教育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内容是与对理性精神的强调相一致的。

2.实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信息和人际交流、交往日益频繁的世界里,道德价值观念正经历着由单一、稳定、封闭的状态转向多变、多样和开放的过程,人们更容易获知自身以外的文化或价值观念,作为灌输内容的有限的道德知识,无法真正面对伴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多样而大量涌现的一系列新的道德问题,正因如此,未来的道德教育反对“灌输”,要求将道德教育建立在尊重学生自主精神,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3.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由传统保守的思维方式转向独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这是道德教育思维方式的一种转型。批判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其本质特征是反思和质疑,核心思想是质疑现状和追求未来,真谛是扬弃和创新。对话是要求改变双方的观点从而达到一种新的视界。对话是对自身思维方式的反思。只有进行反思,才会显示出对话的深刻意义。在当代开放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变革对于道德教育方式的变革是十分有益的。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对道德教育的解放和进步,将会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5.

[2]谢登斌.德育新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32.

[3]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