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读书习惯 提高语文素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这样说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等于在心里头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人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良好的习惯或没有读书习惯的人,一辈子不知所措”。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那么,课堂上怎样教学生去“读”书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能够感受到的阅读的乐趣,是促进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不少学生因年龄小,玩心重,自制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使有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坐下来,但眼在书本上心不在焉。因此,只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学语文的热情,有了热情才会有学语文的渴望,这种渴望才会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变成一股强
大的动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在语文课下课铃声响后,让学生发出“语文课多么有意思啊!”“这节课时间怎么这么短”的慨叹。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整个课堂应是听不到指责声和感受不到压抑感,即使学生读得不好,也应予以积极反馈。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主动读,而且在读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重视阅读兴趣的价值,还在于“书本交往愉悦所引起的精神振奋状态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借助于这种力量能拖起沉重的知识。在这种状态下智力劳动的巨大源泉似乎被打开了,强大的能量喷涌而出”。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觉得阅读是沉重的负担。 二、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读有所得,低年级学生独立阅读存在不少困难,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会识字识词,学会理解词句,学会边读边想,进而学会读懂浅显的文章。教师的讲解、指导要说概念,多引导学生实践,在读书实践中不着痕迹地进
行指导,使学生一步步掌握读书的方法、程序,在读书需求得到满足后感受自己的进步,感受阅读的乐趣。如《绿色的金鱼》一课中:老师说的“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要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不要读成责问的语气,表现老师对“我”画的绿色金鱼感到好奇和惊喜。“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一句,要面带微笑,读出喜爱、自信和坚定的语气,“以后会有的”读重,“会”字重读,拖长。课文最后一句读时语调上扬,读出“我”得到一颗“红五星”时那高兴、激动的心情。“红五星”重读。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时,一方面,“完整的故事会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得以拓展,好奇心得到满足,想象力也得以释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读,而且要多读。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读,而且是老师一味地讲授、分析,然后让学生记住阅读结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觉得阅读索然无味。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围绕阅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阅读中。此外,还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验。如《虎门销烟》一课中,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理解“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的原因,6月3日那天,成群结对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向虎门滩的心情;销烟池的大小和结构;销毁鸦片时烟雾弥漫的壮观场面;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销烟场面后的表现;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等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虎门销烟的伟大
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受到了一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教育和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闹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地的舒畅。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
自由地表达感受。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培养阅学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打好基础。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它就十分困难。因此,教师要注重习惯培养,将其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启发学生读书,还要教育学生爱书、护书,把书当成真正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们教育信仰的真谛。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成长而准备的书,那就是学校。”这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黄土岭九年一贯制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