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该如何表述?——读《本体论研究》后的几点疑问
2020-04-13
来源:年旅网
第4卷第4期 Vo1.4 No.4 吕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tlliang University 2014年8月 Aug.2014 ・哲学研究・ “本体论"该如何表述? ——读《本体论研究》后的几点疑问 李汉兴 ’ (1.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234;2.吕梁学院,山西离石033000) 摘要:在《本体论研究》一书中,俞宣孟先生对“本体论”作界定时,进行了词源学、语用学和语言学的考察。 即便如此,在阐述本体论概念时,作者使用“原理”和“逻辑”这两个词以及“经过改造以后的逻辑规定性概念”这一 表述方式仍须推敲,在没有重新澄清之前,会产生一些自相矛盾的表述或者思路混乱。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现代 西方哲学尤其是后现代哲学抛弃了西方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但在面对经典时,我们依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惟其如此,才能以清晰的头脑面对旧问题。 关键词:规律;概念;概念改造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o95—185X(2014)04—0045—05 俞宣孟先生的《本体论研究》一书出版多年,在 学界极受推崇。俞先生在书中说,“我们认为,所谓 本体论就是运用以‘是’为核心的范畴、逻辑地构造 逻辑推出的“所是”,换言之涉及的是一般的概念及 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所谓原理就是指反映这些概 念间相互关系的命题。这些命题具有普遍性,且先 于经验事实 _l。。这似乎表明,原理就是表示逻辑 关系的命题,即概念推导的产物。但俞先生在书中 出来的哲学原理系统。”…凹俞先生认为本体论有三 个基本的特征:(1)从实质上讲,本体论是与经验世 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这种 哲学当然应当归入客观唯心主义之列;(2)从方法 论上讲,本体论采用的是逻辑的方法,主要是形式逻 辑的方法,到黑格尔发展为辩证逻辑的方法;(3)从 形式上讲,本体论是关于‘是’的哲学,‘是’是经过 哲学家改造以后而成为的一个具有最高、最普遍的 逻辑规定性的概念,它包含其余种种作为‘所是’的 逻辑规定性。Ontology因之而得以命名,即它是一 门关于‘是’的学问,其较适当的译名应为‘是 论’。”… 笔者对俞先生提出的界定有些许疑问,主 要集中在俞先生所用的“原理”和“逻辑”这两个词 以及“经过改造以后的逻辑规定性概念”这一表述 一也常常说,通种论得出的是先验原理(柏拉图早期 的理念论甚至还算不上原理),黑格尔逻辑学是超 验的哲学原理。这又似乎表示,原理就是整个概念 推导或者整个逻辑学。通观全书,俞先生主要是在 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原理一词的。然而,原理究竟是 种概念的逻辑推导,还是一种逻辑推导的产物,换 言之,原理是指推导的过程还是指推导的结果,俞先 生没有交代清楚。如果把原理理解为推导的过程, 似乎有违我们一般对原理这个概念的理解。如果把 原理理解为推导的结果,那通种论得出了什么原理 呢?黑格尔的逻辑学得出了什么原理呢?如果辩证 法称得上原理,则根本不应该被称为辩证法。 “原理”(音:genri)一词来自于日语。日语又是 方式。这些用词是否准确?这一表述方式是否合 理?笔者认为俞先生的这些表达需要重新澄清。 本体论是原理吗? 一意译英语的principle,theory,这个词当时借人时的 词义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粥。不过现在汉语里 的用法已经有些偏离当初借入时的词义了。某种机 、俞先生说,本体论涉所及的关乎“是”和由“是” 收稿日期:2014-02-03 作者简介:李汉兴(1968一),男,江苏盐城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等。 45 械或设备等的原理或工作原理,如电磁炉原理,雷达 测速原理等。在这种情况下多是指某种机械的构造 以及所利用的物理或化学规律等,或更狭义地说到 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某个具体原理,如海森堡测不 准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等,甚至扩展到经济学原 理、政治学原理、法学原理等 这里所说的原理无疑 是指某些普遍规律或基本规律。规律,只能表示逻 辑推导的结果而不是逻辑推导过程本身。自然哲学 的数学原理显然是牛顿用一本书推导的结果。如果 认可这种理解,我们也可以对本体论的意义提供一 些看法。 究竟哪里有普遍规律?恐怕只有自然科学,别 处无法。因为严格意义上说,除了自然科学中有充 分确证的理论,有确立的物理学和化学等法则外,别 处并没有普遍有效,得到广泛认可的理论、法则。换 言之,只有在自然科学里才能找到真命题的总集。 历经几千年,哲学中仍然“不存在什么哲学知识的 体系,不存在确立的哲学理论或法则,也不存在像动 力学手册、生化学手册那样的哲学手册”_3 J。从这 个意义上来讲,哲学史上的本体论在任何层面上都 根本不可能提供真正的规律,更不用说普遍规律了。 “本体论”思维方式对一个先验的、绝对的、彼岸性 的逻辑必然世界的刻意追求和建构,使人的现实生 命和现实世界失落了自身,并处于“无根状态”,这 一点自不必说。同时,也许是由于不可能提供真正 的规律,本体论逐渐解体。 当然,俞先生对这一点是很清楚的。俞先生指 出,在“本体论”与“宇宙论”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 宇宙论是一门有特定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最终可通 过经验科学的方法来予以实证。在最早产生之时, 由于缺少实证手段,宇宙论具有超越经验的性质,因 而曾和本体论一起归入“形而上学”。但随着人类 经验科学的发展,它早已不属于形而上学,而属于自 然科学了。与之相反,“本体论”作为纯粹的哲学原 理,不以任何特定事物为对象,它活动于先验的纯逻 辑领域,因而具有“超经验性”和“逻辑性”等特 点o[1123o但俞先生坚持用“原理”一词,似乎偏离了 自己的初衷。 二、本体论使用的的概念和日常语言概念该如 何区别? 俞先生认为本体论采用的是逻辑方法,其中既 有形式逻辑的方法,又有黑格尔辩证逻辑的方法。 问题在于,形式逻辑的方法和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差 46 别很大,仅仅因为都用了逻辑二字就一概称其为逻 辑方法有待商榷。事实上,许多学逻辑的人根本不 承认有辩证逻辑的存在,根本不研究黑格尔的逻辑 学,即便是黑格尔本人极端蔑视形式逻辑也无法改 变这一现实。实际上,从形式逻辑和黑格尔辩证逻 辑的一点区别就足以说明问题:形式逻辑主要是符 号性质的,形式逻辑关心的是论证或推理的形式而 非内容 I1 ¨。然而,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因为有赖 于概念的矛盾,所以,它必须关注概念的内容。换言 之,形式逻辑关心的是“a=b,b:C,因此a=c”等推 理的形式,至于a、b、C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一切 无关宏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则涉及到每个概念的 具体内容:“存在”、“本质”、“概念”诸如此类,而不 再是a、b、C这种无内容的符号。单纯凭借符号黑格 尔可能会无所作为,超出了符号便可能有无限的作 为,单从分析“形式”和“矛盾”两个概念就可以证 明。这种区别,俞先生在讲到黑格尔的逻辑概念时, 已讲得很清楚了。然而,为什么把两种逻辑放在一 起笼统地称为逻辑的方法,令人费解。当然,俞先生 可以用柏拉图的通种论和黑格尔的《逻辑学》为例 来说明两者都采用了逻辑的方法,但问题是:形式逻 辑和辩证逻辑究竟在哪点上都属于逻辑方法(毕竟 二者极不相同,不可能仅仅因为都有逻辑两字而并 称为逻辑方法)?如果仅仅描述一番就说都是逻辑 的方法,那么,其实根本不需要区分主要采用形式逻 辑还是采用辩证逻辑,只要说都是逻辑方法就可以 了。不可否认,这两种方法都被采用。问题是这两 种方法是在不同层面上使用的,不是并列的。 俞先生之所以主张“本体论采用的是逻辑方 法”,是因为“在本体论中所使用的那些概念必须是 从逻辑上加以规定的概念。逻辑地规定的概念与日 常语言中的概念的区别是,日常语言的概念是从这 个概念所指的对象方面得到意义的,逻辑的概念则 是从其与其他的逻辑概念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的,逻 辑概念的意义就是它的逻辑规定性。”… 《本体论 研究》一书中,俞先生多次强调这一观点,但笔者认 为这一观点恰恰需要商榷。 El常语言的概念纯然从所指的对象方面获得其 意义?事实上,这里涉及语言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 语词的意义是什么?按照指称论的主张,语词的意 义就是语词所指的对象。“苏格拉底”指那个叫“苏 格拉底“的人,“狼”指那种叫狼的动物,自指那种叫 白的颜色,诸如此类。然而,指称论存在诸多困难, 如,现实世界中不存在钟馗、金山、玉皇大帝,那么 “钟馗”、“金山”、“玉皇大帝”这种词还有没有意 义?又如,亚瑟王的宝剑“诺统(Nothung)”粉碎了, 指称论实际上预设了这样一个观点:世界是由 事物构成,语词和事物对应,语词指称事物。早期维 特根斯坦差不多如是主张,然而这一点恰恰不成立, 通过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可以说明。“任意性原 则”首先说的是“能指(即音响形象)和所指(即概 念)的联系是任意的……语言符号是任意的。”E7]to2 例如,汉语里马[ma]这个发音跟马这个概念没有任 何内在的联系,完全可以用别的声音来表示马这个 概念。再如,同样一个概念“虫”,汉语用虫[ch6ng] 对象消失了,那诺统这个词岂非没意义了?再如,启 明星和长庚星都是指金星,指的对象相同,但意义恰 恰不同。指称论还会面临蒯因指出的那种指称的不 确定性(indeterminablity of referenee):一只兔子跑 过,土著人说了声gavagai。我们果真能确定土著人 是在指这只兔子,还是指兔子的身体、尾巴,或者指 “跑动的兔子”?我们无法确定。按蒯因的说法,语 词不是单个与经验照面,而是在语言中以整体形式 与经验照面。所以,重要的不是兔子这个词指不指 兔子,而是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场合用包含兔子的语 句来谈论、交流。l5 J3。。 不过,这些困难都只是着眼 于从否定方面看待指称论,基本上没有正面回答指 称论本身问题所在,没有回答语词意义问题。下文 将依据索绪尔、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观点来更仔细地 讨论指称论及语词意义问题。 (一)名称和概念 语言哲学区分名称和概念。“苏格拉底”是个 名称,“哲学家”则是个概念。两者区别在于,我们 可以问:“哲学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不能问“苏 格拉底”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解释一番什 么是哲学家,但对苏格拉底,我们只能说,这是个人 名。当然,我们可以讲讲苏格拉底这个人怎么样,但 这自然不是在讲苏格拉底这个名称。概念的意义不 是用来指称对象,而是用来理解事物。概念包含着 我们的理解。CNN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简称, 就这一点而言,不包含个人理解。但当人们把它用 作概念时,就包含了不同的理解。在美国的传媒行 业看来,CNN很可能是“精明”、“经营有方”的代名 词;对于追求真相的观众、听众来说,CNN则成了 “误导视听”、“颠倒黑白”的同义词。的确,我们有 时会说“顾名思义”,似乎名称也有意义。其实不 然,这时候我们是把名称理解为概念了。关于名称 和概念的区分,需要明确的是:指称的标准情况是名 称,名称没有意义;反之,概念有意义,但概念无所谓 指称。并不是先有了节俭或吝啬的现象,然后我们 用节俭或吝啬来指称这些现象,而是我们用节俭或 吝啬这种概念来理解这些现象。质言之,语言不仅 仅是用来指称或反映世界的,“语言就是事物的区 别和勾连……就是事物的逻辑形式”_6J3 。 (二)指称论的预设 这个声音表示,英语用woYnl[w3:in]或insect[’in. sekt]两种声音来表示,德语也用Insekt[in’zekt]或 Wurm[wurlTI]两种声音表示。这似乎说明,每种语 言用任意一个词表示同一种概念。概念是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音响或者是词。其实不是完全如此。例 如,汉语里有舅舅、姨父、叔叔、大伯等,但英语里只 有个uncle;汉语里有气,但英语里有gas、vapour等; 中文用知道,英语可能用know,也可能用understand 等。这表明,“各种语言不是简单地给已经存在着 的范畴命名,它们都创造自己的范畴。”[8 用索绪 尔的话来说就是,“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模糊 不清的。” Jl卯世界不是早就彻底切分好了的,然后 等我们来命名,而是要等到语言出现才真正开始切 分。这就是“任意性原则”的深意。显然,指称论的 预设不成立,它有太多的漏洞。所以,根据任意性原 则语言是一个系统。 (三)语言是形式系统 既然各种语言都以任意的方式划分作为连续体 的世界,那么,概念不可能是各自独立的实体,不可 能像指称论说的那样指称对象,而且必然彼此存在 差别。概念“纯粹是表示差别的,它们不是积极地 由它们的内容,而是消极地由它们跟系统中其他要 素的关系确定的。它们最确切的特征是:它们不是 别的东西。”【 m也就是说,一个概念的意义必然要 通过和其它概念间的关系来确定。比如要讲清 “河”的意思,就得讲河跟江、湖、溪等的差别;要讲 清“大”,不能光指着大象、大老鼠说大,而是要同时 指出有小象、有小老鼠;象棋里面的“帅”可以随便 做成什么样子,但前提是它能跟士、相、车、马、兵等 区别开来就行。但是,仅仅告诉一个不会下象棋的 人说,“这是帅”,他还是不会下棋,“帅”这个词对他 是意义不明晰的。只有告诉他那是士、相、车、马、兵 等,以及比赛规则,才能学会下棋;同理,要教小孩学 会“红”这个词,就要教他区分红、黑、白等颜色,即 47 知道红和其它颜色的关系,知道红是非黑、非白等。 用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是,“要是一个词在语言里一 般应扮演何种角色已经清楚了,指物定义就能解释 它的用法——它的含义。”_9 J3。在这个意义上,语言 是一个内部有别的形式系统。 就此而言,俞先生在“本体论使用的概念”和 “日常语言的概念”之间所作的区分就显得不是那 么突出了。因为无论是日常语言的概念还是本体论 使用的概念两者都可以说是从其它概念的关系中得 到规定的。当然,日常语言的概念除了这种形式特 点外,的确也与现实相关。不过不是语词和对象一 一对应这种相关,而是整体上相联系,也就是说, “现实在语词的层面上成象”_6 ,“现实不再是一道 浊流,而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世界” 。所 以,正是通过语言才有物与物、物与属性、物与动作 等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作为逻辑地规定的“本 体论使用的概念”才和“Et常语言的概念”有差别。 三、本体论使用的概念是如何改造而来的? 俞先生多处说到,“本体论使用的概念”是哲学 家们改造日常语言的结果,本体论中的“是”是改造 日常语言中“是”的结果,本体论中的其它概念如实 在、现象等也是类似改造所得。这就引出了下一个 问题:“本体论使用的概念”是如何改造而来的? 俞先生说,“本体论使用的概念”是这样改造而 来的,“从日常对语词意义的确定方式转变为一种 特殊的、规定语词意义的方式”… ∞。俞先生又说, “从日常语言中选择所需要的词,使它们与经验的 表象分离,然后赋予逻辑的规定性”。… 所谓“赋 予逻辑的规定性”是指,使“它们(概念)中的每一个 都需通过与其他的关系来说明自己的意义” J5 ,或 者说使一个概念从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中获得意义。 从日常语言中取来“是”,根据“是”与“所是”的逻 辑关系(或者像柏拉图那样,剥离出“生成”的含义) 将其改造成具有最高、最普遍的逻辑规定性的概念, 即本体论的“是”。如,从13常语言中取来“质”,从 与“量”的关系方面去规定它,将其改造为逻辑性概 念“质”,等等。俞先生尤其指出,这种逻辑规定性 是日常语言与本体论语言的一个根本区别。 然而这里有诸多疑问。且不说前文对指称论的 分析是否能说明这种“根本区别”可能不那么根本, 单说一点:既然“本体论使用的概念”与“日常语言 的概念”差别巨大,这种巨大的差别对我们理解“本 体论使用的概念”会带来困难,那我们为何不直接 48 “发明”一种本体论使用的概念,正如“作秀”、“啃 老族”等新词?这样可以省去从日常语言中选择语 词进行改造的过程,并可避免对本体论语言的误解, 就像构造数学一样。例如,我们可以发明一个概念 “peing”来表示从日常语言改造得到的“being”,继 而发明“peings”来表示“beings”,如此等等。符号逻 辑就是走的这条路,本体论显然不是。然而,不管柏 拉图还是黑格尔都没有这么做,而是从日常语言中 就地取材,仍然用on或Sein。更重要的是,如果“本 体论使用的概念”与“日常语言的概念”存在根本区 别,也就是说本体论中使用的“being”跟日常语言使 用的“being”存在根本区别,那完全可以说本体论跟 西方语言使用的系动词“to be”完全无关。即便有 关系也是微不足道,因为两个“being”是两个意义的 “being”。这样的话,无疑整个本体论都是凌空蹈 虚了。 笔者认为,之所以柏拉图仍然用on,黑格尔仍 然用Sein,而不另创新词来构造本体论,恰是因为他 们要跟日常语言中的on或Sein保持联系,他们要 谈的就是平常用的那个on或Sein,虽然他们也许是 要凸显它的某个或某层意思。在日常话语中对 “是”(on或Sein)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他是先生”、 “月亮是卫星”、“玫瑰花是红的”、“上帝是(存在)” 等。柏拉图和黑格尔恰恰要在我们理解的基础上, 强调他们所理解的普遍的“是”。所以,柏拉图会 问:什么是美德?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正义?如果 脱离了一般对on或Sein等的理解,他们所谈的还 有什么意义?如果脱离了现代人的理解,脱离了现 代人对Wahrheit、技术的理解,海德格尔对aletheia, techne等希腊词的讨论还有什么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刘正琰.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3]彼得・哈克.哲学[J].云南大学学报,2007(5). [4]苏珊・哈克.逻辑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蒯因.语词与对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索绪尔.普通语言哲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o2. [8]卡勒.索绪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9]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How Should the“Ontology”Be Expressed? ——S emZ Doubts er Reading Ontology Research by Yu Xuanmeng LI Han—xing , (1.Institute of Philosophy,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2.L ̄liang Unive ̄ity,Lishi Shanxi 033000,China) Abstract:In the book of Ontology Research,Mr.Yu studied etymology,pragmatics and linguistics and then defined the ontology.Eyen SO.the use of“principle’’and“logic’’and expression of“logic ruler notion after transformation’’ are not precise.The absence of re—clarifying will produce some contradictory statements or confusing ideas.A1- though Marxist philosophy and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especially post—modern philosophy,abandoned the Western tradition“ontology”way of thinking,we still have to be aware of classics. Key words:principle;concept;concept transformation 鞋 : kr kr I} Ik jkr-a-re ̄夸 亭 ・嵌夸 r夸 夸 r窖 一夸 j r夸kr夸 -窜kr夸;} 夸kr9k,逝宣 r夸 r: k・ ;er k 窖 j :I;era/ct- (上接第44页) 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 为减少。小篆正式通行时间不长,在汉代即被隶书 形”,尤其是文字。据说当时“宝”字的写法,有一百 这种更易书写的字体所取代。此后,文字的不断成 四十九种形态;“眉”、“寿”的写法也都有百种以上。 熟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字的结体上,有的柔婉流动,有的疏密夸张,有的 体势纵长,有的结构狂怪。 参考文献: 随着秦统一中国,小篆和隶书出现,汉字才逐渐 [1][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校释[M].陈奇猷,校释.上海 进入了成熟期。小篆由大篆发展而来,是秦统一六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国后,作为“书同文”的产物而采用的全国标准字 [2]鲁迅.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体。它的问世一扫历代字体混杂的局面,使之走上 [3]荀子[M].安小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康庄大道。较之大篆,小篆字形 [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更为匀称整齐、统一,更为简化和定型,异体字也大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