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联动对策研究

2020-11-09 来源:年旅网


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联动对策研究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因其高度的文化原真态、浓缩的民族性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本文结合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就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业发展的有机联动提出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拥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旅游价值,也是昭示地方文化形象,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开发非遗旅游,不仅能够丰富旅游资源的类型,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孟姜女故事传说是秦皇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孟姜女文化的深入研究,已与山海关众多历史遗迹及自然景观相契合,孟姜女庙也是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为其精髓建立,对此资源的开发也加深了秦皇岛长城文化的内涵,为旅游资源注入了丰富的内容。

(二)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本身具有继承、发展和保护文化的功能,兼具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

产活态生存的一条适宜的出路。通过合理、适度的维护或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宜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其使用功能,从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性状态。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解决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保护资金匮乏、缺乏后继传承人、因社会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生存空间萎缩等问题。 二.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联动策略 (一)加大文化内涵挖掘,使非遗旅游开发形神兼备 文化是旅游的精神内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是为了传承和发展,开发中必须深度挖掘其文化精髓,才能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失其“真魂”。对于秦皇岛当地历史悠久的典故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与物质遗产有效结合,进行开发。以文化培育景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效益,合理的开发必将带来良好的互动效果。 (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类型

目前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但利用形式单一,涉及内容不够丰富,相关的专题旅游较少。根据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游客的感知方式。提出几种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产品类型,如:

1)民俗专题博物馆:改变以往单一静止的展馆模式,运用各种现代声、光、电手段,体现秦皇岛当地民俗活动场景、制作技艺等,再现其原生态环境;

2)民俗旅游村:以特色村落、街区和村民介入为主进行展示,使游客可以全方位体验特色民俗带来的浓厚氛围。

3)实景舞台表演: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型自然景观资源实体的紧密结合而形成,是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成功途径。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和休闲性

如今,体验和休闲性旅游逐渐成为当代旅游热潮。秦皇岛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设计旅游产品时.应注重提高产品的体验和休闲价值,打造体验性和休闲性突出的有益旅游者身、心、智、情感方面需求的旅游产品。这一特性非常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展示。对于一些民俗手工艺,还可以增设体验项目,满足游客diy的乐趣,这种深度体验式文化旅游可使参观者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游客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从秦皇岛市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开发方面的课程还没有开设。旅游专业人才对于非遗缺乏系统理论知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在广大的农村、小城镇地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旅游人才更加缺乏。另外,旅游行业从业者要加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培训。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人员、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导游、专业解说员等,应组织

专题培训,加深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了解,更应该认识到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重要性。

(五)加强旅游宣传,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环境与氛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需要营造浓郁的旅游环境与氛围。一方面应完善旅游标识、解说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库及保护体系,建立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信息网站,突出遗产与旅游结合的独特方式如将孟姜女传说、萧显写匾的故事、李广射虎的故事等民间传说制作动画,编印画册、组织各类庙会、制作传奇人物雕像,针对民间演奏技艺遗产项目,组织民间演奏艺术团,举办地秧歌大赛、民歌研讨会等,全方位展现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星明,张春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述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7,(2).

[2]林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2004,(4):94—97.

[3]刘茜.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is].西北民族研究,2005,(2):179—184

作者简介:张岩,女,1978年出生,硕士,现任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生态学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及旅游文化学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