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研体系与科技创新

2023-08-05 来源:年旅网
2014年第5期 sci。 … 谭 髓 。… Res h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4.05.038 科研体系与科技创新 候伟强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055) 摘要:科研体系和布局表面上看大同小异,但实质上他们关系到一国或地区科技创新。从各机构设置的使命到 具体任务,从体系总目标到各机构的分目标,可以看出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科技创新系统理论中越来越强 调组织创新,即组织系统内的各要素和产品在机构体系中的合理有效流动。我国目前出现的科研机构产权不清、 创新主体错位、科技投入短期行为以及评价标准不合理等都可能造成科研体系有形无实,甚至破坏科技创新。 如何从实质上解决我国科技创新上存在的问题,还需在科研体系和布局建设上做基础文章。 关键词:科研体系;布局;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7;G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4)05—0185—04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nd Innovation HOU Weiqiang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032,China) Abstract: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nd the layout appear the same in all countries,but they are actually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mission and tasks of seiene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s.the overall and separate targets of the system can reflect the reasonability and stability.The problems existed in our country in seiene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nd layout such as the prope ̄y rights of the institutions are unclear,the innovation subjects are disloca— ted,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short—term operating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is unreasona- ble ect.will probably bring out the results tha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is not worthy of the name and will even be destroyed.It is the essential and basic work today to rebuild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with the purpose to be helpful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layout;building 科学、合理的科研体系与布局是一个国家科技 各组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以其目的和使命 持续进步的基础,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保障。我 为己任,规划该组织的具体科研内容和形式。这四 国科技在经历30多年“落后追赶”的发展模式后, 类组织在一定程度形成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的之势, 通过引进、吸收、模仿、创新等在科技创新领域获 其共性和不同点是很明显的。 得了很大发展,使我国有些产业技术可与国际巨头 1.1共性特点 开展前沿水平的竞争。随着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 (1)目标统一 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越来越需要一个完 作为科研体系的整体系统,任何科研机构都应 整而协调一致的科技创新系统。所以建立一个结构 服从长期的、宏观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利益,为人 完善、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科研体系是当前科技 类共同发展,创造和谐社会谋利。虽然各类组织有 创新,建立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互相制约和服从的具体利益,但不能违背总利益目 1 科研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标或终极目标,这是一个相对大而广的范围内的利 益共同体。 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一般由政府公立科研机构、 (2)互相合作、互相联系 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民间科研团体 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国家,甚至人 等四类科研机构构成。按照目的来分可分为公共性 类发展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组织不仅 与盈利性科研机构。一般来说,任何组织,无论公 需要充分利用自有资源,还要通过相互合作、互相 立还是私立的研究机构,在成立之始,就已经定义 补充、互相联系的关系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和利 了其存在的理由和使命。 用。作为科研机构产品特色的知识和技术,更是应 收稿日期:2013—06—23,修回日期:2013—10—23 186 候伟强:科研体系与科技创新 该本着共同利益的原则实现知识和技术的互通性、 互利性。虽然有些技术是秘密的,会因而产生垄断, 但这种因利益而产生的垄断是短暂的。 1.2 不同点 (1)公共研发机构 这类科研机构具体指政府财政支持的具有一定 公共利益目的的科研机构,包括独立科研机构、依 托在大学里的研究机构以及其它一些政府财政支持 的研究院所。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为凸显 其社会服务功能,以国家利益需求为导向,履行国 家意志,帮助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公共科学技术 问题,集中投资于一些基础性强、高投入、高风险 以及盈利性组织不愿涉及的研究领域。公共科研机 构的性质、任务、资源配置、运行方式、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评价机制等都与政府有关。这种浓郁的 “政府特色”也决定了公共科研机构在创新研究中 的中心地位。 公共研究机构是提供基础知识的摇篮,是整个 科研体系基础知识的创造积累、发展、再创造、再 积累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这个中心和基础作用, 整个体系的系统性知识将无法运作,与系统有关的 所有领域将无法正常进行。包括产业部门的科研组 织将因得不到基础知识扩散和人才补给而终结,社 会发展中诸多科技问题将会因此而瘫痪导致社会混 乱和倒退。这是其他机构,包括世界上顶级的企业 研发机构都无法取而代之,这种研究机构在创新上 的基础和中心作用是长期的也是无可替代的。 (2)大学科研机构 作为与公共科研机构共同提供基础和创新研究 的主体之一,大学具有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这 里所指的大学不含依托大学的政府财政拨款的独立 科研中心或科研院所)。除了公共基础研究以外,大 学的主要而重大的特点是提供高水平科研创新的各 类专业人才,是社会发展中人才储备、人才培养的 摇篮。与公共科研院所另一个不同是,大学在基础 研究以外,还承担较大量的应用研究,这种趋势在 大学与产业界合作日益加强的情况下,愈加明显。 所以,大学的政府财政支持也越来越多地从机构拨 款转向项目和竞争式拨款。 (3)企业研发中心 如果说公共研发机构和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企业研发中心则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各自有交 叉)。与公共研发机构和大学不同,企业研发中心以 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设有生产量化指标、利润 考核标准。这些研发中心一般依托公司,研究开发 产品,顺应市场需求,形成技术竞争实力。一般来 说,因为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 的中小型企业难以具备这个实力,虽然有些企业研 发中心脱离公司成为独立盈利性机构,但其主要资 金来源还是由公司承担。所以,一些大公司也因此 开发了一些公共性新产品。如西门子公司率先开发 发报机、高速火车、磁悬浮火车、交通管制等。 (4)民间科研组织 作为整个科研体系的有利补充,民间科研机构 以其自有资金、社会捐助、慈善资金等形式成立一 些基础和应用、推广研究工作。这些民间组织有些 是盈利的,有些是非盈利的,这些机构宏观上独立 管理,内部保持规范运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 政府、企业、大学不能或没有或难以提供的科学研 究。这些组织在一些国家获得很好的发展,甚至成 为国家或国际权威科研机构。 上述四种科研机构类型构成一个科研体系整体, 形成一国完整的科研体系。独立的公共研究机构服 从政府科技宏观管理政策的指导,在政府公共财政 支持下担负起国家科技进步,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 求,履行政府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公共科技服务功能; 大学以其雄厚的人才和技术力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 供各类专业人才,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基础知识的 创新研究、推广研究以及与产业紧密合作的应用研 究和产品开发;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和生存竞争需要,通过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成 为高新技术研发的主力;民间科研机构通过各种灵 活的组织管理形式,成为一支活跃在现在市场经济 舞台上科研机构的有力补充。每一个机构是整个系 统中的一份子,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可 或缺,每个机构的正常运作和互相之间的协调一致 是创新体系的基本保障。各个机构各行其责、各履 其职。如果有一个机构运作不正常,或互相分工合 作、协调出现问题将导致创新系统的失常或失灵。 2理论依据与经验 科技创新理论包括国家和区域创新理论。1987 年克里托弗.弗里曼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 念。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的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技 术创新,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个 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他把这个系统定义为: “一种在公、私领域里的机构网络,其活动和行为启 发、引进、修改和传播新科技”。库克(Cook, 1996)提出的区域科技创新概念中指出:区域创新 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 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而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这种组织间的系统包 括:企业问、大学与企业、独立R&D机构与企业、 地方政府与其他创新机构之间在创新方面的结合, 主要包括各种创新要素和创新产品的机构流动。 基于以上分析,组织创新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内 容之一。各国在建设科技系统中都十分注意强化优 势,互补合作,做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管理工 候伟强:科研体系与科技创新 l87 作。德国是科技创新先进国家,其科技体系和科技 机构布局周密而严谨(详见下图)。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负责领导和协 调德国的科技和教育事务及与之相关的国际交流 德国联邦环境部(BMU)——负责与工业领域相关的 研究项目 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BMWi)——负责应用型和 开发性研究 德国科学联席会(GwK)——前身为联邦和各州教育 规划与科研促进委员会,为共同商议联邦和州政府遇 到的科学问题,明确科研战略目标,研讨科学体制并 作出相关决定。 马普学会(MPG)一多学科和跨学基础研究 亥姆霍慈联合会(HGF)一国家和社会长期 战略目标研究,主要是能源、地球与环境、 医学健康、关键技术、物质结构以及交通和 航天等六个领域开展具有全面战略规划特点 的尖端研究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ha)一应用 研究,为国家、社会和企业经济发展服务 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WGL)一东西德科学 研究所,主要是人文科学与教育研究、经济 和社会科学、航天科学、生命科学、数学、 自然与工程学以及环境科学研究 德国科学联席会 各联邦州和科研院所 德国科学基金会(DFG)一为促进德国高校 和公益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工作而设立的独立 的经费管理机构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一德国高校 的独立管理机构 科 洪堡基金会(AvH)一主要为国外优秀科学 技 家到德国从事科研提供资助 体 德国民众奖学金基金会一一为具有特殊天赋 系 与 < 的大学生和博士生的深造学习提供资助 科 技 德国企业界研究与投资一一德国企业不仅作 布 为资助方积极参予科学研究,还建立自己的 局 研究所进行研发。德国企业的科研工作主要 II工业研 是为了满足市场发展需要,而在研发方面比 茎 塑P 较“活跃”的行业有:化工、机械制造、医 药、测量和调控技术 德国联邦工业合作研究会(AiF)一企业共同 研究和其他政府资助的中小型企业研发项目 德国科学赞助者联合会一一民间科研基金会 组织 大众汽车基金会一一财政实力最强大的基金 组织,资助青年科学家,以及资助科研人员 进行跨地区和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此外,大 众基金会通过资助手段,努力改善德国的教 育与科研体系的基础环境 罗伯特博世基金会一一资助重点目前是德国 \\  科研环境、重大研究计划、科学对话以及基 金会自身的科研活动 莱森科学基金会一一重视青年科学家的资助, 同时也资助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克虏伯基金会一一利用其从企业分红中得到 的收益资助了5人领域,其中包括科学研究与 教育领域 图1 德国科技体系结构图 以上图示为网上搜素资料整理而成 3我国创新科研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产权不够明晰、职责不够明确,使科机构的目 标受到干扰 计划经济生长出来的科研机构撂下一些产权不 明、归宿不清的问题,这种情况在我国较多的科研 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过几轮机构、体制改革后, 原来全民公共的科研机构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一 大批科研机构改制成了企业,有些成了上市公司, 有些变成混合所有制的科技型企业、民间或私有的 科技型企业(第三方)也在市场化浪潮中应运而 生,这些企业或组织以测试、标准、检验、分析、 咨询、设计、信息等为主成为公共科研机构的一部 分。另一方面,政府公共科研机构、协会、大学与 企业合作或自组科研团队,或结成科技联盟,形成 实体与个人之见的科技利益联合体,这样就更使科 研机构产权不清、归宿不明。公共科研机构功能弱 化,功能不全,职责不清。由于产权归宿问题,科 研机构没有对谁负责的责任,也没有相对应的监督 和制约机构,给宏观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更为严 重的是给社会、给人民生活到来损害,最后导致国 家利益受损。 3.2创新主体错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比例失调 如上述所述,公共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重点 研究的对象不同,各有侧重,互为重要,公共研究 机构和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体,企业是高新技术研 究的主体。但在30多年科技“落后追赶”,实现工 业化的过程中,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多轮改革 和改制。这些改革以“职能市场化’为特点,通过 激活科研、大专院校的积极性,鼓励更多人参与, 甚至直接运作产业研发活动,过度产业化带来基础 研究的失衡,轻视新知识的创新。实际上公共科研 机构和大学是不具备判断市场竞争中技术的经济可 行性、辨别市场需求的能力,公共科技是支持工业 发明的基础研究,从来就不是工业发明的直接来源 (生物医药除外)。但也不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机构就 是纯理论的研究,他们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结合,特 别是工程类科学,这些机构与工程类学科的互动是 工业中长期发展的关键;反过来,企业的研发中心 无论企业多么强盛,资金多么雄厚、人才多么强大, 他们也不可能是基础研究和生产新知识的主体,即 使是在2O世纪50 O年代美、德、英工业发展 鼎盛时期的贝尔实验室、IBM托马斯。沃森研究中 心、杜邦中心实验室也远不能代替基础研究中心在 整个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所以,创新主体功能不是 可以随环境或需求变化而改变的,依据组织功能的 定位、尊重社会发展长期需要的目标规律平衡发展 是科技创新的根本。 188 候伟强:科研体系与科技创新 3.3政府投入的短期行为使新知识创造难以成效 知识和技术和科研机构的产品,公共科研机构 主要提供知识,知识是通过创造得到社会认可并予 以公开的公共知识,越是得到广泛应用,知识就越 公共,公共性就越强。技术是扩展人类能力、直接 与产品和服务生产相关的任何工具和技能,创新是 新知识和新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下产生的新知识 和新技术。在发展我国经济过程中,由于越来越强 地依赖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和劳动者技能,要求企 业产生更多的技术开发收益,政府投入也越来越地 搞一些短期投资,不仅是项目周期、还是政府财政 拨款也注重时间短、见效快的科技项目投资。我们 知道,新知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 要潜心研究和耐心资本,一些国家攻坚性的项目是 如此,地方的一些中长期产业科技规划的前沿性研 究项目也是如此。 3.4公共研究机构、大学科技评价体系扭曲,影响 科技创新的科学评判标准 担负着国家科技创新重要战略任务的公共科研 机构和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引导整个社会科学技 术发展的方向标杆。一方面,科研机构的评价体系 越来越倾向于科研机构和大学与产业直接结合,强 调应用研究;另一方面,知识创新中注重以发表为 导向,强调以SCI发表为核心,使一些学科,特别 是工程类学科很难在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引领科 学创新,难以让其为工业实践提供知识支撑。除此 以外,频繁考核、过度量化的问题也很突出。很多 科研人员每年有量化的发表论文和产业化项目的具 体指标。量的要求使他们局限于自己狭窄的学科领 域和知识圈子难以有新的突破,也没有创新意识和 冒险精神。职称评定、教授评级、绩效工资、甚至 年终评优、出国深造等都与这些量化指标挂钩,这 样不仅可能导致科研人员在繁重的任务指标下不堪 重负,而且不利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研究。 4科研体系再造的战略思考 科研体系是一个整体,其布局、体制、政策等 各个方面都与创新有关。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任 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脱节或脱钩,也不可以取而代之。 一味地追求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应用研究开发或过 分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都不可取。只有整体系统 分工合理、协调一致才是系统创新的基本保障。 4.1 从发展创新到知识创新的传略转变 转变经济方式下需要一个创新型的科研体系。 过去30年的科技创新以“追赶发展”中强调速度、 效率,创新围绕着市场利益展开,从成本竞争中获 取利益最大化。在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的中心是以 创新竞争为中心,在我国本土企业与国际企业竞争 中急需要为工业发展提供更新、更强的知识来支持 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需要一 些基础的知识创新。如通信设备、半导体制造业越 来越多地着力于基础算法、系统化研究;汽车、造 船、钢铁业越来越着重热力学、新材料新加工手段 等知识的创新应用等。所以,这个时期更应该转变 创新的战略转变,制定出行业知识创新中长期规划, 通过产学研合作,在公共科研机构和大学展开新知 识创新的浪潮。 4.2科技投入从短期到“潜心资本”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战略从经济增长向经济转型转变, 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应该从追求效率的短期投入转 向长期投入转变,对一些战略性和导向性的科技应 成为“潜心资本”,长期潜伏下来,围绕战略性基 础知识和核心技术,制定10)20年,甚至更长远的 科技发展规划,让这些资本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重 要支持。鼓励并耐心地支持在前沿领域进行科技探 索和冒险探究,即便是有些失败或失误,都不能因 此而放弃,这种资本的潜心而耐心作用将是重大新 知识和新技术的根本保证。至于以什么形式、存期 多久、如何监督、检查等需要更具体的研究。 4.3评价体系从量评到质评的转变 科学而合理的考评体系是赋予科研机构创新功 能的保证。如何制定一套完善而科学合理的科研机 构的绩效考评体系需要我们认真而细致地研究。目 前的科研评价体系过度量化,且重复频繁考核,绩 效考核中如何突出创新,还需要提高质量目标。如 在核心领域和前沿技术进行科学和冒险探究如何评 价,一些失败或没有市场效益的技术或知识如何评 价等,都需要更多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叶辅靖,刘颂,马强.美国和英国公益性科研机构机制比较研 究[J].北京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5):65—70 [2]孙强.德国科研机构的体制及布局[J].全球科技经济隙望, 2006(10):35—37 [3]饶凯,孟宪飞,PICCALUGA,等.丹麦公共研发机构专利技术 转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l(8):1—5 [4]王键.美国科研体制对中国的启示[J].科技文化评论,2006 (6):87—96 [5]范维,王新红.科技创新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 (4):164—166 [6]顾光明.美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经验及启示[J].全球科技 经济嘹望,2007(11):23—25 作者简介:侯伟强(1974一),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的研究有 国际贸易、国际经济与合作、国际投资、外资经济、科技经济、科 技管理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