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印刷术的全球史

2020-09-12 来源:年旅网


印刷术的全球史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雪

印刷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与胶卷、报纸、电视、零售业一起归并为被互联网彻底改变的传统行业。如果我们从古登堡时代的铅活字算起,“铅与火”统治印刷达600余年;而自上世纪70年代激光扫描技术应用到照相排字机上,“光与电”取代“铅与火”大概也就是维持了30年,现在,显然印刷已经全面进入了数字时代。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最伟大的技术革命——中国宋代的一介布衣毕升发明了泥活字或木活字,韩国人发明了铜活字,德国人古登堡最终集大成发明了铅活字。铅活字印刷术经济实用,促进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欧洲的现代化,风靡全世界。

其实毕升的活字印刷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考古学家认为,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肯定有启示作用,活字就相当于印章。两河流域苏美尔人亦普遍使用印章,印度河流域哈拉帕遗址曾经出土了成千上万的印章。最近在中国安阳的殷墟也发现了几枚印章,表明印章文化在商代时已经存在。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雕版印刷术开始流行。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雕版印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出版业,现存大量的宋版书都是雕版印刷。但这种办法费时费工费料,日渐不适应大规模的印刷需求,而且大批书版存放不便,发现错误也不容易更正,毕升的发明可谓应运而生。

毕升发明泥活字这一事实在中国的正史并没有记载,仅见于宋朝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淡》

——他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可以随制随用。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工作效率就相当可观了,尤其适用于佛经的大量印刷。但是,他的发明好像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也没有在出版界得到推广,只是在民间偶有流传。

由于现存的宋版书几乎均为雕版印刷,因此毕升的泥活字的可行性曾一度遭遇质疑。韩国因为发现了13世纪末用金属活字印的《清凉答顺宗心要法门》——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本,便认为自己是活字印刷的鼻祖。但考虑到元朝时中国对韩国的影响,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这仅仅是载体的不同,从技术上讲显然是受到了毕升的影响。

我们都承认,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真正改变了世界——1463年传入意大利、1479年传入法国、1476年传入英国,到1500年时,就基本传遍了欧洲大大小小的商业中心,印刷从此进入工业化时代。但欧洲多名学者认为欧洲的活字印刷术是来源于中国的。比如1584年西班牙历史学家、传教士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中就提出,中国的印刷术,通过两条途径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经俄罗斯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通过阿拉伯商人携带书籍传入德国,古登堡以这些中国书籍,作为他的印刷的蓝本。门多萨的书很快被翻译成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法国历史学家路易·勒·罗伊、文学家米歇尔·德·蒙田等,都同意门多萨的论点。当然意大利人则将活字印刷传入欧洲的功劳,归功于意大利。意大利的一位印书家帕菲洛卡·斯塔尔迪,见到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来的活字版书籍,并将之发扬光大。

法国著名汉学家儒莲(1797-1873)是法兰西学院院士,早在1824年就依据满文完成了拉丁文本的《孟子》的翻译,他对中国的古代科技十分着迷,曾把《天工开物》中的蚕桑部分译成法文,并撰写过《中国瓷器的制造及其历史》。当然他也不会忽略中国人对于印刷术的贡献,他

把沈括《梦溪笔谈》中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一段史料,翻译成法文,传播到欧洲。还有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他也认为毕升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从全球史的角度看,印刷术其实是一项接力发明,不同的国家都在不同的阶段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智慧的中国人在印刷术发展的重要阶段确实一度领先世界。而活字印刷术之后又发明了油印、打印、影印、激光印刷,中国也一直受惠于这些先进技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