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人口流动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流动模式的改变就是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由之前的“单枪匹马”式流动转变为家庭化流动。家庭化流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流动方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异地分居、留守儿童等家庭问题,从而有利于流动人口的家庭稳定。但是家庭化流动同时也会对流动人口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照料家庭会影响流动人口的工作,甚至部分女性流动人口因此放弃就业机会。就业是流动人口在新城市立足的关键,目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已经有了较多关注,但研究多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无法完整反映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并且从家庭化流动视角出发来探讨流动人口就业状况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流动人口工作时间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因此,本文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流动人口的重要特征进行统计和描述,然后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对比单独流动和家庭化流动对流动人口就业率、工作时间、收入的影响,同时还将比较这种影响的性别差异。首先,本文对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人口社会学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较为年轻,性别结构趋于均衡,整体来看受教育程度较低,大多数流动人口处于在婚状态且家庭化流动趋势明显,女性流动人口存在“流动而不工作”的现象,并且流动人口未工作的原因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其次,本文描述了不同流动模式下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流动模式下流动人口的就业率、工作时间差异较大。为了进一步检验流动模式是
否会对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造成影响,本文分别将是否就业、工作时间、工作收入作为因变量,将流动模式作为解释变量,并纳入相关控制变量对其进行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化流动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两性中存在差异:家庭化流动会显著降低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概率和工作收入,与此同时她们的工作时间却并没有减少,对于男性来说,家庭化流动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仅与子女一起流动”会降低就业概率,但是与配偶和子女一起流动则可以提升其工作收入。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家庭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第一,重视女性流动人口“流动而不工作”的现象,通过加强立法、促进就业市场公平等相关措施提高女性就业率;第二,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扩大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覆盖面,加强流动人口职业技能教育;第三,严格执行法律中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提高流动人口的维权意识;第四,统筹经济区域、城乡发展;第五,改革、推行落户政策,淡化户籍差别,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公平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