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Apr. 2017Vol. 36 No.4
doi:10. 3969/j. issn. 1001-7836. 2017.04.037
从语言顺应理论角度看语用失误研究
陈
雪
梅
(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语用失误是指跨文化言语交际的语用个体由于缺乏相关文化、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 知识而导致的交际不能顺利完成的现象。以顺应理论为框架,以语言顺应理论下的语言结构顺应为视角,深入分析 英语语用规则及其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与汉语语用规则及其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进一步探讨语用规则和语用失 误之间的关系,以求寻找言语行为语用失误发生原因的内在途径。
关键词:顺应理论;语用失误;语用规则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1-7836(2017)04棚9-03
Jenny Thomas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为分析语用失
环境[3]3“4。语言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角度看待人类 语言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语言顺应理论与其他语 用学理论的不同之处。语言臟理论包括变异性、商讨性和 顺应性三个核心概念。变异性指语言使用者具有各种可变 的选项,这些选项是动态发展的;商讨性指语言使用者对语 言的选择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不是机械性地或者根据固定的 规则进行选择的,语言使用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语用原则和语 用策略;臟性指语言使用者能够从各种可变选项中做出灵 活的选择,以此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语言顺应理论包括语 言结构顺应和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与语言交际顺 应构成了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语言结构顺应
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⑴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2)话语 构建成分的选择;(3 )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句子的组织结 构、句子的顺序、语篇的主要框架以及衔接等因素的选择; (4)话语和语段的选择:语篇类型和言语行为的选择。语言 交际臟必然要考虑进行交际的语境。语境主要包括进行 言语交流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指语言使用者 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所选择的不同语言的手段和方式;交际 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本身、斯处的客观世界和其所存在的 心理世界构成。本文以语言结构顺应为视角,从英语语用规 则及其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和从汉语语用规则及其在言语 行为中的体现为基础,探讨忽视语言顺应理论语用规则所产 生的语用失误。
二、语用规则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参与语言交际的双方在进
误和文化迁移建立了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的建立与其 他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一起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指 明了方向,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 欣欣向荣的景象[1]2'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学中 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旨在从臟舰角度出发,深人 探讨语用规和语用失误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言语行为语 用失误发生原因的内在途径。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
语言顺应里论的思想源于1987年Verschueren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书。经过十多年
的悉心研究,Verschueren于1999年在其专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语用学,从
而完善了语言顺应理论。语言顺应理论有着深厚的哲学基 础和心理学基础。哲学基础的思想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坚 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心理学基础的思想源于皮 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语言顺应理 论借鉴了布拉格学派和伦敦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观,受到贾 尔斯言语适应论的影响[2]\"
。Verschueren得出语言的实
际使用过程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人 们在交流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语言环境和语用交际策略都要 进行选择。语言选择的过程可以是有意识的选择,也可以是 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选择。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目的的 不同选择不同的话语形式、话语组织结构,以及具体的语言
收稿日期:2016-12-14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2016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JY-16159)研究成果之一绵阳市2015年社会科学研 究“高校(绵阳师院)专项”立项课题(MYSY2015WY03)研究成果之一;四川省教育厅专业综合改革(英语)项目立项课题 (Sc-mnu14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雪梅(1982-),女,四川绵阳人,讲师,研究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109 —
;
行交际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语言规则与语用使用习惯转移到 目的语中去,而导致的语言使用错误[4]1\"
。对于说话者而
言,在本族语中符合语用规则的语言表达未必在目的语中同 样奏效。下面以英语语言规则及其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和 汉语语言规则及其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为例,对语用失误的 原因进行分析。
1.英语语用规则及其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Gn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 讲中提出人们在谈话时要遵守合作原则。G■提出的会话 合作原则是公共关系学和语言学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理解会 话含义理论的核心,是语用学领域里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 一,同时也是描写和解释现实生活中言语交流行为本质的基 础。G■认为,在人门进行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交流双方心 前起主导作用的语用规则会处于次要作用或不起作用。
2. 汉语语用规则及其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顾曰国通过对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渊源的研究提出了 礼貌应该具有的四个特征和礼貌原则的五条准则[5]11—。 礼貌的四个特征包括:文雅、态度热情、谦逊和尊重;礼貌原 则的五条准则包括:(1)贬己尊人准则。言语交流中提及他 人或者与他人相关的事情时,言语表达要体现尊重原则,而 在言语交流中提及自己或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时,言语表达
要体现贬己的原则。通过对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和Leech的 原则进行比较发现:中西方的礼貌原则不仅在语用方面,而 且在文化价值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在指称 自己和他人时,所选用的表达迥然不同,提及自己多用“鄙 人、免贵、晚生、在下”等,而提及他人常用“您、贤弟、贵公 照不宣地遵循着共同的原则即合作原则,最终实现交际任务 的完成。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包括:⑴量的准则。从交谈 的当前目的出发,交际双方尽量提供满足言语交际所需的信 息量,但也不宜过多。(2)质的准则。交际双方不讲虚假的 话,也不讲还未得到证实的话。⑶关系准则。说话者和听 话者双方要说与话题相关的内容。⑷方式准则。说话者 和听话者双方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要做到清楚,明了 ,要力求 避免晦涩和歧义的产生,努力做到简练和井井有条。事实 上,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并非原封不动,自至终地完 全遵守合作原则。由于交际的需要,说话者和听话者会故意 说出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GnCe把这种表面上故意违背合 作原则而采用的言外之意的话语称为特殊会话含义,这是合 作原则的有力补充。特殊会话含义阐述了在言语交际过程 中如何通过言语的表层含义理解言语的言外之意。英语修 辞手法的使用属于特殊会话含义的使用情况。
根据Gnce合作原则中的四条合作准则,英国语言学家 Leech于20世纪80年代分别从语体学和修辞学出发,提出
了言语交际的六条礼貌准则:(1)得体准则。言语交流者尽 量做到最低限度地使他人受损,而最高限度地使他人受益。 ⑵慷慨准则。言语交流者尽量做到最低限度地使自己受 益,而最高限度地使自己受损。⑶赞誉准则。言语交流者 最低限度地贬低别人,而最高限度地赞誉别人。(4)谦虚准 则。言语交流者最低限度地赞誉自己,而最高限度地贬低自 己。(5)-致准则。把说话和听话言语交流双方产生的分 歧降到最低限度,将交流双方在交流过程中达成的一致性增 高到最大程度。(6)同情准则。使说话者和听话者言语交 流双方彼此的反感度降到最低程度,使交流双方的同情程度 增到最大限度。
在说话者和听话者言语双方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这些语 用删都有所体现。英语的语用规则有很多,比如B_
&
Levinson从正面面子,亦称之为积极面子和负面面子,亦称
之为消极面子进行区分。所有的语用规则之间也不是享有 平等的重要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语用规则的重要性会 随着具体言语行为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它是-个动态的过 程,其中的某一规则会起主导作用,其他的语用规则所起的 作用会退居其次或不起作用。随着具体语言环境的改变,先 前处于次要作用或不起作用的语用规则会駐导作用,而先 —110 —
子”等;西方在指称自己和他人时则无明显变化;(2)称呼准 则。随着人类语言的日益丰富和不断发展,汉语的亲属称谓 有逐步泛化的倾向,非亲属之间的称谓有采用亲属之间的称 谓的倾向。我们将这种逐步泛化的称谓倾向称之为拟亲属 称谓,这是中国特有而常用的社交称呼。中国文化传统讲究 “重名分,讲人伦”所以在称呼上也要遵循“仁”和“礼”的原 则,体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原则。恰当的 称呼是汉语言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是礼貌的象征,体现了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汉语的称谓一般要说明说话者和听 话者双方的关系:亲属、同事、师生、上下级等。上下级之间 要体现出职务和头衔的称谓,称谓随场合不同而改变,或者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跨越自身的身份和角色而有针对性地选 择称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礼貌原则;西方崇尚个人 主义,提倡自我表现,个性解放,称呼上以“先生”“女士”居 多,也可直呼其名。⑶文雅准则。选用文雅之言,禁用污秽 之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满口污秽之语是“不懂礼貌” “没教养”的直接表现。出言高雅是“彬彬有礼” “有教养”的 表现。比如甲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没法跟乙继续交 谈。甲对乙说:对不起,我有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改天再 聊。”这是雅言。如果甲对乙说:“滚蛋! ”这是极不礼貌的处 理方式。委婉语是说话者为了避免直接提及使人感到不愉 快或难堪的事物,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听话者,使听话者在情 感上易于接受。在英语中,文雅同样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如 某人去世,用“go to Heaven”“go away”,而较少直接用“die”。 经常用委婉语的情况包括绝症、性事、体型、外表、犯罪行为, 以及死亡等,若用直言则会被认为粗俗无比。⑷求同准 则。听话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说话者 的愿望和想法。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交流的过程中,“恭敬不 如从命”是典型的遵守求同准则的例子。在交流的过程中, 确实需要发表不同看法或批评别人时,往往采取“先礼后 兵” “先褒后贬”的策略。在表达不赞成或批评的地方前,先 肯定对方的优点或可取之处,先把对方赞扬一番,给对方脸 面。对于听话者来说,不赞成或反对说话者的观点或要求是 驳面子、打脸的事。求同准则要求听话者尽量满足说话者的 愿望,以取得和谐一致的效果。(5)德行准则。德行是指良 好的道德品行,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人们所持有的道德 观念决定着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
舍,多为别人着想。在行为上减少对别人的伤害,增大对别 人的益处,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总而言之,不同文化有不 同的礼貌准则,但语用规则是多功能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 根据交际双方的需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语用规则,使得我们 的言行在任何场合都符合礼貌准则。
三、语用规则与语用失误
语用删与言语行为的语用失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 系。通过研究语用规则和语用失误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求从 根本上寻找言语行为语用失误发生原因的内在途径。
1.
语用删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
通过分析和比较汉语和英语的语用删,汉语中最重要 的“贬己尊人”准则在英语语用规则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 现;英语中注重隐私,在交流中不涉及他人隐私的准则在汉 语语用规则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给他人提建议的 言语行为中,英语遵面子准则,主要体现为不干涉他人言 语和行为的自由,以达到不伤害他人消极面子的目的;在汉 语里无此规定,正是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两种语言 语用删的不同,也正是存在的两种语用规则的不同导致了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发生。
2. 同一语言删主次排序的不同也会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
汉语语用规则和英语语用规则的共同之处在于:语用规 则的位置越靠前面,其在言语交流中就越重要。汉语语用规 则注重“贬己尊人准则”和“称呼准则”,而英语语用规则更 强调“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注重“求真,高效”。因此, 美国人常常认为中国人不说实话,不说真话,过度谦虚;中国 人认为美国人太过傲慢,不懂谦虚。在实际的语境中,语用 规则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其主次随着语言环境 的变化而发生动态的变化。在交流过程中,当几个规则同时 被使用时,往往以一个规则为主,其他几个规则占次要位置。 比如在表达恭维和赞美时,英语主要遵循“一致准则”,也使 用了“面子准则”既维护了说话者的面子,也使言语交谈能 够顺畅地进行下去。因此,语言规则的主次不同,直接影响 言语表达的效果,也是导致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3. 不同言语行为采用的语用规则错位匹配导致的语用失误
讲不同语言者采用不同的语用规则,中国人采用汉语的 语用删,而以英语为本族语者则采用英语的语用规则,由 于两种语言语用规则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的语用规则匹配 错位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一6“2。比如:在寻求 帮助的言语行为中,中国人主要遵循“量的准则”和“质的准 则”,用以表达想获得什么样的帮助;以英语为本族语者主要 遵循“面子准则”,以更加委婉和间接的方式以达到寻求帮 助的目的。在提供建议时,中国人在热情地提供建议时主要 遵循“量的原则”和“质的原则”美国人更希望说话者自由 选择,遵循“面子准则”。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言语 语用删的错位匹配,那么语用错误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
四、结束语
选择臟理论来解释语用失误是因为顺应理论具有高 度的概括性,对分析语用失误具有很强的解释力[7]17416。 本文以语言顺应舰下的语言结构顺应为视角,继而得出不 同的语言采取不同的语言结构和不同的语用规则,而且不同 的语用规则之间本身存在主次排序不同以及在不同的语言 环境里语用规则的主次排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动 态的过程,语用删匹配错位都是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参考文献:
[1] 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
改的启示[].外语界,2000(2):2—8.
2004:92—94.
[3 ]黄晓琴.语用规则与跨文化语用失误_
汉语第二语言
言语行为语用失误原因及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2) :36—44.
[4] 孙亚.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3) :19—21.
[5]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992
(4) :11—14.
[6] 张国.语用失误与顺应理论[].山东外语教学,004
(4)60—62.
[7] 朱雅丽.顺应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 :174—176.
交流双方没有两种语言的相关语用规则文化背景知识,出现 语用删随语言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语言
[2] 何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On Pragmatic Failure from the Angle of Theory of Adaptation
CHEN Xue-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Mianyang 621000, China)
Abstract : Pragmatic failure means a phenomenon where individuals fail in cross-cultural verb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levant culture, modes of thinking, values, social customs and so 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ory of Adapt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deeply analyzes English pragmatic rules and Chinese pragmatic rules and their occurrence in verbal behavior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ragmatic rules and pragmatic failure with the purpose of seeking the inner reasons for pragmatic failure in verbal behavior.
Key words Theory of Adaptation; pragmatic failure; pragmatic rule
:
(责任编辑:刘东旭)
—1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