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2 09:06:58
华夏经纬网
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率先将我市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和《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争先进位,率先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
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加速安徽崛起、加速铜陵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市要紧紧抓住规划实施的5-10年时间,争先进位,跨越赶超,走出一条科学承接的新路,在全省率先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这是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也是我市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必须勇于创新,重点突破;必须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必须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全力加以推进,奋力开创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铜陵的新局面。
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铜陵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大突破,五年新跨越”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在示范区建设中争先进位,率先突破,率先发展,把铜陵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中跨江发展的第一城、世界铜加工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皖中南中心城市,成为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总体目标是:
———打造“千亿铜陵”。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构筑“世界铜都”。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铜冶炼、铜加工为基础,铜贸易和研发有较强实力的铜产业体系,成为世界级铜加工制造业基地。同时,化工、电子、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产业有较快发展,初步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基本确立。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
———建设“幸福铜陵”。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000元和13000元。
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显著进步,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实现教育和卫生服务基本现代化,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再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到2020年,铜陵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级铜产业中心、皖中南中心城市,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夯实“三大基础”,力求尽快实现“五大突破”。 一年夯实“三大基础”:
--夯实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基础。今年启动江北产业园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跨江发展有实质性进展;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0亿元,其中江北产业园超过10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升、扩容,积极争取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加快推进重大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产业转移项目对接基础。今年编制重点承接产业项目目录,明确承接的方向和重点,项目库项目总数达到400个以上,总投资达3000亿元以上。扩大产业转移项目来源,今年引进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60个,开工建设40个以上;园区引进资金达到200亿元。
--筑牢产业转移工作基础。今年3月底前出台支撑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5月底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与工作机制。 三年实现\"五大突破\":
--跨江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到2013年,江北产业园建设框架基本形成,成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核心区。
--\"千百亿\"工程实现重大突破。到2013年,铜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化工、冶金和物流等产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新兴战略性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到2013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45%。
--承接产业转移实现重大突破。把铜陵率先打造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市。到2013年,吸引外来投资1000亿元以上,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百强企业20家以上,建设一批投资百亿的重大项目,将铜陵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市,科学承接的示范市。
--城市转型取得重大突破。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成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循环经济示范市。
二、先行先试,着力打造江北产业园
根据省委、省政府\"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域制约,跨江发展,南北联动\"的要求,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基本建成\"的目标进度,把江北产业园打造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先行区、铜陵跨江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高标准、高起点做好180平方公里的产业集中区建设规划,2010年全面启动园区起步区的道路、供水、供电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布局铜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组团,谋划3-5个异地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跨江发展第一城。到2013年,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超过50亿元,骨干道路建成通车,给排水工程等公用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企业布局基本完成,异地产业园及特色产业园基本成型,园区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到2015年,起步区全面建成,180平方公里园区的基础设施全面展开,园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特色明显、结构优化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加快园区港口和自营铁路建设,规划建设主城区至江北产业园区过江隧道。引进承接产业转移开发银行。每年支持江北产业园的政府性融资投入不少于5亿元。鼓励县区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共建\"江北产业园区园中园\",全市每年引入园区的项目不少于20个。
每年抽调15-20名县处级后备干部派驻园区招商。 三、扩容升级,努力建成国家级开发园区
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原则,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江循环园区)为基础,以国家级开发区为标准,加快推进现有市开发区扩区升级。以合作共建的形式,整合优化市区内省级工业开发园区(循环经济园),实行规划、建设、招商、政策和管理\"五统一\",重点承接发展铜材加工、电子信息、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五大特色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作发展的新格局。到2013年,区内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以上,建成5到6个特色产业园和异地产业园。到2015年,建成8到10个特色产业园和异地产业园,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实现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
(一)创新共建专业产业园。进一步加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战略投资者和中央直属企业的合作,探索托管、股份合作、产业招商等多种模式,建立完善税收分成等利益分享机制,合作共建铜加工产业园、光电产业园、PCB产业园、纺织服装园、精细化工园、装备制造园和现代物流园等一批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实现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全省特色园区建设的示范园区。
(二)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为目标,强化补链项目承接,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各产业间梯度循环利用,推动循环经济由企业、园区层面向社会层面延伸。加快农业循环园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倾力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国家级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坚持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四位一体\"发展,着力探索出一条具有铜陵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四、壮大提升,着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加强与央企、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强的规模化、集群化和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工业。大力实施\"千百亿\"工程。率先打造千亿铜产业。坚持\"抓住
铜、延伸铜\"的方向,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铜加工业,构建比较完备的铜产业精深加工产业链,加速形成铜产业集群。到2013年,铜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15年,成为国内最大、世界有影响的铜产业基地。提升壮大优势产业。积极承接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大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并逐步向日化领域延伸,打造化工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和能源等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整体竞争力。到2013年,在化工、电子、冶金、能源和建材等行业中形成一批百亿元产值的企业或企业集群。到2015年,化工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按照\"不唯铜、超越铜\"的理念,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壮大装备制造业。承接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大型矿冶环保及安全专用设备、新型阀门等产业,积极向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超高压输变电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行业延伸,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以铜基新材料产业链、电子基础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到2015年,把铜陵建设成为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发展光电产业。大力引进掌握芯片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的战略合作伙伴,建立研发检测中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全国知名的光电产业集群。到2013年,建成初具规模的光电产业园区。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物流业。尽快建成以横港物流园为代表的物流产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沿江大型煤炭储运基地、成品油转运中心等项目。完善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建设铜商品集散中心,建成期铜交割仓库。建立B型保税物流中心。加强与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合作,引进培育具有先进管理技术的物流企业。到2013年,物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建成区域物流中心。积极拓展金融服务业。推动金融创新,改善金融环境,建设诚信铜陵,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争取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农村金融。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速商贸业改造升级。支持主城区建设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带动区级商业中心建设。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商贸连锁企业进驻我市,全面更新服务业业态。到2015年,形成10个以上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商贸企业集团。加快振兴旅游业。主动融入\"两山一湖\"和\"长三角\"旅游体系,积极承接投资,建设大铜官山公园、大通和悦洲和凤凰山景区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
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引进一批创意品牌和企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发
展法律、经纪、策划、会展和代理等高端专业商务服务,进一步办好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打造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品牌会展和承接平台。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承接外地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铜陵白姜、凤丹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精品水产、花卉苗木等规模化养殖业和种植业。
五、主动承接,推动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
发挥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独特优势,扩大铜陵在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影响。突出产业承接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专项招商。探索建立\"跨地区组团、整体化招商,错位式引进、互补式发展\"的招商新模式。不断扩大与中央和省属企业合作,着力引进一批世界500 强、国内百强企业。综合运用政治鼓励、经济激励和系统培训等各种有效方式,建设一批高素质、专业化、高效化的招商队伍。探索建立招商引资与干部使用联动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干部招商引资积极性。到2013年,全市引进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200个以上,其中10亿元的项目60个以上;到2015年,全市累计引资额超2000亿元。
六、勇于创新,实现体制机制的全面接轨
(一)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完善企业创新平台。完善富有铜陵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对承接产业、企业的科技支撑。强化政府投入对产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来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高校到我市联合办学、兴办分校或独立学院。
(二)加强信息平台和交通网络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提升区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与长三角地区信息对接共享。大力推进京福高铁、宁安城际铁路、铜宣高速、长江岸线开发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承东接西、通南达北、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公铁水衔接配套的开放型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皖江城市带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三)优化政策环境。用足用好\"先行先试权\",研究制定一揽子符合我市实际、解决突出问题的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环保和人才等政策,营造有利于产业转移,特别是总部经济入驻的政策环境。产业集中区内实行用地指标计划单列,在规划范围内实行特事特办。开发园区内土地出让金受益部分全额返还,优先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污染物排放总量全省统筹指标。积极争取并用好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整合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其50%以上用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四)优化融资环境。不断完善\"金融超市\"等银政、银企合作机制,开辟承接产业转移的信贷\"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转移企业,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参照使用企业原属地信用等级。支持转移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支持企业运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工具,积极吸收国内外投资基金。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机制,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放宽限制,降低门槛,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示范区建设。
(五)优化政务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环节,清理、减少审批事项,不断完善\"一站式\"服务、全程代理、并联审批等制度,实行市级行政许可\"零收费\"。对重大转移项目实行领导挂点联系和专人跟踪服务制度。鼓励开拓创新、敢闯敢试,宽容失败。全面实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问责问效制。充分激活广大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股强大的工作动力,创造性地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