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23-06-21 来源:年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党芬 王敏芳

来源:《成才之路》2014年第21期

摘 要:培养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化人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文章阐述了信息化人才的含义、类型和特点,分析了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若干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人类正从工业经济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与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利用为基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战略高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应变能力、高水平、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就成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国家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 一、信息化人才的含义

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信息化人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化人才是指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各类人才。狭义的信息化人才是指高等学校培养的信息化人才,主要是指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信息安全等。

一般来说,信息化人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高度复合型人才,以战略性预测人才为代表,包括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制定者、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者、信息政策和法规的制定者等;中观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以信息主管(CIO)为代表,包括行业信息主管、政府信息主管、ERP实施顾问和企业信息主管,也包括系统分析师、系统构架师、项目经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微观层次的信息化人才,以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信息技术应用人才为代表,包括硬件设计人才,软件设计人才,系统集成人才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及系统运行和维护的人才。由此,信息化人才层次应该是金字塔结构:微观层次人才处于塔基,宏观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处于金字塔的塔顶,中观层次信息化人才位于中间。 信息化人才应当具备的特点是实践型、复合型和开放型。所谓实践型,是指应该具备实际组织和建设信息系统的能力,因为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问题,在实施中更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实际动手能力。所谓复合型,是指在精通信息技术的同时又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所谓开放型,是指应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是由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变化非常快的特点所决定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1993年起,我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了信息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不断受到重视与加强,高校为信息化建设输入了大批的信息化人才,目前我国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中有70%以上来自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培养,这批人才对加快我国信息化进程,推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少高校设有计算机科学学院,部分还建立了软件学院等。 然而,由于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我国成功加入WT0,信息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服务领域的拓展,市场经济的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外信息领域的迅速发展,给我国信息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显得难以适应要求,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分割,从信息化人才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缺少系统、全面的预测与规划。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时,缺乏足够的协作与沟通,没能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信息化人才发展总体规划。结果是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信息化人才可能在规模或素质上不能满足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

(2)信息化人才总量少,人才的战略储备不足。2002年9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中称,到2005年,我国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国内市场销售额目标要达到2500亿元及80万人的从业人员规模。然而,据有关统计调查显示,我国国内企业现有软件技术开发人员不足40万人,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100万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缺口和2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从2005年到2009年,中国1T行业将以18.5%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在信息化发展势头的带动下,我国信息化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已全面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从2004年1月1日起,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后备人才,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

(3)信息化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表现在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人才,另一方面表现在也缺乏低端技术人才和熟练技能人才。从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软件人才结构就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更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金领”。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小到大、形成梯次,他们之间的比例应该大致是7∶4∶1。

(4)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之所以形成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软件人才过分缺少等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目前,国内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正规院校的学历教育,并集中在本科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据统计,中国当前软件从业人员3/4以上来自于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来自职业技术学院及各社会培训机构的软件从业人员尚不足总数的1/4。而印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不无密切。在印度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职业教育,而非学历教育。在教学方面,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在“做中学”。而当前我国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模式几乎千篇一律是从理论到实践。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建议采取的应对策略。

(1)设立研究专项基金,做好国家信息化人才发展战略的研究和顶层设计工作。以科技部牵头,科技、教育和信息产业等部门的相关领导、专家参与,以国家科学技术专项基金的方式,长期资助“信息化人才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工作。站在科技发展和产业需要的高度,对未来5年~20年我国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状况、素质要求、培养体系、管理体系、成长规律、成长环境与动力机制、人才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外发展状况等进行研究,以便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权威的、实时的决策依据。

(2)加大信息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信息人才数量和质量。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持续扩大招生规模的背景下,可进一步提高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招生比例,同时通过建立软件学院、网络学院等多种形式增加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在提高人才质量方面,首先,要巩固完善正规高等教育,强化普通高校信息专业人才教育。以本科生培养为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保证基础,突出专业重点,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学要紧跟“潮流”,加紧在本科生中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基础的应用信息技术类工程师,以适应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其次,加大研究生教育力度,培养高层次信息人才。在信息教育方面中国已落后于发达国家几十年,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非常薄弱,在信息领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但是,我们可以抓住“入世”后国外先进信息技术和教学管理经验涌入中国的机遇,在信息领域中对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的培养加大力度,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的信息人才。

此外,高校教学要保持高“新鲜度”和“开放度”,与国外高校、国内外企业紧密合作,进行信息交流沟通。同时还可以聘请业界优秀人才担任高校兼职教师。

(3)优化信息化人才培养结构。国际范围内,人才竞争不仅是对人才总量的竞争,更是人才结构优化的竞争。以软件人才为例,我国正亟须从目前的人才“橄榄型”结构转变为“金字塔”结构,需要大批工程化实用型的基础软件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创新能力,能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高端信息化人才。我国高校应具备发展的眼光、长远的思路,在培养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化信息化人才结构,充分体现人力结构的力量。要从只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向注重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转变。一方面,要注重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这类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高级信息管理人才,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影响竞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微观层次中“低端”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引导,使学生树立从“低端”人才做起的决心,同时要改善实验室条件,加强实践教与学,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培养信息化的应用性人才。

(4)借鉴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我国信息化人才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主要分三个层次。①基础教育: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和社区学院的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系和有关的继续教育系都设有软件工程、网络设计等软件基础课程,为本科生提供软件理论与工程方面的专门知识,为软件公司培养从事软件开发与设计方面的人才。②系统理论:高等院校中的研究生教育侧重系统软件理论的教育,为高校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大公司输送从事软件研究和项目人才。③很多大的软件公司都设有自己的培养部门或中心,它们主要根据市场和公司的需求,培养各个层面的动手能力强的操作和编程人员,学习者不仅可以获得专业证书,而且可以获得学位。一些大的软件公司,为推销公司产品,还与高校和社区学院合办培训项目或委托社区学院代办培训项目。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见习生制度是高校与公司的桥梁,高校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奠定自己的就业基础,公司则可以通过见习生的才能、人品和工作表现,来选拔人才,拓展公司的实力。

从高校、社区学院、公司到社会构成了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网络,它们都由市场驱动,为社会发展提供就业和服务。虽然高等院校、社区学院和大的软件公司,都提供学历和非学历的信息教育和培训,相比之下,高校提供的信息教育更宽泛、更具有理论性,培训机构或中心提供的信息教育更实际、更新颖。它们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又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2]程军.宣裕方.加强信息人才培养[J].人才开发,2003(9). [3]葛道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04(1).

[4]张新生,苏东平.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信息人才建设[J].现代情 报,2004(2). (南京理工大学) (选自中国知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