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学生法治教育与意识的培养

2021-04-08 来源:年旅网
2019年第8期(2019年8月)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No.8 2019 doi:10.3969/j.issn.1674-9499.2019.08.015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学生法治教育与意识的培养

刘怡琳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法治教育工作在各个高校开展多年,但所获成效并不显著。高校法治教育意义重要,法制教育对经济、社会文明及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众多,解决各种问题,优化高校法治教育方法包括建立健全高校法制教育体系、优化师资团队建设,以及提升大学生法治理念。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高等院校;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9)08-0040-0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战略部署。青年学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因此,高校法治教育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值得深入讨论与研究。

一、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法治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及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与教育阵地,要明确认识法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从国际角度来看,社会法治程度与市场经济关系十分密切,法治程度高的国家,其市场经济制度也相应趋于平稳与健康[1]。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大力促进法治建设,维持法治环境,以此促进我国经济高效发展。

2.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有着天然的联系,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与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下,高校普遍开设法律与思想道德课程,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高水平人才。

3.优化素质教育

在21世纪,国家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才,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优良的职业作风。因此,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在教授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紧抓法制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

二、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不合理

第一,忽视法治精神的培养。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片面地讲解法律的强制性,强调公民的服从性,不能使学生全面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与法律的关系,难以培养牢固的法治精神,学生也无法了解法治社会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难以真正树立法治意识。

第二,教学内容缺乏及时性。随着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问题不断涌现,法律制度也随之不断更新与完善[2]。但由于高校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法治教育内容存在滞后性,导致新的法律制度与精神难以及时输送给学生。并且,高校法律基础课程只是在案例基础上进行法律条文的简单介绍,缺少针对社会热点与事实问题的分析,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无法成为学生武装自己的思想武器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另外,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缺乏丰富性,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课程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师资力量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缺乏师资力量的问题,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一般由辅导员或党委工作人员兼任,很多人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缺少法律学习背景,更没有实践经验与研究经历。相关法律教育课程被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不仅难以为学生树立法治精神,还会产生负面效果。

3.法治素养普遍缺失

第一,法律信仰淡漠。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信仰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法律情感、认知与意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了法治信仰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整体处于法律信仰淡漠的状态[3]。一方面,面对校园霸凌与社会侵犯,难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尚未形成,容易受负面信息影响。

第二,缺乏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意识的前提,也是评价一个人法律素质的重要标准。但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往往是获得优秀的成绩,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主动学习,功利性较强,导致其难以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法律素质无法得到根本上的提升。

收稿日期:2019-06-26

作者简介:刘怡琳(1982—),女,辽宁铁岭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法、金融法研究。

40

2019年第8期(2019年8月)思想政治研究No.8 20194.社会法治观念更新缓慢第一,法治观念落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法律普及力度,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获得整体提高,但与现代化法律观念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并且,高校的法律教育远滞后于其他专业课教育,导致大学生群体缺乏完善的法律知识,难以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与法治意识,从而欠缺法律实践能力。第二,缺乏法律自信。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建设依然处于趋于健全的过程,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现象,加之高校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尚未形成,容易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法治观念与法律认识,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与及时纠正,将会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效。

三、高校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外部原因

第一,法治建设落后。我国社会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经济发展成为国家重心,一切工作都让步于经济建设,使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也使物质文明远远超过精神文明发展,导致人的思想意识跟不上经济体制的变化发展,无法与经济变革同步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法制教育普遍出现滞后性[4]。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政府与学校在行政上属于上下级关系,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涌现出新的教育管理思路与理念,使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巨大改变,学校在社会领域的功能被重新分化与组合,大学生作为法律主体与社会主体,早已成为法治社会中的一员,无法脱离法治社会而存在。

第二,社会负面影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上的负面事件与消极性必然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也会降低高校法治教育的成效。其中包括一些社会上早已形成且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例如,“民不告官”“法律是政府的统治武器”等错误思想。面对这些误解,大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

2.内部原因

第一,教育思路滞后。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法治教育都局限于课堂,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缺乏独立思考及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与分析,使高校法治教育与社会脱节、与现实生活相分离,导致学生缺乏对法律的真实感受,看不到建设法治社会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实际好处。因此,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约束力的认知与感受,无法真正地树立法治观念,也难以增强法制意识。很多教育从业者认为,法治教育就是教师把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之后在期末取得好成绩就可以了。但高校法治教育是为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服务的,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活学活用,否则成为毫无意义的纯理论[5]。另外,高校法治教育思路过于关注法律对公民的惩罚作用,淡化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导致广大师生误认为法治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守法公民,对大学生产生错误引导,认为法律就是被用来

“管人”的工具。虽然这是法律的重要作用,但不是全部作用,更不是制定法律的初衷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被师生们忽略的另外一个法律的重要作用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公民创建和谐、安全、幸福的生活,这才是制定法律的初衷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内容。

第二,忽视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心理与理论的统称,与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有密切联系,包括法律情感和法律思想两部分。据调查了解,大部分高校学生能自觉意识到自身在法律意识方面的缺陷,自愿接受学校和国家的法治教育。但高校法治教育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其原因之一就是忽视法律意识的培养。在强化高校法治教育的进程中,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但没有找准正确的突破口,缺少科学、合理的教育成果评估标准,导致法治教育流于形式,轻视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必然造成法律意识淡薄。

第三,高校行政管理“衙门化”。2007年,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首先提出高校“衙门化”的观点,高等教育的“官学”发展性质日益明显。虽然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需要法律强有力的支撑,但也会使高校教育丧失艺术性。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具有鲜明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对其进行约束与管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很多高校以引导为主、惩罚为辅的手段教育学生。但惩罚不是目的,在从严治校的基础上掌握好适量原则,把握住惩罚的度。

四、优化高校法治教育的措施

1.建立健全高校法制教育体系

第一,建立高校法治宣传体系。高校应依据自身特点,构建全校师生集体参与的法治教育宣传格局,从平台、对象、形式、原则、策略五方面建立有效的法治宣传体系。在平台层面,建设突出个性且具有专业水准的宣传平台,例如,法制教育博物馆,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法治纪律片、短视频、图片、实物等直观形式了解毒品和色情对大学生的危害,通过阅读法律书籍、杂志等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6]。还可以举办校级法律知识竞赛、普法短视频创作大赛等,以多种形式促进法治宣传的多元化。在对象层面,努力做好在校师生大面积覆盖工作,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内容调整,提升高校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多元性。还可以按照男女性别开展不同类型与内容的宣传活动,做到宣传工作突出重点、提升效率、注重目的。在形式层面,注重传统形式与创新形式相配合。其中,传统形式包括黑板报、校园广播、展板宣传等。在传统途径基础上不断创新,设计新的宣传思路,发现新的宣传阵地。例如,普法动漫、微电影、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利用手机这一现代重要通信工具潜移默化地将法治教育深入大学生生活。原则上,高校法律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使法制教育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策略上,创建一系列长期运行的法治宣传工作项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选拔优秀学生社团负责项目的实施,使高校法治宣传工作具有科学性、文化性,并且贴近学生。

41

2019年第8期(2019年8月)思想政治研究No.8 2019 第二,建立法治教育评估体系。在建立法治教育评估体系过程中,注意坚持导向性、科学性、教育性、可操作性及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原则。

(1)导向性。建立法治教育评估体系不仅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使学生发现不足之处,根据测评结果进行自我学习。同时,也能使教师直观地看到自身教学的缺陷,以此改进教育方式,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案。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体现教育评估体系的导向性。

(2)科学性。教育评估体系需注重采集信息的科学、合理与真实,这是保证该体系评估结果真实、有效的基础。根据评估结果应客观、冷静分析,避免主观臆想成分。

(3)可操作性。可操作性要求教育评估体系在实际运用与操作中切实可行,不能出现不符合实际情况和难以操作的现象,以及不适用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情况。

(4)教育性。教育评估体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通过该体系的评估可以使学生发现不足、主动学习,从而形成学习——评估——再学习的循环教育模式,使该体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5)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在法律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已经形成自我评价,但这一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需要教育评估体系从外部提供客观评价,从而使大学生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调整学习方向。

2.优化师资团队建设

第一,拓展教师团队。在高校,真正投身于法律教育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小,从专业技术层面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应拓宽教师团队的构成,组建一支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及行政人员的混合型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最新科研成果和专业法律分析能力丰富教材内容。辅导员可以利用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工作机会,从日常工作、生活关心与就业指导等方面向大学生渗透法治思想与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7]。行政人员是高校潜在的教育力量,虽然其不能直接走上讲台教学,但其工作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例如,高校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等工作态度与理念,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

第二,强化培养团队。高校教师与辅导员是法治教育的主力军,应强化对这一部分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提升自身法律素质与法治教育水平,掌握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坚定政治信仰与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还要以身作则,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学生心中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除此之外,还要培养与提高教师与辅导员法治教育的能力,能够独自设计与组织普法活动,准确分析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了解最新政治动向与国内外动态,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与心理疏导。

3.提升大学生法治理念第一,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对高校法治建设起推动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为法治教育创造人文环境。例如,设计法治宣传栏、模拟法庭、法治主体演讲、法律知识问答等活动。

第二,改革法治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专题教育、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代替传统法治教育中的纯理论灌输[8]。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在理论知识讲解之后,选择性播放《今日说法》等法治节目,利用节目中的案例生动地将社会生活实际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

第三,发挥社会补充作用。高校法治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之内,社会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教育职能。可以安排大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等。

第四,激发大学生学习主动性。高校可以建立校内法治教育基地和法治社团,在教室之外开辟法治教育第二课堂。优化整合校内资源,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有力帮助,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

五、结语

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存在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完善、法治素养普遍缺失及社会法治观念更新缓慢等一系列问题。相关从业者应仔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高校法制教育体系,打造一支专业技术强、教育水平高的教师团队,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升高校法治教育成效。参考文献:

[1]贺新芳,刘胤池.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3).

[2]闻靖灏.高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策略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4).

[3]王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2).

[4]周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2).

[5]王众威.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6(2).

[6]纪常鲲,蔡静,陈立新.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

[7]陈俐琪,等.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以常州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6(29).

[8]杜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部分课程改革探索——以四川某高校为例[J].知识经济,2018(21).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and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ling the Country by 

Law

Abstract: Legal educ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many years, but hasn’t obtained the significant result yet. College leg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colleges legal education; therefore, for solving various problems, the ways of optimizing colleges legal education are suggested like the following: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legal education system, optimizing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legal concepts.

Key words: comprehensively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leg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万红]

Liu Yilin

(Dal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622, China)

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