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选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B.虽然“君子”曾经主要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C.《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D.“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解析:选C 强加因果。“极高的内心修养”和“极好的行为准则”都属于完美人格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
B.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C.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D.君子知礼好礼。与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相比,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更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解析:选C 说法绝对。“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错误。从《里仁》篇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知,君子从不考虑的是不义之富与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这是儒家在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持有的鲜明态度。
B.在一些祭祀仪式的去留问题上,孔子并非难以割舍具体的形式,而是留恋长幼有序、尊卑有法,更不舍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C.几千年来,“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始终是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这与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
D.无论在道德上还是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地不断散发着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君子式的人生仍然让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为之神往。
解析:选C 曲解文意。由原文“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可知,“君子”形象与君子所扮演的角色无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翠兰的爱情 李伶伶
翠兰看上了村里的单身汉马成。马成媳妇没了,自个儿带着儿子过,翠兰男人没了,自己带个女儿过,俩人走到一起,多好的一家!
翠兰托媒人去马成家说媒,媒人回来说,马成不同意。翠兰问为啥,媒人吞吞吐吐不想说。翠兰直着急,让媒人尽管说。媒人才说,马成说翠兰太厉害,不敢娶。翠兰一听,心里这个气,心说,你不是不敢娶吗,我偏要嫁给你!
翠兰家的米快吃没了,地里的活太多,她没时间去买,就想让谁上集帮她捎一袋回来。正在街上等着,马成骑车子过来了。翠兰叫住他,问他是不是上集去,马成说是。翠兰就说:“那你帮我买一袋大米吧。”马成因为拒绝了翠兰,再见到她,有点儿不好意思。正犹豫呢,翠兰说:“咋,求你这点儿事都不行?”马成忙说“行”,骑着车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翠兰去地里干活,把大门从里面锁了,从后门走的。中午回来见大门被人动过,就知道肯定是马成送米来了,没能进来。翠兰洗洗手,换件衣服,想去马成家取米,想了想,又没去。吃了饭,歇一会儿,又去地里干活了。晚上翠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有人敲大门,马成的声音在外面喊,翠兰,翠兰。翠兰没作声,听了一会儿,没动静了,才脱衣服睡下。
第二天一早,翠兰早早去了马成家。到了他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马成,马成,你昨天是不是去我家了?”那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翠兰喊完了就在外面等。马成还没出来,马成的邻居晓芳先出来了,看见翠兰,脸一沉,转身又回去了。
翠兰见晓芳这样,就知道媒人说的是真的。媒人说,马成之所以不同意和翠兰的亲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心里惦着晓芳呢。晓芳男人也没了,晓芳对马成也有意思,可晓芳的家人不同意,俩人的事就一直悬着。
晓芳已经回自个儿屋去了,马成才出来。见是翠兰,就说:“我昨天给你送两趟米,你都没在家。”翠兰说:“我昨天在地里干一天活,晚上吃完饭,到吴二婶家坐了一会儿。”马成也没细究,就把大米送到翠兰家。
早饭后,翠兰又去地里干活,在地里碰见吴二婶。吴二婶悄声问她:“你跟马成啥时候到一起的?”翠兰说:“二婶你可别乱说。”吴二婶说:“我怎么是乱说呢,马成上你那去,谁不知道啊。”翠兰笑着也不辩解。
没过多久,翠兰听说晓芳和马成闹僵了,晓芳说马成心不诚,和别的女人不清不白。翠兰心里喜,可表面上却显得很焦急,她去找马成,问他传言是不是真的,晓芳是不是在说她,她可以跟晓芳解释清楚。马成说:“不用解释,越解释越说不清。”
夏天还没过完,晓芳就嫁了,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马成再也见不到她了。马成很失落,经常望着晓芳住过的院子发呆。翠兰见马成这样,也不去打扰他。
秋天说来就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庄稼都收完。翠兰也忙,
她割完了豆子想割高粱时,发现镰刀坏了,就去马成家借。一进院就听见一阵哭声,是马成的儿子小东。马成没在家,小东饿了,想自己泡碗方便面吃,结果把暖壶弄倒了,暖壶里的开水把小东的手烫伤了。
翠兰赶忙抱起小东往医院跑,医生把小东受伤的手包扎好了,马成才赶到。马成心疼地看着儿子,想抱抱他,被翠兰一把推开了。翠兰说:“有你这样当爹的吗?把孩子的手烫成这样!”说完,抱起小东就走。马成在后面跟着,几次想接过小东,翠兰都不给。
翠兰把小东抱回了自己家,马成也要进来,被翠兰挡在了门外。晚上马成来接小东,小东不回。小东说:“翠兰婶做的饭比你做的好吃。”马成想进屋去坐会儿,被翠兰拦住了。翠兰说:“太晚了,你就别进去了。”
小东住在翠兰家不愿意走了,马成来接了好几次,小东都不回。马成说:“这孩子,真不懂事。”翠兰说:“大人比孩子还不懂事。”说完,又要关大门。马成说:“等等,等等,你怎么总不让我进门呢?”翠兰说:“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马成愣了愣,没说话,走了。
当天晚上,媒人就来了,来替马成说媒。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以“翠兰对爱情的追求”为线索,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圆合。结尾处“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与开篇翠兰对爱情的憧憬相呼应。
B.文章写翠兰到了马成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这是翠兰有意为之,目的只是让晓芳听见并产生误会。
C.“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翠兰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既表达了她要挽回自己颜面的想法,又暗示马成要找媒人来说媒。
D.这篇小说虽然没有宏大的主题,但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翠兰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解析:选B B项,“目的只是让晓芳听见并产生误会”错误,翠兰大声喊的目的还有让其他人也听到。
5.小说中的翠兰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可从人物的言行等入手。小说主线是翠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主动出击、找媒人、失败后“偏要嫁给你”的心理活动,体现出她的坦率、执着;故意装作不在家,在马成家门外大喊,说明她心思细密、有心机;在地里干一天活、割完了豆子想割高粱、抱小东去医院,则表现出她勤劳朴实、心地善良。
答案:①坦率直白,大胆执着,勇于追求;②为人精明,心思细密,颇有心机;③勤劳朴实,心地善良,富有爱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6.小说中翠兰去马成家借镰刀,却遇到马成的儿子小东被烫伤了手。这一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小说某处情节的作用,可以从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小东被烫伤手后,自然引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翠兰带小东去医院,细心照顾,同时使翠兰的形象更加丰满。从结构上看,翠兰遇到小东被烫伤手的情节,改变了马成对翠兰的认识,为下文马成接受翠兰做了铺垫。
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使翠兰对爱情的追求变得更加合理;②展示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使翠兰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③为马成的心理转变做了铺垫,使他接受翠兰的理由更加充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 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 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 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 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
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 《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 2017年2月16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解析:选A B项,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C项,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而不是说要改变非遗文化的内涵。D项,从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三段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
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选AE B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C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D项,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两则材料一致。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令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雪。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
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选自《明史·彭时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B.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C.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D.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解析:选C 解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把握句意。“释褐逾年参大政”意为“当官一年多就参与大政”,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服除”意为服丧期满,前后应断开,排除B项,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修撰,官职名,本文是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时一般在殿试揭晓后,授予一甲第一名为翰林院修撰。
B.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人常称为“元”,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C.入阁是指明清时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谕,参与朝廷大政。 D.视事是指封建官吏到职办公,与“致仕”含义基本一致,都是指受职官员到任理事。 解析:选D 视事与致仕意思相反。致仕意为交还官职,即退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他与李贤争论是非,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称赞他是“真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方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方人。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申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C.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和城门官盘剥百姓,进献宝物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当发生旱灾时,他又请求开仓平抑粮价。
D.彭时持正修身,有古大臣之风。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也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没有萎靡不振的神情,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解析:选A 由原文“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可知,皇帝是选彭时为庶吉士,并且要求李贤尽用北人,而不是“要求彭时选用北方人任庶吉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贤向来敬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和他商议。彭时常常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得分点:“雅”“咨”“失色”各1分,大意2分)
(2)而这时皇上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得分点:“怠”“希”“忧”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修撰。第二年,令(彭时)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允许,他这才接受任命。当官一年多即参与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的事。景泰元年,因战事略微停止,得以请准服完三年之丧,但也因此而忤逆了皇上。服丧期满后,命令在翰林院供职,不再参与内阁事务。天顺元年,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提拔的状元吗?”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内阁,兼任翰林院学士。而皇上正倾向于任用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答话。李贤向来敬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和他商议。彭时常常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李贤刚开始时有点抵触,时间长了也就佩服他的诚恳正直,说:“彭公是真正的君子呀。”皇上喜爱彭时的风度,选他为庶吉士。命令李贤都要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的才可以用。李贤把这话告诉了彭时。不久中官牛玉宣布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士人中超过我的人很多,怎么能压制他们呢?”不久,选取了十五人,有六名南方人入选。门达陷害李贤,皇上为此困惑,说:“罢免李贤,那将专用彭时了。”有人传出这句话给彭时,彭时惊惧地说:“李公有经世济民之才,怎可罢去?”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并说:“李贤离开,彭时不会独留。”皇上听到这话,(罢免李贤的)想法就消除了。五年,他因患病休假。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公,免去他上朝参拜。这年冬天,没有下雪。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搜刮民财到了百姓不能忍受的地步。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提高它的价格,将国库搜刮干净。请革除这些弊端,使百姓得到恩惠。”皇上发布嘉奖的诏书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京城附近、
山东、河南干旱,京师米贵,彭时请求打开粮仓将储存的五十万石粮平价卖出。皇上都听从了。彭时以旧臣受到器重,遇到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而这时皇上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彭时在朝为官三十年,孜孜不倦地为国效劳,力持公正,顾全大体,公事办完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有论奏和推荐,都不让当事人知道。闲居时没有萎靡不振的神情,服饰车马用具等俭朴节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侍奉,不合道义的东西不接受,有古大臣的风范。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元 夕 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
[注] 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已率先开放的景象。 解析:选BD B项,“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错,此处只是在强调作者的独处境地。D项,“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错,没有车马相邀出游对作者来说是一件乐事,作者并不为此而感到寂寞失落。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的最后一联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3分)②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注]
应念一身遥。
(1)《荀子·劝学》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一诗中,表现李白期望施展抱负,对前途充满自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
B.昨日,火箭队在主场击败国王队,终于报了前几天输球的一箭之仇。赛后阿帅盛赞队员的整体努力,并称是得陇望蜀的雄心使全队最后取得胜利。 ....
C.年已八旬的李政道,谈起中国的中微子实验,谈起他正在进行的前沿研究时,却是那么精神矍铄。 ....
D.学生回答现代文阅读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低下,常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因此,....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十分重要。
E.演讲的内容基本都了解,我感觉李政道先生作为大师,主要是从科学研究的大方向上给我们做指点,讲得高屋建瓴,深入浅出。 ....
解析:选CE A项,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不合语境。B项,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属褒贬误用,不合语境。C项,精神矍铄:指老人有精神,老而强健,不失风采。运用恰当。D项,言不由衷:指说出的话不是发自内心的,心口不一。属望文生义,不合语境。E项,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运用恰当。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不拘泥于一格一态,以表达创新提升新闻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可以让新闻作品成为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
B.据报道,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首次完成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30天的任务,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C.现代新儒学力图客观地理解传统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D.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在美国歌
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
解析:选B A项,搭配不当,“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应改为“焕发人们精神、丰富人们精神世界”。C项,缺少谓语动词,应在“现代新儒学”后加“是”。D项,偷换主语,应将“获得了”改为“被授予”。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长期以来,__①__是在世界的认同中,__②__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都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特色的。__③__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__④__人文情怀,__⑤__在书法中获得了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__⑥__可以说,在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A B C D ① 不管 尽管 无论 不仅 ② 还是 都 还是 而且 ③ 因此 / / 因而 ④ 和 甚至 乃至 以及 ⑤ / 都 都 能 ⑥ 所以 因此 甚至 / 解析:选C ①②处所在语句是在说书法在“世界的认同中”及“国人的民族情结里”都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特色的,用“尽管……都……”和表递进的“不仅……而且……”都不合适,排除B、D。③处所在语句是对前句的解释分析,两句不构成因果关系,故排除A项,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五年内使15个主要经济体失去71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人工智能__①__?首先是从操作类工作开始,如芯片封装等高度操作化的工作已被替代;其次是索引类工作,这类工作虽然比操作类的更难替代,但是已经开始被部分替代,如笔译等工作;__②__,创新能力是人类智力皇冠上的明珠,但随着“阿尔法狗(AlphaGo)”的节节胜利,我们可以大胆预测,__③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语段大意和各分句间的关系。由语段“首先”“其次”及分号分析,②处开头应为“最后是”,再结合②后提到的“创新能力”,可知②处应填与“最后是创新类工作”意思相近的内容。结合第一个分句“已被替代”(已然),第二个分句“已经开始被部分替代”(正在发生),最后一个分句“大胆预测”,可知③处应填“创新类工作最终也将被替代”(未然)。根据“首先”“其次”“最后”所表述的内容,可知文段是
在讲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工作的步骤。因此,①处应填类似“是如何逐步替代人类工作的呢”的内容。
答案:①是如何逐步替代人类工作的呢 ②最后是创新类工作 ③创新类工作最终也将被替代(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下面是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标识,请找出该标识上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标识由丝带、地球及古丝绸之路路线图构成。整体造型是个“文”字,表意直接,紧扣文博会主题。(2分)整个文字由彩色丝带组成,增强了活泼灵动感;两条丝带相互交扣,寓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契合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也象征着文博会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3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个巡防队员在商场门口巡逻,看到两名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子,其中一名女子手机露出裤后兜三分之一。巡防员喊住两名女子说,商场人多,要注意防范。两名女子听到了劝告,却不屑地向巡防队员翻了一下白眼,就继续往前走:“臭流氓,看人家屁股,真是多管闲事,我想装哪儿就装哪儿,还真当自己是警察了。”巡防队员听后无语。不久,两名女子急匆匆地找到巡防队员,其中一名女子哭着说:“我的手机丢了,求求你们帮我找找,这是我攒了两个月的工资刚买的苹果手机,真是后悔没听你们的话。”巡防队员一边安慰女子,一边把手机借给她拨打报警电话。记者报道此事后,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争议。有人责骂女子不识好歹,有人安慰巡防队员,有人认为提高防范意识需要常抓不懈,有人说提高文明素养刻不容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以事件为材料的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时,抓住事件中的人物去选择角度,阐明自己的立场。立意角度主要看考生着眼于何种层面。其一:从女子这一方
面着眼,出行逛街需要提高安全意识,待人应当礼貌文明,等等。其二:从巡防队员这一方面着眼,被误解也要坚持做好工作,对他人善意的帮助终会得到理解和肯定,等等。其三:从记者这一方面着眼,多弘扬社会的正气,传递社会的正能量等。其四:从网友这一方面着眼,应当注意文明素养,批评不等于骂人,尊重、理解、包容和同情他人十分重要,等等。只要紧扣材料的其中一个角度,做到思想积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就符合题意。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
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