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网络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里具有普遍性、民族性、一般性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引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逐渐引发人们思维模式和道德认知的改变,也会影响网络主体的处事方法和道德行为。在充斥着社会新因子的网络社会里,传统道德显然进入了它的约束盲区,网络道德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道德;建设
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1]。网络道德属于道德的范畴,就其适用范围而言,是调节网络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协调网络社会冲突、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需要网络主体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并自觉接受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从而形成个人优良的网络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以此来指导和引领网络道德的构建,必能够保证网络社会健康发展,凝聚网络社会发展的力量。
一、网络道德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升期,市场运作秩序及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制度等尚未充分健全,使得网络社会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自我倾斜。网络爆炸式的裂变发展速度使得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观念无法在短时期内适应多变的网络社会状态,传统道德对网络社会发展的约束力降低,这就容易造成网络主体的失范行为,网络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
(一)网络道德的现状
首先,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网民可以忽略道德的约束,随意发表言论,增加了网民对社会焦点问题的关心和对热点问题的讨论,提升了网民社会主人公的意识。同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了网民的社会参与度的同时也助长了网民的侥幸心理,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网络价值观念模糊,道德冷漠。在新媒体环境中,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因利益关系而维系着,传统的社会道德关系被弱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版权受侵、黑客袭击、网络犯罪等众多威胁网络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与网络发展的初衷相违背,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统道德观念相背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道德失范现象在如今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屡见不鲜,在快速发展的网络进程
中网络道德的缺失情况似乎表现得更加难以控制。导致网络主体道德失范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自身的因素,更值得重视的是网络主体的心理及在特定时期的发展特点和网络道德规范的不完备。
1.网络主体身心发展特点是网络道德失范的内在条件。移动互联网产生的时间短,是社会的新生事物,人们对新生事物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网民开展网络实践活动时,由于自身对新生事物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没有学会在海量的信息中挑选有效的信息,进而容易造成失范性的网络行为。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打开了传统狭隘短浅的视域,渗透到社会经济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不知不觉地慢慢改变着网络主体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潜移默化的网络熏陶下,网民的道德观念正处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阶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2.网络自身的特点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沃土”。网络社会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散播者又是信息的终结者,裂变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鱼龙混杂的新媒体市场更加难以控制。与传统交往相比,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道德具有虚拟性,由于其自身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没有明文的惩罚或隐晦的谴责去驳斥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不良内容的网民,网民的随意言行不受约束,加上网络建设的落后导致网络失范,这是移动互联网自身的特点所导致的道德盲点。
3.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是网络道德失范的外在条件。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人们自觉约束自己内心、按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行事的内省性原则。法律是在道德不能更好地约束人們行为、道德自觉失效情况下产生的,通过强制性手段来约束主体的行为。传统社会道德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压力以及个人的道德素养,传统社会的道德框架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与新媒体时代的速成道德现实相适应,虚拟的网络社会超出传统道德的统辖范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殊性决定着网络社会的健康运转必须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强制性的管理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网络道德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承原有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阐述了价值目标要求,使看似分离实则相依的道德结构共同构成主流价值观的有机整体。主流价值观是全体成员思想的一面旗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建设网络道德,对维护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和推动市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价值引领:网络道德建设需要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三个倡导”的价值导向保证了社会主义趋向于建成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价值准则的践行促进了价值目标的实现和价值原则的完善[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网络社会存在着主体利益诉求的多样性、知识结构的差异性、经济的多层次性等诸多难以平衡的因素,网
络社会亟须一套系统化、整体化的约束体系。但网络道德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建设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符合道德规范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适应多变的网络社会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原则下循序渐进地开展网络道德建设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网民普遍的价值诉求,引领新媒体时代社会的健康发展。(二)凝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作用于网络经济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加上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迫切需要建设适合时代的新型道德规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4]网络社会经济发展亦如是。网络科技的进步在带来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激化了国家间的竞争。因此,规范我国网络道德主体的行为不仅能够提升网民的整体素质,创造文明上网的氛围,也有利于保障网络环境的健康运行。建成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网络道德,能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实体,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网络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网络道德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多种可操作的道德管理措施和途径,将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以提高公民个体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时所应具备的特殊道德素质和道德应对能力[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练明确地指出了国家的价值追求、社会的价值导向、民众的道德准则,因此,网络道德的建设途径也可以从这三个层次细化开展。
(一)个人层面:加强道德内化
社会的主体是人,主体的道德素质提升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和决定社会的进步。新媒体时代,网络道德要求人们在满足自己需要时要有平等互利意识,不侵犯他人的权益并保护他人的隐私。在继承中华民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上,自觉摒弃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加强自身道德自省和自我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内化是道德约束的最终目的,网络主体加强道德自律,养成良好的网络浏览习惯,杜绝不良网络行为,也是网络道德建设的最终归宿。
(二)社会层面:营造主流价值氛围
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6]。网络道德建设是社会发展到新媒体这一特定时期而进行的道德建设,其目的是使普遍价值观内化于心。为实现网络主体的道德内化而进行的道德灌输,不是简单的强制性的要求,而是向网络主体传授道德知识,用中国特色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对其进行理论疏导。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要实现一种转化,即把社会的道德要求通过道德教育活动内化为社会成员个体的道德品性。在实践方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能更有效地让社会成员接受网络道德理论的灌输。促成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正是网络道德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三)国家层面: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调节及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都起着维护正常秩序并保证社会稳定的作用。不同的是,法律倾向于对主体外部行为的调整,它从制度方面强制性地约束社会主体的行为,而道德侧重调整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观念方面规范人们的精神和行为。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渐趋普及,但网络道德和网络立法仍处于管制的盲区。在社会主义道德框架内,填充网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要求和规范,以适应网络虚拟社会中新的道德标准和要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来说,这也会对网络经济形成强大的发展助力。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在没有良好的道德观念的前提下,即使一个人有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气,也很难有所成就。尤其在新媒体时代,网络道德的构建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迫切需要建设与新媒体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网络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网络道德建设有了明确的方向,并引领和保证全体网络主体有共同的准则可遵循,网络道德的有效构建也能规范整个新媒体市场,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社会氛围,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孟宪胜.论“以德治国”思想及其在高校德育中的落实[D].重庆:西南大学,200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3]朱颖原.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82.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9.
[5]范虹.论网络道德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