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明显的标志性词语或特点有哪些?如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句型.....
答:同学,你好!判断文言文句式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 一、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二、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①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3、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这种语序古今一致。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之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使报秦”是“人”的定语。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好事”是“少年”的定语。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烧溺死”是“人马”的定语。 ④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雁荡”的定语。 2.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能不易其志”是“缙绅”的定语。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
5.没有标志的定语后置
①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五”是“人”的定语,“八”是“窗”的定语。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十二”是“金人”的定语。
应注意的是,需要说明的是,定语后置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修饰性的定语能后置,而限制性的定语就不能后置。所谓修饰性的定语,就是对人或事物起描绘作用。例如“骄尚之情”的“骄尚”,“无奔走之劳”的“无奔走”。所谓限制性定语,就是表示人或事物的领属,例如“北山愚公”的“北山”、“圣贤之道”的“圣贤”。前者可以说“情之骄尚”,后者就不能说成“愚公之北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