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耕作学

2020-11-11 来源:年旅网


1. 耕作学:又称农作制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的综合学科。

2. 用地:利用土地种植农作物,生产农产品,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过程。(目的)

养地: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土地再生产创造条件。(手段)

3.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以土地为基础资源; 以植物生产为主体生物 ;以区域为空间范围; 以1年为时间周期 .

4.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作物管理、核心、综合; 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种植顺序等 ;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生产力基础、服务、综合; 包括土壤培肥与施肥、农田基本建设、水分供应与平衡、土壤耕作、农田保护等 ;

5.耕作制度的功能 微观技术功能1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2麦、稻、棉… :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3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4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5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 宏观功能(布局、规划、战略)1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软科学:无具体直接产品,综合效果2资源安排、使用规划:土地、资金、劳力,如何获取最佳总效益3生产单位经营规划:生产、销售、生产,结构、动态,如何发展、壮大4地区区域生产布局规划: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结构优化、生产—流通—消费一体规划,如何实现整

体平衡、协调、互惠、全面发展6.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5年、10年发展计划、生产结构,什么是方向、支柱、增长点

7.世界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8.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1工业化装备,改善条件、控制过程,高耗2现代科学技术,创造革新,提高效率,高速3现代经济管理,综合协调,增强活力,高效.

9.中国农业的发展与面临问题(1)中国农业发展速度极快(2)中国农业整体水平仍较低(3)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问题a人口多、资源少b产量高、效益低c环境差、结构单、灾害频d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e生产规模小、地块小f农业装备水平低、g地区差别大h农民待遇低 ;平原山区耕地比例:平原54%,山区丘陵46% 。

10..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两高一优、十字方针1保证产量:高产、稳产, 2提高质量:多样、优质、安全3高效4增加效益5生态、安全:环境、资源、经营、多样化.途径:一:1精致农作:集约化(投入)2土、水、肥料、机械、劳力利用率:提高单产(核心)3个体光能利用率、群体结构:提高复种(手段)4农田群落覆盖度、立体种养:因地制宜(原则)5合理布局,资源全面综合利用

(一):生态农作1农业结构生态化2农业技术生态化3农业环境生态化4农业社会生态化(二):现代农作1技术现代化2经营现代化3体制现代化4管理现代化

农业生态发展战略 : 持久发展1、控制人口、保护资源 2、稳定产量、优化结构

3、适当发展、保护环境4、用养结合、持续高产5、科技教育、提高素质6、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作物布局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和林木 一:作物:一年生、草本、种植于土壤、迅速收获:粮、豆、薯、油料、糖料、饲料、蔬菜、瓜果、杂(荞麦、谷子)、棉、麻、烟草、草药、肥、特(香料、保健、观赏) 二:林木:多年生、木本、藤本、种植于土壤、收获较慢、多次收获1一般林木2经济林木

种植结构 = 作物结构 X 林木结构;种植业布局 = 作物布局 X 林木布局1.1.3.作物布局的层次结构。

作物布局的原则 :根据我国的国情,一般的来说: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资源利用、市场、就业2.满足社会需求3.符合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 4经济效益5.技术可行性6适当集中、灵活多样7.用养结合、综合平衡

作物布局的内容和步骤1.内容 一:作物布局1村单种,10多种作物2:县几十种作物3省、国家:上百种作物 4大农业,农林牧特 二:品种布局:若干品种/作物,三:秧田布局:早稻秧田、中稻秧田、晚稻秧田、油菜秧田、棉花秧田、玉米秧田……四:熟制布局:小麦——中稻,小麦/玉米——后季稻,马铃薯/玉米——后季稻,小麦/玉米/甘薯/冬菜,冬菜——秧田——单季稻——绿肥

作物布局的步骤 一.基本情况调查:气候、土壤、地貌、社会经济情况 二.需求预测:

总量估计,总体比例结构.三.作物生态适应性确定1温、光、水、土、2产量、稳定性、品质4.作物种植区划分1最适宜区2适宜区3次适宜区4不适宜区5.生产基地、商品基地确定:作物适应、区划适宜、技术保障、条件一致、产前产后有利五.作物组成(结构、大的比例)六.空间配置(落实计划,计划分解)七.可行性鉴定八.宣传实施

2耐涝顺序 :高粱、玉米、棉花、花生、大豆、谷子、甘薯、芝麻2.3.6.

耐旱性顺序 : 谷子、糜子,高粱,玉米2.3.7.耐旱又耐涝型:高粱、田箐,绿豆、黑豆

灌溉农业作物布局特点1有水则水,无水则旱

喜光作物?:棉、高粱、谷子、果树,稻、麦、大豆;耐荫作物?:叶菜类、茶树 ;短日照作物?:大豆、棉花、玉米、高粱、水稻、甘蔗、甘薯;长日照作物?:大小麦、燕麦、苜蓿、油菜、罗卜、甜菜 中性日照作物?:番茄、四季豆、黄瓜、菜豆 喜凉耐寒作物?:冬麦、冬大麦、冬黑麦 喜凉耐霜作物?:油菜、豌豆、向日葵、春麦越冬叶菜,温凉型作物?: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 温暖型作物?: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田箐、黄麻、烟草、花生等 喜水耐涝型作物?:水稻、稗、高粱、高秆玉米 耐旱怕涝型作物?:高粱、谷子、甘薯、苜蓿、花生、向日葵、蓖麻

土壤质地适应性:1适应砂性土壤类型a块根、块茎、地下果实型b花生、甘薯、马铃薯c苜蓿、沙打旺、南瓜、西瓜、桃、葡萄等2适应粘性土壤类型: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3适应壤土类型a大多数作物b土壤适应性的相对性c限制因子的消除,灌溉、

排水、肥力

酸碱度适应性:1适宜于PH值5.5-6:荞麦、马铃薯、燕麦、甘薯、小花生、油菜、烟草2适宜于PH值6.2-6.9:大麦、玉米、花生、油菜、大豆、棉花、向日葵、甜菜水稻、高粱等3适宜于PH值7.5以上:苜蓿、棉花、甜菜、高粱、草木樨等4盐碱度适应性1耐盐较强的:向日葵、高粱、田箐、苜蓿、芦苇2中等耐盐的:棉花、甜菜、油菜、葡萄3不耐盐的:谷子、小麦、甘薯、马铃薯、蚕豆4耐碱:小麦、大麦、棉花5中度耐碱:水稻6敏感:豆类7极端敏感:柑桔

耐肥与耐瘠1耐肥:玉米、蔬菜2喜肥:小麦、棉花、杂交稻、甘薯3耐瘠:豆科、高粱、荞麦、黑麦

养地制度:1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2含农田建设3农田培肥4农田保护5中心任务是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是一季、不是一年,不是一种作物、不是一种种植方式)。人类活动的双重性:1提高地力,良性循环;2破坏地力,恶性循环。

农田建设 :一 农田综合生产力:a、适宜种植多种作物、水旱适宜b肥力状况好c自我协调力、养分平衡、有机质平衡、结构良好、水旱适应,抗劣性;二 高产稳产田目标:a 旱涝保收 b 水旱两用 c 土肥泥活 d生物生长环境良好 三 高产稳产 要求:1、田面平整、排灌自如2、土层深厚、土肥泥活3、坡地梯田,等高耕作 4、抗御灾害,旱涝保收5、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6、园田绿化,高产稳产 四 因地制宜,制定标准

高产田(水田):1 良好的土体结构2丰富的养分含量3质地适中7土壤环境适宜;(旱地):1 耕层深厚2 抗旱力强 3 土质疏松,上虚下实 4 养分充足5土壤环境适宜:无毒,旱涝保收。

一:土壤耕作的目的1调节耕层三相比,创造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苗床.2除灭杂草.3翻转耕层,翻埋残茬和肥料.4 改变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调节土壤水、肥、气、热因素,翻埋 根茬和肥料,清除田间杂草,控制土传病害,调节土壤微生物区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耕层 : 指耕作措施经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物根系分布最密集的层次。

犁底层 如何创造适宜的耕层 适时、适法、 适度耕作:

什么是苗床:种子萌发和幼苗汲取营养之所在。苗床要求:1要紧实,以便种子和根能够接触到土壤颗粒而吸收养分;2要有足够的空隙以利于通气、扎根和水分运动。

什么是基本耕作?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在种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

免耕、零耕作:直接在前茬地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和强度的作物种植方式,是常规耕作与免耕耕作的中间过渡类型。

少免耕优点a土壤侵蚀明显减轻b减少土壤水分损失,保墒效果好c秸秆还田多,土壤有机质积累强,分解弱d土壤环境稳定,土壤生物活跃,土壤生态系统自然e农耗减少f投入减少节省能源和生产成本(5-50%)

少免耕缺点a土壤有紧实趋势,不利于根系生长b耕层变浅,养分集中于土表c化肥面施,流失严重d草害严重,除草剂污染环境e土壤温度下降f作物容易早衰g整个技术体系完善程度尚不满足高产稳产要求

常规耕作缺点a土壤水分状态受降水影响较大b土壤侵蚀严重c土壤有机质积累困难、分解强度大d破坏土壤自然结构和构造e耗能、耗时、费钱 。

复种的技术措施:1、选用适宜的 作物和品种组合,既要保证正常成熟,又要充分利用省长季节。 2、采用套作、育苗移栽。 3、抢时播种,促早发早熟。减少农耗,缩短生育期。4、科学管理,均衡增产。以提高全年的产量和效益为目标。

复种的主要类型:1二年三熟,主要分布于暖温带北部,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主要形式1.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2一年二熟:(一)分布于黄淮海平原、汾渭谷地。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a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b 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但作物共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处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c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间作时,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

1行比 间套作作物的行数用行比来表示,即各作物行数的实际数相比。

2株行距与幅宽 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

3间距 间距是相邻两作物边行的距离。这里是间套作中作物种间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4带宽 是间套作田间配置的基本单元。一方面,各个作物的行数、行距、幅宽和间距决定带宽;另一方面,上述都在一定带宽内进行适当调整。

主要间套复种类型与方式:1、以粮为主,间套复种菜、瓜、油、饲 ;2、棉花与两季蔬菜间套复种 ;3、以菜、瓜为主,间套复种粮、棉作物。

轮作:作物组成、轮换顺序、年限等都比较灵活。换茬的时限比较严格,但没有地块的轮换。

定区轮作:将地块分作若干个轮作田区,每个轮作田区按照预定的作物轮换顺序逐年轮作不同的作物。通常要求年区相等,即完成一个轮作周期所需要的年限与轮作田区数目相等。

轮作作用: (一)减轻病虫草害(二)防除农田杂草(三) 调养地力 :以田养田,生物养田。1、利用豆科作物和红萍固氮,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 2、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3、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微生物状态。4、通过改变农田生态条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生物多样性。

调节作物茬口季节 : 将生育期不同、茬口季节早晚不同的作物轮换以及同种作物熟期不同的品种搭配种植,有利于错开农忙季节,避免或缓和劳力紧张,保证各项农事作业如期完成,使各种作物都处于最佳的生长季节从而获得 高产高效。

连作的危害:1土壤养分偏耗 2有毒物质积累。3土壤物理性质恶化4病虫草害加重

连作的应用 :连作的类型 : 单一连作: 小麦→小麦→小麦 ;复种连作: 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 -玉米,(年内)换茬≠(年内)轮作

作物的茬口与茬口特性 -轮作换茬的基本依据 ;茬口:给予后季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季作物及其茬地的总称。休闲地是一种特殊的茬口。 茬口特性(笔记):指种植某种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管理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茬口特性的评价:腾茬早晚、肥力状况、病虫草害及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等。具有综合性和相对性。

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禾谷类作物 1 生物量大,因此可能带走的养分多,用于还田的有机质料亦多;2 C/N比高,分解缓慢,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吸收N、P较多,K较少;4须根系,入土较浅,根量集中。5土传病虫害少。 豆类作物1共生固氮,在瘠薄地上有意义,是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氮素流失的重要手段;2自然归还率高,占生物量的30%-40% ;3 C/N比低,易分解;4能够利用难溶性的磷酸盐、活化K、Ca。Ca与腐殖质结合是形成土壤结构的胶结剂,因而可改善土壤结构状况 。5需要K、Ca较多,养分总量较少;6不耐连作。前作宜为禾谷类和薯类。 纤维油料作物 1归还率高(自然+饼粕),被视为半养地作物;2经济作物,施肥较多;3油菜能够改善土壤物理状况和养分供应;4芝麻腾茬早,是小麦的好前茬。 块根块茎类作物 1生物量大;2

养分需要多,特别是K ;3土壤疏松,对后作有利;4不宜连作,否则加重茄科软腐病、疮痂病,甘薯黑斑病,甜菜褐斑病等危害。 绿肥牧草作物:多为豆科作物,是多种作物的好前茬,对后作一般都表现增产的作用。

轮作制度的建立:由若干个轮作组成的、能够体现作物布局要求的轮作总体称为轮作制度。1根据作物结构确定轮作组合中的作物组成:应包括不同类型的作物,如禾本科与十字花科;2安排轮作顺序,排除特异不适应的作物。

轮作类型 : 轮作制度的命名:(1)轮作一般以其中的主要作物(占1/3以上)来命名。(2) 以能够代表轮作中主要的作物类型、主要特点或主要技术措施的名称来命名,如草田轮作、水旱轮作、休闲轮作、分带轮作等等。

水旱轮作 :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有效防除病虫草害。例:蔗稻轮作:水田蔗区甘蔗主要与水稻、小麦、油菜、蚕豆、蔬菜等作物轮作。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是指农区与牧渔业相适应的种植制度,即种植业的结构、产品、种植方式能适应一定水平牧渔业的数量和种类。

农牧结合的意义:农区畜牧业占全国畜牧业的主导地位。农牧结合是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1为社会提供不可替代的动物产品;2使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植物产品转化为有用的农产品;3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4为种植业提供动力和有机肥料: 过腹还田,有机农业;

我国农牧结合的现状 :我国畜牧业以农区为主,而在农区养殖业的肉类总产量中猪肉

约占3/4,其中家庭养猪业的贡献则又占猪肉总产量的80%以上。猪肉在中国农村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宗大商品。1种植业为主,牧渔业为辅;2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peasants-farmers);3牧业结构与种植业产品衔接不合理,饲料以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和粮食为主,饲料生产水平低。4规模生产与分散饲养并存。

农牧结合的效率 :1第一性生产决定第二性生产。2转化效率a饲料转化效率:不同畜禽的、系统整体的b单位耕地产出效率

农牧结合的途径/模式: 农牧结合的形式取决于各地饲料资源和畜禽的特点。1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其它副产品,蛋白饲料多元化;2发展粮饲、经饲兼用作物:谷物、薯类、豆类;3将饲料作物生产纳入种植制度:一元→二元→三元结构a充分利用各种土地发展饲料作物:田间隙地、草山草坡、滩涂、庭院、四旁地(田、路、沟、塘旁)等等;b饲料作物与其它作物轮作;c发展饲料作物与其它作物多熟种植体系

各种基本耕作措施的作用及其优缺点 :1翻耕: 作用:翻土,松土,碎土。优点:土壤松碎,利于翻埋有机肥和秸秆残茬,杂草、病菌。缺点:跑墒,耗能高,成本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技术要点:翻耕方法(全翻、半翻、分层翻),时期,深度。掌握宜耕期。

2 深松:作用:松土。优点:a 不乱土层,减少跑墒和因耕作造成的土壤侵蚀,特别适合旱地、丘陵、土层薄和白浆土地区 ;b 可间隔深松,虚实结合;作用深度大,可打破犁底层;c 耗能少,成本低;可分散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必集中作业;d 盐碱地深松可保持脱盐位置不动,减轻盐碱危害。缺点:不能翻埋有机肥和秸秆残茬,杂草、病菌。 技术要点:掌握宜耕期;可以分层深松。

3 旋耕:作用:利用犁片的转动松碎土壤,同时切碎残茬、秸秆和杂草。优点:节省动力,作业效率高,成本较低,完成后地面松碎平整。缺点:作用深度浅,一般在10-15cm。技术要点:掌握宜耕期。

翻耕:全翻垡:垡片翻转180o;半翻垡:垡片翻转135o;分层翻垡:上层垡片翻转180o,下层垡片翻转135o ; 翻耕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土壤耕作措施,消耗的动力也最多。耕太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耕太深翻上来过多的生土,不利于作物生长。

表土耕作或称次级耕作,是配合基本耕作措施使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特点:基本耕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土壤状况;入土浅,强度低,功能单一。

1耙:破碎土块、平地,形成地表暄土覆盖。2耱(盖):平地、破碎土块,形成地表暄土覆盖。3镇压 压实土壤、破碎土块。 旱地顶凌耙耱,播前镇压,起到保墒、提墒的作用。 开沟、打埂、做畦、起垄 锄、中耕

土壤管理/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or轮作制度:冬小麦-夏玉米→ 棉花二年三熟 ; a冬小麦:秋深耕-耙压-播种-做畦-(冬前压麦) -(返青耙麦)-(行间除草)b夏玉米:铁茬播种-中耕2-3次结合施肥 c棉 花:灭茬-秋耕-秋耙-早春耙盖-播种- 中耕2-3次 。

1平翻耕作制度 :是目前北方普遍采用的土壤耕作制度,一般由三个环节构成:(1)基本耕作:耕翻;(2)表土耕作:耙、耱、镇压;(3)中耕 :(针对中耕作物) 传统的

基本耕作作业入土过浅,形成波浪形的犁底层。

2深松耕作制度 :以深松作为基本耕作措施的土壤耕作制度。 表土耕作:耙; 中耕 :(针对中耕作物); 应用灵活。

3垄作耕作制度 :以起垄为主要耕作措施的土壤耕作制度。(1) 基本耕作:耕翻/起垄;(2)表土耕作:起垄;(3)中耕 :(针对中耕作物) 传统的方法是先耕翻,再用手工工具起垄;较先进、效率较高的半机械化做法是耕翻时两次相邻的耕作行方向相对并举例较近,使得翻上来的土层相重叠,再用手工工具修整 ;先进的做法是用起垄机械一次完成作业。因此,起垄也可以视为一种基本耕作措施。

3、免耕的技术原理 1)、以生物措施代替机械的基本耕作措施松土、改善耕层构造的作用;2)、以化学措施代替传统措施的机械除草、翻埋害虫和病菌的作用。 铁茬播种; 不中耕

多功能农业:1食品保障2原料供应3生态保育功能4旅游休闲5文化传承功能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