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2020-06-02 来源:年旅网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情节的作用。 2. 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 认识金钱至上观念的丑恶,确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亲情观。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情节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金钱至上观念的丑恶,确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亲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名作《雅典的泰门》中,主人公泰门有这么一段独白:“金子,黄色闪光,宝贵的金子!……只这么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是作者借泰门之口发出的对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愤怒控诉。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金钱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金钱呢?

本次课,我们要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屏显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是一位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居伊·德·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勤奋地创作了一生,由于过度劳累得了精神错乱病,后来被送进巴黎的一家疯人院。公元1893年7月6日莫泊桑逝世,年仅43岁. 二、预习检查

1.读准加色字的读音。

拟定(nǐ) 计较(jiào ) 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 牡蛎(lì) 诧异(chà)褴褛(lán lǚ) 嘟囔(nāng )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面上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或装卸货物用。 永不变更:永远不会有变化。更,改变。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文中指行为放荡,没有节制。 打发:使离去。 拟定:起草制定。

褴褛:(衣服)破烂。

嘟囔:不断地、含混地自言自语。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狼狈不堪:形容处境十分困难,窘迫得难以忍受。

3.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合适? 预设:“我”家去哲尔塞岛途中巧遇于勒,父母对于勒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 变。

4. 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预设:贫穷则兄不认弟——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5.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预设:菲利普夫妇。 三、探究情节

情节,是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是为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 阅读鉴赏小说情节:

1.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来说,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的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由于作品篇幅长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内容的特点,小说的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鉴赏小说情节,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2.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作为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所以,鉴赏故事情节应以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阅读鉴赏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3.见微知著,涵泳细节的内在意义 小说的情节往往由若干个场面构成,而场面总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鉴赏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

4.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

每篇小说的情节铺设都有讲究,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什么地方埋伏笔,什么地方照应,什么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游离于情节之外、荒诞不经的\"噱头\"等,都要细细加以赏析。鉴赏情节,我们不仅要注意情节本身的变化,还要注意发掘情节所寓示着的主题意义。同时,又要看到作者在组织情节时所显现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艺术特点。

围绕“有钱还是无钱”,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还可以从下面的角度梳理情节结构。

1.原因 结果(逻辑)

逻辑: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由于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她而去。

2.期待 破灭(心理)

心理:于勒发财,菲利普夫妇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 3.悬念 结局(技巧)

技巧: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了财。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

本文情节十分巧妙,巧妙在哪些地方?

1. “租开店铺”使赚钱发财合乎情理而使于勒发迹入情入理。

于勒曾经是“糟蹋钱”的败家子, 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 二净”,而且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 “应得的那一部分”,结果菲利普只好把 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没想到,这个被看 作“坏蛋”“无赖”的于勒,竟然在美 洲“赚了大钱”。在菲利普一家看来,于 勒发财很意外,即使我们读者对此也会 心存疑点,而“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 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

很大的买卖”这一补充叙述才使菲利普 深信不疑,也让我们茅塞顿开。

处于上升阶段的资本主义时期,新兴 资产阶级敢于冒险,容易发掘诸多致富渠 道,以谋求与聚敛财富。在这样的社会与 时期,一夜暴富完全有可能,何况于勒只 是“赚了点钱”。 “大店铺”、“很大的买 卖”使于勒发财,完全合乎情理。

于勒是被赶出家门撵到美洲的,穷困潦倒会迫使他铤而走险,从而投机钻 营与挖空心思去寻找维持生计的门路, 饱受欺侮凌辱与穷困折磨的于勒,“租开店铺”而经商,会用心经营,不顾一切去赚钱的,“赚了点钱”不是难事。于勒沦为水手,靠卖牡蛎为生,也说明于勒为了生存在作种种努力,中年租店经商而发迹入情入理。

2.“发财写信”使盼赞于勒成为可能。

于勒是被家人打发到美洲去的,于勒是可怜的被遗弃的人。“特快号”船长说于勒“在哈佛尔还有发展”,自然是于勒自己说的,“不愿到他们身边”,因为他已穷困潦倒了。于勒让船长把他带回祖国,说明他并不是真的不愿意与家人相见。可以想像于勒一定想着有那 么一天能与家人团聚,所以当初他在美洲发了财,给菲利普一家写信就不足为怪了。而正因为他发了财,先后写了两封信,改变了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使盼于勒、赞于勒成为可能。铺叙经商发财与写信这些情节,推动了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这些情节的发展。

3.“爱慕虚荣”使旅途巧遇能够实现。

是什么因素使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得以旅途巧遇呢?归根究底,也是菲利普一家的爱慕虚荣,才使旅途巧遇得以实现。“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看。”看似不经意的叙述,其作用却不可估量。这既写出一家子对上流生活的向往,爱慕虚荣思想也暴露无遗,同时也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而促使一个公务员“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试想如果不慕虚荣,不经常炫耀于勒来信,则二姐婚事谈不成,当然哲尔赛岛旅行就无从谈起,巧遇于勒就不可能实现。层层铺叙,使情节发展环环紧扣,使巧遇于勒顺理成章。

于勒穷困潦倒,年老又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旅游,就必须乘船。菲利普全家很自然地上了船,很自然的在船上吃零食。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于是菲利普带着女儿、女婿走 到那卖牡蛎的人跟前。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在同一条船上相遇了。

4. “旅途巧遇”使唯钱心理得到彻底暴露。

“巧遇”是小说的高潮。作者浓墨重彩描写了菲利普夫妇遇到于勒后的态度。菲利普发

现于勒,先是不安、惊恐,不愿意也不敢承认这一事实,要妻子“亲眼”看看,并去向船长打听。得到证实后,菲利普从不相信到自己去看清楚,再到最终证实,随着语言、神态、 心理活动的变化,主人公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一层层展开,得到充分暴露。菲利普照夫妇的种种表现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盼赞于勒是因为于勒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巧遇于勒,于勒已沦为穷水手,会拖累他们全家,所以“躲于勒”的情节自然展开。 四、探究人物

文章中对于勒的称呼随着情节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找出来,并按照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标上序号。

预设:(1)父亲的弟弟 (2)于勒叔叔(3)希望 (4)恐怖 (5)坏蛋(6)流氓 (7)无赖 (8)分文不值的于勒 (9)正直的人 (10)有良心的人(11)好心的于勒 (12)有办法的人 (13)衣衫褴褛的年老水手 (14)弟弟(15)那个人 (16)这个小子 (17)这个家伙 (18)老流氓(19)这个贼 (20)讨饭的 (21)先生 (22)卖牡蛎的 (23)亲叔叔

这些称呼,彰显着人们对于勒身份、地位的认可,也传递着人们对他的饱含着情感的主观评价。如果我们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将以上称呼进行归类。很显然,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 褒义:(3)希望 (9)正直的人 (10)有良心的人(11)好心的于勒 (12)有办法的人 (23)亲叔叔

贬义: (4)恐怖 (5)坏蛋 (6)流氓 (7)无赖(8)分文不值的于勒 (13)衣衫褴褛的年老水手 (16)这个小子 (17)这个家伙 (18)老流氓(19)这个贼 (20)讨饭的

中性:(1)父亲的弟弟 (2)于勒叔叔 (14)弟弟(15)那个人 (21)先生 (22)卖牡蛎的 (23)亲叔叔

文中人物对于勒的称呼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从充满溢美之词的褒扬到极尽憎恶的辱骂,不啻云泥之别。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鲜明的变化的呢?是否因为与于勒的亲疏关系的不同呢?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船长 1 于勒 菲利普 克拉丽丝

船长2 “我”(若瑟夫) 大姐 二姐

除两位船长以外,他们都算得上至亲,尤其是菲利普夫妇,菲利普,他们是亲兄弟啊,他们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却也发生了极其鲜明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于勒本人发生了变化的呢?让我们继续阅读课文,梳理并探究于勒的人生经历。

课文与于勒相关的情节如下:

(1)“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人们初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3)“我的这位于勒叔叔一到哪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回来说,他 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4)“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叔叔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5)“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将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6)“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7)“我父亲突然看见两们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

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

(8)“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把他带回法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斯,——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由此,可以看出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于勒是个不会过日子的人,但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他不愿拖累哥哥一家,靠劳动吃饭,是一个懂得自尊的人。他的不幸,在于他生活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

于勒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线索人物。起陪衬作用。随着于勒的沉浮,菲利普夫妇的情感态度也随之变化。于勒“穷——富——穷”,菲利普夫妇“赶——盼、赞——躲”,其性格得以充分展现,其嘴脸得以充分表演。

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于勒的经济状况 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 赚了点钱,希望能够赔偿父亲的损失 租了一所大店铺,做一桩很大的买卖 于勒成了穷水手 对于勒的评价 采取的行动 填写表格:

菲利普夫妇性格特点:虚伪、势利、冷酷、唯利是图,吝啬而又爱慕虚荣。 菲利普夫妇性格同中有异,你发现二人有哪些不同之处? 明确:菲利普妻子比丈夫更沉着、精细、刻薄、泼辣。 “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我” 是一个涉世未深、 比较天真单纯、 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我” 的身上, 寄托着作者的褒贬、 爱憎、 喜怒和哀乐。

作用:对于勒叔叔抱以同情,对父母的做法感到困惑、不满,“我”是故事的见证人和叙述者。“我”从头到尾都出现了,整个故事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构成。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眼中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我”是个线索人物(于勒也是线索人物,是暗线)。 五、探究主题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

“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态度变化的叙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小说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势利”说:小说通过飞利浦夫妇对于于勒先“盼”后“躲”的描述,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势利心态。

这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魅力——主题多元。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作品中获得启迪。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态度的描述,表现了现实社会里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如何对待金钱和亲情?尤其是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读了这篇

小说,同学们心中应该有了正确的答案。 六、小结

小说中的人物,他们身上有我们所熟悉的优点,也有着我们所熟悉的缺点,他们不过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不过是有着衣食之忧的小人物,他们不过是不得不考虑明天的面包在哪里的底层人物。如果说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的时候,我们真还没有什么理由指责他们这些人,谴责他们的凉薄!这是人性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超越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写出人本性深处的东西,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此文正是如此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但我更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小人物生存的艰难,并能在这样的艰难中,始终坚守对金钱的正确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始终坚守亲情的纯洁,友情的温厚,人与人之间的最起码的宽容…… 七、作业

请你展开想象:如果菲利浦夫妇在船上发现已成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怎样表现?如果这次巧遇是于勒精心设计的,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于勒因为思念亲情回到家,正好被二姐夫撞着,又会平添怎样的波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