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主要内容概括
⼀、艾青诗选简介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运动”战⽃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
⼆、艾青诗选主要内容概括
《艾青诗选》共分8辑,收⼊作者1932—1978年所写诗和寓⾔90⾸(篇),他以⾰命的现实主义⼿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地和⼈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他的诗篇⼜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的⼈们,为神圣的国⼟⽽英勇⽃争。
艾青⼀⽣的代表作均收⼊此诗集中,如早期的《芦笛》、《马塞》、《⼤堰河,我的保姆》,抗战时期的《雪落在中国的⼟地上》、《北⽅》、《吹号者》、《⽕把》、《向太阳》,新时期的《光的赞歌》、《在浪尖上》等。⼤部分诗作均反映出作者的“诗⼈必须讲真话”、“诗只有通过形象思维的⽅法才能产⽣持久的魅⼒”的诗歌创作主张。
三、艾青诗选经典品析 三、艾青诗选经典品析 1、主题思想
对于⼈民痛苦的关⼼,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及其浓厚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贯穿于艾青的全部作品。⽽且他的诗抒发的不只是⼀⼰的悲欢,是⼤时代的诗情。他的诗真实全⾯的表现了现代中国战争与和平、⾰命与救亡的严酷⽃争和社会变迁,以及中国⼈民思想情感的发展轨迹,是时代的“最忠实的代⾔⼈”。
⾸先,艾青的诗歌凝聚着诗⼈对祖国———⼤地母亲的最深沉的爱。他“我始终是旷野的⼉⼦”(《旷野(⼜⼀章)》) ,“我爱这悲哀的国⼟”(《北⽅》)。当“雪落在中国的⼟地上”时,他满怀深情地写到:“中国,/我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吗”。正因为他深沉的挚爱祖国,才对苦难现实忧⼼如焚;纵然⽆⼒正乾坤,他也要⽤这爱的⽕花,爱的热⼒给祖国带来⼀点温暖。这⾥袒露的是⼀个多么忠实的灵魂啊。
其次,艾青的诗歌还凝聚着诗⼈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抗⽇战争的炮⽕中,艾青四处漂泊、流地”,看到“那上⾯,合着雾、⾬、雪⼀起,占据了⼤地的,是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搜刮空了的贫穷”。为此,他⼼⾥极为悲愤和不安。他在许多诗中,怀着不尽的忧郁,抒发着对国⼟沦丧、主权旁落的悲痛⼼绪和对与⼟地和⽽为⼀的⼴⼤劳动⼈民命运的关切和探索。读着艾青的诗,我们会深深地浸润在从字⾥⾏间蒸腾起来的忧郁和痛苦的情绪氛围中。这种诗绪既是中国历史和现实所赋予的,也是诗⼈⼼灵折射苦难现实⽽凝聚成的审美结晶。 2、艺术特⾊
(⼀)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意象是太阳和⼟地,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艾青诗歌的中⼼意象是⼟地和太阳,⽽主题则是爱国主义。据统计,艾青⾸诗中,借⼟地来激发诗⼈情绪的诗,约占26%,全⾯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约占10%,且这类诗多是⼤篇幅的制作,如《⼤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地》、《雪落在中国的⼟地上》、《向太阳》、《吹号者》、等。
⼟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民的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如他的《我爱这⼟地》:\"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真实⽽朴素的诗句,说出了诗⼈内⼼深处永恒的⼟地情结,这⾥表达的是⼀种刻⾻铭⼼、⾄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艾青是⼀个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这种来⾃⼟地耕植者的忧郁⼜强化了艾青对⼟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在此后的诗中,他关注的始终是和⼟地合⼆为⼀的普通农民的命运。如《雪落在中国的⼟地上》、《乞丐》写出了⼟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复活的⼟地》写出了⼟地——农民的复活;《春⾬》写出了⼟地——农民的翻⾝和解放。通过这种描绘,艾青的诗真实⽽⽣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兵的⽣活和⽃争。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灵魂的另⼀⾯:对于光明、理想、美好⽣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艾青是⼀个时代的预⾔者和理想世界的呼唤者,他曾经说过:凡是能够促使⼈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艾青⼏⼗年如⼀⽇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命和⽕焰,这是艾青的\"永恒主题\"。如他写的光明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是渗透了诗⼈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如《雪落在中国的⼟地上》写道“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样⼴阔⽽⼜漫长呀”;《旷野》中写道“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等。
成名作《⼤堰河——我的保姆》是这⼀时期诗美风格的集中体现。他忧郁的诗情⾥积淀了早期⽣命历程的坎坷与不幸,也是发⾃内⼼他置⾝于⿊暗⼤地上的痛苦的⽣命情怀:幼年时缺乏⽗母亲情的冷漠凄清,少年时飘泊异乡的⾟酸孤苦,三年囚徒⽣涯的悲愤伤感,以及⼈世间的苦难不平、对中华民族⽣存危机的深思忧虑……这⼀切⾃然⽽然地流注在他⾎泪凝成的字⾥⾏间,形成他许多诗歌沉郁的底⾊。在这⾸带有⾃叙叙传记性质的长诗中,艾青⽤丰厚的感情,朴实的⼝语,⼤量的排⽐,细腻的笔触,形象的语⾔,凄楚地叙写了⾃⼰的⾝世经历,并怀着虔诚⽽深切的情感,回忆了⾃⼰深爱的母亲⼤堰河⽣前的凄苦和死后的悲凉,艾青成了家庭与时代的叛逆者。他在诗中⽣动地刻画了⼀个勤劳善良、受尽⼈间凌辱、最后与世长辞的农村⼥形象,表现了诗⼈“对于母性的不幸的⼈的爱”,对⾃⼰家庭所属地主阶级和整个不公道世界的强烈不满和诅咒。 (三)散⽂化了的诗情律动。
艾青不仅以诗⼈饱满的情怀去感受⽣活,表达⾃由解放的理念,在他朴素的诗⾏⾥,他⼜独特地运⽤他曾作为画家的眼睛,从散⽂和绘画当中汲取诗美艺术之精华。他的散⽂式的诗句常以长短相间,⾃由活泼地表现,⽆拘⽆束;加上鲜活朴实的⼝语,⼒求⼀种种随诗情⽽产⽣的“内在旋律美”,与诗⾏内在节奏、⾳律与意象相⼀致和融合的⾊彩感受;他的诗,意象愈发丰满,显得那般绚丽;诗体⾃由的新诗创作追求,亦是他⼀⽣诗歌事业的伟⼤贡献。如《献给乡村的诗》和成名作《⼤堰河——我的保姆》都显⽰了这⼀特⾊。他熟练地描绘出乡村的⼭⽔:“⼤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菲/你的被曲押了⼀丈平⽅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椅/⼤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其写景绘形绘神,饱和着诗⼈深切的思念与痛楚回忆,诗节前后的间接反复和诗⾏排⽐的形式使散⽂化得到了⼀定的约束,仍保持诗的基本特征,开创了散⽂与诗的渗透和融合。 (四)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的⽅式。
强调捕捉瞬间的感觉和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重视印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有独特的艾青的“光”和“⾊”。
艾青像印象派作家那样⾮常重视感觉和感受。他常常处在⼀种沉思的状态⾥,为的是怎样才能抓住那种瞬间得来的新鲜印象,并加以渲染,⽤恰当的诗句描画出来。但是他反对像摄影师那样仅仅将感觉还原于感觉,⽽是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追求⼆者的融合,从中展开联想,创造出具有⼴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这就是艾青最常⽤的艺术⽅法。如《旷野》中出现的那\"渐渐模糊的,灰黄⽽曲折的道路,那在⼴⼤的灰⽩⾥呈露出的,到处是⼀⽚⼟黄、暗赭,与焦茶的颜⾊的混合,那灰⽩⽽混浊、茫然⽽莫测的“雾”的笼罩……。诗中⽤的“模糊”“灰黄”“曲折”“灰⽩”“⼟黄”“暗赭”“焦茶”“混浊”“茫然莫测的雾”等词语,既是对外界的⾃然光和⾊的敏锐感受,也暗⽰、象征了诗⼈内在世界所感到的“沉重”“困顿”和“倦怠”,蕴含着诗⼈对时代、命运、⽓氛等的总体把握和思索。
存在于艾青诗中的光和⾊,不再是对感觉印象的简单记录,⽽是⼀种暗⽰和象征。这种光和⾊的调⼦,在艾青的笔下主要呈现为明暗两种:在表现“⼟地”的意象和主题时,诗⼈多⽤灰黄紫的⾊调和暗淡的光,使现实的苦难更加沉凝;⽽在表现太阳的主题时,他⼜常常采⽤通红、⾦⾊、浅黄、浅蓝的⾊调和强烈、温柔、明洁的光,使⼈想象⽣活的美好和未来的光明;灰黄和⾦红是艾青⽤的两种基本⾊调,代表了他所拥抱的世界的两个侧⾯。这就是⾊调在艾青诗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3、作品影响
艾青在30年代初⾛上诗坛,他作品深沉⽽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们普遍的注意。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之⼀,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开了⼀代诗风,⽽且深刻影响了这⼀时期乃⾄40年代后期的诗界。
艾青的诗在起点上是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地与⼈民有着深刻的联系的,并且明显地受到西⽅近代诗⼈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的影响,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他的诗⼀开始就汇⼊了世界近现代诗歌的潮流之中。1939年,第⼆本诗集《北⽅》和长诗《向太阳》出版之后,其历史地位被⼤家⼀致确认,成为新诗第三个⼗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世界最早⾛向世界的新诗⼈之⼀。抗战时期国统区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七⽉诗派”的青年诗⼈们⼀再申明“他们⼤多数⼈是在⽗亲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觉地以艾青作为他们的旗帜。⽽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穆旦在写作起点上也明显受到艾青的影响。艾青的《⼤堰河-我的母亲》发表后不及即被译为⽇⽂,在以后的⼏⼗年间,⼀直在世界范围内⼴泛流传,⾄今已传遍英、法、德等⼗多个国家。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同时也典型地表现了中国新诗是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个组成部分的历史特点。
四、艾青诗选诗歌风格
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如既往地歌颂⼈民,赞扬光明,思考⼈⽣。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的红星》《海岬上》《彩⾊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五、艾青诗选影响
2020年4⽉,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 中⼩学⽣阅读指导⽬录(2020年版)》。
六、艾青诗选创作背景
1928年⼊杭州国⽴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创作第⼀⾸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出版的《北⽃》第2卷第3、4期合刊。1932年回到上海被捕⼊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堰河——我的
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西⽇报》副刊编辑,⼜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学系主任,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潮期,出版了《北⽅》《向太阳》《旷野》《⽕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1945年10⽉随华北⽂艺⼯作团到张家⼝,后任华北联合⼤学⽂艺学院副院长,写有《布⾕鸟》等诗。中华⼈民共和国成⽴后,艾青担任《⼈民⽂学》副主编、全国⽂联委员等职,著有《宝⽯的红星》、《⿊鳗》、《春天》、《海岬上》等诗集。
七、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27⽇~1996年5⽉5⽇),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于浙江⾦华,现当代⽂学家、诗⼈。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堰河——我的保姆》⼀诗成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民⽂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龙江、新疆等地劳动,⽂化⼤⾰命中⼀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副会长,被法国授予⽂学艺术最⾼勋章。
1996年5⽉5⽇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之⼀。主要作品有《⼤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