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消费和城市消费的区别

2021-05-25 来源:年旅网
分析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区别,思考城市消费文化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他们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异。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偏低。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2002—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834元提高到3224元,增长 75.8%,年均增长 1 1.9%;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0%。2007年,农村居民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的人均支出水平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63.7%、84。2%、91.2%和85.6%;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方面的消费水平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1.6倍、45.3%、1.0倍和28。7%。2002—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逐年下降态势,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7年43。08%.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上述标准,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消费处于小康水平,且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然而,农村居民消费增速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差距。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随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也逐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逐渐降低生存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变化,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支出比重逐渐下降,其他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7年43。08%,服务性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528元提高到2007年的950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8.8%提高到29.5%。另外,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比重稳步提高。2007年,农村居民用于这3项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2%、9.5%和6.5%.由此可见,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说明我国农村居名消费水平不是很高,比重下降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交通通讯支出比重提高很快.虽然农村居民消费逐渐升级,但升级速度在逐年减缓,且与城镇居民相比,消费水平差异还在扩大.

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向富裕迈进的转变历程。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小,经过八年的发展,到2007年已降至36.7%,教育文化的消费占比重为9.8%、衣着消费为10.4%、医疗保健消费为7。0%、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为6。0%。同样可以看出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说明我国的消费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需求支出比重较大的是娱乐文教,表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文化教育。把子女教育和提高自身素养放在重要位置,这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

与农村相比,食品的支出要少 6.2%,而娱乐文教的支出却要高一些,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仍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上的消费和享受,而农村居民用于精神享受上的消费很少,生活质量也不及城镇居民。按照这一标志衡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开始向富裕迈近。当然也不能排除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是存在的差异。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的数据,在杂项商品与服务所占消费的比

重中,中国大大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人收入的1/5用于娱乐休闲,而中国城镇人口平均仅有3.5%的收入用于服务娱乐等杂项。

除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外,农村居民消费率与城镇居民差距大,并且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率是最终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即消费率=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003年农村居民消费率为17.96%,不到20%。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降为9。08%。不到10%。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整体上处于低水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究其原因:虽然近年来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施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不足,加之受传统储蓄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观念还比较传统和保守,他们不可能过多消费,从而造成了农村居民边际消费低的状况。2003年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率相差7.24个百分点,之后年份的差距保持在15个百分点以上。可见,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差距很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城镇大多数人是能够消费、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乐于消费、会消费,而农村消费的有些农民是有钱不敢消费和不愿消费,农村的这种传统节约理念导致了钱财流通变少,在农村,喜欢用“会不会过日子”来评价一个人精打细算的能力,以节俭为美德,不能提前消费的观念在农民心里已经根深蒂固。这部分人即使有较高较稳定的收入,但是长期以来形成了省吃俭用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此消费观念的制约下,因循守旧,对所谓奢侈品消费持消极态度.而城镇的居民有些却提倡超前消费,喜欢买奢侈品,这种消费文化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带动和帮助他们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乐于消费、会消费.当然,有些城镇居民过度消费的行为也是不好的,这些会导致有些农村居民形成不良的消费行为,这些是要遏制的。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总体趋势为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比重亦有上升趋势,和经济发展成正比.消费结构在改变,消费项目逐渐多样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在不同收入的人群,其占的比重差距不大,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之间的差距仅为4.07%,说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因收入的增高而增高的幅度不大,文化娱乐消费的意识较高但仍有待提高,而我国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设施也应不断完善,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市场仍具有极大的潜力。城镇居民在教育上的支出增加不仅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也可以影响和带动农村居民在这方面的支出,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也会提高.通常人们的文化素质越高,追求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意识和欲望也就越强烈,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也越大。

从旅游方面来看,城镇居民的旅游人数从1994年至2007年,其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9.0362%、39.062%、40。0625%、40。217%、35。9712%、39.4993%、44.2204%、47。8316%、43.8496%、40.3448%、41.6515%、40。9240%、41。3199%、38.0124%,其比例呈波浪型走势,这与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过渡期间,消费结构未成型有关。此时,城镇居民虽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还未养成定期旅游的习惯,旅游计划性不强;另一方面,我国的旅游市场也尚未成熟,因此造成人数比例在各年呈波浪型走势,但水平还是挺高的,这可以促进农村一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文化、旅游消费不断增加的基础和前提,收入提高后,消费率也会提高,除此还可以影响农村居民的想法,让他们认同旅游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从而促使他们也在旅游上消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风景区道路的和基础设施的修建,为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