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素养不仅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是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而现代化的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大学生和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高校学生工作这一角度为出发点,从信息素养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关系来阐述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探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能力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最早提出“信息素养”一词;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概念被介绍到国内;2003年9月,联合国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的“布拉格宣言”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项基本人权,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乃至世界已经引起重视。论及信息素养的涵义,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简言之,是个人对信息获取、评价、筛选、分析、利用、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据调查,当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程度还不容乐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较淡薄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成长。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急剧增长,电子书刊、网络视频等使学生对信息收集的理解局限于互联网而忽略了其它信息源的重要性。早已习惯在网络上学习和休闲的他们,已经对互联网产生了某种依赖心理,甚至对其它信息源的价值产生质疑或抵触。大部分学生除了写作业和毕业论文,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不会有目的和计划地阅读书刊,缺乏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 (二)信息检索能力偏低
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学校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不会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检索专业资料。许多学生不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技巧,不会有效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术资源。有的同学用搜索引擎也只会某些简单技巧,上网检索效率不高,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信息利用创新能力不高
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不只是由获取信息能力的高低来体现,如何评价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以及存储信息比如何获取信息本身更重要。然而,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吸收利用,创造属于自己的成果。
二、 信息素养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素质能力是人才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信息素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成为现代大学生素质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他们专业知识,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尤其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创造能力。创新人才除了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身体素质,还必须具有合理的智能结构,即知识、智力和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智能结构应该具备:丰富的认知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相应的获取信息的技能,即:较高的信息素养。[1]
信息素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信息素养教育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应重视获取知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正是为了提高他们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传授比较法、演绎法、发散思维法、综合分析法等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提高学生把创造性思维变成现实的创新能力。 (二) 信息素养与自学能力的关系
自学能力是个人独立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最重要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一个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大学生任何时候都能通过自主学习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竞争。[2] 信息素养对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可或缺,它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造学习的伙伴》中提出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分为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大学生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充分调动自身的信息意识,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积极捕捉和挖掘有用的资源,并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学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信息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
信息素养是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养,它是大学生求知、求职与生存的基本能力。在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大学生能否掌握足够的信息技能已经成为影响其就业的重要方面。大学生信息素养越高,代表他的综合能力越强,在就业竞争中就越有优势。大学生培养自身信息素养,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强研究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这类具有较强能力的毕业生也正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
三、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高等学校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应具备的教育理念。现今大学生信息素养偏低已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瓶颈,作为从事大学生一线工作的教育者,努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责无旁贷。 (一)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应逐渐培养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的价值观。学会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为什么需要信息、在哪里找到信息以及怎样找到信息。除了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要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也应帮助学生建立信息观念和自觉利用信息的意识,要让学生懂得信息意识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先决条件。信息素养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知识素养、人文素养相辅相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不可能是一门课或几次培训就完成的,而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 (二)加强学生信息能力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学生在校求学,获得的不应只是“黄金”,更重要的是应当获得“点金术”,换句话说,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也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点在于对其信息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和引导。
一是提高大学生搜集、鉴别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今,图书馆馆藏以外的信息比重加大,且载体形式不断变化,面对广泛和无序的网上信息资源,学生要善于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整理所需信息,掌握搜集、鉴别及获取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二是培养大学生评价、整合和创新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可选择性、获得性,准确把握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用性,然后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找出规律,得出创新结论。三是加强大学生信息技能的教育。主要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技术和网络操作技术,熟悉本专业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技能,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检索。[3] (三)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们在日常行为中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和总和。[4]由于部分大学生信息道德欠缺,撰写论文时直接将网上下载的资料复制、粘贴、合并一处;引用他人语句不标明参考文献出处;有些甚至仅对下载文章略加修改就署上自己的名字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十分必要,让他们了解并遵守相关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也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要求。
面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资源,仅仅依靠法律约束还不够,需要我们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信息道德和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常识,知道建立和维护和谐的信息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指导学生在利用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时,要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切忌剽窃他人成果。教育学生要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带有不良言论或腐朽思想内容的读物或信息的干扰和侵蚀,教会他们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并且有道德地评估、交流信息,从而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参与“挑战杯”之类的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在具体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大学生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将得到如何去获取知识的体验,从而培养收集、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指导学生认真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也能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在设计课题研究方案之前,必须要查阅资料和搜索相关信息,从多方位、多层次了解和把握自己课题的研究价值、前人研究的成果、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成功和不足的经验等,并在论文撰写时知道引用或转载他人文章时应注明出处。学生通过创作学术论文这一科研训练,能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
(五)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培养信息素养的要求,大学生要有站在信息时代前沿的能力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主动动手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技能,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亲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5]
(六)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并富有学术性和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适时组织一些有益的读书学习活动、信息知识大赛、社会实践调查、学术交流会、演讲比赛、网页设计比赛等,让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学术前沿,树立信息意识,增强自学能力,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提高了综合素质。此外,充分利用校园网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网上课堂、教学视频等栏目能让学生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相关信息。通过校园网络营造学习文化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与国民的信息素养息息相关。21世纪的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是国家信息能力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信息素养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信息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6]我国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学习和借鉴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努力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过仕明.信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2]肖卫红.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3).
[3]海永雯.电子阅览室——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A].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5). [4]赵玉光等.对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阅读行为内在联系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 [5]陈宇童.信息素养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研究.南昌高专学报,2010(3). [6]柳翔.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与提升情报探索.200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