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一般集中在社会上处于底层的人,比如缺乏劳动能力的人,包括老人、孩子、残疾人;又比如没有劳动机会的人,如下岗失业人员。还有一部分比较特殊,他们虽然有劳动能力,也有劳动机会,但因为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务工却被贴上了农民的标签,这些都属于弱势群体。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弱势群体,那么就会有强势群体,现在,正是我国进步与发展时期,强势群体也就付出的辛苦多了些,来填补弱势群体。所以,在此期间,弱势群体也感受到了国家、社会、人民对他们的关怀。
调查背景: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人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然而不是每个人都
能在这个无形的竞技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有很多人处在社会的边缘角落,如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未成年的孤儿、还有街头流浪的人群等等,他们都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帮助。
调查目的:我们四人组成了此次“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调查活动。旨
在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号召和呼吁社会广泛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调查方式:我们四人分工协作,调查和走访了社会福利院、街头流浪人群,通过慰问和
交谈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还通过签名活动等一系列宣传措施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
访谈点击:我们将弱势群体界定为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
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此次走访活动主要针对老人和流浪人群。
第一站:社会福利院之行
7月18日,我们四人来到了社会福利院进行调查。
院内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允许我们调查在走廊活动的老人(不让打扰室内的老人)。从老人们的笑容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他们是欢迎我们的,在与老人们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经常会有附近的大学生来这里给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或者献上多姿多彩的文艺节目,所以每次大学生临走时都是依依不舍的。但是,老人们也反映除了青年学生之外很少有社会上的人来看望他们,主动给敬老院捐献的企业单位更是寥寥无几。我们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帮助这些值得我们关心的老人。政府对他们有些照顾,逢年过节会带上礼品来慰问他们,对于政府的关怀和照顾他们是深表感激的。
在敬老院里面,大部分的老人大都是家境较好的(敬老院每月收600到800元的费用),
但是儿女都很忙,没时间照顾,所以才会被送到敬老院来。但也不乏有其他的原因,有的子女是怕照顾老人麻烦,花点钱省事,所以很少来探望老人。有个奶奶含泪告诉我们她是被儿子赶出来的。养老院工作人员的一位阿姨告诉我们,这里只有20多个老人,有的已经住了三、四年,有的是最近刚进来的。很多子女都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照顾老人才把老人送到这里,但是把老人送进来后,安全是没问题了,很多子女却忽略了老人的感受,只有在交费用的时候才来看老人一次,来的时候大包小包,陪老人坐一会讲上两句话就急匆匆地走了。
这位阿姨说,重阳节前几天,老人们就不时在门口转悠,或者搬张凳子坐在窗户那,一坐就两三个小时,看着都让人心酸。前天,一个刚搬进来不久的老人被女儿接回家过节,他女儿来办手续的时候,旁边围着一群老人,他们含着泪水的眼中有羡慕、有伤心……
这一点与以前的情况有些差别,以前敬老院里的老人多是孤寡老人或者生活特别困难而由政府送来照顾的。现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子女们能拿出更多的钱来请他人照顾自己的父母。但使得敬老院里的老人有亲人却感受不到亲人的温暖和关爱,这让他们心里更伤感。我们了解到有一个老人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出去走,他就经常走到窗户那里看看外面的世界。可见,在那里的老人们,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顾,更需要的是在精神上的关怀。因此呼吁全社会关爱老人首先要付出行动的是子女们,他们的关爱是最能温暖老人心窝的。
敬老院里的生活设施很齐全,每个房间都装有空调和热水器,生活基本舒适。但是老人们也给我们讲了一些敬老院里的不公平现象,比如,吃饭的时候,工作人员的亲戚或要好的人就能多分点好菜,做卫生也做的勤一些。还反映食堂的菜总是那几样,不变动,有的老人吃腻了不想吃饭就有时饿肚子,他们也向院里反映过,但是仍然没有根本改善。这一系列问题反映了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老人在院里应该受到公平对待和亲人般的关怀。
在敬老院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很缺乏,有的老人一整天就是坐在那里,没有什么其他的活动。老年人的精神本来就很脆弱,心理上也容易犯错误。如果是每天在那里闷着无事可做,思想就很容易进入死胡同,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比如说自杀,没有生活的积极性。有个老奶奶就指着自己手腕上的刀痕告诉我们她九天前自杀过,因为太孤独了。而且腿骨折了,不能下地行走,只能每天躺在床上。所以大学生经常性的进入敬老院是很有必要的,而与心理咨询者或在此方面比较擅长的人进入敬老院为老人打开心结更为必要。敬老院应该多多组织老人们开展一些愉悦身心的活动,加强老人们之间的沟通,让老人们感受到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福利院更是一个家。有的老人说敬老院不让到四楼以下的地方去(该楼栋从四楼到六楼是敬老院,其他楼层做别的用处),这就不合理地限制了老人的活动范围,对于精神非正常
的老人可以适当的限制,但是对于一般的老人则应该还他们自由。
走出福利院,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他们曾经是建设祖国的栋梁,应该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我们真诚地呼吁: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给于最大的关心吧!
第二站:和流浪者的亲密对话
“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家园”活动和流浪者的亲密对话也在7月19号紧锣密鼓的展开了。本次活动以现场访谈和随机访问的形式,在调查中,广大路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们还在街头开展了“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家园”的爱心签名活动,签名的人群川流不息,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爱心,我们的活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我们的调查中,流浪人群大致可分为四类:老人、孤儿、残疾人和假扮乞讨者。 1、孤寡老人
无人赡养的老人在我们的调查中大概占了一半左右,其中有两位十分具有代表性。一位是年近80的老爷爷,来自山东青州,土地改革后来到了河南,没有兄弟姐妹和儿女,伶仃孤苦。5年前,偏偏又患上了糖尿病,没有钱医治,便只能流落街头。他每天至多有10元钱,至少只有几毛钱来维生。
另一位是裹着围巾跪在地上的老奶奶,当我们上前询问情况时,她只是一个劲儿的点头,不说一句话,动作虽然重复而又简单,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她的孤独与无奈,对于这样的孤寡老人,我们能做什么呢?社会能做什么呢?他们是可怜的,是需要社会关怀的,国家制定了各种维护公民权益的法律,然而,老人对这些法律的知道的少,运用的更少。所以,我们要向这些人大量地宣传这些有关赡养的法律知识,使他们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我们也应竭尽所能的去联系一些救助单位,呼吁社会提供一些救助,好让他们老有所养;还可以定点开展募捐等救助活动,给以他们最切实际的帮助。
2、孤残儿童
我们遇到了一个来自河南的孤儿,杨丽,她没有双脚却用木制的双脚前行,她没有双手,却用自己的手臂用力摩擦地面前行。在她面前穿行的路人之中,偶尔会有人把零钱丢在她那不知用多久的碗中。当调研员上前询问时,她起初有点害怕,向后划了几下,后来见我们很有诚意,才开口讲话。她来自河南的一个偏僻的农村,家中兄弟姐妹多,收成又不好,又有先天的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无奈之余,只有出来乞讨。
经常能在街头见到乞讨的孤儿,我们十分心痛,也许我们能给予的物质和金钱上的帮助很有限,但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可以发出自己的呐喊来呼吁全社会给他们带来爱和希望。
农村中的孤残儿童是特困群体中的特困人群,他们没有父母之爱,缺少亲情的呵护和关怀,不能像同龄的孩子一样享受童年的幸福与欢乐,甚至连基本生活也难以保证更别说上学读书。他们最需要党和政府的温暖,最盼望着社会各界的关怀。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救助每一个特困个体,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让农村孤残儿童享受低保待遇,不仅能解农村孤残儿童的生活之难,而且体现出党和政府的一片关爱,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农村孤残儿童的生活保障还很少受到关注,低保没他们的份,“送温暖”也很少有他们的名。在少数地方,农村孤儿甚至成了被救助的遗忘角落,有的孩子不得不过着乞讨和流浪的生活。看到这些孩子衣不暖、食不饱,尤其是看到这些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无不让人心酸、心痛。
农村孤残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关爱他们是政府的责任,社会的义务。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让这些孤儿再孤苦伶仃。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有生活能力的人,都应对这些孤儿献出关爱之心,援助之手,力所能及地给予关爱。
3、残疾人
我们看见有个残疾人在街上乞讨着,面对我们的调查,看得出,他很认真地回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他名叫王大江,河南人,父母死的早,几年前又由于车祸使得双腿致残,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也无法自理,所有只有出来乞讨,每天大概有七、八元的收入,双休日大概有十元,他说他每天只能靠几个馒头维持生活。可是当我们问到他现在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靠乞讨为生是否感到人世的不公和悲哀时,他的回答却让人震撼。 他说到,如果有可能的话,他真的很愿意靠自己的能力去挣钱去生存,但是现在对他来说,这些都只是不可能的想法,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让放弃自己,放弃生活,他觉得无论如何也要好好的活下去。他的回答让我们都敬佩不已,佩服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个性。每一个给他捐助的人,他都给以最真诚的感激。就为了他这份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应该用更多的热情来帮助他。
天气越来越冷了,经常可以看到有流浪者蜷缩在一团,眼巴巴地看着过往的人群,希望他们能奉献一点同情,让他们不在饥饿中熬过寒冷的夜晚。但是这些人真的是没有工作能力吗?他们真的除了乞讨之外再无其他生活方式吗?在我们的走访中遇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后来看见跪着一个乞丐,不抬头,不说话,当我们问她为何要来乞讨时,她好像完全不愿意跟我们交谈,头也不抬一下,当我们拿出照相机准备将这一幕拍下来时,她竟然站起来就跑。当时我们还一头雾水,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跑,后来经过路人的解释来恍然大悟,原来她是一个职业乞丐。每一天都去同一个地方,就算把她送到收留站,她还是会跑回到原处。
对于这一类的乞丐,是遭路人唾弃的,自己有劳动的能力就应该发挥出来靠自己的双手来谋生,而不应该装可怜,以骗取别人同情心的方式来获取钱财。我们了解到正是由于这一类人的存在,使得路人对于街头乞讨者持有怀疑和鄙夷的态度,甚至对于真正需要救助的流浪者也不敢献出自己的爱心,怕上当受骗,而姑息纵容了职业乞讨者。
此次活动声势浩大,除了对流浪者的采访以外,对路人的访谈也是一大特色。路人纷纷针对我们的活动,谈了自己对于流浪者的看法。
有个小学生说:“我觉得乞丐们很可怜,他们没有饭吃,也没有地方睡觉,我想把我的零花钱都给他们用。”
她的妈妈主动给了她5元钱,让她给了一名乞丐,她还对我们说道:“我觉得你们的活动办的很好,至少给我们的孩子起了个好的带头作用,让他们懂得要学会关心人,帮助人。但是这帮助乞丐的事情,我们的确做不了太多事情。”
一位民工说:“我们家乡那一块就有很多职业乞讨者,他们都是成帮结派的,你们你问,他们就会跑的。”
一位学者说道:“你们大学生能够出来做这个调查,说明你们关心社会,关注社会现象,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你们的调查也只是起到一时的作用,并不能解决他们真正的问题。主要还是要有劳动能力的乞讨者自力更生,比如河南那有块儿,就很流行乞讨,并不是说他们有多穷,而是社会风气不太好,有的人就是不愿意自己劳动,喜欢出来乞讨。”
调查小结:通过两天天的调查走访,我们感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严重性和急迫性。帮
助社会弱势群体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义务。
我们都要设身处地为那些社会弱者想一想:他们的弱势地位不但影响其本人的现实生活,而且可能影响其未来;不但影响其本人,而且会影响家人和亲友。 从大的方面来讲,不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不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社会是不可能稳定的,构建和谐社会更不可能。可以说,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的社会,一个社会弱者受到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稳定型的社会,更谈不上是协调发展的社会。 所谓协调发展,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就是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合理的平衡。有了这种强弱合理的平衡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当然我们社会中的一些强者,愿意做援助弱势群体的好事。但是,由于我们目前体制不健全,他们担心捐赠的钱物,到不了真正的弱者手中,而是被截留、侵吞、挪用。在中国,
中央的政策在贯彻过程中走形变样的问题比较严重。2002年3月全国人大和政协的“两会”上,代表委员担心的并不是政府能不能拿出良策,他们更担忧中央的良策到了基层会不会走样,会不会成了“空头支票”,靠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障底层的贫困人群能够切实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援助、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明天的信心。这种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必须从维护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高度改变上述状况。否则,在这样重要问题上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政府和社会团体有责任建立可信度高、信誉好的救助机构,加强这方面的监督。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只能向社会发出我们的呐喊,希望国家、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这些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人群,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