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的校本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通过实践,提高课程的适应
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现就我校的教育课程总结如下:
一、校本课程的含义 1、校本课程
课程的本质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意识(如新课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从涉及范围而言,上到国家的《课程计划》,下到一位老师安排的一节课,一段或一次活动都是课程;从活动的程序而言,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的过程就是课程。这也即课程的四个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现今课程分三级: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专为培养未来公民而设计,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内,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并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设计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人员及其他力量合作而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特点是:“以校为本,以学生需求、兴趣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力军,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载体。”
2、校本课程的层次
我校的校本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1)原始形式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这种形式在很多学校都存在。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凭空而起,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种原始形式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之所以没有真正达到校本课程的建设要求,是因为这些活动还缺乏课程理念的指导,没有成为自觉的理性行为。
(2)国家课程单科性的校本化。对国家的某一门课程或对某门学科按照学校特点进行校本化处理。如在英语口语化方面,经过认真研究、实践,对国家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开发。
(3)课程超市。即学校有很多的课程让学生选择。课程超市的特点就是把原来的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课程化、规范化、系列化,课程意识更明确,课程目标与实施过程更加明显。
(4)在课程超市基础上形成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本质在于将课程从知识性层面上升到文化性层面。很多学校超市形态的校本课程都是知识性的,真正要形成精品课程必须从知识上升为文化。从“有知识”到“有文化”,关键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价值观、世界观,比如九年级的“旅游”课程就是这样。涞水野三坡,是全国的AAAA级地质森林公园,所以“涞水旅游”这门课,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国情”,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的发展史;第二阶段是“涞水野三坡”,让学生了解本地旅游资源的历史发展的过程;第三阶段是“野三坡文化”,通过提炼让学生了解野三坡的主要特色,知道涞水发展的灵魂是什么,经过精炼升华,逐步从有知识开始上升到有文化,使校本课程逐步走向精品化。但是这个提升过程需要不断经过磨练,需要学校在课程超市的基础上去粗取精,逐步形成和学校创建目标相同的具有品牌意义的课程。
(5)校本课程的最高层次是对国家课程整体性、创造性的校本化开发。这需要学校在长期的校本课程开发基础上,进行适当剪裁和整理,把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国家课程的建设完全自然地融为一体,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是为了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使学生在国家、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开发校本课程是教育的需要,是当前课改形势的要求。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校本建设(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三大任务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意义有三点: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校本课程在实现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化,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教育哲学(思想),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的课程,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
2、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开发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实验,从而改变了教师现今是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教师在开发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参与,在教学思想、知识水平、知识面、课程意识等各方面得到了提高,促进了专业成长。
3、有利于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办学特色的发展。现今真正有特色的学校并不很多,而办学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特色。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办学思想,利用校内资源和社区环境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课程创新,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逐步形成学校特色。
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能够与时俱进的反映时代社会变化和学生需求,它贴近实践,有很强的适应性,反映了当前课程多元化的趋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属于课程的要素来源,它们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课程的要素;又如直接决定的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课程的认识等,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现实中,许多课程资源既是课程的要素来源,也是课程的实施条件。
课程资源按内容可分为三类:自然性资源(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如我县的地理位置、物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许多文学作品、名胜古迹、文化传说和民风民俗等都是很好的人文资源。)、社会性资源(指生活世界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如工矿企业、部队机关、经济建设、文化交流等。)。
按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在校内资源中,新课程标准、教材是我校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校外资源主要有:
(1)图书馆。是一种重要的社区文化资源,在开发形式上可采取学校(班级)和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在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还可以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馆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
(2)科技馆(展览馆)。科技馆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加强学生对国家课程科目,如科学、自然、地理等的直观和形象的理解,对国家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还可运用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进行科普教育。
(3)博物馆(纪念馆)。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资源。各地的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就是这种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学校应主动与博物馆(纪念馆)加强联系,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也可以将博物馆与学校相应的课程结合起来,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形式进行传播。
(4)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可收集整理编写资料,可组织旅游观光,也可以走访调查。
(5)网络资源。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计算机迅速地进入学校,进入家庭,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变成现实,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在互联网上,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可以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与国外的亲朋好友沟通和联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学习知识。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
从网上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和各种知识。
四、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或步骤
1、第一步 评估论证。一是评估需要;二是论证可行性。包含以下内容。
①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或办学思想。校本课程必须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②学生需求。学生对哪些课程有兴趣,希望有哪些方面的发展;可作问卷调查、座谈等来了解。③课程开发条件:有哪些人力、物力?有哪些可供可发的资源?可获得哪些指导与帮助?
2、第二步 确定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计划)
①确定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结构(哪些、哪类科目,量的大小)。一般而言,开发者对有关社会、学校、学生和知识的信息掌握的越全面,目标就越全面、越恰当、越细化。
②撰写课程纲要。类似于教学大纲,但不同,包括:a.课程的目标与意图陈述;b.课程的内容与活动安排;c.实施建议(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安排及规模。);d.课程评价的建议(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的确定根据等)。
3、第三步 组织人力编写教材(活动类的可提供活动方案及内容安排)。包括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编写大纲)、资料收集与重组、撰写、修订等。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中可以不断地补充、修改与完善。
4、第四步 组织实施
①列出课程目录单,供学生选修,选修人数达一定规模即可开设此一课程,当然开始要有宣传、导向,因为一开始不可能有许多种供学生选择。②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些课程常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拓宽教师知识面,了解该有关校本课程实施的要求。
5、第五步 校本课程的评价
①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包括:学生选择的人数多少;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领导、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教师授课方式及适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要从以上五方面入手,制定不同权重标准,最后综合考虑,形成对开发者的最终评价。②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采用学分制。一是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看学习的客观效果。三者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③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是否科学、合理,受学生欢迎,有无实际意义(如对学生发展的帮助,对教师成长的帮助,对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建设的帮助等等。)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从开发范畴看,有开发理科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开发文科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拓
展性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为目标)、探究性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建设)、显性课程、校内课程(与基础教育内容相关的)、校外课程(贴近社区、生活的课程)等等。
从开发的门类看,有学习方法类(基础课程相关科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有活动类(与探究学习、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相关的)有艺术类(音、美、小制作)、有生活类(与衣食住行等生活相关的)、有科学类(某一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有趣味类(某方面带有趣味的知识或生活中有趣味的小常识——对联)等等。
从形式上看有三种:①选用:即从现成的课程资源中(他人已形成的课程)中选用比较适合自己(学校、教师、学生)的课程。②改编:根据师生实际情况或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③新编:教师(学校)根据需要与可能,自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校本课程从内容上看,大致分为五大类:
科学素养类:如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学习策略、计算机应用、创造技术、医学初步、现代农业科技、广告制作、物理定律与研究方法、新能源等。
人文素养类:如美学初步、逻辑学基础、法制教育、西方政治体制评价、科技发展史、中国文化选讲、文学欣赏、新闻采访与写作、演讲与辩论、艺术教育、地方文化等
身心健康类:如心理辅导、男排、女排、男足、女足、男篮、女篮、乒乓球、武术、围棋、旱冰等。 生活职业技能类:如铜管乐、民乐、声乐、摄影、书法、剪纸、实用美术、国画、制图、舞蹈、烹任、插花艺术、科学栽培等。
学科拓展延伸类:如语文课中的唐诗宋词赏析,外语中的英语会话、英语阅读、科技英语,理科中的生活与化学、生活中的数学等。
校本课程举例:《开学第一课》、《生活中的数学》、《安全》、《物理学习方法论》、《中国文化精粹》、《演讲与辩论》、《卫生与环保》、《太极拳》、《中学生礼仪》、《法制教育》、《灿烂的青春期》、《英雄与名人》、《中国象棋入门》、《世界经典音乐赏析》、《我们的理想》等等。
六、校本课程注意事项
1、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教师自编教材
不少老师把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仅仅看成是学校、教师自编教材。其结果是许多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看作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未能体现出学校的整体追求。教师通常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开发课程,不会过多地从学校的总体发展去思考校本课程的设置。因而教师编写的各门校本课程就像四分五裂的拼图,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无法拼凑出一张完整的课程版图。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集思广益,先编写好实施纲要;然后依据纲要编写教材;接着再依据教材编写较为详细的教学活动方案;最后对开发与实施的过程类资料进行整理,这样才能使之成为学校的校本教材资源包,作为今后校本课程继续开发的内容之一。
2、校本课程就是学校以前的活动课和兴趣小组活动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与学校以前的活动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既有交叉又有异同。校本课程开发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完成的,但活动不是零乱的、孤立的。校本课程开发要有主题,有子课题,有方案、有纲要,最终才落实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过去一些学校在开设“兴趣小组活动课”、“活动课”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可以说是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新课程与现行课程之间存在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课和兴趣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有些兴趣小组活动课、活动课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初始形态,通过改造、规范后可直接归入校本课程,使之切合校本课程的理念。
3、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① “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泛指在学校里实施与开发的所有课程。而校本课程仅是指狭义的学校的课程,指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学校课程里的一个组成部分。简言之,学校课程指向课程管理的主体,校本课程则是指向课程的形态。
②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活动课程;而校本课程却可以是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它们有不同的开发与决策的主体,分属于不同性质的、不同分类层次的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一是看课程权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是选修课程。二是看设计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三是看设计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实际开发、设计的。
③“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 。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有些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而有些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差甚远,这就需要加以改造、规范和发展。重要的是应该把“课”
“学科”意识提升到“课程”意识,使课程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④ “校本课程”与自编教材。开发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册的教材(尽管不能说一定不能编教材,但要尽量限制),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式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