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
创作题目:太行烟云
Taihangsmokecloud论文题目:试论《笔法记》在我的山水画
写生中的指导作用
OntheGuidingFunctionof\"TheWritingofBrushwork\"inSketchPaintingofMyLandscapePainting作导
者孙方金师毕继民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二〇一八年六月
学号:1032011506018 姓名:孙方金
论文题目:试论《笔法记》在我的山水画写生中的指导作用中文关键词:
《笔法记》:六要:太行山:山水画:写生
江苏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苏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苏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出版本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z冽‘
乞//飞‘J
l飞/)二
h'?Al
!
-;;/
导师签名=
fcf 攻/V三./A
/,劈Al,,/
l尺
扒\
年少月价日
--uJ ( 〓CJ
z年y月//vB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人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愿意承担一切相关的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仰
、
牙乏
g年γ月、1启
中图分类号:UDC:J204单位代码:密级:10320公开艺术硕士学位论文
试论《笔法记》在我的山水画写生中的指导作用OntheGuidingFunctionof\"TheWritingofBrushwork\"inSketchPaintingofMyLandscapePainting作申学
请科
学专
者位业
孙方金硕士美术
导培研评
养究阅单方
师毕继民教授位江苏师范大学向人
国画
答辩委员会主席刘赦教授
二〇一八年六月
目录目录......................................................................................................................I第一部分毕业创作............................................................................................1
1毕业创作创作主题、主要内容、创作方法及创新点............................1
1.2主要内容...................................................................................................................11.3创作方法及创新点...................................................................................................22创作前期资料搜集及创作草图................................................................33阶段性过程及最终作品............................................................................7第二部分毕业论文..........................................................................................15摘要....................................................................................................................15Abstract...............................................................................................................17引言....................................................................................................................19第一章《笔法记》概述..................................................................................21
1.1荆浩及其艺术成就..............................................................................211.2《笔法记》...........................................................................................21
1.2.1“六要”之说..............................................................................................221.2.2“六要”分论..............................................................................................231.2.3图真说及其他理论....................................................................................24第二章《笔法记》在荆浩创作中的运用......................................................25
2.1立意构思..............................................................................................252.2用笔用墨..............................................................................................26
2.2.1笔法.............................................................................................................262.2.2墨法.............................................................................................................272.3意境营造..............................................................................................27第三章《笔法记》在其他作品中的指导意义................................................29
3.1关仝《山溪待渡图》..........................................................................29
I3.2范宽《雪景寒林图》..........................................................................303.3贾又福《太行丰碑》..........................................................................31第四章《笔法记》在我的写生创作中的运用................................................32
4.1取景立意..............................................................................................324.2笔墨练习..............................................................................................344.3造境生趣..............................................................................................35结语....................................................................................................................37参考文献............................................................................................................39致谢....................................................................................................................41作者简历............................................................................................................43学位论文数据集................................................................................................45
II第一部分毕业创作第一部分毕业创作1毕业创作创作主题、主要内容、创作方法及创新点1.1创作主题
在中国画山水创作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不同创作作品的风格面貌也会不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画的创作研究中,以太行山为主题的山水画创作成为具有视觉感染力的绘画题材之一。在对太行山的写生和创作的过程中我慢慢认识到,艺术创作必须立足于写生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笔墨创作出富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艺术作品。
我的毕业创作重点通过对太行山山体的夸张、变形,云烟的表现,烘托出太行山的壮阔气势,在创作中结合自己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对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溪流等在笔墨上做了进一步的概括,这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追求笔墨的创新,尤其是在创作之中挖掘出太行山水的内在含义,在画面中体现当下对山水艺术理想的追求与思考。
1.2主要内容
创作主要以太行山脉自然景观为主体,尝试运用笔墨的不同形式表现太行山的巍峨与磅礴的气势,同时通过对云气、树石、溪流等近景的描绘表现太行深处的农家,从而使作品传达出宁静祥和的意蕴。以太行山写生素材为范本,借鉴、参照传统的山水画表现技法,在构图形式和笔墨语言上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力求把太行山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
1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创作方法及创新点
创作主要以传统的笔墨形式,综合运用勾、皴、点、染等技法表现山体的浑厚,苍茫以及树石的丰茂。
创新点在于尝试把自然山水转化为笔墨语言,并从中体悟自然之趣。
2第一部分毕业创作2创作前期资料搜集及创作草图图2-1太行云烟2016年夏天摄于河南太行石板岩
图2-2太行云烟2016年夏天摄于河南太行石板岩
3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3太行溪流2016年夏天摄于河南太行石板岩
图2-4太行山涧2016年夏天摄于河南太行石板岩
4第一部分毕业创作图2-5创作草图之一
5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6创作草图之二
图2-7创作草图之三
6第一部分毕业创作3阶段性过程及最终作品图3-1《溪山苍翠图》纸本180*97cm
7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2《云山烟翠图》纸本180*97cm
8第一部分毕业创作图3-3《寒林图》纸本180*97cm
9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4《夏日苍山图》纸本180*97cm
10第一部分毕业创作图3-5《山林秋意图》纸本153*84cm
11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6创作局部
图3-7创作局部
12第一部分毕业创作图3-8创作局部
图3-9创作局部
13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图3-10毕业创作完成稿示意图太行烟云纸本503*193cm第二部分毕业论文第二部分毕业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荆浩与其所著的《笔法记》进行简单的概述,在《笔法记》之中荆浩提出了非常多的绘画理论,如图真论、六要、四品、四病、四势、物象之源等,文中重点分析了《笔法记》中的“六要”。
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其中第一章节简要概述荆浩生平与《笔法记》的产生,以及《笔法记》“六要”。在第二章中主要通过对荆浩代表作品《匡庐图》的研究来分析《笔法记》在其作品中的体现。第三章主要列举了三位与荆浩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画家及其代表作品,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分析《笔法记》对他们绘画的影响。第四章主要写《笔法记》对我的山水画写生的指导意义。
《笔法记》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对山水画写生创作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笔法记》;六要;太行山;山水画;写生
15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第二部分毕业论文AbstractThisarticlebrieflysummarizesJingHaoandhisbookTheWritingsofBrushstrokes.JingHaoputforwardalotofpaintingtheoriesintheWritingofWritings,asshowninfiguretheory,sixessentials,fourproducts,fourdiseases,andfour.Thesourceofpotentialandimagery,etc.,focusesontheanalysisofthe\"sixessentials\"in\"TheWritingofBrushwork\".
Thisarticleisdividedintofourchapters,ofwhichthefirstchapterbrieflysummarizesthelifeofJingHaoandthecreationof\"TheWritingofBrushwork\and\"TheSixKeyPoints\"in\"TheWritingofBrushwork\".Inthesecondchapter,theauthormainlyanalyzestheembodimentof\"TheWritingofBrushstrokes\"inhisworksthroughthestudyofJingHao'srepresentativework\"TheQitu\".ThethirdchaptermainlyliststhreeartistsandtheirrepresentativeworksthatdirectlyorindirectlyrelatedtoJingHao.Throughtheappreciationoftheworks,theauthoranalyzestheinfluenceofthe“writingmethod”ontheirpaintings.Thefourthchaptermainlywrites\"TheWayofWriting\"andithasguidingsignificanceformylandscapepainting.
Thebook\"TheWritingofBrushwork\"hasfar-reachinginfluenceonlatergenerations,anditisparticularlyimportantinguidingpaintingandcreationoflandscapepainting.
Keywords:\"writtenlaw\six,taihangmountain,landscapepainting,sketching.
17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第二部分毕业论文引言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绘画美学体系,在世界绘画艺术之中,一直代表东方艺术的最高成就。山水画发展到当代,画家更加注重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创作所需的艺术养分,更加主动的去探究创作与生活关系。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起来,这也给艺术家创造了很多的艺术创作的灵感,使艺术作品的内容丰富化,艺术作品创作的形式多样化。
写生的主要作用是强化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了解,从生活中发现艺术美的规律。写生作为艺术创作中一种极为重要的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被艺术家们所重视,每个艺术家都将写生作为山水画学习和创作的重要方式。唐代画家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指导思想,而写生则正是对于“师造化”的一种实践。在中国画中,注重的是主体的内在精神,追求一种气与韵、形与神、情与物的和谐统一。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绘画思想:从自然中寻求艺术规律是绘画的根本要义,注重“外师造化”。《笔法记》的中心议题就是——图真,荆浩常年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时常“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后其又借一石鼓岩老叟之口道出笔法之精要,在一问一答中表达他的绘画理论,其中“图真”论是荆浩在绘画理论中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重要看法,“能忘笔墨而有真景”最能代表荆浩的艺术理念。
荆浩是晚唐五代时期杰出的山水画家,同时他也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创者,更重要的是他的绘画理论著作《笔法记》在中国的绘画理论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笔法记》中,荆浩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了一幅好的山水画创作需要具备的条件,比较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山水画创作中一些经验性问题,对山水画以后的理论研究及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山水写生是山水画创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之一,荆浩常年隐居于洪谷之中,他以自然为师,得北方山水绘画的创作方法。本文以《笔法记》为重
19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要的切入点,通过对其绘画作品及《笔法记》研究,探究《笔法记》对山水画写生创作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立意构思、用笔用墨、意境表达这三个方面分析山水画创作中笔墨与意境表达的联系。山水画创作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传承千年,五代以来水墨山水画的创作要素主要包括气、韵、思、景、笔、墨,对画者的要求是构思立意,也是审美认识的过程,画家通过将物象传递到脑海并结合个人的审美意象不断地将之转化为艺术符号。通过对荆浩《笔法记》的研究并结合对太行山的实地考察和写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自然物像到艺术形象的转化。
20第二部分毕业论文第一章《笔法记》概述1.1荆浩及其艺术成就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主要活动于唐末五代时期,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创者,他所著的《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重要文献,为中国水墨山水画理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于荆浩生平的记录,根据现有的资料较早且较为详细的记录应为北宋时期刘道醇所著的《五代名画补遗》,他在“山水门第二”之“神品二人”中记载: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偶五季多故,遂退藏不仕,乃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尝画山水树石以自适。
1
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卷第二》中有所记载:荆浩,河内人,博雅好古,善画山水,自撰《山水决》一卷,为友人表进,秘在省阁。常自称洪谷子,语人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故关仝北面之事之。有《四时山水》、《三峰》、《桃源》、《天台》等图传世。在《图画见闻志》里郭若虚将荆浩归为唐末画家,这与刘道醇所述有差。很多艺术理论家也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因而在画论史界引起了对荆浩生活年代的争论。
2
1.2《笔法记》《宣和画谱》中记载:当时关仝号能画,尤师事浩为门弟子。故浩之
1
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山水门第二》,见云告:《宋人画评》,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08页。2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21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所能,为一时之所器重。后乃撰《山水决》一卷,遂表进藏之秘阁:梅尧臣尝观浩所画《山水图》曾有诗,其略曰:“上有荆浩字,持归翰林公。”
3
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中记载: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尝乞画于浩,寄诗以达其意曰:“大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唯藉墨烟浓。”后浩亦画《山水图》以贻大愚,仍以诗答之曰:“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浩著《山水决》一卷,为友人投进之,至今藏之书府。亦尝于京师双林院画《定陁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予尝于供奉李公第观浩《山水》一轴,虽前辈未易过也,门生关仝最知名。
4
通过这两段叙述可知对于这里所记载的《山水决》一说,历来研究者意见不一,根据俞剑华及徐复观等先生研究考证,《山水决》即是《笔法记》。
1.2.1“六要”之说
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到“六法”,并把“气韵生动”作为成功的艺术形象的最高标准,其它“五法”则用来表现人物的风采神韵。谢赫生活的时期,多以人物画为主,因而“六法”的标准主要是对于人物画而言的。所画人物是否有气韵、传神,成为人物画作品评判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笔法记》中的“六要”,尤其其中的“气”、“韵”与谢赫所提的“气韵”本义上是一致的,然而荆浩更多地受到了宗炳“畅神”说的影响,山水画的发展比人物画要晚很多,不能把人物画的绘画理论简单地运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气韵是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有机结合。《笔法记》中的“气”和“韵”指传神,用“图真”二字描述就是气韵俱盛,有气有韵是谓真者。
“六要”包涵了绘画的一般要求,也论及山水画的构思、构图以及笔墨等技法问题。荆浩强调山水画须以“真”为表现的准则,他认为“真者”才能使画“气质俱盛”。这些都是荆浩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及自己的经验总结而得,同时也具体丰富和发展了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论。
34
《宣和画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约成稿于1059年。22第二部分毕业论文1.2.2“六要”分论
一曰“气”:按荆浩自己的说法是“迹画不败谓之气”,是以“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所求得,这里其实就是指神气。历代评画者都在强调,作画不能只求形式,而贵在神似。画山水如果表现不出山水之中的灵韵之气,那么即使画的再怎么像这个地方,也仅仅只是像而已,也无多少艺术价值可言。
二曰“韵”:“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此中“迹”指的是绘画作品中矫揉造作不自然的痕迹,清华琳的《南宗抉秘》中提到:“画到无笔痕时,直似纸上自然应有此画,直似纸上应生出此画”。这里所提到的“笔痕”即“迹”,“形”即形象。“隐迹立形”即在对物象进行刻画时,要尽量避免矫揉造作不自然的痕迹。“备仪”即具备绘画的法则。在绘画创作中不能运用一些庸俗的形式法则,同时在对于物象的刻画上也不能过于刻意而表现的不自然。
三曰“思”:“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8“删拨大要”是要求对刻画物象加以概括。“凝想形物”则是要聚精会神的把所要表达的物象以艺术语言的形式来表达。这句话正是把顾恺之所提的“迁想妙得”作了具体的要求。张彦远在论“六法”时提到“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而荆浩《笔法记》“六要”中的“思”则也是“画之总要”,其中包含着对客观物象的认识。
四曰“景”:“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制度时因”,是指在绘画创作中,应该根据刻画物象的不同环境、时间、条件而做出判断,有所取舍,而不是盲目的刻画,应根据对象的变化而作出调整。“搜妙创真”,在中国绘画的传统表现上极为重视,历代杰出的山水画家都极其重视“搜妙探奇”,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创真”。“真”非易得,这就要求艺术家需要经过“搜妙”然后发挥艺术创造以求得。
97
6
5
5
荆浩撰,王伯敏标点注译,邓以蛰校阅,《笔法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第10页。6
同上。7
荆浩撰,王伯敏标点注译,邓以蛰校阅,《笔法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第11页。8
同上。9
荆浩撰,王伯敏标点注译,邓以蛰校阅,《笔法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第12页。23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五曰“笔”:“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虽依法则,运转变通”是指用笔应有法度,但又不能被法度所束缚,要根据具体要求作出相应的变化,即“入乎规矩,又得出乎规矩”。“不质不形,如飞如动”,是要求画出的笔迹要有变化且富有灵动感,用笔不能被形质所束缚,不然则会显得用笔造作而缺乏生气。
六曰“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水墨画法,荆浩如是说:“兴我唐代”。王维“始用水墨渲淡”,至唐末五代,水墨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了。荆浩根据当时的绘画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将“墨”作为“六要”之一提出来,既是对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一说的理论上的补充,也对水墨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
13
11
10
1.2.3图真说及其他理论
在《笔法记》中除了“六要”还提出其他重要的画论,如图真论,图真一说意在表达对象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神似,“真”即是指对象的本质,也就是“物之实”。在《笔法记》中荆浩分别从理论与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对“图真”进行阐述:首先,“真”者,绘画作品之中既要有生动的“气韵”,又要具备事物的“形质”(包括事物的“华”与“实”两个方面)。即笔取其形,墨取其质,这是从理论层面理解的;其次,在“六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作品自然得其“真”,这是从创作实践的层面理解的。《笔法记》之中的“真”也应是荆浩时代崇尚写实主义自然画风的指导思想之一。
在《笔法记》中除了“六要”、“图真”之说,还有“四势”、“四品”、“画病”等理论。最后荆浩还提出师法古人和创新的问题。要求画家创作既要遵循规矩法则,又应超乎规矩法则,画家应“于有法中无法,无法中有法”,不应受规矩法则的束缚。
10
荆浩撰,王伯敏标点注译,邓以蛰校阅,《笔法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第12页。11
同上。12
同上。13
同上。24第二部分毕业论文第二章《笔法记》在荆浩创作中的运用2.1立意构思在前文中提到过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同样《笔法记》“六要”之中的“思”也是“画之总要”,这里的“思”和“经营位置”都理解为章法布局,画面的立意构思。所有成熟的画家在作画之前都会苦心孤诣的去思索构图形式,对于创作对象既要安排合理又要有所取舍,在对物象的刻画上,既追求物象能够形神兼备,又要使创作对象能够与画家自己内心情感高度契合。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为散点透视,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就曾明确提出
图2-1五代荆浩《匡庐图》绢本185.8*106.8cm“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荆浩的代表作《匡庐图》(如图2-1),作品为立轴卷,全景布局,层次清晰,气象壮阔。画家将“三远法”结合
14
14
宋郭熙著,章宏伟主编,梁艳注译,《林泉高致》,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105页。25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群峰耸峙的巍峨山峦与开阔平旷的幽谷,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与忽浓忽淡的远山相互照映,自然生趣。
“全景山水”是指全景式布局,以主峰为中心,用云烟留白,衬托出中、前景的画面布局。《匡庐图》用全景式构图描绘了蜿蜒的山路、巨峰凌空、飞瀑如练,整幅画面体现出百尺危峰屹立于青冥间的雄伟气势。此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由远及近,虽为远景,但很醒目,突出的主峰轮廓线与留白的天际相呼应,耸拔的高峰在画面上部的中央位置,是整幅画面的视点,给人以开阔、挺拔之感。主峰被两侧缥缈的烟岚围绕,充满张力的形式感把观者的视野引向画外,联想到更为辽阔的空间之中。中景画面丰富,有飞瀑流水,溪洞之上架有小桥,小桥两侧用小斧劈皴刻画崖壁,松柏参天,变化不一,使画面富有节奏和韵律。近景中有对江水、小舟,树木的描绘。整幅画给人以壮阔、气脉相通的感受。
2.2用笔用墨尤以写意山水为代表的中国画有着很强的抒情意味,其笔墨不单单是技法的问题,更渗透着画家自身的情感,在中国画“用笔”、“用墨”技法中,笔法是由点、线、面构成,其中主要是线条的运用,其次是墨法,即在水的调和下在宣纸上产生的浓、淡、干、湿、深、浅变化。
2.2.1笔法
《笔法记》中提到:“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运笔运的是气,这里强调用笔的变化,即用线条的变化使物象具备基本的“形似”。用笔应意在笔先,以意用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意趣。
笔法的不同给人带来的感觉自然不同,用笔应有力度,古人称用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正是强调用笔,荆浩重用笔,得筋、骨、肉、气并重而御之以气。单一且有力度的线条是不能够让画面或所描绘的物象变的
15
15
荆浩撰,王伯敏标点注译,邓以蛰校阅,《笔法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第4页。26第二部分毕业论文有韵味的,需在线条之中加之以“气”,从而使线条的内在精神得到升华,真实的表达出物象的内在气质。《匡庐图》中树木的形态各异,树枝曲中见直,用笔瘦劲有力,正是建立在画家常年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概括描绘的基础之上,而是画面和谐统一。
2.2.2墨法
荆浩曾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因而他在《笔法记》特别提到能得到“文采自然”的用墨,必须“似非因笔”。荆浩非常注意用笔、墨在表现上有其不同的效果,《匡庐图》中用水墨晕染的方式来处理水面,画云时一改前人细构填粉的方法,仅以淡墨渲染,从而使运气呈现出空灵飘荡之态,画水也仅以淡墨渲染而成,不似前人鱼鳞瓦片的勾线之法用水墨微妙的层次关系来处理山、水、树、石之间的联系,用淡墨晕染峰峦挺拔且阔远高耸,使画面给人以缥缈幽深之感,创造了水韵墨章的表现技法。
荆浩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以《匡庐图》为代表的山水画作,成功的诠释了笔墨的运用,笔、墨二者不能孤立的存在,笔墨相融、相辅相成才是画面气韵与形态体现的重要因素。笔墨结合能更好的表现自然物像的万千气象。因而在写生创作过程中既要重视用笔,也得重视用墨,只有笔墨并重才能让画面富有变化。
2.3意境营造意境,体现在对自然的审美之中,触景生情,情似景生;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咏物寓志,借景抒情。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景与情的照映;还要求画家用中国哲学思想为指导的眼光和心灵,和中国画独特的笔墨形式去表达意味深远而富有诗意的审美化境,从而达到“境生象外”的审美效果。创作的过程是化景为情,情景交融,最后通过画面中的笔墨形韵,而综合营造出彰显形外的艺术表现。
荆浩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因而他“隐于太行山之
27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洪谷”,寄情于林泉之中,在荆浩的绘画中,对于意境的追求更加趋向于探求物象的本真,《匡庐图》就是真实描绘了画家常年隐居生活的地方,表达画家对于生活、人文环境、理想情趣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太行山雄壮景色的深深折服。“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这是对真实自然的观察和实践,多少年如一日,用内心的感悟来描绘真实的自然物像。荆浩山水画的意境的追求是与画家内心情感相结合的,以虚写实,侧重于笔墨传达神韵,探求物象的真实自然。他笔下的物象不单单是形似,而是超脱形似的气韵,是对于“搜妙创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更是一种“真”的境界,是真实自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画面中无不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荆浩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不仅给人以震撼,且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更是对以后的山水画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17
16
16
荆浩撰,王伯敏标点注译,邓以蛰校阅,《笔法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第4页。17
荆浩撰,王伯敏标点注译,邓以蛰校阅,《笔法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第3页。28第二部分 毕业论文
第三章《笔法记》在其他作品中的指导意义3.1关仝《山溪待渡图》关仝是五代梁朝时期的画家,曾师从荆浩,同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四大山水画家。他继承了荆浩写现实物象的绘画精神,对关陕一代自然景色有着长期地观察描绘,创造了富有个性且颇具气势的山水画作,有“出蓝”之誉。《图画见闻志》等书称之为“关家山水”,论者谓:“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18
《山溪待渡图》(如图3-1)是关仝的经典山水画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其典型的画风,先以淡色勾绘,再细染主峰、飞瀑、山下古刹柴关等,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画更加饱满生动。此画带有鲜明的北方山水特色。巍峰耸立,瀑布高悬,气势壮丽,景意幽深。图中主要强调的是山和溪,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图3-1五代关仝《山溪待渡图》绢本156.6*99.6cm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都有一种雄伟苍凉的气氛。在这幅画中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从两崖之间飞流直下,在山脚汇流成溪,山脚有大石,
18
宋佚名,《宣和画谱.卷十.山水叙论》。29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林木间露出村屋茅舍,溪边有人策驴唤渡。此画继承荆浩的绘画理论,通过写实主义风格真实再现了关北一带的地域风格。
3.2范宽《雪景寒林图》范宽,北宋初与李成、关仝齐名。三人都师承荆浩,属于北方山水画派。范宽画风雄浑,尤以雪景,在北宋山水画中成就较高。《宣和画谱》有载,范宽是“风仪峭古,举止疏野,性嗜酒,不拘世故”
19
。《图画见闻志》中也提
到他“性嗜酒”,然而又加了一句“好道”。这恰恰为范宽的风度峭古、性格孤傲、举止不守常规作出了解释。好酒而不拘于世故人情,皆因“好道”
图3-2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绢本193.5*160.3cm也。
范宽对写生非常重视,不仅“卜居终南、太华”,且“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另《宣和画谱》记载其:“喜画山水,始学李成,既悟,乃叹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21
20
这段话大概是说,前人学习绘画的方法,就是对事物写生,我学习前人倒
不如直接师造化;师造化倒不如直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里并不是说完全脱离自然的物象,而是把自己的心境与自然的物象融为一体。只有在大量写生的基础之上,对自然景物非常熟悉,心中有了万千丘壑,再
192021
宋,佚名,《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宋,刘道醇撰,徐声校注,《圣朝名画评:五代名画补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11月。宋,佚名,《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30第二部分 毕业论文
加上个人的情感、气质等一系列内在与外在因素,才能画出个人风格的作品。
这幅画采用全景式构图,画面层次分明,主体突出。描绘的是关中山林雪景,大雪刚刚停下,群峰如屏,萧寺掩映,古木结林,小桥溪流,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秦地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此画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于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皴用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枯木的质感。画作的重点在中间偏左处前景群树,姿态矫健,给天寒地冻的冬景,增添了一丝生气。后半山腰处被白雪覆盖的庙宇,往上是高耸的山峰,在烟云的笼罩下,主峰两侧隐隐的村庄、蹊径、山峦及远处发群峰,使画作气象幽静而深邃。
3.3贾又福《太行丰碑》贾又福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曾经三十多次深入太行山区体悟生活和自然,作品逐渐形成深邃而神秘的山水画审美风格和语言样式。他常常化景物为情思,物我相融,这与荆浩所强调的“思”与“景”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一致的,“思”即是指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即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贾又福先生以至情至性陈酿了山水画诗化的纯度。
《太行丰碑》(如图3-3)山体以方形结构组合,运用强烈的
图3-3当代贾又福《太行丰碑》纸本黑白对比构成一种坚实、敦厚、沉稳的宏大气势。他运用深远、高远空间构图方式,夸张了山体形状,给人以丰碑式的视觉体验,崇高感和阴面山的量感,用朱红色渲染逆光,使山体顿时鲜活了起来。
贾又福先生一生都在追求山水画内在的哲学精髓,对景写生不仅需要
31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注意外在形态及山石肌理的观察与描绘,更应注重个人情感与意境的气韵表达,强调整体气势的表现,通过黑、白、灰之间的构成关系,营造出太行山的气势,进而构建形而上的精神图景。
第四章《笔法记》在我的写生创作中的运用4.1取景立意写生一直以来都是画家搜集创作素材或直接对景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和过程。无论是古人亦或是近现代大家,无不以自然为师,长年累月深入名山大川,贴近自然生活,经过不断地探究实践,终成自家风貌。写生不是简单的对景摹写,而是要通过对自然地深入观察、研究之后,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这也是我们要培养自己审美能力及从理论知识到写生实践的重要过程。
太行山石板岩写生创作,石板岩附近就是太行大峡
谷,大峡谷山势雄特、拔地通天,地壳的隆起和凹陷造成太行山煽情断层的巨大错断,形成了这里的山体雄健壮美。(如图4-1)在山中整日与大山为伴,每日对山静坐,感受着绵延不断的如铜墙铁壁般的大山,心中亦随之波澜起伏,在这里感受到了千年前荆浩的感受,“挂岸盘溪、披苔裂石”
图4-1太行山脉32第二部分 毕业论文
22
,景致别于南方山水的峻秀而自有的北方山水的壮丽与雄浑。在山中十数
日从面对满眼的山壁、草木不知如何下笔到渐渐地思路清晰,其过程其实就是将临摹转换到创作、将现实的物象转化为自己笔下的艺术符号。
我们在写生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去对景描摹,而是应该在对写生对象充分了解、深入观察之后再去有选择性地进行写生创作。“景者,制度因时,
23搜妙创真”,荆
浩在《笔法记》
图4-2太行秋景中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绘画创作应该是根据写生对象的不同环境、时间、条件而作出正确地判断,应时刻细心观察写生对象的变化。山中自然景观众多,不可能都会入画,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生的过程中要懂得如何取舍,同时也要不断地去思考画面的位置经营,“六要”中的“思”即是要求写生过程中对画面构思的要求,“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就是要求我们在写生的过程中应学会对写生对象的概括提炼。
每个人的审美观点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对于自然写生的取景角度问题上,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但取景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把自己的情思融入到景象之中。至于如何能把这种情思通过画面呈现出来,就需要个人的艺术修养与专业素养了。
图4-3创作局部
22
24
荆浩撰,王伯敏标点注译,邓以蛰校阅,《笔法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第3页。23
荆浩撰,王伯敏标点注译,邓以蛰校阅,《笔法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第4页。24
同上。33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写生中,我们不必急于动笔,从写生实践中可以感觉得到,急于表现景象的往往画出来的画并不尽如人意,这是没有充分观察和融入自然之中的结果。如何把这些绘画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幅画面上,则需要对这片大山进行深入的了解。太行山脉气势雄壮而巍峨,地质特征极为明显,山水树石、石屋村落无不透露着北方山水之中的生活气息,其山势浑厚,如铜墙铁壁一般矗立在天地之间,整体的气势雄浑,给人留下很深的震撼。
在我的创作之中主要突出的是太行山的雄壮气势,通过整体意识来把握对于画面意境的表达。画面中的两道瀑布一明一暗,垂直落下,近处又有几处溪流相照应,杂树丛林,石屋农院,掩映其中。为了追求画面的统一协调,同时为了突出“删拔大要,凝想形物”的理念,让画面简而有意。
4.2笔墨练习在确立了写生主体之后我们就要考虑,运用适当的笔墨语言去表现主体。在写生过程中反复地用不同的笔墨形式去表现主体,直至有一种符合自身情感表达的笔墨语言形式的出现,这需要一个反复锤炼的过程。
每一位成功的画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形式,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笔墨浓重,雄伟凝重。再如荆浩的《匡庐图》,层层递染,墨韵十足。笔墨语言的表现决定了画面意境的不同,画家通过对笔墨的把握来描绘万千物象,传达出物象内在的精神,且传递画家自身的情感。就我自身而言,对于笔墨的认识还很片面,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临摹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品来加深我对笔墨技法的理解,同时通过写生实践,将技法转化到实践之中,从而一点点的理解笔墨风格。
34图4-2-1山水习作184*144cm第二部分 毕业论文
太行山的自然风貌特征明显,笔墨形式上追求雄浑厚重的气势,在平时的练习中我曾运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现太行山的特征,如图4-2-1中所展示的是我平时的习作,着这幅作品中我着重练习用笔在山石结构上的运用,用笔苍润,突出表现太行的山石结构。通过不同形式语言的尝试最终在我的毕业创作中选择用勾染的形式表现太行,具体的方式是先将山体及其结构大致勾勒出来,之后加以皴擦表现其质感,太行山山势峭拔,跌宕起伏,立面高耸,山石肌理纵横交错,似岁月流逝间显露出的沧桑,给人强烈的压迫与深深的震撼。
4.3造境生趣写生创作,实质上是对真实事物的再创造。通过对真山真水的探究整合,再加上艺术家自身对于艺术的理解以及对于自然的感受,进行不断地融合与创新才能实现带有个人艺术特征的艺术语言。这也是荆浩之所以隐于洪谷,常年与山间青松、溪流为伴,感悟自然之趣,化而为笔墨,得乎法理。在我的创作之中,更在意水墨带来的自然效果(如图4-3-1),在这幅习作中我尝试用水墨的形式表现山中烟雨迷蒙,烟锁树影,水润溪石的苍润之色。用水墨的形式营造意境能够使画面充满灵动感。
画面讲究趣味性,这就要求我要从自然之中捕捉到有趣的物象,什么是有趣的物象呢?我的理解就是自然的,有生活气息的物象,带有当地典型特征的石板小屋、在半山腰的梯田、常年供奉祈求平安的山神庙等等都是自然生活与信仰的真实写照,这些都是有趣趣味性的物象。把这些融
35图4-3-1山水习作180*97cm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入到画面之中也构成了画面的一部分。图4-3-2是一幅软卡的写生习作描绘的是皖南的乡间景色,通过对蜿蜒溪流,农田,远处农舍的描绘再加上
淡淡地远山,画面呈现出祥和与宁静的乡村氛围,这也是一种意趣,是自然之趣。
图4-3-2山水习作34*66cm36结语
结语在中国山水画中,写生一直以来被历代画家所重视,荆浩的《笔法记》将其写生、创作的心得托老者之口系统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为后世山水画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世画家在进行写生创作时提供了借鉴。
本文通过对《笔法记》及荆浩的山水画创作的研究,分析其创作中的笔墨语言与意境表达,来指导我在山水画写生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的:
1对《笔法记》的研究
通过对《笔法记》的精读与研究,了解到荆浩在其创作历程中,他对于笔墨、意境以及艺术语言的提炼与领悟。“六要”更是具体回答了作为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标准,即“气、韵、思、景、笔、墨”。同时他的“图真说”也较深入地回答了现实物象与山水画之间艺术转化的关系。
2对荆浩绘画作品的分析研究来理解写生对创作的影响
在荆浩的代表作《匡庐图》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把太行山的面貌表现的淋漓尽致,真实再现了北方山水的雄壮气势,高峰巍峨,山路蜿蜒,山石树木,勾皴多以短笔直擦,层次明了,自然柔和。无处不透露出自然与生机,这是其多年细心观察自然生活的经验总结,是对生活的艺术创造。正是通过写生的手段使其深入自然,发现了解自然规律,总结太行山树石真实特征并将之转化为笔墨形式,才能创造出《匡庐图》这样的不朽名作。
3《笔法记》的应用与创新
文中列出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及作品,通过对他们作品的研究与分析,分析写生对创作的影响以及《笔法记》对他们产生的影响。《笔法记》实质上就是在阐明从写生到创作的一个过程,最终升华到艺术哲学的高度,
37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选景立意到笔墨意趣,对山水画创作而言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山水画技法之外,还要不断地深入生活,细心观察,感悟自然之中的内在精神,发现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富有生气,也更自然。
4用《笔法记》指导写生及创作
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和错误。《笔法记》是荆浩多年生活实践总结,对我的写生创作有着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用《笔法记》作为我的山水画创作理念,重视写生,积极的融入自然,加强对自然的了解,掌握自然规律,用理论支撑画面,用画面传递情感。
3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刘丽,白少楠.解析荆浩——太行山写生与造境研究[J].河北:大众文艺,2011-10-25.
[2]温玮.荆浩山水画理论在写生创作中应用的研究[D].河北:燕山大学,2015-12-01.
[3]王文飞.太行主题绘画创作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04-06.[4]温玮,孙学巧.从自然到创作——荆浩山水画理论研究[J].河北:统计与管理,2015-10-20.
[5]林通雁.荆浩与太行山[J].美术观察,2009-12-15.
[6]沈克.荆浩“图真”论对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意义[J].天津:国画家,2010-11-10.
[7]荆浩撰,王伯敏标点注译,邓以蛰校阅.笔法记[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8]牛孝杰.荆浩笔法记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5-04-01.
[9]郝文杰.荆浩绘画真实论的当代美学诠释[J].中国美术研究,2013-09-30.
[10]郭熙著,章宏伟主编,梁艳注译.林泉高致[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39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0致谢
致谢在此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毕继民教授,很有幸在我本科及研究生七年的学习生涯中能遇到我的恩师,老师的谆谆教诲时刻铭记于心,在我的论文研究方向及创作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及时对我的疑难问题作出建设性的解答,投入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对恩师的帮忙和关怀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还要感谢美术学院所有的授课老师及关注关心过我的同学朋友们,大家共同度过了研究生美好的三年时光。
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师弟师妹们论文撰写中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和启发。也要感谢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们,透过他们的文章,使我对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
最后,感谢论文的评阅老师的辛苦工作。同时也衷心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和同学们,正是在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我才顺利地完成了这篇论文。
41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
作者简历作者简历一、基本情况姓名:孙方金性别:男徽省颍上县
2011.09—2015.062015.09—2018.06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江苏师范大学攻读艺术硕士学位
民族:汉出生年月:1989-11-08籍贯:安
二、学术论文1.孙方金.《道法自然——山水写生初探》.[J].《人间》,2016(211):208.
2.孙方金.《徐悲鸿和20世纪中国美术变革探究》.[J].《大观》,2017(96):22.
3.孙方金.《山水小品》.[J].《明日风尚》.2016(23):插页2.
三、获奖情况1.孙方金.首届徐州青年美术大展暨文献展.入选;2.江苏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艺术文化节.三等奖;3.江苏师范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艺术文化节.二等奖;
43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4
学位论文数据集学位论文数据集关键词*《笔法记》、六要、太行山、山水画、写生
密级*中图分类号*UDC论文资助
公开J204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江苏师范大学
论文题名*
学位授予单位代码*
10320
学位类别*艺术硕士并列题名*
学位级别*硕士研究生论文语种*
试论《笔法记》在我的山水画写生中的指导作用
无
中文
作者姓名*培养单位名称*江苏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美术
论文提交日期*导师姓名*
评阅人
电子版论文提交格式
孙方金培养单位代码*10320研究方向*国画毕继民
刘赦教授
文本(多媒体(
)图像()其他(
))
学号*培养单位地址江苏省徐州市
学制*三年
2018年6月职称*
1032011506018
邮编221116学位授予年*2018年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视频(
)
答辩委员会成员侯学书、惠剑、马亚、高金龙
音频(
)
推荐格式:MicrosoftWord(DOC);AdobeReader(PDF)电子版论文出版(发布)者
论文总页数*
注:共33项,其中带*为必填数据,为22项。
电子版论文出版(发布)地
权限声明
45页
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