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小说主题学内涵形成的背景
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个时期文学思潮纷涌,文学流派众多。新写实小说在多种文学现象中脱颖而出,是有其复杂原因的。既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
首先,就社会大背景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已从“文革”的浩劫中走出来,进入平稳发展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经济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占据了社会建设的中心地位,社会从各个方面为它提供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伴随着政治、经济领域的剧烈变化,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一方面,旧价值在新的现实面前,愈来愈显得荒唐滑稽,然而新价值却并未成型。信仰的真空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无所归属。另一方面,新的意识形态氛围和复杂的文化氛围的出现,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及“一切向钱看”的普遍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潮流迅速蔓延,加之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其他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使得人民大众产生了一种困惑、浮躁的社会心理。一个充满理想、激情的时代结束了,一个充满矛盾、充满困惑的时代不期而至。
其次,开放的社会环境,开启了中国人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大门,西方的哲学观念、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中国,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形态的多样化。而其中二十世纪西方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存在主义哲学,对当今中国作家是颇有吸引力的。存在主义最基本的哲学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这就决定了它的认识论方式必然是个人化的内心体验,顿悟和冥想,而这样的方式必然是排他性和非理性的。处在一个物质主义开始弥漫的语境中,个人的生存问题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生存、私人空间、个体体验,这正为存在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土壤,同时也是具有存在主义哲学倾向的新写实文学思潮出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依据。
最后,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一方面,新时期呼求艺术自主的呼声愈来愈响亮,将文学从社会、历史使命、政治、教化等等要求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文学的主体性。种种主张和宣言都在为剥离文学的附加物而努力。新写实小说关注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既是对文革时期文艺状况的纠正,也是对这一文学主张的张扬。另一方面,一九八五年前后,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一是寻根思潮,一是先锋小说。“他们一面试图在更广阔,更深远的文化背景上考察我们民族性格心理的来踪,一面则试图进入人的潜意识、非理性层面,表达个性的新觉悟。这样的意图无疑扩大了人的视界,给文学注入了活力,动摇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稳定模式”。但是,寻根思潮存在着只从超稳态的生活方式和神话原型寻找种族原型、“集体无意识”之类的情况,只有封闭的空间,却没有封闭的“时间”。有些作品甚至演变为“图解文化人类学知识的工具”;而先锋小说本来就不无脱离中国物质存在条件的隐疾,后来愈缺乏现实的人生体验,于是渐成无根之花,难以繁盛,于是新写实小说便在寻根派,先锋派走向衰落时应运而生。新写实小说作为文学赶完应有尽有的新浪潮之后的“低谷”中孕育生发的一种浪潮,意在强化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各种新的审美因素和艺术手段融入到文学的创作中。它的真正内涵和使命是完成一个历史性的综
和,即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和美学高度,把中国的历史进程、现实存在、文化形态、民族的生存境况与精神状态整体地纳入文学事业,把各种新的艺术手段和审美因素统一到自己的创作中,使新时期文学创作进入新境界。
参考书目:
[1]《关于写生存状态的文学》雷达
[2]《存在主义文论》李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