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芷兮
教学课题 说“木叶” 所用教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 三 单元 第1课,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教学时数 计划2课时 媒体准备 PPT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 探究“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掌握“树叶”、“木叶”、“落叶”、“黄叶”“落木”的异同。 3. 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4.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教学重点 掌握“树叶”“木叶”“落叶”“黄叶”“落木”的区别以及“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通读全文,找出每段核心意思,或在文章中直接画出段落核心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总结。 要求:请用最精炼简洁的语言概括总结文章每段大意。 【注】全文最后一句的“一字千金”应改为“一字千里”。 预习要求
教学过程(具体步骤及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登高》,我们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过了,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同学们齐声背诵) 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这句诗中有一个词“落木”,这个“落木”是什么意思呢?(生:落叶)其实这里的“落木”就是我们说的“落叶”。那就又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杜甫不直接用“落叶”或是“树叶”,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者说“无边树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不是更明了呢?诗人用“落木”就不怕别人误会以为是木头从天上掉下吗?用“落木”和用“落叶”有什么区别呢? (预设有学生回答、无学生回答两种方案。对于回答正确的内容和预习工作予以肯定,对于不正确和不完整的答案不置评论,引入课文探讨分析。) 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这篇课文做一番探究。 二、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提前预习了文章,并请同学们概括总结了文章每段的主旨大意,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下文章每一段都讲了什么。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木叶”就是“树叶”。古诗中不见“树叶”,(一般情况,遇见“树叶”都简称之为“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但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多见“木叶”,甚至是“落木”。 第三段:“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在“木”字。 第四段:“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1.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秋风落叶的季节、秋天的情景中) 2.分析“高树”和“高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树”与“木”的差别。 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师:大家通过PPT上的这两句诗,来思考并分析一下在这里“高树”和“高木”有什么区别呢?是否可以互换呢? 分析:在第一句诗“寒风扫高木”中,有一个字很重要——“扫”。“扫”体现出了扫落、风把树叶从树上刮下来的一种状态。而“高树多悲风”则是用树叶被风吹的动态之感来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不平情感,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试想若改为“高木”则给人以光秃秃的枝干的感觉,便无法表达出这般的情感了。 总结:“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落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高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五段:“木”为什么会具有“落叶”的艺术特征呢?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分析:“树”具有繁茂的枝叶,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树是具有生命力的,枝叶繁密的;“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些潜在地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本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是没有活力板书内容 板书课题:说“木叶” 【PPT展示】 诗人钟爱木叶 不见树叶,多见木叶、落木 关键在“木”字 艺术特征暗示落叶 【 PPT展示】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过程(具体步骤及主要内容) 的,树叶落尽的。 第五段结构作用:承上启下 第六段:“木”的第二个艺术形象: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1.“木”和“树”在颜色上的暗示性: 木:黄色 干燥 树:褐绿色 湿润 2.分析“木叶”、“落叶”、“黄叶”的不同意味,明确三者的差别。 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分析:第一句中的“木叶”是寒风中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袅袅兮秋风”——秋天、寒风吹落叶,落叶枯黄。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同时“木叶”也暗示了季节是清秋。 第二句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美女”——具有生命力、年轻而水分饱满的,而“落叶”、“枯叶”更与老年人的形象相吻合。“采桑”暗示时节是春夏之交,叶子繁密。“柔条”、“翩翩”体现出柔软(因饱含水分)。此处的“落叶”是由于采桑而掉落的具有生命力的、绿色而饱含水分的叶子,与生命终结而自然脱落的枯黄“木叶”不同,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 第三句中的“黄叶”,虽颜色与“木叶”一致,但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与“木叶”不同,黄叶还是长在树上的,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雨中”体现是湿黄,具有水分的。“黄叶树”体现长在树上的黄色树叶。 总结:“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3.“落木”vs“木叶”: 落木:空阔 木叶:缠绵 “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吴均《青溪小姑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分析:树叶就算与树枝脱落也不愿离开,与树枝依偎,带有一种缠绵、绵密之意。 第七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文章分层 文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微黄与干燥之感),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总结“木叶”和“树叶”概念上相差不大,艺术形象上差别极大。 板书内容 艺术特征二:暗示颜色 【PPT展示】 【PPT展示】 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完成思维导图】 课 题 说木叶 诗人钟爱木叶 艺术特征暗示落叶 不见木叶,多见木叶、落木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附】课题说“木叶”第一课时主体板书设计
关键在“木”字 艺术特征暗示颜色 教学过程(具体步骤及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板书内容 【课前黑板上绘制表格】 一、复习回顾 我们上节课已经探讨过“树叶”“木叶”“落叶”“黄叶”“落木”的异同了, 大家还记得它们的区别有哪些吗? (请同学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意象 落叶的因素 颜色 干湿 季节 意味 高树 树叶 无 褐绿 湿润 春夏 饱满 繁茂 浓阴 高木 木叶 有 微黄 干燥 清秋 空阔 单纯 疏朗 绵密 落叶 有 碧绿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繁密 黄叶 无 黄色 湿润 —— 因雨而更显黄 落木 有 微黄 干燥 清秋 空阔 单纯 疏朗 飘零 三、逆向运用 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老师已经把文章中出现过的诗句都打在了PPT上,并 且把其中的关键词语都挖空,现在请同学们来根据诗的语境来填一下,并说出你 选词的理由。 【PPT填空】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A.树叶 B.木叶 C.落叶 D.黄叶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A.树叶 B.木叶 C.黄叶 D.落叶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A.树叶 B.木叶 C.落叶 D.黄叶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A.树叶 B.木叶 C.落叶 D.黄叶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A.木 B.树 C.叶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A.木 B.树 C.叶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A.木 B.树 C.叶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A.木 B.树 C.叶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A.木 B.树 C.叶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A.树叶 B.木叶 C.落叶 D.黄叶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A.树叶 B.木叶 C.落叶 D.黄叶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A.树叶 B.木叶 C.落叶 D.落木 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A.树叶 B.木叶 C.落叶 D.落木 1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A.高树 B.木叶 C.高木 D.落木 1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A.高树 B.木叶 C.高木 D.落木 1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A.木 B.树 C.叶 17、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A.树叶 B.木叶 C.落叶 D.落木18、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A.树叶 B.木叶 C.落叶 D.黄叶19、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A.木 B.树 C.叶 三、复归初始 1、现在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我们古代诗歌中为什么不用“树叶”而用“木叶”? 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 ①“木”→树干→落叶→ 秋天→生命的衰竭→悲凉 ②“树”→树叶繁密→浓阴→春夏→生命力旺盛→ 喜悦 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因此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2、我们在上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所以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但杜甫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却使用“落木”而不用“木叶”,比起“木叶”,“落木”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四、引入作者 仅仅是“木叶”这一小小的词语,就被作者挖掘出这么深厚的意义,可见作者的古代文学功底,尤其是古诗词底蕴非同一般。那现在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文学大家却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学生,而且还是我们福州人,你信不信? 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留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北大教授葛晓音曾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的学术道路。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作者林庚告诉我们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的很多。在概念上相差无几的词语,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而在古诗词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五、拓展延伸 关于月亮的不同种说法: 1.冷月:给月光带上了温度,暗示气温的低,含有环境的冷清萧瑟的意境。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红楼梦》 2. 明月:突出月光之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 《月下独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 《山居秋暝》 3. 突出月亮的圆满,同时含有团圆、乐景、愉悦之情的暗示性。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古朗月行》 4. 缺月、残月:突出月亮的残缺,同时含有离别、哀景、悲伤之情的暗示性。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 《卜算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5. 孤月:突出空中独有一轮月亮,暗示没有星辰及其他景物。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附】课题说“木叶”第二课时主体板书设计
意象 高树 树叶 高木 木叶 落叶 黄叶 落木 落叶的因素 颜色 无 有 有 无 有 褐绿 微黄 黄色 微黄 干湿 湿润 干燥 湿润 干燥 季节 春夏 清秋 —— 清秋 意味 饱满 繁茂 浓阴 空阔 单纯 疏朗 绵密 繁密 因雨而更显黄 空阔 单纯 疏朗 飘零 碧绿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课 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