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学习中了解中法文化差异
作者:曾丽红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6期
摘要:在语言学习中,必不能忽略对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学习。文化教授的重点在日常文化上。打招呼、称谓、称赞、访友做客、用餐礼仪等都是日常文化教授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这几方面粗略探讨了中法两国的文化差异,以期为语言学习提供一定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文化差异 对话交际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6-0048-02
语言和文化向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他还提到:“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再现工具,而且它本身也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印象分析、心理习惯的综合的秩序和向导。”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的同时,就必定不能忽略对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必然的。语言的产生也是受文化所影响的。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
其实我们大家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一个词或者同一种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含义。在交谈过程,如果对彼此的文化背景够了解,往往会造成一些误会。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美德,在受到别人赞扬时,为了表示自己谦虚,常常会说:“哪里哪里…”可这样的回答方式,在一个外国人听来,会觉得莫名其妙,“我赞扬你好,你还要问我你到底哪里好…”。这就产生了分歧,本来也许十分愉快的一场交谈,就在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互相了解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而且还要知道运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世界观、生活观,即他们是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的,他们平时的生活中以他们的方式相互沟通。即也要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
日常文化与对话交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交际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不仅在真实的交际中,文化无处不在,而且,“环境往往被认为是交际的催化剂,它不仅令听话者觉得合情合理,而且使说话者有话可讲。”[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交际往往受某些习俗和惯例的约束和影响,并总是使用和反映社会文化。“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使用的互动规则因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他们对某些词汇的理解往往也总能反映出双方所共同依附的文化。”[3]
因此,法国社会语言学家Reboullet认为,“交际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只建立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文化总是被涉及、反映和体现在交际的过程中。” [4]
交际习俗中,打招呼、称谓、称赞、访友做客、用餐礼仪等都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了解文化差异,首先就要从这几方面着手。这里我们从这几方面粗略探讨一下法语国家的人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1打招呼、称谓
对于任何语言的学习,最基本的就是日常打招呼用语。见面都要问候你好。可是在法语和中文之间,一句简单的“你好吗?”就存在文化差异。法国人打招呼时常用“Comment allez-vous?”或是“a va?”这两种用法看似一样,但在应用过程中却有很大的区别。“Comment allez-vous?”常用于不熟悉的陌生人之间或是上下级之间,而“a va?”则是用于熟悉的朋友家人,同级的同事之间。教材上只列举两种用法,却没有具体的解释这两种用法之间的文化差异。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文化现象,那么应用时就会造成混乱。如果是熟悉的朋友之间用了“Comment allez-vous?”,会让人误会你不想与他做朋友,要刻意拉开两人的距离,而如果在陌生人之间或是上下级之间用“a va?”,又会被人认为你这个人不懂礼貌,不会尊重他人。这样就会造成很大的误解,在以后的生活交往过程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此,作为教师本身,必须自己对这些文化现象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给学生明白的解释。必要时,可以通过对比法来解释。比如,在法语中,vous和tu的称呼和中文应用中就有不同。法国人之间可以不论年龄、辈分,只要是关系亲近的人就可以用tu(即“你”)称呼。甚至小辈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语言使用的适当与否,必须要在了解国家文化基础上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使用起来才能更加得心应手,不造成误解。
又如,我们在为法国人提供服务后,为了表示感激,法国人会说,“Merci(谢谢)”,这时,按照法国人的习惯,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应说“Je vous en prie(不客气)。”但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常回答“Non merci, c’est mon travail.(不用谢,这是我的工作。)”这就引起法国人的不悦,按照他们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得以为之,只是一个必须完成的工作,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相助。 由此可见,语言学习不能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必须把与语言有关的文化恰当、灵活的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较全面的掌握所学语言,并能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灵活运用。 2访友做客
法国人向来以热情好客闻名。当一个法国人邀请你去他家做客,则表示他非常重视你这位朋友,对于关系一般的朋友,法国人通常是邀请在外面的餐厅用餐,而不会轻易邀请回家用餐。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点和中国人之间有所不同。中国人通常认为在家里款待朋友不够隆重,要邀请到外面的餐厅才是对朋友的尊重。当我们应邀到法国人家里赴约时,时间的拿捏很重要。各国文化中,对于守时都是非常看重的,中国人和法国人亦然。但该如何“守时”,中国人和法国人之间却仍有不同。中国人通常喜欢比约定时间早到,认为这样才是对对方的尊重。宁愿自己等别人,不让别人等。可是这样,却给法国人造成了困扰。前面我们说过,法国人喜欢在家里招待重要的客人,通常他们会精心准备晚餐的菜肴,而法国菜的制作过程,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的。主人通常是在客人即将到达时,才将菜肴完成,而不会提前很早准备。如果客人提前到达,主人该准备的事情没有完成,会令他们非常尴尬。因此,赴约的时间最好是比约定时间晚15分钟左右为最适合。千万不要早到。还要记得带些小礼物,不需要太贵重,一束鲜花,一个小蛋糕,一盒巧克力,都是最好的礼物。
另外,去法国人家做客时,要注意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太客气,一切自然,以不要给主人添麻烦为准即可。在法国礼节中,适当的直率是礼貌的表现。太过客气,反而令主人误解。比如,当主人推荐什么你不喜欢或不愿意时,可以直接说“Non, merci.(不用了,谢谢。)” 而中国人不习惯表示拒绝,仍然接受,主人会认为客人喜欢,而继续推荐。相反,当你喜欢时,也可大方接受说“Avec plaisir.(非常乐意。)”而不是谦虚的说“a me suffit, merci.(已经够了,谢谢。)”这时主人会认为客人是真的不需要了,就不再推荐了。如此一来,本来想要的没有,不想要的又不得不要。这个客做的自然是不太顺心了。法国人不喜欢假惺惺,他们希望知道客人最真实的感受。 3用餐礼仪文化
中国和法国都是世界闻名的美食大国。不仅菜肴美味可口,正式就餐时的习惯和礼仪更是有着极大的不同。
如正规的法国餐,特别是晚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浓汤(soupe)、冷盘(hors-d’oeuvre)、主菜(plat de résistance)、甜品(dessert)等几道菜式,餐具使用各种不同形状的餐刀、叉子和勺子,用餐盘就餐,桌面上只能存在一道菜,撤去前一道才能上第二道,但餐具根据本次用餐情况全部摆放到就餐人餐盘两侧,从外到里使用。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且所有菜式要一起摆在桌子上。中国人用筷子用餐。法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而中国人是长辈先入座,晚辈再入座。法国人用餐时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在餐桌上,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就餐过程中,更是要注意各种细节: 3.1不要用餐巾擦嘴
法国人在就餐时,会将餐巾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或是简单的放在餐具的一边,需要的时候擦擦手。与中国人的习惯相反,在法国,人们一般认为用餐巾擦嘴是不礼貌的。如需擦嘴,客人应该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身携带的纸巾或手帕。用餐时,理论上要避免在未吞咽完口中的食物前说话(Ne pas parler bouche pleine),但实际上常常不得不如此。这时,最后用餐巾轻轻把嘴掩住。 3.2不要将食物吐在桌子上
在法国,餐巾还有一个遮掩的功能。比如当我们想吐出口中的某些异物的时候(动物的骨、壳类),可以先用餐巾将口遮住,用另一只手将异物取出,放在盘子内。这一过程关键要小心轻声,不引人注意。千万不能像在中国时,将食物直接吐在盘子上,更不可将食物吐在桌子上。 3.3用餐时避免发出噪音
在中法用餐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关于就餐时的声音,两过人民有不同的体会。在中国,餐厅灯火辉煌,食客们觥筹交错,欢饮喧哗。而在法国,餐厅灯光柔和,客人轻言细语,安逸温馨。虽然法国人也很注重就餐的气氛,没人说话,冷了场,也是不礼貌的,可是在就餐过程中却绝对禁止大声喧哗。
在语言教学中讲解文化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着重讲解现代社会生活中影响日常交际方面的文化因素。二是要适量,避免过多的讲解文化而忽略语言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理解文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避免一味枯燥和死记硬背的语言教学,促进学生语言和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为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hcourt.Brace.& Company.1921.
[2]Gschwind—Holtzer(G.).Analyse sociolinguistique de la communication et didactique[M].Paris:Hatier,1981.
[3]Benadava(S.).De la civilisation a 1’ethno—communication [J].Lefrancais danslemonde,juillet 1982,33—38.
[4]Reboullet(A.).L’enseignement de la civilisation fran aise[M].Paris:Hachette,1973.
作者简介:曾丽红,1980年5月6日出生,性别:女,民族:汉,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任法语教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主功法国文学、经济方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