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01-08T11:53:08.0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5期 作者: 赵兴琳
[导读]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教学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
渤海大学教育硕士 辽宁 锦州 121013;山东省菏泽市经济开发区丹阳路小学 274000
摘 要: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教学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同时,计算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构建小学数学计算类课型结构十分必要,文章就此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课型结构 三算融合 问题导入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绝大部分年轻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步入教师岗位的头几年总会对计算教学有着许多困惑。在经过了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教研主任以及学校老教师的指导之后,我摸索出了针对提高计算能力的计算课的课型结构: 一、概念界定
在这里提出课型结构而非大家经常所说的教学模式,是因为受到了蒋玉琴老师的启发:虽然教学模式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但教师往往过度依赖教学模式,导致教学陷入封闭的境地,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而在“课型”的视野下进行开放的教学,可以实现对传统教学的突破。“课型研究”是从更深的层面认识开发知识内在的结构关联,这样的研究跳出了知识点框架,以一个教学单元或者一个教学长程的整体视野,来建立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和明晰它们的结构关联。我要提出的是基于“三算融合”和问题导入的计算课的课型结构,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算融合”中的“三算”是指口算、估算、笔算。这是衡量学生计算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口算、估算和笔算一般是分裂开来的,而且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口算和笔算,却忽略或淡化了估算。估算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尤其是在解决问题时,笔算与估算都是一种解题策略,两者相互验证、相互促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在先思维判断、后具体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事物的直观判断能力,让数学更加生活化,让生活更加数学化。对于口算的训练,笔者认为应该持之以恒、天天练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实现课课练习。对于口算的要求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对于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注意力的集中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口算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紧跟甚至超越课堂节奏,对课上的每个问题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而不是总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口算能力越强的学生,他的课堂效率越高,课上思维训练的机会也越多。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关键是要引发学生数学层面的思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引起认知冲突,“生”数学之情,“入”数学之境。在导入环节我们采取问题情境式,需要注意两个关键点,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简单明确,情境要自然恰当。郑毓信教授提出,教师的三大基本功之一就是善于提问。导入环节的提问十分重要,简洁明了、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及自己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哪里。而宽泛无指向性的提问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回答的内容也是有点不着边际。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再抓不住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那么课堂会变得无序,教学注定低效。在情境设置方面,我们可以设计师生的生活片段。笔者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情境有两类:一类是学生的生活内容。比如当地银座超市的一些商品图片,促销活动,动画片主角、明星等人物,还有他们熟悉的英雄联盟、我的世界等游戏。另一类是笔者自身的生活内容。比如淘宝买东西,微信发红包转账,自家孩子的一些学习玩乐。学生对于老师都是充满好奇的,老师主动展示一些自己的生活内容会更好地引发学生上课的兴奋状态,也和老师更加亲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但是,我们不能将问题情境狭隘地理解为每节课都必须情境导入或者只有导入需要情境,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决定如何导入。同时,情境的设置一定要有连贯性,并与知识链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情境的价值,使学生“生”数学之情、“入”数学之境。
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注重激发兴趣。创设数学情境,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中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生需求的渴望,主动去探索。所以,我认为主题(情境)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便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二是主题(情境)图的看、读,老师要把握、引导,不可任学生天马行空。毕竟主题情境图不是课堂的重点,要尽快投入新知的探索中。
另外,在分层次练习、数学语言的训练与表达、数学思维、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也需要教师根据所执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予以培养和发展。 三、课型结构设计
基于“三算融合”和问题情境导入的计算课的具体课型结构设计如下: 环节一:口算训练。
训练时间需要控制在一分钟,题目选择应以基础题型、经典题型为主。过程需要流畅快节奏,可尽量无规律地灵活采取开火车、随机点名或起立抢答等不同形式,促使学生练就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口算水平。 环节二: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的时间控制应在三分钟以内,形式上可采取情境导入或复习铺垫,具体情况应由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如果选择情境导入,情境的选择应该自然恰当,在整堂课中形成情境链,与知识链相融合,课件页数不宜占据过多;如果选择复习铺垫,在题型和题量的选择上要恰当。
环节三:探究新知。
第一步:初步感受新知。要求学生做到列出算式、解释算式所表达的意义,并通过观察得出与旧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第二步:估算。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情境有范围地进行估算,并说出这样估算的方法和理由。
第三步:理解算理。在这一步骤中,我们要分几小步走。首先,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尝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巡视,询问学生这样做的理由,并做出适当的指导,期间教师要收集不同方法的作品。其次,合作交流。同桌间交流完毕后,展示刚才收集起来的不同作品,由小作者来讲解这样做的理由,集体参与评析。如果不同作品显示出了思维不等价,就进行优化,并让大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最后,针对最优方法,进行规范讲解和规范格式的板书示范,教师说完一定要让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规范再自己说一说、写一写。 第四步:对比分析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培养数感。
第五步:归纳算法。算法归纳起码要在三道题目的基础之上,这一步应该选择稍有不同的基础题型两道或三道题。完成后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算法,并提出在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和需要规范的地方。 环节四:巩固练习。
第一层次,结合新授知识设计口算题,保证口算时时进行。
第二层次,问题解决。此时练习的应用题中的情境易与开课导入的情境自然串联,保证连贯性。根据情况,尽量让学生先估一估结果。
第三层次,开放性练习。让学生根据上一层次的情境,自己设计与本节课所学知识相关的题目并解决,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这样设计的重点是什么。
环节五:全课总结。
归纳总结要让学生来进行,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有序地回顾知识,并表达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其实,无论是计算课还是概念课或者是图形课,不管是什么“课型”,我们都要有层次、有结构地将它们归类,成为体系。这样老师理得井井有条,学生头脑里才能学得条理清晰明白。作为小学数学的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转变思想,重新认识课堂教学,大胆创新地进行数学教学和研究,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提高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四、“算用”结合
在现实情境中“算用”结合,感受学习计算的价值所在,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重视探究而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定会给学生造成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不同形式的练习。计算课与其他课型比较相对枯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教学中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练习的评价可根据难度的不同采用个人自批、同桌互批、小组长批、教师巡堂批等形式,由个人、组长向教师反馈练习结果。练习的布置还应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在这次活动中,谁表现得最好?这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可自评也和互评,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方法多样化的理念。 2.在这次活动中,你有什么想和同学们分享?
3.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通过愉快地交流数学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课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表扬和肯定,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去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数学。
总之,计算是人们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计算。计算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对于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改变过去枯燥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被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计算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机械的程序化训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毓信 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3]蒋玉琴 小学数学课型及其分析[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
[4]杨仁和 李源 何亩文 郭永根 “三算”融合,把握核心,整体推进[J].科研在线,2015,(3)。 [5]林珍 三算融合,演绎别样精彩[J].新课程研究,20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