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理解及技巧

2024-05-06 来源:年旅网


小学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

一、古诗词习题部分

1. ,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2.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3.两岸猿声啼不住, 。《早发白帝城》李白

4.黄四娘家花满蹊,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5. ,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6. ,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7.昼出耘田夜绩麻,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范成大

8. ,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9.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0.接天莲叶无穷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11. ,春风花草香。 ,沙暖睡鸳鸯。《绝句》杜甫

第 1 页 共 49 页

12. ,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13.天似穹庐, 。天苍苍,野茫茫, 。《敕勒歌》北朝民歌

14. ,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15.儿童相见不相识, 。《回乡偶书》贺知章

16.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17.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18. ,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孟郊

19. ,桂树何团团。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20.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元日》王安石

21.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 ,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 。《鹿柴》王维

24.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第 2 页 共 49 页

25.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王昌龄

27.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 。常恐秋节至, 。百川到东海, ?《长歌行》汉乐府

30. ,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 。《梅花》王安石

33.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 。《七步诗》曹植

36. ,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7. ,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第 3 页 共 49 页

38.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苏轼

39. ,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41.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 。《和张仆射塞下曲》卢纶

43. ,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 。青箬笠,绿蓑衣, 。《渔歌子》张志和

45.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江雪》柳宗元

46.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竹石》郑燮

49.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独坐敬亭山》李白

50.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枫桥夜泊》张继

第 4 页 共 49 页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好颜色, 。《墨梅》王冕

53.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寒食》韩翃

56.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 。《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61.白发三千丈, 。 , 。《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第 5 页 共 49 页

64.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65.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乌衣巷》刘禹锡

67.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竹枝词》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秋夕》杜牧

70. ,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 。《赠花卿》杜甫

71.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军听了军愁, 。 ?眼见地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74. ,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第 6 页 共 49 页

76.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 。即从巴峡穿巫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7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春夜喜雨》杜甫

80. ,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龚自珍

81.按诗词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地名。

(1)山外青山楼外楼,( )歌舞几时休?

(2)故人西辞( )楼,烟花三月下( )。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一日还。

(4)( )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但使(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无故人。

第 7 页 共 49 页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天际流。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

(10)晓看红湿处,花重( )。

(11)(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

(13)( )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82.请你根据诗句内容,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3.给下列古诗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第 8 页 共 49 页

(1)日暮( )山远,天寒( )屋贫。

(2)( )箬笠,( )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月( )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4)杨柳( )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5)( )雀桥边野草花,( )衣巷口夕阳斜。

(6)遥望洞庭山水( ),( )银盘里一( )螺。

(7)日出江花( )胜火,春来江水( )如( )。

(8)千里莺啼( )映( ),水村山郭酒旗风。

(9)( )云翻墨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

(10)接天莲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11)( )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2)返景入深林,复照( )苔上。

(13)两个( )鹂鸣( )柳,一行( )鹭上( )天。

第 9 页 共 49 页

84.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________。

(2)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五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_________。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________。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_________。”___朝诗人_____在《________》中的诗句“_________”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_____朝诗人王维在《________》中的:“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汗代史学家、文学家______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当“比”讲,它与__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______》中的(______)(______)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8)现在人们常用《_______》中的名句“________”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9)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

第 10 页 共 49 页

朦朦胧胧地照着大地,清风拂面,不由撩起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想起了李白的著名诗句“_________”。

(10)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________”。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12)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________。”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_______。”

85.给诗句填上数字

(1)回眸( )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白发( )千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人。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 )古来稀。

(5)南朝四百(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故国三千里,深宫( )年。

第 11 页 共 49 页

86.唐代诗人对自然现象、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写细致而生动,尤其对日、月、雨等的描写更见功夫,令人赞叹。请就下面句子中有关日、月、雨的内容填空:

有关描写“日”的句子:

(1)一道残阳铺水中,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3)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

(4)夕阳无限好,_______________。

描写“月”的句子:

(1)二十四桥明月夜,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3)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

(4)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

(5)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

第 12 页 共 49 页

描写“雨”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2)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

(3)夜来风雨声,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新炊间黄粱。

87.唐代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填写下列诗句中与“酒”有关的句子。

(1)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

(2)开轩面场圃,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4)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

(5)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

(6)李白斗酒诗百篇,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自称臣是酒中仙。

第 13 页 共 49 页

【参考答案】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4.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5.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7.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其七》范成大

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1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杜甫

12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第 14 页 共 49 页

1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音现)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1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1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贺知章

1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1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1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孟郊

19.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2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2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音寨)》王维

2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第 15 页 共 49 页

2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王昌龄

2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

3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

3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曹植

3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第 16 页 共 49 页

3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3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4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和张仆射塞下曲》卢纶

4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张志和

4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4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郑燮

第 17 页 共 49 页

4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

5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5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韩翃

5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第 18 页 共 49 页

6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6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 甫

6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

6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杜牧

70.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杜甫

第 19 页 共 49 页

7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地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7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7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80.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龚自珍

第 20 页 共 49 页

81.(1)西湖(2)黄鹤,扬州(3)江陵(4)桃花潭(5)黄河(6)龙城,阴山(7)阳关(8)长江(9)玉门关(10)锦官城(11)姑苏城(12)杏花村(13)渭城

82.(1)泰山(2)西湖(3)庐山(4)洞庭湖(5)庐山

83.(1)苍,白(2)青,绿(3)黑(4)青青(5)朱,乌(6)翠,白,青(7)红,绿,蓝(8)绿,红(9)黑,白(10)碧,红(11)青(12)青(13)黄,翠,白,青

84.(1)更上一层楼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7)司马迁、唐、杜牧、《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

(8)《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第 21 页 共 49 页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霜叶红于二月花。

85.(1)一(2)三(3)三(4)七十(5)八十(6)二十

86.有关描写“日”的句子:(1)半江瑟瑟半江红(2)大漠孤烟直(3)孤帆一片日边来(4)只是近黄昏。

描写“月”的句子:(1)玉人何处教吹箫(2)露从今夜白(3)不知秋思落谁家(4)月涌大江流(5)对影成三人(6)秦时明月汉时关

描写“雨”的句子:(1)天街小雨润如酥(2)却话巴山夜雨时(3)花落知多少(4)夜雨剪春韭

87.(1)莫使金樽空对月(2)把酒话桑麻(3)劝君更尽一杯酒(4)举杯消愁愁更愁(5)欲饮琵琶马上催(6)长安世上酒家眠(7)天子呼来不上船

二、文言文习题部分

(一)杨氏之子

第 22 页 共 49 页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节选

[注释]

甚:非常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 乃: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 曰: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

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3、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第 23 页 共 49 页

答案:

1、(1)诣:拜见 乃:于是,就 (2)示:给...看 曰:说 (3)未:没有 闻:听见

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地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

第 24 页 共 49 页

[注释]

善鼓琴:善于演奏古琴

峨:高

洋:广大

1、成语 出自《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人物 是 的知音,从(课文句子)“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

3、“高山流水”比喻 或 ,也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4、从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我们感受出他当时的心情 (用一个成语概括),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 (用成语概括)。

5、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答案:

1、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知音难觅

第 25 页 共 49 页

3、知音、知己、乐曲高妙、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

4、悲痛欲绝、深情厚谊

5、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三)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

第 26 页 共 49 页

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世说新语》

[注释]

谓:问

何以也:用什么办法

坐:犯罪

诣:拜见

曷:通假字,通“何”

善:擅长,善于

1、解释文段中的词语。

习辞:

避席:

2、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

第 27 页 共 49 页

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5、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 ,把“淮北”比为 ;把“橘”比为 ,把“枳”比为 。

6、“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7、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

1、习辞:能言善辩,长于辞令。避席:离开座位。

2、因为晏子是“齐之习辞者”;机智设喻进行回击

第 28 页 共 49 页

3、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

4、译文: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5、齐、楚、不盗之民、盗贼

6、让楚王看见并借此侮辱晏子。

7、机智善辩 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 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

第 29 页 共 49 页

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四)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第 30 页 共 49 页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 ②因: ③时: ④何以: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

【答案】

第 31 页 共 49 页

1.①寝:睡觉。②因:趁机。③时:当时。④何以:为什么

2.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五)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⑪而过,翼若垂云⑫。王注矢于弓⑬,不知其所射。养叔⑭进曰:“臣之射也,置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⑪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⑫

第 32 页 共 49 页

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⑬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⑭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⑮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

②道: ③之: ④射: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第 33 页 共 49 页

译文: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答:

【参考答案】

1.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第 34 页 共 49 页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三、答题技巧

(一)\"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

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以下八法,仅供参考。

1、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第 35 页 共 49 页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3、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4、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

第 36 页 共 49 页

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

5、全句关照法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以“也”为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6、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

第 37 页 共 49 页

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7、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比如,要判别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诸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8、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第 38 页 共 49 页

又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下面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第 39 页 共 49 页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第 40 页 共 49 页

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三)文言文信息筛选题考点揭秘

1、命题规律

信息筛选题的题干都会规定信息筛选指向,这些指向往往是阅读材料的中心,或者是人物的主要品行、行为、观点,或者是文章的主要观点、论据,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待选项均为文中语句,其中有些是干扰项。

2、误区剖析

(1)混淆人物

近年来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史传类文言选段一般都是多个人物、多个事件的综合,而题干要求往往就其中确定一人或几人进行考查,命题者在设计干扰项上,就常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给某一人,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

(2)混淆“品性”

一些史传类选文往往会贯穿着弘扬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主要人物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义士、孝子等,以此引导考生的价值取向。传记中作者往往会横向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人公多方面的美德与成就,命题者却常常就其中的某一点设题,如果答

第 41 页 共 49 页

题时不仔细读懂题干,检索有效信息,就会造成人物品性的错位,误入陷阱。

(3)混淆事理

命题人故意混淆题干要求和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来检测考生这一方面的辨析能力。主要表现在混淆片面与全面、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观点与事实、混淆直接与间接等方面的设误。

①混淆片面与全面。如“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其中“②公禁之,民不敢犯”写的是陈公弼禁止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这一活动,突出的是其执法之“严”,而题干中包含了“严”和“不残”两方面的意思,选项犯了以偏概全之误。

②混淆未然与已然。如“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其中B项上句“以北山石为椁”写的还是孝文皇帝对厚葬的一种“想法”,而不是写薄葬。考生若选该项,就犯了把未然当已然的错误。

③混淆观点与事实。如“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其中“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写的是作者陈述的既有事实,而不是作者的观点。显然,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与题干要求不相符。

④混淆直接与间接。如“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其中“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写的是齐桓公让百官有司做的事,不能“直接”体现齐桓公“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 42 页 共 49 页

3、答题技巧

筛选文中信息,主要是要求学生会整体把握文意,概括文章事件,善于在复杂的信息区域内,明确题干中筛选信息的指向,依据情理分清主次,排除干扰,正确答题。具体来说,就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题干要求,明确解题方向

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题干的关键词,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设问方式,如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直接表明”还是“间接表明”等,这是解答信息筛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2)结合原文信息,紧扣具体语境

解答文言文考题的前提是理解,筛选信息题也不例外。不少题目若孤立地局限于选项思考,往往会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判断的失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应是阅读理解的原则,也是解题、答题的关键。因此,考场答题只有树立结合原文内容、紧扣具体语境去思考的意识,才能正确理解、准确判断词义和句意。不少选项孤立地看,很难判断其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但只要一结合其具体语境来思考判断,则不难得出答案。

(3)仔细比对遴选,排除方法优先

掌握一种好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正确筛选信息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排除法。一般来说,题目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

第 43 页 共 49 页

选出正确地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所以对或之所以错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不相符时,就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这样就降低了选择难度。如此去伪存真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快更准地筛选出正确的信息,得出正确的答案。

(四)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1、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第 44 页 共 49 页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第 45 页 共 49 页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

第 46 页 共 49 页

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第 47 页 共 49 页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第 48 页 共 49 页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第 49 页 共 4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