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25 来源:年旅网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许多教师重视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始终满足于对知识的抽象记忆,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的世界之中。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说教,无视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无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无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无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缺乏生命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质量,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全面关注学生的开展需求,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一切能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实问题,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从而促进他们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2.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开展提出了鲜明的方向,其根本思想是:以学生开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生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倡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世界。但是,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如何回归生活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这一领域的真正卓有成效的研究还不多。因此,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就具有了紧迫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进行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明了政治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根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开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根底。〞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我们政治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的课程理念也提到:“构建以生活为根底、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政治学科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开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第四局部实施建议中,指出:“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根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效劳、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生活关切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从新课程的课程模块来看,新教材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都散发着生活气息。这本身就说明了政治课教学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要注重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开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根底〞。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就应以生为本、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4.基于高中生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表达。高中生并不是空着头脑进入学校的。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比方商品交易、消费品市场等。这些生活体验对他们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法替代的影响。这些知识与生活经验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3〕通过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尝试构建以教研组为本,以教师专业开展为目标的校本教研新模式,也是在理论上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

〔4〕新课标教材增加了大量与生活有关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如何有效的开展教学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为正在实施的新一轮课改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1〕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政治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对社会,对自身开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政治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

〔2〕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

人的全面开展必须是一个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开展要求,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旨在完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丰富其情感体验,引导其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使其能关注和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

〔3〕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政治教学新思路,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有利于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有利于学校教研组的开展和建设。通过对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筛选和应用,在实践层面上,尝试了以生活化为主题教研组活动,促进教研组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政治教学策略研究社〕的形成。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

国外对于相关课题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并提出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和理论。

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杜威主张教育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活动密切相连,要以儿童的主体活动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主张要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形式展开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实践,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创设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的生活情境,而教师的使命就是把学科教材解释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最终使儿童的经验到达学科教材所包含的成熟的逻辑经验水平,真正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杜威在?哲学与教育?中就曾指出,教育应该被看作实现并延续美好生活的手段,这种美好的生活对于个人来说是充分的、优雅的、丰富的,对于社会来说是美好的。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对未来生活的追求,正是教育的不懈追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对于美国教育回归健康开展的轨道并为今后取得长足进步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七十年代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面向所有学生的科学教育〞(Sciencefor all)的口号,其教育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培养科学家转向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群众教育,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生

活密切关联、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中学在“教育人性化〞、“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培养更为有效的人〞的课程教学目标的促动下,其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上这些研究为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经过教育实践,在对杜威教育学说进行开展和完善的根底上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其根本内涵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也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在?国家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开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了“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理论,并主持开展?“面向21世纪新根底教育〞探索性研究?,该课题从时代高度和理论深度两个层面,揭示了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最主要弊端在于缺乏生命活力,无视甚至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展,并提出了创立符合21世纪要求的我国新根底教育的系列理论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研究。目前此项实践已在局部小学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如,洛社镇中心小学的历经3年研究课题‘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生活质量’,该课题的研究以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的现时存在为切入口,以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为实施途径,以提高学生课堂生活质量为研究目标,从而到达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开展的终极目的。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开展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创新教育,打破了以往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和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走出刻板、程式化的模式提供了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金洲教授在?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指出:现有课堂存在的弊端主要是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并从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课堂教学日益脱离现实生活的原因。在此根底上,郑教授提出要寻求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并认为在教学理念上需要从科学认识论转向生活认识论,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在教学过程上需要从接受到体验。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渐渐引起了教育界同仁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全国各地也相继开展了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例如,江苏省十五教育科研课题?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中,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开展,提高和完善儿童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温州市瓯海二高?新课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筛选和应用?的课题研究,正处于研究阶段。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而具体到思想政治这一学科来说,其生活化教学的系统研究还非常不成熟,为此,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根底上,进一步梳理关于生活化教学的理论观点,并进行系统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思想政治课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开展。 3.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 4.探索生活化教学操作模式,真正做到教学即生活。 5.探索现代课堂教学呈现形式生活化。

6.通过“理论——实践〞的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名优教师。

7.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新的学习观,尝试开发适合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努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根本理念。

3.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1)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2)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3)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5.创编生活化的相关练习

〔1〕将生活中的典型内容融入教材,以实现教材的再生。 〔2〕在学生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教材,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3〕编制生活化的练习,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6.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操作体系研究。实行课堂教学的根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即表达了“从生活到教学〞和“再从教学到生活〞的循环过程。其教学流程图如下:

学生生活实际〔身边的人和事、自己的切身感受〕 1课前准备 社会生活实际〔国内外时政热点〕 真实生活再现 角色扮演 问题情境等 时事评述、演讲、调查、讨论、辩论、竞答等 4总结 反思 回 归 生 活 2课堂教生活话题 教 学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活动探究 解决问题 3课后拓展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操作措施

l.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1〕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与开展纲要?精神,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习讨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努力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2〕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开展动态和信息,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文章,认真学习,并做好摘录。

〔3〕努力学习科研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认真分析现状。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了解现行教材、教学根本方法和手段、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3.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充分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把这些现象带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使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反思〞为范式,开展以生活化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和研究国内外生活化教学的有关文献资料、教育教学理论等。通过查阅国内知名教育报刊,权威出版物、电子杂志等,及时了解生活化教学的有关研究动态,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根底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开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也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力图解决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而导致教师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力争做到“教、学、研〞的和谐统一,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对学生个体的开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良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分析归纳他人和我校教师在这方面的探索经验,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根底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案例分析法。重视对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案例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6.课堂观察法。课题的实践研究主要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成果也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因此,必须运用到课堂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根底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开展的专业活动。在进行实验研究时,我们观察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首先,观察教师。我们主要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了哪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设计了哪些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采用了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其次,观察学生。我们主要观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效率是否有较的提高。 〔三〕成果形式 1.研究论文

3.课堂实录 4.课例光盘 5.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21年12月—2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方案,培训研究人员,做好研究准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21年3月—2021年3月〕

1.进一步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

学科的研究讨论展示活动。

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将阶段性研究成果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去,并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21年4月—2021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研究方案,继续做好研究工作。 成果报告。

3.撰写研究论文、教学案例 4.编制课堂实录、相关的教学光盘 〔二〕人员分工

1.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严建强 中学高级教师 政治组教研组长 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2.组长:徐晓芸 中学高级教师 浙江省特级教师 具体筹划、指导课题各项工作的开展 3.副组长:郑萍 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全组成员的培训、学习工作

4.成员:徐晓芸、严建强、郑 萍、唐立强、田玉霞、冯晓娴、方冬梅、俞小萍、仰 虹、陈燕、张海燕、郭威

5.执笔:严建强、方冬梅、郭威 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教科研气氛比拟浓厚。我校通过继续教育和多渠道的培训,加上教师自身的努力,具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上进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2.本课题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根底。

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根底。前期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相关的论文在杭州市、余杭区获奖,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根底。如,?让政治课堂因“生活〞而精彩?获杭州市政治学会论文三等奖、余杭区专题论文一等奖;?高中政治新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对策?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一等奖、余杭区专题论文二等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二等奖;?创设情境,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三等奖等。

3.学校重视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4.我校建有先进的多功能网络教室,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马凤英:?课堂之清泉 生活之大海?

3. 葛峰瑞:?生活化教学在<经济生活>课中的应用研究? 4. 金艳:?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