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向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和竞争。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当下的首要问题,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作为当代青年,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关系对你我而言至关重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解决中日问题,首先应理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稳定,彼此汲取文化营养;“五十年对立”,则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国力迅速强大、野心极度膨胀,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又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短短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友好邦交的历史传统瞬间打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亦破坏殆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饱受战乱摧残。
放眼当代,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局面: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可以说是友好合作时期;从1982年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日之间摩擦与合作并存;自1992年以来,为对立合作时期。“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首先,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两国经贸关
系不断发展。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见,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正如历史上一样,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然而,中日之间也面临领土争议、台湾问题、历史遗留等诸多问题;再加上近年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中日政治关系一再陷入迟滞。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就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程度深刻,时间持久,范围广泛。
为缓和紧张的中日关系,增进两国的信任与合作,也为谋求我国的长远发展,我们仍需不断努力。总体来说,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壮大实力,始终是我国的首要任务。处理中日间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要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对于双边而言,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拓宽视野,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寻求两国共同利益。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并且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趋势,日本应当理智面对中国的崛起,不应只看到对日本不利的一面,更不应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第二,深化合作,承担大国责任,共同致力于实现地区稳定和繁荣。中国是区域政治大国,日本是区域经济大国,同时处于崛起背景下的两个大国间的战略竞争在短期内难以避免。但从长远看,中日两国实现战略和解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双方应当本着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原则,促进东亚区域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和平、繁荣、稳定和开放的亚洲;能源安全、环境保护、贫困、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是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双方应从战略高度开展有效合作,为解决上述问题作出应有贡献。
第三,正视历史问题,冷静处理领土争议。从战略层面看,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对日本来讲,首先要深刻反省,对其侵略行径进行忏悔和道歉,并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就中国而言,要以大局为重,正确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中的摩擦——不因暂时的紧张牺牲未来,不以局部的不和影响全局。总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不作激化矛盾的举动,是中日两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也是大国形象的基本要求。
中日关系的发展虽充满曲折,但我们坚信其前景是光明的。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方法,加强双边交流,增进友好往来,中日关系的缓和、矛盾的化解都指日可待。我相信,我们的不懈努力定会开辟出中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天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