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鼓励,建立爱心与责任
语宝的妈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件珍贵的礼物——蚕卵。这些小小的黑点儿,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一、认识新朋友
“孩子们,我们班来了很多的新朋友,你们猜,这些是什么呢?”对孩子们来说,这些东西看起来很陌生,于是,大家便猜测起来:瑶瑶说:“好像猕猴桃里的小种子啊!”玺杰说:“我怎么看着像我们吃的芝麻呢?”当语宝告诉大家这是蚕宝宝的时候,孩子们惊呼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开始纷纷讨论“这是蚕宝宝吗?怎么看上去是些小点点呢?”梓煊说:“这些蚕宝宝怎么和我们在电脑上看到的蚕宝宝不一样呢,电脑上的蚕宝宝不是白色的、会爬的吗?它们怎么不是呢?”一个个小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孩子们,这些小点点真的是蚕宝宝,不过,它们还没有孵化出来,它们的名字叫做蚕卵,你能说说看,蚕卵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吗?”孩子们纷纷来到小小的盒子前都想看看蚕卵的样子“他们太小了,我们看不清啊?”瑶瑶说道。
是啊,人太多了,孩子们根本没法观察,怎么办?“老师,我们轮流看吧!”吱吱给了我一个好主意。为了让孩子们看清蚕卵的样子,我把蚕卵分成几份,每桌一份,让孩子们都来看看这神奇的小蚕卵。“他们好小啊,我都要看不见了”家赫说。爱好科学的蔡宝说:“我们不是有放大镜吗?用放大镜来看看吧”,真是个好主意。我从科学区拿出了放大镜,给每个小组一份蚕卵、一个放大镜,大家轮流观察起来。经过观察,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发现。巩禧说:“这些蚕卵的颜色不一样,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有棕色的”。瀚文说:“这些蚕卵是圆形的,但是不是像小球一样的圆形,它们不会滚”、有的孩子也有这样的疑问:“这些蚕宝宝还活吗?它们怎么不动呢?老师,它们什么时候变成真正的蚕宝宝啊?它们什么孵出来啊?”孩子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我,是啊,怎么才能让蚕宝宝们孵化出来呢?
小时候的我们,可都是养蚕的高手,和我年纪相仿的孩子们的爸爸妈妈也一定能有更好的办法。“孩子们,今天回家的小任务就是咨询一下爸爸妈妈,怎么样才能把蚕宝宝孵化出来呢?”
二、孵化蚕宝宝(201年3月31日——4月3日 )
怎么样才能把蚕宝宝孵化出来呢?很多孩子回家咨询了爸爸妈妈。吱吱告诉我们:“妈妈说了,我们要找一个盒子,在下面铺上干的叶子,上面再放上湿的叶子。”小赛说:“我奶奶说把蚕卵放在白纸上就行了,但是蚕宝宝很怕冷,我们要把它们放在比较暖和的地方”,可是现在正是初春,桑叶很难找,于是,按照孩子们的想法,我们先把蚕卵放在白纸上,放在一个盒子里,这就算是蚕宝宝的家了,然后放在了比较暖和的备课室。
过了两天,接连有黑色的蚁蚕孵化出来了。我把蚕宝宝拿来请孩子们观察。善于观察的果果说:“快看啊,这里有一些黑黑的会爬的小虫子”,孩子们纷纷来观察。“老师,这些是什么呀?是蚕宝宝吗?”“是啊,这些黑色的小虫子就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蚁蚕”。
孩子们看到蚁蚕孵化出来,个个都很兴奋。蚁蚕必须要吃东西,可是现在没有桑叶,怎么办呢?我们咨询了语宝的妈妈,她说可以找一些鲜嫩的生菜叶,裁成很细很细的菜丝暂时让蚕宝宝过渡一下。王老师从伙房找来了生菜叶,我们把它做成菜丝放进了盒子里。
三、蚕宝宝吃什么?(2014年4月3日)
小小的蚕宝宝孵化出来了,大家很开心,细心的语宝说:“老师,你看,蚁蚕宝宝怎么不动了?”我轻轻晃动盒子,蚁蚕宝宝们真的没动,这些可怜的小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再仔细观察,生菜叶根本就没有变化。一定是食物不合胃口,蚁蚕宝宝们饿死了。要想让蚕宝宝生存下去,必须发动大家的力量。我和孩子们讨论起来:“孩子们,蚁蚕宝宝出来了,它的肚子很饿,如果没有饭吃,他们就会死掉了,你们知道蚕宝宝的食物是什么吗?”六六告诉小朋友:“我知道,我知道,我听妈妈说,蚕宝宝要吃桑叶”。去哪里找桑叶呢?我们的小区里虽然绿化不错,但是桑叶这种植物还真是少见。于是,我们向孩子们发起了动员:“孩子们,蚕宝宝出来了,我们很高兴,可是蚕宝宝也需要吃东西,它最喜欢的就是桑叶了,可是幼儿园里没有桑叶,怎么办?”小赛说:“老师,我奶奶老家那里就有桑树,周末休息的时候我去摘点吧!”“老师,周末,我也让爸爸妈妈和我去找”“好,孩子们,为了我们的蚕宝宝,请你们一定回家请爸爸妈妈帮我们找到桑叶。”
第二天下午离园时,晶棋的爸爸来接孩子,手里拿着刚摘的桑叶:“老师,你们这里养着蚕吗?孩子回家说它们没有桑叶吃,我们单位有棵桑树,我给你们摘来了,快和孩子们一起喂喂小蚕吧!”接过桑叶,我和孩子们一起把它放进了蚕宝宝的家。
蚕宝宝终于有食物了,孩子们开心极了。
四、蚕宝宝在长大(2014年4月9日——4月29日)
蚕宝宝在一天天的长大,食量也越来越大,每天都要喂食1-2次,吃的桑叶也越来越多,随着天气的变化,桑叶越来越多,给蚕宝宝带桑叶已经成了孩子和家长们共同的工作。每隔几日,六六、吱吱、晶棋都会带来鲜嫩多汁的桑叶。长大了的蚕宝宝们也不再需要把桑叶撕成细丝,它们更喜欢那些宽大的桑叶了,有了这些美味的食物,蚕宝宝们也越长越大了。它们吃东西的样子也越来越可爱,长大了的蚕宝宝是怎样吃东西的呢?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起来。大家发现:蚕宝宝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安静,它们喜欢爬到桑叶上,从桑叶的边缘开始吃。大家各吃各的,从不争抢。真是和睦的一家人呢!
眼看就要周末了,两天的时间,如果没有人照顾,这些大食量的小家伙们一定会饿着的。于是,我们举行了“我带蚕宝宝回家过周末”的活动,孩子们争相带蚕宝宝回家,最后,老师选定了责任心很强,又喜欢小动物的虫虫小朋友。两天过后,虫虫把蚕宝宝带回来的时候,大家发现蚕宝宝都有了不同的变化,虽然只有两天没见面,蚕宝宝的变化真是不可思议,它们长大了好多,看来被虫虫小朋友照顾的很不错哦!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蚕宝宝总会被不同的有爱心的宝贝们带回家饲养。
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几天,蚕宝宝不怎么吃东西,白白的皮肤会变黄,然后就蜕皮,蜕下来的皮皱皱的。我们发现,蚕宝宝一生会蜕四次皮,每蜕皮一次,蚕宝宝就会长大一些,越到后期,长的越快。
五、蚕宝宝吐丝变茧啦!(2014年4月30日——5月6日)
上午,蚕宝宝们一切正常。午睡过后,老师来看蚕宝宝的桑叶还够不够,这时,我发现,蚕宝宝的家里多出了一些白色的丝,“蚕宝宝吐丝了!”听到这话,孩子们快快跑到我身边。“啊,蚕宝宝真的吐丝了,太好了!”梓煊兴奋的不得了。孩子们闻讯也都赶来看蚕宝宝是怎样吐丝的。果果说:“它的丝是白色的呢!”小赛说:“我家的蚕宝宝吐的丝有白色的,也有黄色的”。看来,蚕茧的颜色还各有不同呢。
明天就是五一节了,语宝如愿以偿的把蚕宝宝带回家,临走之前,我交给她一个小任务——继续观察蚕宝宝的变化,并为它拍照。
放假回来,吐丝的蚕宝宝已经给自己做了一间结实的白色小房子,这就是蚕茧。我带孩子们一起观察,大家发现,蚕茧是白色的,椭圆形,蚕宝宝会在一个角落里吐丝结茧,细心的语宝妈妈还为蚕宝宝做了几个小纸盒,方便蚕宝宝们各自找到可以吐丝的地方。
通过几天的观察,我们发现,蚕宝宝从吐丝开始直到结成茧,大约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我们班
的蚕宝宝的茧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黄色。
六、蚕茧里有什么?(2014年5月7日)
蚕茧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他们时而去看看去,有的孩子还用小手戳一戳,蚕茧里面有什么呢?孩子们非常好奇。“里面有什么啊?”“蚕宝宝还在小房子里吗?它还活着吗?房子这么结实,它不能呼吸了怎么办?”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蚕茧里有什么?我们组织了教育活动,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首先,我们请孩子们来猜测:“蚕宝宝在自己的房子里变成了什么?”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起来。小赛说:“变成了蚕蛹”。巩禧说:“变成了飞蛾”。语宝说:“变成了蝴蝶”。蔡宝却笑眯眯的说:“变成了垃圾吧”。孩子们的想法真的很多。
“用什么方法怎样才能知道蚕宝宝到底在里面变成了什么呢?”
“用手电筒照一照,就像我们小时候用手电筒看鸡蛋一样”。博宇说。
“等它破茧而出的时候我们不就知道了”。丹丹的用词很准确。
“我们用小刀在上面划一个口子,不就可以看到了吗。”小语宝说。
我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孩子们,我们一起把它剪开吧?”我本以为会得到孩子们的同意。
可是虫虫和丹丹却开始抗议:“老师,你别剪开,剪开了,蚕宝宝就死了,我们不看了。”全班的孩子都同意他们的观点:“老师,别剪了,别剪了。我们一起等它破茧而出吧。”
科学固然很重要,了解真相很重要,可是孩子们能有这样保护小动物的意识却更是难能可贵,我决定遵从孩子们的意愿。
于是,我们共同从网上查阅了资料,了解到蚕茧里面就是蚕蛹。
对于蚕蛹,孩子们可不陌生,这是一种美食,我们经常吃到。
“蚕蛹是什么样子的?”我问孩子们。
小赛说:“咖啡色的”
蔡宝说:“是长长的椭圆形”,这样的表述还真的是很形象呢。
蚕蛾破茧而出还真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接连几天,我们天天去观察蚕茧,可它仍然一点变化也没有,真让人着急呢。
早上来到幼儿园,我们意外的发现蚕宝宝的家里多出了一只灰白色的毛茸茸的飞蛾。我们的小飞蛾,你终于出来了。这次,我们可以看看蚕茧里到底有什么了?在经过孩子们的同意后,我把茧剪开,一层黑黑的皮和一层棕色的皮出现在我们眼前。原来,蚕宝宝在蚕茧里还要经过一次蜕皮的过程,然后从蚕蛹里出来变成飞蛾,棕色的皮就是蚕蛹的皮,谜底终于揭开了。
小飞蛾出来了,我和孩子们都很开心。为了避免飞蛾飞走,我们在纸盒上附上了一层有很多孔的纸。“孩子们,老师为什么要在纸上扎很多洞洞呢?”博学多识的小赛第一个说:“因为它也要呼吸,就像我们人一样,离开空气就不能活了”。孩子们一致通过这个答案。
几天后,小飞蛾静静的趴在一个角落里,尾部开始产出一颗颗小小的、淡黄色和浅褐色的卵。但是也有几只小飞蛾,没有产卵。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说:“我们都是妈妈生出来的,是不是能产卵的是蚕妈妈,不会产卵的是蚕爸爸呢?”孩子们都同意这样的观点。
七、飞蛾的葬礼(2014年5月23日)
5月23日一早,我像往常一样打开盒子,发现所有的小飞蛾都不动了,它们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和蚕宝宝共同生活了这么久,孩子们和他们都有了感情,看到小飞蛾死去了,孩子们都很伤心。
“孩子们,我们一起把小飞蛾埋葬吧!”
我和孩子们来到院子里,大家一起为小飞蛾找了一个有花有草有树的地方,孩子们争相为它们挖坑,想亲手安葬曾经的“小伙伴”。
安葬结束,孩子们双手合十站在小飞蛾旁边,为它送上最后的祝福。
案例解析:幼儿与动物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他们如同关爱自己一样关爱着动物。
自从蚕宝宝落户到中三班,我便和孩子们一起陪伴着蚕宝宝。不仅直观的了解到蚕从卵里孵出来,变成了蚁蚕,经过蜕皮,到蚕吐丝结茧,再到蚕茧变蚕蛹,蚕宝宝变成飞蛾后产卵,直至去世。更是深刻的理解了每一个生命都有开始和结束,而我们亦是如此。在引导孩子们观察蚕宝宝成长的过程中,非常自然的生成了一系列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关于“蚕宝宝的一生”的科学探索活动。
孩子们通过与蚕宝宝零距离的亲密接触,逐渐发现和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感受和体验到人与环境以及蚕宝宝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通过观察、养殖和照料蚕宝宝,结合活动中生成的各种有趣的事件,惊喜的发现,原来蚕宝宝真的需要精心的喂养,只因它们有着特殊的生存方式,而且对人类有着非常大的贡献。我尽最大努力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孩子们那份对生命的好奇心,最大能量的支持着孩子们对探究神奇生命的那份热情与执着,将爱与尊重赋予有限的生命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