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 和谐 和美
————《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一、了解作者,据题解意
师: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想不想听?
生:想。(大声回答)
师:话说在宋朝的时候,金兵大举南侵,懦弱的宋王朝选择了妥协和退让,山河破碎,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就在这时,济南出了一位有为青年,22岁的他率领家乡的2000多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从那以后,在他为官的20多年中,他忧国忧民,不断上书于朝廷,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所以 他只有写诗、作词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他曾与大哲学家苏轼并称为“苏辛”,他就是“辛弃疾”。(板书:辛弃疾)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故事,再看一看老师手中的人物像,想一下,辛弃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他。
生1:热情洋溢。
生2:豪放自信,豪奢放逸,英雄。
师:可惜这位大将军壮志难酬,在他42岁时,就被罢黜了所有的官职,来到江西上
1
饶的一个小山村隐居。一天,他看见了一户人家平静的生活画卷,心中怦然心动,就写下了这一首词,词题叫村居。(板书:村居)
师: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这首词和我们前一篇学过的诗《舟过安仁》有何不同呢?
生1:诗的每句话的字数相等,词的字数不等。
师: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我们学过的诗有五言诗《悯农》,七言诗《舟过安仁》。
生2:诗有四句或八句组成的。而这首词有八句话,分两部分。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词是为了配乐而唱,所以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就会出现字数不等的现象。词一般分上下两阕 。这首词的原配曲目叫清平乐,(板书:清平乐)也叫词牌名,所以这首词的原题是《清平乐·村居》。(生齐读)
师:题目是作品的眼睛,村居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村子里居住的人家。
师:回答的很好,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共同来看一看。
二、初读古词,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生自由朗读)
2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词的状态。谁想读给大家听?
(二生读全词)
师:声音很好听,课后的三个生字读得很准。大家再读读“篙、媪、剥”。
生:篙、媪、剥。
师:在这首词中有两个多音字,是哪两个呢?
生:清平乐的 “乐”读“yuè”。“剥”在这里读“bāo”
师:同学们,她找的对吗?
生:对。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
生1:“乐”我是通过看书中注释知道的。
生2:“剥”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去掉物体的外皮或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3
师:同学们课前自学的越来越好了,那我们在学习词时,遇到不理解词语怎么办呢?
生:通过课下注解,查字典。
师:归纳的很好,我们学习词可用这两种方法。一是看注解,二是查字典。(板书1.看注解 2.查字典)
师:请同学们把后两句再读读。(生齐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生:(齐读)
师:为什么“莲蓬”有读轻声的,有读阳声的?
生1:我认为读轻声,因为我们平时就读轻声。
生2:我认为古诗有押韵,读轻声就不押韵了,应该读阳声。
师:(生2)你懂得可真多,那让我们看一看是不是最后的每一个字都押韵?(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读出韵角ao,齐读上半阙,体会一下,再读下半阙。)
三、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师:这一首词就是一首歌,下面请同学们把每个词的韵角读出来,就会特别动听,悦耳。(生自由读,找学生读)
师:古诗词因年代久远,有一些词和现在不同,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有哪些不懂得,
4
小组交流,一会我们讨论。(学生小组讨论)
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我不懂“吴音”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了当他的老师?
生:我想就是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理解的不错,“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属地,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还有没有?
生:词中的“翁媪”是什么意思?
师:啊,我们可以根据书中的图画,看一看是指什么人?
生:“翁”是指老爷爷;“媪”是指老奶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翁”字的上半部是“公”字, “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所以“翁”就是指老翁,“媪”就是指老妇人,不懂得地方还有没有?
生:“相媚好”什么意思?
5
师:谁来回答?
生:我认为就是互相打媚眼的意思吧?
师:哈哈,老师明白你的意思,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媚”,是一个“女”字旁,和“眉”字组成的,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表示什么呀?
生:很友好。
师:很亲热的相互打趣,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老师要考考你们了?“醉里吴音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喝着小酒,相互亲热的聊着天呢!
师:恩,看来你是理解了,还有没有?
生:“无赖”是什么意思?
师:你笑什么?
生:“亡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生:我认为书中的“无赖” 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6
师:解释的真好,既然都会了,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锄豆”什么意思?
生:是不是把豆子锄掉?
生:我认为是在豆田里把杂草锄去。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谁说的对?
生:在豆田里把杂草锄去。
师:“锄豆”是在豆田里锄草,古代人喜欢把没有价值的字省去。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师: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谁来解答?
生:为了强调押韵。
师:仅仅是押韵吗?我看不是?
生:为了强调草青。
师:不愧是我们班的大才子,懂得就是多,为了反复表现草青。所以用“青青草”。
四、以读求义,领会诗情。
7
师:这一首词就是一幅画,在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后,再读这首词,你要读出画面来,边看图边在头脑中想象。(生自由朗读后)找同学朗读。
师:读的真好!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掌声送个他!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村居,辛弃疾看完的心情如何呢?请你用一个字概括?仔细找找是哪个字?
生:“喜”字。(板书:喜)
师:作者喜由心生,是欣喜,是欢喜,是什么使作者喜呢?请同学们默读。
生:最喜小儿无赖。(板书:小儿无赖)
师:也就是喜欢小儿子的顽皮,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小儿子的顽皮呢?
生:“剥”字。
师:剥就顽皮?他怎么剥?
生:“卧”字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8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透过一个“卧”字,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还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还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那就让我们读出小儿的无赖。
生: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不够自由啊,你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可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9
师:孩子玩的这样自在,辛弃疾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童年呀?
生:会。
师:根据你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谁来说一说辛弃疾的童年时怎样度过的?
生:他出生时家乡就被占领了。
师:也就是说他从小就生活在沦陷区,他小时候外祖父是个小官,他的生活还好些,他的同伴们却是吃不饱穿不暖。
生:辛弃疾从小就目睹了汉人在金兵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师:也就是说辛弃疾的童年会像我们书中的小儿这样吗?
生:不会。
师:所以此时此刻辛弃疾站在这里会想到什么?
生:他希望赶走金兵,让天下人都能过上这种的生活。
师:辛弃疾向往和睦的生活,希望自己能如小儿一样快活,无忧无虑,那让我们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0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感受一下他的幸福。
生:(齐读)
师:三个儿子中,作者就只喜欢小儿子吗?
生:还喜欢大儿子和二儿子。
师:他们在干什么?加以想象的说一说。
生: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
师:他们也在为这个家忙碌,也就是说作者还喜欢两儿的勤劳(板书:两儿勤劳),让我们读出两儿的勤劳。(生齐读)
师: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这一家子就不会像辛弃疾那样辛苦了。辛弃疾曾说过:“人生在勤,当以立田为先”。也就是说人生要勤劳,首先要种田,种田是人们的生活保障。那么,你认为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非常的幸福。
师:恩,他们不仅能吃饱,还能怎么样?
生:还能吃上鸡腿。
11
生:吃上肉,喝上酒。
师:同学们想象真丰富!他们有酒,有田,有儿子,再亲密的谈着什么呢?你是老公公或是老婆婆,动笔写写他们在谈论什么?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要是再有个女儿就更好了!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生:老头子,咱们的生活真是太好了,我真想再活五百年!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和睦。恩爱。
12
师:作者还喜欢这恩爱的老两口,(板书:夫妻恩爱)那么他们真的喝醉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个“醉”是什么意思?
生:陶醉,,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他们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他们和和美美,不仅是老两口醉了,辛弃疾也醉了,我看同学们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醉,好不好?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同学们读的太好了,连老师的都被你们吸引了,闭上眼和老师一起在醉一醉!
生:(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学生背着吟诵)
师:读得真有韵味,老两口和和美美的感情令作者羡慕,作者除了描写人物,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景物。
师:什么样的景物,谁来读一读?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3
师:老师来读,请同学们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景色?听到了什么?或者是闻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小溪哗哗的流水声。
生:我看见了屋前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一簇簇青青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屋前盛开着荷花,闻到了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闻到了泥土的气息。
师:什么样的屋子?看图。
生:草屋。
师:这个又低又矮的茅草屋,有什么值得作者喜欢的呢?
生:因为这里宁静,没有战争。
生:我也认为是作者喜欢的是这种没有战争的生活。
师:也就是,只有在这个小山村里作者才能看见这种和谐的生活,走出这个小山村,同学闭上眼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或者是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血流成河的场面,人们无助的面孔。
生:我听到了人们求救的声音。
14
生:我看见了满地都是尸体,非常惨。
生:我听到了兵器碰撞的声音和人们的呻吟。
师:所以说作者只能在小山村看到这种画面,茅屋虽然破旧,但给人什么感觉?
生:宁静,温馨。
师:那就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感觉来。(板书:景色宁静)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五、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辛弃疾不是爱国诗人吗,为什么不去写战场上的铁马金戈,不去赞美战士们的杀场纵横?
生:因为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过上宁静幸福的生活。
师: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根据作者的小时候的生活情况了解到的。
师:是呀,我们学习词的第三个方法就是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也就是了解作者,才能更好的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板书3.了解作者)
15
师:是呀,他希望每个人都如村居这幅图一样,生活和睦、和谐、和美!他有一颗爱民如子的心,他希望全天下人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这一首词也蕴含了作者的一份情呀,发自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谁能吧这份情感给表达出来?(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朗读,教师给配乐)
师:同学们读的太好了,你们简直就是辛弃疾。老师把这首词添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会唱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唱。
师:下课可以把你自己添的曲子唱给同学或家人听。辛弃疾还写过《破阵子》等词,同学们课下可搜集,让我们在宋词中尽情的遨游,来感受古代文学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