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四时期,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一批卓有才华的女作家逐渐登上文坛,享有“30年代文学洛神”之称的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甫登文坛即被鲁迅先生盛赞为是“当时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本文注目于萧红笔下的女性世界,试图从其身世经历、波折的感情生活入手,对比《玩偶之家》的“娜拉出走”,剖析萧红短暂生命旅途中几次出走背后映射的女性意识,来探究她对于生命的不同的解读。
关键词:萧红;娜拉;出走;女性意识
“你将格外的不幸,因为你是女人”①,而萧红又是女人中的格外不幸者。她半生动荡,出走北平、流浪哈尔滨、逃亡青岛。在短暂的31年的生命历程中,她似乎一直在上演着《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情节。她的一生一直在“逃离”,逃离孤独、逃离寂寞、逃离一个个没有爱的桎梏。鲁迅先生在评价《玩偶之家》时曾说过,属于娜拉的下场,要么是回来,要么是堕落。那么萧红呢?31年的生命里,这位柔弱的女子上演了两次娜拉式出走,她的初衷是什么呢?属于她的和结局又会怎样? 一、出走家庭:叛逆少女与封建家庭的决裂
萧红1911年6月1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童年呼兰小城的荒凉沉寂与缺少父母温爱的家庭生活在萧红的内心形成了巨大的情感阴影。张家期望可以男丁兴旺,作为长女诞生的乃莹自然不受待见。长期的制度文化板结为世代相袭的集体文化心
理,窒息、泯灭了家庭内部天然的亲情之爱。在她的童年里唯一给她温暖与疼爱的就是祖父,只有老祖父还能超越于父权偏见之上给萧红寂寞的童年增添了一点温暖和乐趣。每当叙述她父亲的时候,萧红总是直言不讳,她说:“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女儿,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②
萧红九岁时,她的母亲过世了。在萧红的眼中,她母亲并不比父亲好多少。在《家庭以外的人》中,她就承认她很害怕她的母亲。她说她的母亲经常的打她,有的时候甚至用石头砸她③。她在其他的文章中也常常的讽刺她的母亲是一个“恶言恶色”的女人。④ 小城生活的单调枯燥、家庭亲情的淡漠隔离在她的童年里销蚀下很深的疤,雕琢下很真的痛。使得童年的萧红就像“生活在瑟瑟秋风的荒原上火沙漠中一株荏弱的小树,或是生活在冰天雪地里一只畸零的小鸟!”⑤“孤寂”是她童年生活的很真实的写照,一直折磨着她的一生。她是在缺乏爱,缺乏朋友的环境中长成。促使她出走的契机出现在1930年的夏天。父亲以令其回家同家庭包办婚姻的未婚夫完婚为由中断了她的学业。萧红不服,父亲、继母、等联合一致的“管教”她,萧红最后无计可施无可奈何之下逃至哈尔滨,开始了流浪的生涯。这也是她的第一次出走。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我是多么希望萧红没有离开当年的小城。属于呼兰河的寂然和亲情的淡漠虽热压抑着她,但是出走之后的萧红要面对的则是更为冷漠和残忍的世界。屈居在冷漠的父权之下,她还是可以安稳和舒适的
度日的。但是不,这只是我的假设,纵然历史可以从来,想必萧红也不会重新选择。因为她是萧红,是一位渴望“爱”的女子,一位拼命地摆脱孤寂的女子,她知道出走意味着什么,可是还是义无返顾的与封建顽固的家庭决裂,迈出了属于“中国娜拉”的第一步!这一步是孽火重生?还是步步沦陷?从中国的最北漂泊到最南,她一直在为逐爱而远行。她在用自己的一生在回答这次出走是否值得!
二、出走爱情:遭遇背叛后的痛苦转身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婚姻爱情的挫折又在萧红寂寞的人生底色上添加了凄楚的一笔。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长大的萧红对于情感的需求比之一般女性更为强烈。萧红与萧军传奇性的相逢与结合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处驿站,也是传颂至今的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经典之作《第二性》里面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但是萧红并没有在萧军的影响下逐渐走出那片缺爱的天空。他们的爱情在时间的冲洗下先是淡了色彩,继而没了温度。如果说物质上的贫乏和外在空间上的寂寞尚能忍受,精神上的隔膜却把萧红推进了真正的深渊!萧军性格中逐渐显露的粗鲁、大男子作风、对爱情的不专一使得敏感、脆弱而又自尊的萧红感到一种不被理解和尊重的痛苦。没了自由的鳃,叫向往平等的萧红怎么在爱情的海里呼吸?为了追求对等的爱,为了追求自由和独立,最后的最后萧红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离开,也就意味着开始。前者出走家庭是不顾一切的去争取自由,后者出走
爱情是不顾一切的去获得真正的属于女人的尊重和独立。萧红不顾一切的出走是为了顾一切的去成为一个摆脱附属意义的真正的女人!
萧红漂泊一生,一生都在逐爱远行,一生都在追求独立与自由,却又一次次的被爱抛弃,一次次失望于抗争中。临终时她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她用她的作品表达了坚持不懈地向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挑战的勇气,也充分的表现了她对女性深层精神心理结构的理解与探测深度。她告诉我们女性首先要成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人,才有可能做自己,才有可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人”。 参考文献:
[1] 葛浩文.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1986年. [2] 萧红.萧红小说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 [3] 闫纯德.20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z].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
[4] 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121页.
[5] 韩文敏.呼兰河传之我见[j].文学评论,1982(04),第12~13页. 注解
① 张洁.方舟第2页.
② 萧红.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选集,第3页.
③ 萧红.家庭以外的人,萧红文集,第22页. ④ 萧红.呼兰河传,第79页.
⑤ 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第6信注释,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