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精心选择问“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的提问,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脑读书、静心读书,从而把书读好、把书读懂、把书读透,进而具体感受语言形象,深刻理解语言意义,真切感悟语言情感。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必须有的放矢,应围绕文章的中心,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根据训练的需求来设计提问。例如教学《桂花雨》一课,“摇桂花”是课文的重点段,学习这一段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摇花乐”。首先,应通过朗读体会“我”盼摇、乐摇、摇乐的心情。“我”摇起桂花树,那种兴奋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灵突发奇想:“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最精彩之处。此时,可让学生划出描写摇花乐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然后问:你有过相似的经历吗?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感受和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其次,父亲点香吟诗的场景应该是学生感悟的难点。首先要问“口占一绝”是什么意思,然后问父亲是在一种什么情景中不打草稿,随口吟出“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柱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这首七绝诗的。学生联系前后文读悟一番,将诗与情、境、文整合起来理解,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涵,从而与作者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准确把握问“度”
对于阅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提问,准确把握问“度”,真正发挥提问的课堂效益;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思考方法、理解水平及提问对象的不同层次,精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金蝉脱壳》第二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件神奇有趣的事的?接着要学生思考:你觉得金蝉脱壳过程中什么地方最有趣?再重点读悟思考:为什么说蝉尾脱壳最有趣?如此既能突出重点又能训练思维、训练语言,难易适中且咀嚼有味,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探究,能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作者是观察的有心人,观察深入、细微、连续、持久,在研读中充分体悟文章表达的精当、精妙。最后提问:这篇文章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引导学生从观察和表达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三、努力创设问“趣”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让学生乐读、乐思、乐答,提问还须做到形式活、问法新,要问出趣味、问出创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让提问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1.变换角度提问
有些问题按常规思路正面发问,虽然问题明确、易于回答,但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活思维。变换一种问法,绕道迂回,曲径通幽,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对林冲是怎样取胜的,可以按常规思路正面发问:林冲是怎样和洪教头比武的?他是怎样取胜的?也可变换角度问:林冲为什么说“不敢,不敢”?林冲自认“我输了”,为什么后来又“赢”了?第一种问法,学生无需动脑,可以复述情节,甚至照文本回答。第二种问法,问林冲为什么说“不敢,不敢”,要从当时的情景、林冲的处境、洪教头的不善等方面综合思考;问为什么林冲说“我输了”,而后又“赢”了,这就给了学生迂回思考的空间。说“我输了”要思考林冲话语的深层含义——比赛不公,要解开枷锁,放开手脚;为什么“赢”了,
这就要从洪教头的狂妄、莽撞、浅薄和林冲的冷静、沉着、机智、以静制动的高招思考问答。这样对人物的形象、精神就感受得更深刻。 2.变换顺序提问
长期按同一种顺序设计问题,学生往往会感到厌倦,思维受到压抑。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变换提问顺序,将通常的顺问变为逆问。如《钱学森》一课,课文从1955年10月1日回国的镜头入手,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在揣摩写作方法时,提问:“有人认为课文应从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开始写起。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让学生将文章的第一节放在第六节后面,以第二节为文章的开头,按顺叙组合,阅读比较,感受倒叙的表达效果。 3.合理激励,提高积极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提问的实效性,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1)要信任、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2)要赏识激励每个学生。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精心选择问“点”,准确把握问“度”,努力创设问“趣”,使提问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