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距今年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3.知道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并能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3. 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发现、特征及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特点。
教学方法1.应用多媒体课件,合作探究法。2.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女娲抟(tuán)土造人、亚当与上帝、 古猿人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吗?中国和西方关于人类的起源分别有着怎样的传说?中国古代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都是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
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于人类起源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的内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元谋人发现的地点、距今的年代、生产活动。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出示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的图片、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元谋人制
造、使用的石器三张图片,说明通过考古发掘得知,元谋人已经知道用火;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主要是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 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的图片。
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作化石。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依据这些特殊的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些情况。 (二)北京人
出示中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让学生回答,中国有哪些古人类遗址?
学生回答: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原始人类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方呢? 我国的远古人类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把长江黄河称为母亲河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这些史实证明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
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页,找出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和发现的地点。 出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牙齿、北京人复原头像的图片,从而说明大量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不仅是在体貌特征的进化上,还是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上,北京人都极具代表性。 探究一:从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两个方面概述北京人的特征 体貌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平均身高157cm,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当时北京人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比较恶劣,周围都是丛林,野兽频出,那面对这样的情况北京人能不能独立生活呢?
生活在原始社会的北京人,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下去,北京人经常面对野兽的攻击,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北京人使用过的石器留下来了十多万件,这些石器有的形状扁平而刃面锋利,我们称之为刮削器和砍砸器,可砍伐树木,刮削木棒和窜割动物,还有三棱形的尖状器,可以挖掘植物的根和茎等。它们都是用石头敲打而成的,十分粗糙。使用打制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
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探究二:火的使用
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灰烬,这说明当时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
存火种,那大家想一下,这些火是怎样产生的?
自然界的电闪雷鸣产生的火种、植物自燃产生的火种、火山爆发产生的火种等等,北京人慢慢地学会了保存下这些火种。 火的使用有什么意义呢?(展示图片)
火的使用可以用来烧烤食物、照明、防寒、驱赶野兽。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探究三: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三)山顶洞人
出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了解山顶洞人的发现和其外貌以及生产生活。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2.识“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得多。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课堂小结:通过考古发掘,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是北京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学会用火并且会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更先进,懂得人工取火以及在原始部落之间进行生活用品的交换,还有了爱美意识 达标测评
1.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什么?如何得名的?生活在什么时候?
答: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170万年 2.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类? 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3.元谋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 答:会制作工具,使用火。
4.从哪里可以推断元谋人会使用火?
答:元谋人留下的灰屑和烧骨。 5.材料解析题
上古之世……民食果爪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什么现象? (2)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1)山顶洞人懂得“钻燧取火”(燧:火石。钻打火石取火。)或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
(2)火的使用,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更是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6.作业:课后活动。
(1)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 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C是尖状器,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2)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可列表完成比较。 原始人群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保留猿的某些工具制造 打制石器 生产活动 采集、狩猎 观念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 北京人 约70万一20万年 山顶洞人 约30000年 特征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采集、渔猎 懂得爱美 氏族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形象地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了。同学们能够想象他们定居的生活是怎样的吗?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哪些区别呢?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祖先们的农耕生活吧。
【内容探究】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师:阅读课本第8页正文部分内容:中国境内发现栽培稻的遗址在什么地方?
生:位于长江中下游。
师:在农作物的栽培方面,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什么的国家?
生:粟和黍。
师:阅读课本第9页《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提问: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遗址?它们在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区?
生:遗址:红山、半坡、良渚、河姆渡、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都分布在江河附近。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
师: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业生产工具也在不断地改进。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大进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有何重要意义?
生: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师: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原始居民的居住提供了方便。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最具代表性。
师:你能说说和北京人相比,河姆渡人的居住条件有哪些不同吗?这种建筑结构有什么好处?
生: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通风防潮,同时还有利于防止野兽的袭击。
师:阅读课本第10、11页关于河姆渡人生活的叙述,列表总结: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生:
农耕 建造木结构水井;种家禽以猪、狗和水牛植水稻;农业工具以为主 骨耜最为经典 懂得使用天然漆 师过渡: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现在让我们一起转换视角,来到北方黄河流域,一起去探寻那里的原始居民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师: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哨;会运用雕刻技术;饲养业 手工业 制作陶器、玉器和骨[多媒体展示《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师:对比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半地穴式的土木合筑;另一个是木结构的地面建筑。 师:阅读课本第11、12页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的叙述,列表总结: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生:
农耕 饲养业 手工业 制彩陶,彩陶有纹饰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种植粟 饲养猪狗等家畜;捕猎捕鱼;采集野果 图案;有装饰品和乐器;有骨针、骨锥等,会制衣 师总结:半坡人与河姆渡人在生活上的不同点:①半坡居民是以粟为主的旱地农业,而河姆渡人的耕作方式是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②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③河姆渡人较半坡居民在手工业上有更大进步,如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等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等。
【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填写《原始农耕生活总结表》 原始 居民 距今 距今约7000年 时间 距今约6000年 植、家禽饲养河姆 渡人 半坡 居民 原始 农业 农作物种活动 浙江余姚(长江流区域 居住 域) 干栏式建筑 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半地穴式圆形房的发展,是原屋 种植水稻,农业工农业 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具;种植粟 饲养猪狗等家饲养业 以猪、狗和水牛为畜;捕猎捕鱼、主 采集野果 使用彩陶,多纹制陶器和玉器,简手工单乐器骨哨,使用业 雕刻技术和天然漆 骨锥等,会制衣 板书设计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2.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活动区域和距今时间 2.生产、生活状况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乐器;有骨针、饰;有装饰品和了物质基础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角器等生产工志。原始农业始农业兴起和磨制石器,骨器、发展的重要标1.活动区域和距今时间 2.生产、生活状况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传说,其中虽有不少夸张,但有的传说也生动反映了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传说人物是哪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 一、炎黄联盟
师:阅读课本第14页炎黄联盟中第一段内容,并回答[导入新课]中的问题: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传说人物是哪些?
生:“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炎帝、黄帝。 师:阅读课本第14页炎黄联盟中第二段内容,问:距今五六千年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
生:主要有炎帝部落,黄帝部落,蚩尤部落。
师:随着部落逐步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与财富,各部落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战争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那你们知道“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吗?
生:从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回答。 师: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只不过是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中的其中一个。那么,这些战争对原始社会后期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生: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战争打破了氏族界限,促进了部落间的交流和融合,尤其是涿鹿一战,促使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师: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的关系——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多媒体课件展示“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庙”]
师:图中传说人物对中华文明有哪些贡献?
生:教耕种、制工具、种五谷蔬菜、制陶器、会煮盐等,还有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师:阅读课本第15、16页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中第二段内容,请简单归纳总结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学生讨论后回答: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师:阅读课本第16页“问题思考”——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依据?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答出:
(1)先民们会开垦耕种,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乐器,发明了纺织,制作衣裳,发明弓箭和指南车等,反映了先民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2)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那时能造宫室、制衣裳、挖水井、制陶器、出现文字、编制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并且考古发现的实物,证实了其科学性。但把所有的发明说成是炎帝、黄帝、嫘祖、仓颉、伶伦等几个人的发明,就不科学了。以上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功劳。
师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了解了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以及他们为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那么黄帝之后,中国历史又是如何发展
演变的呢?下面让我们从尧舜禹的禅让中寻找答案吧!
三、尧舜禹的禅让
师:阅读课本第17页尧舜禹的禅让中第一段内容,回答问题: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哪些部落?他们形成联盟后,部落联盟首领依次是哪些?
生: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部落联盟首领依次为:尧、舜、禹。
师:尧、舜、禹部落首领通过什么制度选拔出来的?这种选拔制度的含义和实质分别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禅让制度,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其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师总结:从上面可以看出,禅让制注重的是人的贤德。那么舜、禹有什么贤德之处而受到禅让的呢?(从个人的品格和功绩来回答)
师:阅读课本第17页尧舜禹的禅让中第二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第一,禹和鲧的治水办法有何不同,其结果怎样?第二,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第三,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1)鲧采取围堵的办法治水,最终失败;禹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最终成功解除了水患。
(2)传说大禹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
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课堂小结】 本课中介绍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情况。我国原始社会的进步是原始居民集体的贡献,绝不只是几个神话传说英雄的作用。请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原始社会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并要求能相互讲解“炎黄子孙”说法的来历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一、炎黄联盟 1.部落联盟 2.阪泉、涿鹿之战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的发明 2.黄帝的发明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实质 2.尧舜的功绩和品质 3.大禹治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