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少年学生的同伴群体交往及其影响

2021-02-10 来源:年旅网
第l2卷第3期 2010年6月 沈 阳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EN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1.12,No.3 Jun.2 0 1 0 文章编号:1008—3863(2010)03—0038-03 青少年学生的同伴群体交往及其影响 方艳娇 .苏丽丽 (1.中国广西人才市场人才评介中心,广西南宁530022;2.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南宁530222) 摘 要:从青少年同伴群体概念出发,分析其形成的自发性、群体结构的松散和极强的凝聚力、变化的游 戏规则、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特征及个人的多重真实性等特征,并指出青少年学生同伴群体交往的促进作用及消 极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同伴群体;特征;影响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 455 The Interaction and Impact of Adolescent Students in Peer Group FANG Yan-jiao .SU Li—li (1.Talent Assessment Centre,Guangxi Talent Market of China;2.Facult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1,China) Abstract:The fact that the peer group formed spontaneously in the adolescent has its uniqu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it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eenagers’social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adoles— cent peer groups,the forming spontaneity,loose group structure and strong cohesiveness,changing rule of the game, the interaction feature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 and multiple reality of the individual are analyzed.The positive impacts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dolescent students in peer group are pointed out. Key words:adolescent;peer group;feature;impact 在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里把“同伴”定义为“相 地相信学校、家长等权威,转而向同伴群体寻找认 同感。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这一年 龄段的孩子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同一性[2]。同一性 是指个体心理或人格成熟的一种状态和标志,亦 互之间具有同等地位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同伴作 为学生个体的信息源及在社会技能的学习中起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伴群体(peer group)亦称“同 辈群体”,是一种适合个体身心发展、满足个体需要 即个体对当前自我、身体特点、社会期待、过去经 验、现实环境和未来理想等六个层面的统合感,成 为一个整体的人格结构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关 注青年期从外从式认同转化为内聚式认同,认为 的非正式社会团体,由年龄、身份、地位接近的个人 组成。它常常是同辈人中的主要参照群体,有其不 成文但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行为规范,对每个成员的 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都有直接影响[1]。 一从16 17岁到18~19岁完成这个过程,有的要延 迟到大学毕业或更后.也有的终生未能完成。这是 、青少年时期同伴群体的特点 个体尝试着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探求自身的存 在。现代的青少年还具有鲜明的边缘化和非社会 化的特征:排斥和抵制主流文化,使自己的行为边 缘化。这些社会心理特性使得青少年同伴群体具 青少年同伴群体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 之处在于其构成个体的特殊性——青少年。青少 年的心理发展处于矛盾冲突期,表现为不再盲目 收稿日期:2010一O1—22 作者简介:方艳娇(1985一),女,广西南宁人,中国广西人才市场工作人员,硕士。 第3期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方艳娇,等:青少年学生的同伴群体交往及其影响 39 上存在着同构性。这种同构性是人与人之间交流 1.青少年同伴群体的特征 信息、分享意义、取得理解的基本前提。人际传播 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存在和维系 的基础,所谓“沟通”或“理解”不可能“毕其功于一 役”,而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 (5)个人的“多重真实”性。青少年时期的个人 (1)形成的自发性。青少年同伴群体的形成是 一个自发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经历成 员的出入——被群体共同接受的人则能够被接受 并融人群体,不被群体多数成员所喜欢的人则被 孤立,最终被排除在群体之外。这个过程具有明显 的主观排他性,同时还要经历群体规范的形成。同 在群体中的表现和置身于该群体之外时存在较大 差异。个人是根据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的.根据 不同环境中的一般他人为标准而进行反应。所以 伴之所以成群,重要原因之一是有共同的志趣.并 能够乐此不疲地参与群体的活动,在群体内部的 交往过程中,群体会形成自身的规范.以及特定的 目标,群体因这些规范和目标来决定成员的出入. 同时也因为这些共同的目标而组合起来并实现积 极地融合。群体还会形成特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群体间或群体与个体间相区别的决定性特 征,同时也决定着他们与外界的其他个体相处时 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2)松散的结构和极强的凝聚力。青少年群体 的结构往往是松散的E4]。不具有严格的社会分层. 由于不具有世俗的利益冲突,因而也较少存在地 位的不平等现象。但是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群体 凝聚力。群体是青少年发展和形成同一性的重要 环境,个体在群体中得到的往往是接纳和认可,每 个人都努力在群体当中维系同伴之间的情感。相 同的经历。相同的情绪与情感。当然也会有摩擦有 矛盾。但在维系群体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因为付出 了更多的情感而增进彼此的理解。是理解增进了 他们的凝聚力。 (3)变化的游戏规则。每个群体的形成都会有 其行为理念和行为规范。青少年群体规范的一个 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规范是约定俗成的。极少会 有书面的规范,这些规范是发展的、变动的、而不 是固定不变、僵化的。群体会根据情境的需要而调 整“游戏规则”,使群体的活动更具有灵活性和趣 味性。因此,群体的行为就更具随意性和冲动性。 某些突发而起的行动念头。一旦得到同伴的共同 认可,就不假思索地去执行。 (4)个人与群体的互动。个人与群体是一个人 际互动的过程。对个体来说,群体共同定义是一套 既定的符号系统,每个人都必须去学习、掌握并努 力适应它;对群体来说,个体的创造性译解是对既 成符号世界的进一步丰富。因此。个体的创造性译 解与既定符号世界或群体的共同定义之间,本质 个人在同伴群体中的表现与在一般他人面前的表 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他在群体中扮演一个角色. 在一般他人面前扮演的又是另外的角色。这些角 色是与不同背景中的一般他人的形象是相一致 的。个人扮演的多元角色不一定不真实.却也可能 “多元真实”。一般在个体自发进入的群体.并被群 体悦纳的环境中。个人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感情 融人,表现更真实的自我。当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 与自身本性越接近,个体的融人程度越强,对群体 也就越依恋。 2.我国青少年同伴群体的独特性 (1)群体消退。由于现在社会诸多因素,许多 孩子从小缺乏同伴。尤其是那些整日关门闭锁的 孩子,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面对家长、玩具、电视机 或者电脑。更有甚者,家长不放心孩子的安全。在 假期里将孩子反锁在家里,变相“禁足”。随着学生 年纪的增长.初中高年级和高中的学生由于青春 期的到来,个体趋向于内敛,大部分时间独处,无 所谓群体的交往。独生子女、教育方式等因素使得 当今我国青少年体会到更多的孤独和寂寞。这也 是造成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缺乏。难以体会和理解 他人。由于空虚和寂寞而依赖网络虚拟性的交往 沉溺于网络的重要原因。 另一种群体消退的情况是.我国青少年就学 地点会随着学龄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导致原本形 成的群体,在升学时被部打乱,导致了不同学龄阶 段个人的同伴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某种程 度上说密切联系是稳定群体构成的力量.而松散 联系则是不稳定的力量.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而 造成原本稳固的同伴群体因升学而消退。 (2)缺乏教育促进。与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不 同的是.我国青少年学生的群体形成和发展是极 少有教育作用的。在西方国家,有的同伴群体的形 成是因为教育的作用或影响而在一起的,而且他 沈 阳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第12卷 们的小群体多数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得以 维系和引导,有共同的教育经验。我国由于常规教 学中缺乏合作学习,青少年的群体主要是在日常 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多数群体的形成和教育无关, 也为此.群体内部交往的内容没有多少共通的学 校经验作为支撑。 (3)家长对孩子同伴群体的选择。这是一个比 较典型和普遍的中国的现象。由于受到传统的文 化和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家长往往会对孩子的生 活范围和行为作出要求,这也同样表现在对孩子 交往对象的干涉上。家长会根据自己对别的孩子 的喜好来判断这个孩子的好坏,并由此来选择孩 子的同伴交往对象。对于自己喜欢的孩子,家长乐 意并鼓励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交往,而对自己不喜 欢的孩子.家长往往会限制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交 往。这样的限制还具体地表现在,家长更多地是鼓 励孩子与成绩较好的其他孩子进行交往,反对孩 子与成绩不好的孩子进行交往。 二、青少年学生同伴群体交往的影响 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发展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 用也有消极的影响,群体活动不仅是个人尊重、爱 戴和保护的源泉,而且还是紧张、多种压力、冲突 和挫折的根源 1.青少年学生同伴群体交往的促进作用 同伴群体对许多人来说非常重要,首先,同伴 群体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使独生子女走出自我中 心的生活圈子,体会他人的多元性。正如网络上所 说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而互相接纳 的同伴群体能使个人体会他人的丰富性,从而接 纳他人的不同。其次,同伴的接纳会让个体产生归 属感,个人是根据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来形成自我 的,同伴群体提供了个体自我形成所需的认可与 情感支持。此外.与他人融洽的关系也使群体中的 成员维持愉悦的心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 后,正如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同伴群体能够帮助 提高个人的社交技能,使个人更容易适应社会环 境,有利于其社会化的发展[5]。 2.青少年学生同伴群体的消极影响 青少年同伴群体的负面影响是教育界不容忽 视的问题,由于青少年心智的不成熟性,一些不良 的观念、想法和行为较容易在群体中传播和相互 影响。其主要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伴压力。群 体的权威越大,压制作用就也强。二是负面的相互 促进。许多研究者发现,越亲近的朋友圈往往会对 青少年的观念与行为产生越重要的影响。朋友的 反社会行为也会对个体反社会行为发挥着巨大的 消极影响.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强化不恰当的观念 和行为。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强调自主地去行为和 发展自己的想法.其中不乏对青少年无益的想法。 如果这些想法和行为在同伴群体中未得以制止或 反对,那么无益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便得以发展, 甚至群体中的他人会效仿或跟从。是同伴群体的 强化助长了这些无益甚至有害的相互影响。 青少年同伴群体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参与 的一个组织。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 段,他们的同伴群体往往具有鲜明的与心理发展 相适应的特点:形成的自发性、群体结构的松散和 极强的凝聚力、变化的游戏规则、个人与群体的互 动特征及个人的多重真实性。而中国的青少年群 体因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具有其特殊性,表现 为青少年群体的消退、缺乏教育促进和父母的权 威作用等。青少年同伴群体往往在个人的心目中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 的作用,但是其消极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 们的学校教育中,了解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和影响 模式,对于提供群体交往的教育促进,引导青少年 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16.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08—509. [3]宋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1:367.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23. [5]振韶,金盛华.青少年社会交往: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述要 [Jj.心理科学,2001,24(6):713—716. f责任编辑鲁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