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区服务平台系统技术解决方案-1

2023-05-24 来源:年旅网
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技术卷)

第 1 页 共 102 页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 项目建设背景

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中指出,社区服务体系是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基础,以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为主要内容,政府引导支持,多方共同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区服务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我国社区服务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

第一,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单元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社区层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治安仍旧是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

第二,服务体系难以为社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多方参与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功能单一,总体水平不高;

第三,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投资主体不明确,资金总量不足,部分地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支出得不到保障,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第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和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社区服务的压力不断加大,加快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已成为满足社区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

加快发展步伐,使社区服务体系在提高生活质量,扩大社会就业,改善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 2 页 共 102 页

1.2 项目建设的目标

根据当前社区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形势远景规划,我们提出社区服务平台系统的建设思想,以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建设为依托,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社区服务信息化发展格局。

社区服务体系所涉及的职能和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并且与社保、劳动保障、民政、医疗卫生、公安等业务职能系统联系密切。因此,以全局、统一的思想和高度来把握和规划社区服务平台系统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统一规划标准,使系统建设循序渐进,又能实现相关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资源有效共享,协同服务,避免由于系统分离零散而导致造成“信息孤岛”的局面。

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10年,在全国城镇逐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立足街道、社区,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形成多方参与、责权明晰、配置合理、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全国每个街道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万名城镇居民拥有约4个社区服务设施,每百户居民拥有的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70%以上的城市社区具备一定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手段,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发展,创新社区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提高社区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其他地区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状况要有明显改善。”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 第二、坚持社会化、多样化、专业化; 第三、坚持全面发展、突出重点; 第四、坚持合理规划、资源整合; 第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社区服务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第 3 页 共 102 页

第一、以满足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为目标,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业;

第二、以社区服务站为重点,构建社区、街道、区(市)分工协作的社区服务网络;

第三、以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建设为依托,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 第四、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体系; 《规划》指出:“ 十一五”期间,应加大投入,按照“面向基层、完善功能、整合优先、填平补齐、规范建设、形成网络”的原则,建设完善一批集党建、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社区治安、文化、教育和体育、养老托幼、残疾人康复、便民利民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社区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地区要依托社区服务设施,整合各类信息服务资源,建设多种类型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加快社区服务信息化步伐。

建设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工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3 社区服务平台所涉及的业务职能范围

社区作为基层行政和业务经办单位,其行政隶属关系为:市→区(县)→街道办→社区。社区服务体系所涉及的职能和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并且与社保、劳动保障、民政、医疗卫生、公安等业务职能系统联系密切。

社区服务平台与相关行业信息系统的关联

第 4 页 共 102 页

1.3.1 与劳动保障相关的业务职能

(1)负责劳动保障政策的宣传、咨询工作;

(2)负责下岗失业人员申领《再就业优惠证》的核准认定工作; (3)负责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办理有关手续;

(4)负责为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落实社保补贴政策办理有关手续; (5)负责协调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组织开展社区创业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后续服务;

(6)负责开发就业岗位,组织实施社区就业项目;

(7)负责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及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帮助其在社区内实现再就业;

(8)负责组织开展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工作;

(9)负责动员组织辖区内未能继续升学的新成长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10)负责组织开展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

(11)负责为灵活就业人员办理登记备案,代理有关劳动保障事务; (12)负责就业和失业人员的调查、统计和上报工作; (13)负责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基本信息采集; (14)负责审核失业保险申领身份认定工作; (15)劳动保障事务代理。

1.3.2 与社会保障相关的业务职能

(1)提供个人社会保障情况查询服务;

(2)开展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资格认定工作; (3)负责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4)负责全民医疗保险业务。

1.3.3 与民政相关的业务职能

(1)负责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认定和登记工作;

第 5 页 共 102 页

(2)代发低保金;

(3)负责医疗救助认定和登记工作; (4)代发医疗救助金;

(5)负现低收入子女助学工作。

1.3.4 与民政相关的业务职能

(1)负责开展家庭保健咨询工作; (2)负责人口与计生服务工作; (3)负责开展康复治疗体测工作; (4)负责开展社区首诊工作。

1.3.5 与便民服务相关的业务职能

提供和发布便民服务信息: (1)配送服务信息

包括送水服务、小区超市服务等。 (2)维修服务信息

包括汽车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家电维修服务等。 (3)管理和维护搬运服务信息 包括搬家服务等。 (4)家教培训服务信息

包括厨师培训 、职业培训、英语培训、计算机培训、服装培训、驾驶培训、家教服务等。

(5)代办服务信息

包括出国服务、庆典礼仪、票务服务、住宿餐饮等。 (6)殡葬服务信息

包括故人化妆、墓地出售、祭奠用品等服务信息。 (7)家政服务信息

包括家庭保姆、服装加工、月嫂、病人护理、换气服务、空调清洗、管道排污、母婴服务、钟点工、接送小孩、清洁服务、家宴帮厨、杀虫灭鼠等服务信息。

第 6 页 共 102 页

(8)中介服务信息

包括房屋中介、保姆中介、人才中介等服务信息。 (9)咨询服务信息

包括美容保健、金融保险、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服务信息。

1.3.6 与社区自身组织建设相关的业务职能

(1)管理社区文体娱乐场所,包括文体活动中心、居委(老年)活动室、图书馆阅览室等;

(2)负责社区福利院管理工作; (3)负责社区日托所管理工作;

(4)负责社区学校、老年大学管理工作; (5)负责社区服务志愿者管理工作; (6)负责组织社区活动工作; (7)负责民访接待(信访)工作。

1.3.7 社区服务平台系统与劳动保障系统之间的关系

社区服务平台包含了与劳动保障相关的业务职能,因此,劳动保障基层业务是社区服务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随着劳动保障部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工作的推进,各地已经开始着手推进劳动保障基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并将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加入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金保”工程中。因此,建设社区服务系统平台,即是建设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并将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成为社区服务体系的业务支撑系统,实现和发挥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系统效能。

第 7 页 共 102 页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社区服务平台系统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大型信息系统工程。我们在设计各个子系统的具体实现细节前,需要确定能够在市、县区、街道办和社区四级组织机构所依托的组织模式,实施统一软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对于社区服务平台系统的建设,我们将基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统一业务规范,采用UML业务建模技术、面向对象、软件重用和组件、中间件、XML、企业应用集成EAI、J2EE等开发方法和技术,构建一个采用B/S/S多层架构的统一软件平台,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与操作系统无关、与数据库无关、与中间件无关的既便于灵活扩展又可资源重用、信息共享的应用系统。

本章根据社区管理服务业务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总体设计,以全面、准确地把握信息系统的建设。

系统总体设计工作坚持以业务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按照以业务需求为目的、以数据整合为基础、以服务社会为核心、强调先进实用、兼顾整体和局部、注重标准和规范设计等六大原则,设计社区服务平台系统的业务体系、技术体系,实现统一公共网络平台、统一公共服务平台、统一接口标准、统一数据标准的社区服务平台系统。

2.1 系统设计原则 2.1.1 先进性、成熟性原则

系统设计,特别是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在进行总体规划时,要充分体现全市统一社区服务平台软件基础架构的特点,把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提出先进合理的业务流程,真正做到紧扣社区未来发展方向;系统应使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和标准化产品,使系统具有较高性能,符合当今技术发展方向,确保系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不断发展和扩充的余地。

根据目前国内发展来看,系统总体设计的先进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第 8 页 共 102 页

面:

 采用的系统结构应当是先进的,根据系统特点和使用范围,选择先进的符合J2EE标准的三层B/S/S结构进行系统开发,充分发挥三层结构的优势;

 在应用软件的设计中要利用先进的面向对象技术、设计模式、分布式计算技术和组件技术来提高软件的通用性和复用性;

 采用的计算机技术应当是先进的,如多机热备份技术、容错技术、RAID技术等集成技术及多媒体技术;

 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网络交换技术、网管技术,通过智能化的网络设备及网管软件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实时监控网络运行情况,及时排除网络故障,及时调整平衡网上信息流量;

2.1.2 经济性、实用性原则

信息系统性能优良,价格合理,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帮助用户节省投资;设计时应面向实际,注重实效,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应充分合理利用原有设备和信息资源,应用软件应考虑用户的操作习惯,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以及丰富的联机帮助,全面提升系统的实用性。

因此,在进行系统的建设时,应始终不忘实用性原则,努力保证投资花在实处,保证建设出来的系统切切实实是所需要的,而不是一个富丽堂皇的空架子,光有一个外表而没有实际的内容。

为了提高管理信息系统中系统的实用性,应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 总体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前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和可行,把满足用户业务管理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

 采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技术方案,在总体设计的前提下,系统实施时可首先进行业务处理层及低层管理,稳步向中高层管理及全面自动化过渡。这样做可以使系统始终与业务实际需求紧密连在一起,不但增加了系统的实用性,而且可使系统建设保持很好的连贯性;

 全部人机操作设计均应充分考虑不同使用者的实际需要;

 用户接口及界面设计将充分考虑人体结构特征及视觉特征进行优化设计,界面尽可能美观大方,操作简便实用。

第 9 页 共 102 页

 统一及一致性原则

在统一的用户界面风格前提下,实现各GUI中各类按钮、图标、文字(字体、大小)、热键(快捷键)的统一和一致,达到便于使用、便于学习、交互友好的目的。

 人机工程及标准化原则

在保证界面风格统一、一致的基础上,按照人机工程原理,遵循业界通用的界面设计标准,将界面的布局(包括按钮、菜单、显示框等)设计成符合操作者习惯的形式,并在界面颜色的搭配上满足操作者长时间工作要求,提供一个人性化的人机操作环境,以保证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 业务引导及易用性原则

充分考虑业务的管理需求,在界面的菜单及功能的组合设计中,将界面的操作顺序按业务归类,以便操作的有效引导,保证软件的易用性。同时,在各功能名称的用词、信息提示文字等方面,使用社区业务的规范化、习惯化用词,以保证软件使用者的习惯性,符合现有社区管理业务管理模式,有利于操作者在较快的时间熟练用好软件。

系统的联机帮助能够自动定位到功能模块。  友好及方便性原则

鼠标、键盘的灵活输入方式;热键的使用,以保证各种业务数据信息的录入界面,更新维护界面和记录增删界面及业务部门(单位)内部信息查询界面和信息统计报表界面等使用的方便性、友好性,确保各种业务信息数据都能通过用户界面方便地、快速录入。

2.1.3 开放性、前瞻性原则

开放性是现今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建立大系统、扩大系统交流范围的技术原则。在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其所支持LAN和WAN协议的多样性、广泛的互连性;而且考虑其始终能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网络的扩充、升级和提高,即保证网络系统的开放性。

一个系统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用户目前的需求上,在满足用户当前需求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用户业务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保证具有前瞻性,

第 10 页 共 102 页

能够适应需求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保证系统具有比较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本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并且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二次开发。

2.1.4 可扩展性、易维护性原则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社区业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充分考虑系统升级、扩容、扩充和维护的可行性和方便性;并针对本系统涉及用户多、数据量大的特点,充分考虑如何大幅度提高业务处理的响应速度以及统计汇总的速度和精度。

2.1.5 稳定性、可靠性原则

设计时要采用可靠的技术,系统各环节具备故障分析与恢复和容错能力,在安全体系建设、复杂环节解决方案等各方面考虑周到、切实可行,建成的系统安全可靠,稳定性强,把各种可能的风险降至最低。

社区服务平台系统项目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项目,系统稳定性、可靠性直接涉及到社区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关系到系统能否提供正常的社区管理服务,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应充分注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各种技术和措施,保障系统长期稳定可靠运行,同时在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系统运行性能,达到“简便、实用、快速、安全、准确”的目的。

2.1.6 安全性、开放性原则

系统设计时把安全性放在首位,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也考虑信息的保护和隔离;系统在各个层次对访问进行控制,设置严格的操作权限;并充分利用日志系统、健全的备份和恢复策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等,应采用多种安全防范技术和措施,保障系统的信息安全。

系统设计按照“一体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整体设计,注重各种业务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既要考虑安全性,保证系统相对独立运行,开展社区自身服务,同时也要考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其它业务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作业,把握好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

第 11 页 共 102 页

2.1.7 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社区服务平台系统的指标体系标准、数据接口标准、网络通信方式、业务规范、信息数据项、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有关技术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要与国家标准、社区管理标准等相关标准保持一致。

2.1.8 相对独立性原则

社区服务平台系统软件应满足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社区服务平台系统软件独立于特定的操作系统; 2、社区服务平台系统软件独立于特定的硬件系统; 3、社区服务平台系统软件不依赖于特定的DBMS;

2.2 系统设计要求

2.2.1 系统开放性与先进性要求

1) 软件开发应采用通用的架构,必须提供多厂商的互联性与可移植性,必须对通用的软件平台具有良好的兼容能力;

2) 着眼于社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交换,系统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与编码上要符合相关业务标准;

3) 各应用软件采用业务构件和组件集成的开发方式,实现开发的高效与软件的易维护;

4) 应用软件的展现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访问层明确分离开来,以支持跨平台操作和分布式应用,具备良好的可扩充性;

5) 为保证系统能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其技术先进性并具有发展空间,要求软件开发采用目前先进、主流的技术路线和选用主流厂商的产品和技术。

2.2.2 系统使用性能与安全要求

1) 系统应能够保证在当前网络条件下的使用性能,并充分考虑各级、不同用户的使用特点;

2) 提供灵活的分级、分组权限控制,能够在模块和字段级别对操作使用权

第 12 页 共 102 页

限进行灵活定制;

3) 系统安全性设计应考虑信息平台未来使用数字证书留有标准接口; 4) 要求系统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可以兼容各种通用软件平台的环境标准; 5) 系统必须支持多种不同性质的存储和管理,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根据实际业务需要,数据库可以存放五年以上的数据;

6) 系统客户端软件应具备自动升级及数据自动迁移功能;

7) 必须提供方便的系统管理工具,可以通过日志对系统的各种关键操作进行有效的记录和审核;

8) 提供易于使用的系统安装功能; 9) 提供可靠安全的数据备份及恢复功能; 10) 提供有效的数据安全和防止入侵功能。

2.3 系统设计与开发遵循的软件开发标准和规范 2.3.1 本系统遵循的有关国家标准的开发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号 1. 《信息处理——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GB1526-1989 程序网络流程图和系统资源流程图的文件编制符号及约定》 2.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 3.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4.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书编制指南》 5. 《软件工程术语》 6.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7. 《信息处理——程序构造及其表示的约定》 8. 《软件维护指南》 9. 《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配置图符号及约定》 10. 《计算机软件单元测试》 第 13 页 共 102 页

GB/T 8566-1995 GB8567-88 GB9385-88 GB/T11457-1995 GB/T12504-90 GB13502-92 GB/T14079-93 GB/T14085-93 GB/T15532-1995 11. 《软件文档管理指南》 12. 信息处理64bit分组密码算法的工作方式 GB/T16680-1996 GB/T15277-94 13. 信息处理系统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第2部分: GB/T387.2—1995 安全体系结构 ISO 498-2--1989 14. 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评级准则 15.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带消息恢复的数字签名方案 GA 243-2000 GB 15851-1995 ISO/IEC 9796:1991 16. 信息处理系统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第2部分: GB/T387.2--1995 ISO 498-2--1989 安全体系结构 17. 信息处理-数据加密-物理层互操作性要求 BG/T 15278-1994 ISO9160:1988 18.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实体鉴别第3部分:用非对称签名GB 15853.3 的机制 ISO/IEC 9798-3:1997 1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 17859-1999 2.3.2 本系统遵循的ISO9001质量控制体系及CMM3标准

系统设计开发将遵循我公司在ISO9001质量控制体系及CMM3标准下建立的软件开发标准。

序号          软件开发标准与指南 制定软件项目计划过程 制定项目日程过程 对外承诺流程 管理关键计算机资源流程 项目估算流程 里程碑总结流程 项目监控过程 项目启动过程 需求管理过程 第 14 页 共 102 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需求获取过程 需求分析过程 系统设计过程 代码设计过程 产品发布过程 测试过程 系统实施过程 评审和同行评审过程 配置变更管理流程 配置状态报告流程 配置管理计划过程 配置管理审计过程 配置管理指南 配置管理实施过程 SQA审计过程 SQA月度报告流程 SQA计划过程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过程数据库资料库管理过程 会议过程指南 软件项目组架构(指南) 项目培训计划过程 培训实施过程 培训教师的选择流程 培训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流程 培训豁免流程 第 15 页 共 102 页

              

业务建模技术流程(OO) 用例建模技术流程(OO) 系统设计技术流程(OO) 软件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与确认测试技术流程 FPA项目估算流程 Delphi项目估算流程 rose使用指南 用例分析指南(OO) 实体分析指南(OO) 用例设计指南(OO) 类设计指南(OO) 代码生成与反向工程指南(OO) 编码指南(OO) 单元测试指南 项目经理指南 2.4 总体设计的目标

根据系统战略远景,以业务需求为基础,对复杂的业务系统进行定义、分析和设计,明确系统的外部环境,确定系统的业务处理方式和总体结构。制定系统建设的总体计划,提出确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和系统运行管理方案,为系统实施提供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及建设和设计的指南,便于项目整体协调和管理,确保各个分布实施的子系统能有效衔接,构成有机统一、完整的社区服务平台系统,确保系统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2.5 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

1、设计系统的总体结构

第 16 页 共 102 页

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建设目标,分析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设计出先进、实用的系统总体结构,明确系统各部分的关联和依赖关系。

2、设计跨部门的交互业务处理标准

通过详细分析各业务部门的社会保障业务,对需要多个业务部门协同处理的业务进行梳理,确定参与的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合理划分各方的职责以及互相之间的接口关系。

3、设计部门间交换数据和共享数据的标准

在深入分析各业务部门间的数据供需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各业务部门公用的、基础的共享数据标准和部门间的交换数据标准,提出了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的架构和实现机制。

4、设计方便的公共服务系统

根据各部门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确定了为社区服务对象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设计了支撑公共服务内容的各种技术手段,以及保障对象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多种方式享受服务的技术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5、设计科学的宏观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社区业务的宏观管理需求,明确了为业务部门和政府领导提供宏观决策支持的内容和范围,设计了宏观决策系统与基本业务系统的数据整合关系。

6、设计可靠的安全体系

以系统整体安全为目标,设计多种安全机制与策略,设计科学合理的、可分步实施的、多层次的、分布式的安全保障体系。

2.6 总体设计的设计方法及思路 2.6.1 总体设计方法

基于总体设计工作的上述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方法确保抓住关键,保总体设计的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1、持续建设的过程

将系统建设过程看作系统持续改进的过程系统的建设过程是一个系统不断进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和需求变化的过程,因此总体设计必须考

第 17 页 共 102 页

虑系统的可能变动因素,抓住关键,具有适度的灵活性。

2、全面关注系统六个领域的特性

在任何一个时刻,描述系统的特性和结构时都要从业务流程、信息(数据)、组织结构、场所分布、应用系统、技术支撑六个方面来进行。

3、业务流程驱动

设计过程是以业务来驱动的,首先提出系统的业务目标,再按照业务的目标来改进和优化业务流程。由业务流程的变化来带动其他五个方面(信息/数据、组织结构、场所分布、应用系统、技术支撑)的变化。

4、分清各阶段的任务

采用逐步求精的方法,缩短需求界定和系统交付之间的时间间隔,总体框架下逐步完善,强调系统的整体性。

5、基于模型的设计

设计过程采用多种科学模型,以不同的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系统设计中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系统的整体优化。

6、强调系统各阶段、各项内容之间的依赖性

利用跟踪矩阵和跟踪图来建立设计成果之间的联系,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果可以推导和回溯。

7、综合考虑系统设计、建设、管理的需要

设计过程不能只是针对系统的结构,必须充分考虑将来系统的建设模式,重视标准体系和实施方案设计,使总体设计真正能够达到指导系统建设的目的。

2.6.2 总体设计思路

 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平稳过渡

社区服务平台系统的建设要在统一指导协调下,统一规划,基于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数据标准、统一主体业务、统一接口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建设要突出重点,按照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分布进行建设,首先完成统一标准和需求的制定,再进行架构的总体设计与开发工作

 基于国家、省、市和和行业相关标准建设

系统的建设基于部、省、市和行业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建设。项目的启动阶段要先制定统一的业务规范、指标体系与数据标准,以保证社区服务平

第 18 页 共 102 页

台应用软件的标准性。

 基于J2EE规范构建先进可靠的组件式应用开发框架

系统建设基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保核心平台应用框架以及我公司研发的E3应用框架提供的基础服务、框架服务、工作流服务、认证与授权及统一的用户管理等安全服务、主动式企业门户、WEB报表自定义等技术领先、具有前瞻性的基础服务,作为构建用于经办社区管理业务的B/S/S架构系统的基础。

 构建流程驱动的现代政务系统

基于J2EE WFMC标准,使用Web 服务流程语言(WSFL)对业务流程进行描述,构建流程驱动的现代电子政务系统。使得业务系统不仅仅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而且进一步了实现业务围绕流程,流程随人而动,通过自定义流程,流程随需而变。

同时通过ActiveUI 主动门户技术即“信息找人”方式、e-mail方式、短信方式等,实现智能提醒并引导业务人员办理业务,保证软件的易用性。系统能够引导业务人员办理业务,并实现业务办理全过程监督。

 综合采用多种技术,实现对政策的适应性

为了处理政策的易变性的问题,综合采用参数库、方法库、组件库、规则引擎、工作流引擎、自定义报表技术等适应社区管理政策和业务的变化。

2.7 系统体系架构 2.7.1 系统总体架构

如下图所示,整个系统的总体体系结构由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功能体系、数据体系组成,而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贯穿在这些体系之间。

第 19 页 共 102 页

 网络基础设施与通讯平台

包括数据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平台、网络服务体系、网络管理体系。  计算机软件环境平台

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平台等。

本系统应遵循国际标准J2EE、标准SQL等进行开发,从而提供与平台无关的特性。使得其可以在目前主流的UNIX、Windows Server、Linux操作系统,Oracle、SQL Server、Sybase、DB2等数据库,WebLogic、Websphere等遵循J2EE标准的应用服务器平台上运行。

 数据系统

数据系统是支持业务的所有存储数据与管理对象的集合。数据系统的存储对象包括社区管理业务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库、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库、宏观

第 20 页 共 102 页

决策数据库。

 社区服务平台统一软件应用系统

社区服务平台统一软件应用系统包含社区管理业务统一软件应用平台、社区管理业务数据中心管理平台、社区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宏观决策系统等。

其中,社区管理业务统一软件应用平台:面向系统开发及系统管理人员,是社区管理业务应用软件系统运行的基础,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本地化业务设计及软件定制。包括统一权限管理、业务监控、系统监控、自定义报表软件、工作流引擎。

社区管理业务数据中心管理平台:面向社区管理数据中心系统管理人员,实现对社区管理业务数据系统的维护、社区管理业务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数据交换。包括数据字典的管理、接口管理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数据维护平台等。

社区管理业务应用系统:面向各级社区管理业务经办人员,实现社区管理业务的具体管理。

宏观决策系统:面向各级领导,实现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服务。

2.7.2 技术体系架构

系统采用基于J2EE的三(多)层体系结构来构建目标系统,系统技术架构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心平台应用框架LEMIS为基础,并结合我公司研发的E3应用框架提供的基础服务、工作流服务、认证与授权安全服务、主动式企业门户等技术领先、具有前瞻性的基础服务做为完善和补充,来开发B/S/S三层结构的社区服务平台系统。

第 21 页 共 102 页

技术体系结构图(一)

技术体系结构图(二)

2.7.3 功能体系结构

第 22 页 共 102 页

基本信息管理 社区组织建设管理 社区计生和医疗卫生服务管理 社区治安管理 社区环境管理 社区文体(化)管理 社区居民民主活动参与管理 社区档案管理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 社区集体经济管理 社区服务志愿者信息管理 零就业家庭管理 居民医保管理 就失业管理 再就业优惠管理 职业介绍管理 职业培训管理 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 社 社区信访接待管理 社区档案管理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 区服务管理信息系统2.7.4 数据体系结构

第 23 页 共 102 页

社区集体经济管理 劳动用工和合同管理 社区服务志愿者管理 劳务输出管理 社区环境管理 补贴申请和社会救助信息管理 社区文体(化)管理 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社区居民民主活动参考管理 便民服务信息管理 社区信访接待管理 (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 统计查询 系统管理 系统接口 生产系统——内网 社区服务平台——专网 统一资源数据库 对 社区服务平台数据库 社保 多 劳动 对 一 社区服务平台数据库 民政

数据体系结构的设计遵循分层次原则,在全局考虑、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建立社区服务平台系统公共数据共享、交换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规范,实现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规范建设和业务协同;建立公共信息共享数据库,公共服务数据库和支持宏观决策的数据仓库;在不同业务系统数据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建立信

第 24 页 共 102 页

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合理部署数据分布,及时汇集相关的共享信息,实现各个业务系统公共信息数据的标准化、一致化,并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安全管理;实现社区信息数据以及其他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分发和存证等功能,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

整个数据体系结构的设计要符合部、省、市相关数据标准。

2.7.5 安全体系架构

社区服务平台系统的安全体系是在系统的各个纵深层面上,配置必要的安全机制和安全设备,通过实施全面有效的安全服务形成一个物理上分散而逻辑上相关的统一的有机体系,最终实现系统的可靠的安全保障。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从信息安全、运行安全、物理安全及安全管理四个部分构建科学合理、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物理安全是基础,运行安全及安全管理是保证,信息安全是目标,由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

社区服务平台系统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一个三维立体结构,包括系统单元、安全特性、安全子系统三个要素。其结构关系如图所示:

系统单元应包括物理环境安全、网络单元安全、业务系统安全、安全管理等。

第 25 页 共 102 页

安全特性包括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数据完整性、不可抵赖、防病毒等安全服务。

安全子系统包括加密、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安全防御与响应、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备份与恢复等安全机制。

2.8 总体技术体系架构

软件架构是保障应用系统非功能需求、系统开发效率及项目成功的技术关键。针对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的项目建设目标、技术路线及性能需求,我们设计了国家社保核心平台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劳动99三版)技术框架(LEMIS), 和以我公司研发的E3开发平台技术为必要和有益补充完善的软件架构。如下图:

第 26 页 共 102 页

2.8.1 LEMIS框架

《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简称LEMIS)是国家社保核心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结合先进的信息处理及管理技术,以电子化、分布式劳动力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全面实现劳动就业和劳动为市场业务处理,信息交换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及管理决策的信息化与科学化为主要目标,形成全市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网络系统。

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劳动力市场技术框架(简称LEMIS框架)、指标体系和业务参考实现。

LEMIS框架是支撑整个劳动99三版软件的骨架,LEMIS的坚实结构和良好的体系结构设计是保证劳动99三版可以高效运转的基础技术保障。

LEMIS框架基于J2EE标准的B/S/S结构的框架。它实现了工业标准所能提供的可扩展性、高可靠性、产品供应商独立以及跨平台等诸多优势。作为一个以浏览器为客户端的三层体系结构,易维护性和极佳的扩展性是针对行业特点和发

第 27 页 共 102 页

展趋势最好的支持。

2.8.1.1 框架构成

LEMIS框架实现图

LEMIS是以Web应用为中心的J2EE架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包括Struts、Hibernate和公共服务。此外LEMIS对Service Object采用了发布运行时与开发时独立的机制,对表现层提供了丰富的标签库。 2.8.1.1.1 分层视图

第 28 页 共 102 页

一级层次结构 客户端 二级层次结构 HTML JS校验层 服务器 框架 三级层次结构 显示支持层 控制层 四级层次结构 核心控制层(Framework) 服务层 安全、编码、缓存、异常、日志、报表、打印等服务 持久化层 持久化接口层 统一持久化入口 O/R Mapping层(Framework) 服务层 O/R Mapping映射 事务管理、异常、日志等服务 简要说明 交互页面 初步页面校验 封装UI控件 分发请求 第 29 页 共 102 页

请求处理层 数据类型转换、统一日志、异常处理 业务逻辑层 业务服务接口层 业务处理层 业务实体层 组件无关的接口模型 业务处理 业务实体 完成数据库的相关操作 IT基础设施层 (数据库)

2.8.1.1.2 服务端

服务端框架由显示支持层、控制层、持久化层及服务层组成。 2.8.1.1.2.1 上下文环境

2.8.1.1.2.2 显示支持层

显示支持层是表示组件的Server端。包含UI组件及标签库  UI控件主要功能:

UI控件封装所有的HTMLForm元素和按钮,提供显示、标准行为控制和校验功能。

第 30 页 共 102 页

简单UI控件主要为一些为业务定制的UI组件,如:人员身份证号。复杂UI控件:复杂UI控件需要与服务器端交互,需要服务器端数据的支持。如:目录树,菜单页等具有复杂功能属性的控件。

 标签库功能:

封装了很多便利的功能或统一处理方式,如:标签负责统一异常处理。标签库为JSP的编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主要以JSTL标签库及自定义标签库为主。

2.8.1.1.2.3 框架控制层 2.8.1.1.2.3.1 结构

2.8.1.1.2.3.2 职责

 控制层总职责: 1、 接收客户端的请求

第 31 页 共 102 页

2、 进行编码处理 3、 进行安全权限处理

4、 将请求分发给请求处理层的相应类

5、 接收请求处理层的处理状态回应(成功、失败等) 6、 按照回应状态根据配置文件选择回应的页面(页面导航) 7、 返回相应页面  编码过滤器职责:

设置字符编码为指定的字符编码,如果没有指定字符编码则使用缺省的字符编码GBK

 安全过滤器职责:

处理用户登录和对用户权限进行校验  前端控制器职责:

1、 作为程序的统一入口,接收Http协议的请求;

2、 初始化程序(对框架中的单实例的类进行缓存;对参数配置进行缓存;对组件接口进行缓存,他们是通过PlugIn的方式与系统一起初始化被缓存起来的);

3、 将具体的请求分发及页面导航的任务交给“请求分发处理器”处理。  请求分发处理器:

1、 将客户端传过来的表单信息根据配置文件自动装配成java数据对象 2、 将此数据对象根据配置文件分发给具体的请求处理层中的类 3、 调用请求处理层中的类(Action)的Execute()方法执行业务操作 4、 接收请求处理层中的类(Action)的状态返回值

5、 根据状态返回值及配置文件的参数选择返回的页面,并转向此页面

第 32 页 共 102 页

2.8.1.1.2.3.3 处理过程

2.8.1.1.2.4 持久化层 2.8.1.1.2.4.1 上下文环境

2.8.1.1.2.4.2 职责

 持久化接口层:

第 33 页 共 102 页

1、 对实体对象的统一访问方法进行封装。 2、 主要封装对对象的增、删、查、改、分页处理等  O/R Mapping层

进行面向对象的实体与RDBMS数据库的映射,保证了业务实体分析模型与数据库结构的分离。 2.8.1.1.3 通用服务 2.8.1.1.3.1 安全服务

1、 提供了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机制。 2、 数据传输、存储加密服务 2.8.1.1.3.2 日志服务

1、 提供在服务器端框架内及服务器端业务层内的全程日志服务 2、 提供基于Log4j及JMS的异步日志系统 2.8.1.1.3.3 缓存服务

1、 提供对框架中的单实例的类进行缓存的功能 2、 提供对参数配置进行缓存的功能 3、 提供业务接口的缓存功能 2.8.1.1.3.4 异常处理服务 1、 逐层上抛 2、 适时转换

3、 统一截获,统一处理 2.8.1.1.3.5 事务管理服务

1、 提供事务的统一管理 2.8.1.1.4 通用服务

针对劳动业务系统的需要,LEMIS框架提供了丰富的通用服务。包括:  安全服务

第 34 页 共 102 页

提供了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机制。  日志服务

包括系统日志、登录日志和业务日志。  异常处理

提供了统一异常处理机制和统一异常处理规范。  字典参数管理

提供了字典的维护、缓存和使用接口。  查询服务

提供了基于LEMIS 框架的通用查询服务,简化了基于LEMIS框架的查询开发工作量。

 分页处理

内置了查询的分页处理。  报表服务

支持普通报表打印,基于免费开源控件。  上传下载服务 支持文件的上传和下载。

2.8.1.2 解决的问题

2.8.1.2.1 B/S/S三层快速开发

LEMIS提供了一个B/S/S三层快速开发的平台,按照其开发规范,使用其提供的通用服务及开发工具包,经过短期培训即可开发出B/S/S的三层应用。 2.8.1.2.2 跨平台且与服务器无关

LEMIS是基于标准J2EE的应用,遵守J2EE标准的Web服务器、EJB服务器都可以作为其部署的服务器。这些基于Java技术的服务器本身就是跨平台的。LEMIS使用Hibernate作为其持久层服务接口,并不在持久层中部署业务逻辑,而Hibernate是数据库无关的,支持提供JDBC接口的各种数据库服务器。 2.8.1.2.3 MVC(模型-视图-控制)的开发优点

将用户界面、业务逻辑与数据逻辑分离,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安全性和可

第 35 页 共 102 页

移植性。

2.8.1.2.4 业务逻辑组件化

在LEMIS上开发的业务逻辑都是可配置的独立的业务组件,按接口访问服务。

2.8.1.2.5 数据访问与业务逻辑分离

实现了数据存储和业务逻辑的无关性。 2.8.1.2.6 业务组件的发布时配置

业务组件开发后可以选择部署为EJB或POJO,而在开发时只需要关注业务逻辑的实现,与部署是独立的,这样既简化了开发,也方便了调试。

2.8.2 E3应用开发框架

华南资讯E3(E-Enterprise Environment——电子企业环境)平台,是基于Web的协作式电子企业环境平台,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各种电子协作的综合应用的开发和运行平台,是信息时代政府、企业和广大民众开展工作、提供和接受各种服务的基本环境。它提供了完整的开发J2EE多层企业应用的解决方案。

E3的核心技术包括:

 E3 多层 web 应用框架(Struts ,Salmon)  E3 信息分发技术(JMS)

 E3 B2B 集成技术( Web Services, Workflow,BPEL)  E3 安全基础架构(JAAS, JCA/JCE)  E3 ActiveUI 任务跟踪/主动式用户界面  E3 ESA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

E3是一个多层的应用框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和系统需求决定业务处理逻辑是否使用EJB来实现;可以使用成熟的Struts框架作为前台结构;可以使用先进的JMS做信息分发;可以构造Web Service;可以使用JAAS,JCA/JCE,等安全技术;可以使用LDAP作用户信息管理等等。

第 36 页 共 102 页

2.8.2.1 系统体系结构

E3平台的Web框架也是基于Struts的,这里主要列出E3平台中的技术。

E3 Service Engine E3 XFormProsessorE3 WorkFlow ServiceE3 Rule ServiceE3 BI ServiceE3 Log ServiceE3 Entity EngineE3 ActiveUI Engine EISE3 Message Service2.8.2.1.1.1 E3 ActiveUI E3平台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ActiveUI。ActiveUI是一种任务跟踪/主动式用户界面技术。就是说,不论是管理者或执行者(都是系统的操作者、用户)都不用自己去查找信息,查找有什么事务待办,而是系统根据系统操作者登录系统时的身份,将系统操作者感兴趣的信息、根据工作流程定义,需要该登录者办理的事务,主动呈现在操作者的界面上。

如下面的简图所示,ActiveUI会根据用户的身份显示相应的欢迎页面;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我的工作表”察看当前的待办事宜;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我参与的流程”察看其参与的各项工作所进行的阶段和完成情况;当一个流程完成一个环节要到下一个环节时,ActiveUI会将流程数据主动送到下一个操作者的桌面。

第 37 页 共 102 页

E3同时也是一个包含通用服务的原型系统。它包含的通用服务包括:强交互UI的客户端框架、E3工作流引擎和Web报表。 2.8.2.1.1.2 E3 XFORM客户端框架

E3的客户端框架包括Java客户端编写框架和Java客户端组件包。Java客户端组件包提供了各种使用方便和功能强大的基础组件,为制作出丰富、规范、友好的客户操作界面提供了强大支持。而客户端编写框架提供了一套编写客户端逻辑事件操作界面的方法和规范。

客户端组件包包括根据业务逻辑显示及操作需要定制的几个java组件:组合框,表格,以及数据窗口。

1、组合框:主要完成与数据字典的结合:  分多个列表现字典项的各项属性。  通过某一项属性对字典进行过滤选择。  下拉列表中字典项按顺序排序。 2、表格:主要完成与数据包的结合:  按照查询语句的顺序排放各个字段。  内嵌定制的组合框作为表格单元的编辑器。  按照用户设置的属性来控制表格的显示风格。

第 38 页 共 102 页

 显示与保存的同步。

3、数据窗口:完成数据包的表现(表单或表格)与特定查询的绑定。  一个数据窗口上可以有定制的表格,也可以有其它java标准控件, 但是一个数据窗口只对应一个数据查询,当数据查询对应的数据集(数据包)发生变化时,数据窗口上的数据包表现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显示与保存的同步。

 与数据窗口同级的还有NUP窗口,它表现数据包NUP形式的数据。同样也保证显示与保存的同步,并且随数据包的变化动态绘制界面元素。

 数据窗口还完成与底层通讯模块的衔接,进行与中间层的通讯。 客户端有规范的编写框架, 客户端的编写分为两个部分:界面的生成,和业务组件的开发。

界面的生成完成如下工作:生成与查询关联的数据窗口,并进行两级注册:  第一级注册:数据窗口与特定查询建立关联。

 第二级注册:分立组件与查询中特定的字段建立关联。 两级注册都是为显示与保存同步服务。

业务组件的开发:业务组件的开发只需要遵循简单的模式进行开发。 一个业务组件可对应多个事件,E3实现了业务事件的自动注册。 4、客户端总体结构

客户端界面通过两级注册建立与数据包保存与显示的同步。 客户端通过与中间件的通讯完成业务逻辑的执行。 客户端的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 39 页 共 102 页

2.8.2.1.1.3 E3 Web 报表

在三层/多层结构的应用系统中,报表的制作和打印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应用。E3 Java报表提供了E3三层应用框架中成熟的报表解决方案,特别是解决了浏览器方式的远程客户端上web报表的生成和打印。 2.8.2.1.1.4 E3 ESA(E3 BI)统计分析系统

E3 ESA系统由数据自动装载、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统计分析、辅助决策支持、数据展现等部分组成。其逻辑体系结构如图所示:

专业分析人员业务数据库1知识库统计分析辅助决策支持模型

业务数据库2数据自动装载系统(抽取/净化/转换)业务数据库n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应用平台数据仓库系统

文档决策分析业务支持公众服务 数

据源的抽取、净化与整合

第 40 页 共 102 页

ESA系统的数据源可以是基于RDBMS(如ORACLE、SYBASE、SQL SERVER等)的历史数据,也可以是文本文件或其它二进制文件等;这些数据源可以是其它OLTP应用系统的数据库,也可以是其它外部文件。

在数据仓库初期装载完成后,系统通过对源数据的管理实现并时刻保持从数据源到数据仓库间的映射关系,通过后台抽取程序,包括集成与分割、聚集、转换、映像等,实现源数据的动态抽取。

 数据仓库系统

ESA系统基于RDBMS建立数据存储服务器。数据仓库的逻辑模型基于星型模式或雪花模式,通过OLAP多维分析引擎,实现对事物数据的多维分析。

 决策支持应用平台

ESA系统应用平台提供对多厂商数据仓库的接口,并且是对知识库系统、BI工具、应用服务功能模块等的集成与客户应用转化平台,它把多维分析、数据挖掘及预测仿真的结果升华为客户的实际应用,是数据仓库实用化的体现。

系统同时还提供一些辅助模块,以保证系统正常顺利地运行。这些辅助模块包括:

(1)系统管理模块:对系统的各种管理,如权限管理、系统维护管理等。 (2)参数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系统中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及阈值进行管理。 2.8.2.1.1.5 E3WorkFlow工作流引擎

E3工作流技术支持WFMC规范,利用图形化的形式,通过拖拉拽的方式,流程定义者可以方便地对管理软件的业务流程进行建模,建模的结果保存为规范的XML形式。

它是实现流程驱动的关键技术,E3工作流引擎所实现的自定义工作流程管理功能,其中对流程的描述直观上采用了无限制状态节点和事件图的形式,全面支持各类形式的基于Web的办公流程实现。流程的变化可以直接应用到已经生效的相关运行实例上,也可以在原有流程基础上创建新的流程,保证旧有的运行实例不受破坏。

E3工作流引擎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采用事件触发处理,用户可以定义自己的事件类型和处理代码,在流程状态变化时使用。

第 41 页 共 102 页

2.8.2.1.1.6 E3 Rule规则引擎

E3规则引擎参考了JSR-94(Java Rule Engine API)规范。

Java规则引擎起源于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将业务决策从应用程序代码中分离出来,并使用预定义的语义模块编写业务决策。Java规则引擎接受数据输入,解释业务规则,并根据规则作出业务决策。通过配置可实现复杂的业务逻辑的定制和同一业务在不同情况下的动态绑定。

Java规则引擎API由javax.rules包定义,是访问规则引擎的标准企业级API。Java规则引擎API允许客户程序使用统一的方式和不同厂商的规则引擎产品交互,就像使用JDBC编写独立于厂商访问不同的数据库产品一样。Java规则引擎API包括创建和管理规则集合的机制,在规则集中添加、删除和修改对象的机制,以及初始化、重置和执行规则引擎的机制。

本组件是实现功能和与系统中数据进行交互的高级方式。规则可替换实现通常由编程或脚本语言实现的特性,并且易于学习和使用,提供了一种简化复杂任务的自动方式。

规则的执行顺序不必由系统的用户维护,而由规则引擎使用推论技术自动确定。规则引擎对计算、业务需求检查、一般个性化和内容选择及其他条件性任务非常有用。

包括:  规则编辑器

创建与编辑软件是针对具体任务的编辑器,提供了一些自动化扩展。规则可以自动创建,因为有时数据挖掘和其它特定的应用工具需要创建用于其领域的规则。

 规则执行引擎

一旦已经创建了一组规则,应该提供一个规则执行引擎来在程序执行期间执行这些规则。规则执行引擎必须与其他程序集成或有其他方式来读些程序数据,导致程序中的某些操作的执行。应该维护一个日志,或采用其他机制,来决定哪个规则影响了输出。规则执行引擎能汇集资源,象对应用服务器中其他资源一样,以提供更好的响应时间和避免规则引擎实例的连续重建。

 基于约束的优化

第 42 页 共 102 页

约束与穷举是模型化一个问题的另一种方式。某些问题更适合于规则引擎,而另外一些问题则更适合于约束引擎。

基于约束的优化工具简化了取得大量可能发生的事件和缩减到满足约束条件的一般任务。在消除了所有违反约束条件的可能发生的事件后,集合能被进一步减少,而可以应用一个标准来选择最好的可能发生的事件。当可能发生的事件数量很大时,创建完整的可能性集合并缩减之是不可行的,此时,可以使用一个查询/决策树,来回搜索满足约束条件的一个可能性。这样可以快速产生一个合法结果,然后,继续搜索更好的结果。

可能性集合有定义变量定义,然后枚举每个变量的可能值。当变量是组合变量时,可能性集合由每个变量的可能性的组合构成。约束用于声明要求或不允许的组合值或特定值。

本技术能用于为许多问题建模,寻找有效的和优化方案。约束能从数据分析中自动提取、或有数据结构隐含。可手工编写与修改并实时应用。约束与枚举说明也可用于自动创建工作流,并提供自动实时决策和工作流重新配置,是实现功能和与系统中数据进行交互的高级方式。规则可替换实现通常由编程或脚本语言实现的特性,并且易于学习和使用,提供了一种简化复杂任务的自动方式。

2.8.2.2 解决的问题

E3平台是一个基于J2EE的通用支撑平台,可满足应用的多种分层(B/S/S、C/S/S)和部署方案,每一层次根据应用需要可有多种技术选择,内置有工作流引擎、规则引擎、表单服务、Web报表、ActiveUI等业务应用快速可配置开发的核心技术。

2.8.2.2.1.1 多层应用的快速开发

E3平台搭建了一个基于J2EE的多层应用框架,对于工作流、规则引擎、表单服务有内置的支持,这样无论对于业务逻辑的简单或复杂,都可以进行快速的开发。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软件开发工具包,有效保障了其快速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第 43 页 共 102 页

E3开发模式:

E3开发模式:

业开 务发和人 需员求

业务建模需求分析开软发 件人员

2.8.2.2.1.2 多层应用的质量保证

功能实现可重用组件库由于多层应用涉及的技术多样且复杂,软件质量技术因素难于控制。 采用成熟的E3平台,不同类型的应用项目共享技术基础设施,可以使具体应用的质量因素限制在业务实现级。 2.8.2.2.1.3 多层应用的多种选择

E3平台是基于J2EE标准的应用,各层的技术选择是多样的,完全依照于具体的应用环境来决定。

2.8.2.2.1.4 用户为中心的应用方案

E3平台是一个用户为中心的方案,其ActiveUI技术是完全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案。

2.8.2.3 成功应用

E3平台提供了客户端开发框架、服务端开发框架、系统配置框架等。使得不同的开发人员只需关心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E3的使用可以达到:

 更高的系统质量

在平台级的持续维护与改善中,具有极高的开发支持能力和稳定运行能力。  更快的开发速度

第 44 页 共 102 页

E3应用开发新模式,可以更快地捕捉和实现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 更高的使用价值

是面向管理的、与技术无关的模式,极大的提高了管理软件开发和部署的层次,提升管理软件系统的功能,因而具有更好的生命力和使用价值。

 更低的实施成本

利用E3 平台开发管理软件系统,质量高、速度快,可以显著降低开发成本,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E3作为一个成熟的平台已在我公司开发的“广东省劳动保障业务软件”、“广东省民政统一软件”、东莞市“5+2社会保险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广东省刑侦”、“广东省经侦”、“联通大客户管理系统”等多个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的许多项目中应用取得了成功。

2.8.2.4 在社区服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

我们根据对社区业务需求、社保核心平台应用框架LEMIS和E3开发平台的分析,设计了一个以社保核心平台和E3开发平台为基础的,能够适应社区管理业务需求的业务支撑平台(BOS),使之成为社区管理事业发展的信息支撑平台和电子政务的基础平台。

基于社区管理BOS平台,我们能够快速、可靠地构建社区管理业务软件。所构建的社区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快速适应变化,能够以较低成本快速推广部署,能够实现与其它系统的接口调用。

因此,我们认为:整个设计方案是确实可行的。

2.8.3 系统架构特点

我们的技术架构有以下特点:

 遵循劳动保障行业标准。华南资讯是国家社保核心平台前台技术服务商,采用的LEMIS应用框架是社保核心平台应用开发框架;

 层次清楚,多层的结构,每一层的作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 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多层结构,每一层都相对稳定,只要接口不变,每

第 45 页 共 102 页

一层的改变都不影响其他层;

 基于组件技术,力求将变化封装在组件内部;

 适应能力强,同步、异步都能处理,既能满足快速反映的业务的需求,又能满足大数据量、复杂的、异步的业务的需求;

 业务流程可以配置,我们的架构继承了Struts的所有优点,业务流程可以配置;

 构造快速,我们的架构继承了Struts的所有优点,拥有数量众多的组件可以利用,可以帮助系统快速构造;

 与OS、中间件平台、数据库系统无关。

2.8.4 系统架构设计改进

我们根据对社区管理服务业务需求、LEMIS框架及E3开发平台的上述分析,设计了一个集成以LEMIS框架和为基础,融合E3开发平台的,能够适应社区管理服务业务需求的社区服务系统平台,使之成为社区管理服务事业发展的信息支撑平台和基础平台。

基于社区服务系统平台,我们能够快速、可靠地构建社区管理业务软件。所构建的社区管理业务软件能够快速适应变化,能够以较低成本快速推广部署,能够实现与其它系统的平滑过渡。

2.8.4.1 软件体系结构

社区管理业务系统体系结构(LEMIS+E3)

第 46 页 共 102 页

2.8.4.2 架构新增功能

2.8.4.2.1 工作流引擎

在LEMIS框架上集成E3工作流引擎,可以满足社区管理业务信息系统软件工作流程的可变要求。 2.8.4.2.2 规则引擎

在LEMIS框架上集成E3规则引擎,可以保证社区管理业务信息系统软件复杂业务规则的定制及同一业务多种业务逻辑的配置的实现。 2.8.4.2.3 表单服务

在LEMIS框架上集成E3 xform表单服务,保证社区管理业务信息系统软件“轻业务逻辑类”业务的快速高质量的开发实现。 2.8.4.2.4 数据交换服务

在LEMIS框架上集成E3数据接口交换平台,保证社区管理业务信息系统软件对外接口的快速实现和统一管理。

第 47 页 共 102 页

2.8.4.2.5 WebService服务

在LEMIS框架上集成WebService,可以解决社区管理业务信息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问题。 2.8.4.2.6 Web报表

在LEMIS框架上集成E3 Web报表,可以实现业务单据、固定报表、自定义报表等多种报表风格,满足金保业务软件报表的要求。 2.8.4.2.7 统计分析系统

基于E3 ESA统计分析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有效的数据分析,真正起到辅助决策支持的作用。

决策支持系统可以采用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整合来自不同地市机构、不同数据来源的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及外部数据,根据劳动业务的特点和领导的决策需求组织分析主题,对数据进行重组、汇总,生成一体化数据仓库。并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掌控宏观信息的信息系统;为中层管理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分析人员提供方便、快速的在线分析处理(OLAP)过程和智能化的多维动态报表生成发布功能。

提供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通过数据挖掘与建立数据仓库,将业务数据加工整理成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综合处理,进行在线多维数据分析(OLAP),从而实现快速、高效的统计分析。在分析多维汇总信息的同时,挖掘深层次的详细信息。

业务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查询条件,组合出想要的统计数据,如可以选择不同时间段、不同业务、不同业务机构等查询条件。系统对统计结果提供丰富多样的结果显示方式,既可以选择列表方式,以便打印;还可以以缩进交叉表、饼图、简易条形图、簇状条形图、堆积式条形图、多线图、立体条形图等多种图形显示所查询出来的统计数据。各个图形会以不同颜色按比例来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统计数据,使人一目了然;根据不同的数据结果提供出相应的分析和建议结果。

第 48 页 共 102 页

系统主要提供主要就业人数,单位统计、失业人员统计、再就业情况统计、社区管理经费预算与决算等统计功能。

2.8.4.3 架构优势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在LEMIS框架上集成E3平台,既可以基于LEMIS框架的标准,充分吸收它的技术优势,又可以提供各种组件,达到提高开发效率、满足开发质量,同时能够解决软件推广应用的需求。

2.9 系统的开发策略和方法 2.9.1 总体技术路线

在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与并行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在可行性论证完成后并行地进行应用软件系统总体设计、应用系统软件平台调研和选择、数据库管理信息的调研和选择等工作。上述工作完成后进行业务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基金监管系统和宏观决策系统等各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最后实现应用软件系统的集成。而人员培训工作从

第 49 页 共 102 页

可行性论证完成后即开始进行,贯彻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

在应用系统设计时,采用面向对象的、构件化系统设计方法和实现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和实现方法对于程序的开发、重用和易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2.9.2 应用系统设计方法

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将系统分解为各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分解为各功能模块,明确各功能模块、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接口指标,实现各功能模块和各子系统的分解与组装,达到完成总体功能的目标。

采用三层Client/Server架构和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将业务逻辑层和展现层软件分离,提高系统的免维护性;将商业逻辑和应用界面分离,通过统一的服务模块对所有的应用进行服务(包括本应用的前端,也包括其他应用调用本应用的服务),保持系统的一致性;采用Rational Rose 整理需求分析;前端采用Browser(HTLM、Java)和Client界面;应用层采用以J2EE为标准的应用服务器作负载均衡;数据库采用Oracle 9i;网上传输采用消息中间件和安全中间件;开发工具采用Rational Rose、UML、中间件、Java等。

三层B/S/S架构是基于Web的先进体系结构。在这种架构中,利用成熟的Web应用服务器(Web Application Server)和事务处理中间件,为应用程序提供Web运行环境,数据资源和客户机将被应用服务器隔开,应用服务器上存储和运行应用逻辑,着重客户机对应用服务的请求,而不是数据请求。

Web应用服务器是在第二层,构架于Web应用服务器之上的中间件,它可以提供稳健、安全、高校的应用环境和连接机制,使客户端与后端的数据源和业务系统紧密连接和集成。Web应用服务器为应用程序提供的服务包括程序加载和启动、内存管理、负载均衡、出错恢复、并发访问和响应、屏蔽异构平台等。

在三层B/S/S架构中,客户端对数据源的直接访问被对应用程序的请求所代替,客户端访问的是应用程序,由应用程序对数据进行查询和存取,保证数据不被非法使用和篡改。基于Web的三层B/S/S架构应用以标准的TCP/IP网络为平台,可很好的与网络开发语言如Java、JavaScript等有效集成,使异种资源的结合变得容易。同时,这种结构也提高了系统性能,简化了用户管理。

第 50 页 共 102 页

2.9.3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

针对社区业务数据量大、业务逻辑复杂等特性,进行完善的基于业务的数据库设计,提高数据库操作的性能。合理的划分数据库的物理空间、逻辑空间、调整数据库性能、组织数据库内部的存储结构、协调数据库的访问。根据业务分布和可维护性要求,有选择的平衡“操作逻辑”,使其在中间层服务器和客户端均匀分布,要兼顾数据库设计,同时将部分“操作逻辑”根据业务的要求安排在数据库内部,无需编译和合法性验证,提高系统权限分配的简便性。

根据设计的主要功能制作出系统开发的可重用组件(如JAVA类操纵用户的输入或操纵JDBC的连接等),充分利用面向对象和方法库等关键技术,使系统扩展容易和配置灵活。各项指标采用国标和部颁标准,规范业务流程、优化办事环节、简化操作方法。

2.9.4 风险分析

每个系统的开发都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系统建设的风险。对系统产生影响并导致一定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组织管理力度

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建设牵涉面广,涉及部门众多,项目组织、控制和管理的力度直接关系到系统建设的成败。加强项目组织的力度、统筹考虑、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和分工,各部门密切协作、统一技术实现的方案、步骤、策略,才能有效地对整个系统的建设进行调控。

② 投资力度

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庞大、复杂,整个系统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进行运转。资金的到位情况将直接影响系统的进度、应用软件系统的质量甚至系统的成败。这就要求领导机构能较好的进行宏观调控,做好相关机构的协调,给系统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资金后备资源。

③ 系统集成商的选择

一个好的系统集成商对于系统实施的成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前的IT行业中做社区管理及其相关系统的机构非常多,良莠不齐,一个规模较大的、技术力量雄厚的、信誉良好的、有着丰富实施经验的承办单位无疑是系统实施的

第 51 页 共 102 页

最佳选择。与实施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系统今后的运转和长期的售后服务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系统集成商必须对整个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实施和质量有很强的操控能力,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源码、文档的控制、存在的技术难点和采用的新技术,并且拥有专门开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队伍,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手段,保证应用软件系统的质量。

④ 新旧系统衔接

目前已有许多本地自行开发的系统在运行,如何处理好新老系统的衔接显得至关重要。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保证现有系统的正常运行,新系统建设完成之后,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系统的数据资源,充分利用原有设备,保护原有数据资源对新系统的平稳启动、统一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将产生重要影响。

⑤ 网络系统建设

网络系统建设是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的应用、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组网模式的选择、广域网络线路的建设和工期,又是网络系统建设的关键。

目前可选的主要组网模式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从工程建设目标的趋势上,要求使用集中式的组网模式。在集中式组网模式下,系统网络中心节点是统一资源数据库的数据存储中心,各业务应用系统直接访问和处理统一资源数据库的数据,保证相关业务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统一资源数据库的数据可以直接提供决策支持和宏观数据分析,提升整个网络的处理能力,因而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性和较强的生命力。在采用分布式组网模式的过渡情况下,各分节点存储各自处理的数据,通过广域网络连接和授权,一个分节点可以访问另一个分节点的数据,但不可以直接处理其他分节点的数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较难。

⑥ 外部相关部门的配合

系统建设是一个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工程,系统的实施对社会上的一些相关行业和部门依赖性较强。比如,与劳动社会保障相关部门、公安系统相关部门、民政系统相关部门;企业端基层平台系统的接口应用对整个系统的应用也将产生影响。总之,外部相关部门的配合将对系统建设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第 52 页 共 102 页

⑦ 政策变化

系统业务复杂、业务间关联性较强,且业务必须体现相关政策,因而政策的变化势必对项目的实施和应用产生影响。政策性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政策性修改对系统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为了尽量避免政策性变化带来的损失,必须在设计的初期阶段将整个业务系统的可能性作全面的考虑,对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模棱两可的问题讨论清楚,尽量将问题拿到初期阶段来解决,减少政策性变化带来的影响。

⑧ 系统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素质

随着IT技术的发展,一个大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成功运转,系统管理人员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信息系统的实施经验,一个优秀的系统管理机构应该是集业务知识、专业技术和协调管理能力于一身的多功能机构,因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系统管理人员的培训将是一个长期的、不容忽视的环节;业务人员是整个工作最终运转的基础和根本。系统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素质对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重要的影响。

⑨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所产生的一些不可预料的事件,由于该类事件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在特殊的时间和环境下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应尽量做到预防在先。

2.9.5 风险控制

根据风险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与工具,对风险进行控制,主要采取以下四种项目管理策略和技术,以降低或避免风险,完成应用软件和平台的设计和建设。

① 外联策略

外联策略是将项目开发组的工作在组织内各个层次上都与用户紧密相联系的一种策略。其主要内容是:

用户代表参与项目领导班子; 用户代表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用户可成为项目组的骨干;

项目的规格说明可以要求用户审批;

第 53 页 共 102 页

委托用户负责系统安装和培训; 用户可进行变革控制。 ② 内聚策略

内聚策略要求项目组全体工作人员要高度集中,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凝聚成一个整体来完成整个实施活动。系统项目的成功主要依赖对技术复杂性的良好管理与协调。其主要内容是:

项目组成员都应该是富有经验的行家;

项目组的领导应该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项目组应经常开会沟通;

项目组要经常检查在自身的技术状况;

项目组中大部分成员都有过良好的相互配合工作的历史; 项目组成员应该参与各项工作目标和完成期限的计划制定; 项目组缺少的重要技术和技巧,必须有办法从外部来获得。 ③ 正规的计划和控制工具

项目的计划工作包括将项目分解成各项任务,确定这些任务的完成顺序,估计完成这些任务的所需时间和资源,分派人力、经费、技术等各项资源到各项任务。项目的控制工作包括对项目进展的监督以及必要的调整。计划和控制工具可以直接采用项目管理中常用的正规管理技术,如网络计划、横道图等。

④ 克服用户阻力

用户阻力是项目实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风险。阻力可能是由于对用户的教育、培训、说明不当而引发的,也可能是因为用户个人的原因。克服用户阻力的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种:

对用户进行培训;

用法令或行政手段强制执行; 改进人机界面; 用户参与设计的改进;

重新设计用户的激励办法与制度; 重新确定用户与设计者之间的关系。

第 54 页 共 102 页

2.9.6 软件测试方案

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数据量大、业务逻辑复杂,应用软件的质量是否能够达到实际的功能要求,响应时间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标准,数据库能够支持多少用户的并发访问等等,是应用软件开发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即使在经过软件本地化后的应用软件,也需要一定的测试和调试工作。应用软件系统的测试需要进行测试需求的定制,测试计划、测试过程的建立、测试的开发、测试的执行和测试结果的评估等一系列和测试相关的工作。

软件系统测试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方法。白盒测试主要立足于对软件的过程性细节做到细致的检查,对程序的所有逻辑路径进行测试,通过在不同的点检查程序的状态,确定实际的状态是否与预期的状态一致。黑盒测试要在软件的接口处进行,把被测对象看成一个黑盒子,不必考虑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和内部特性,只依据程序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检查程序的功能是否符合它的功能说明。

根据测试的不同阶段,实施白盒和黑盒两种不同的测试方法:单元测试主要可以使用白盒测试,集成测试使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使用黑盒测试。

2.10 应用系统建设采用的主要技术和设计方法 2.10.1 主要设计思想

2.10.1.1 采用一体化、紧耦合的思想,设计并开发社区服务平台应用

软件系统

数据大集中已成为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数据大集中将使系统具有方便管理、维护、高度共享、高实时性等特点,更进一步推动了综合分析决策系统的建设,实现“管理和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支持以集中式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和处理模式,在业务经办的过程中实时更新数据库。系统设计采用软件一体化设计,结构模块化,程序结构化,数据格式标准化,代码统一化,各种文档资料规范化。所有软件子系统必须统一

第 55 页 共 102 页

标准,规范设计,统一数据入口,统一数据出口,充分共享;数据可被系统中任何处理环节使用,确保两大应用系统及相互间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这样既保证了数据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一致性和高效性,又实现了业务处理功能分布在各子系统中。实现数据集中处理、功能分布处理的基本运作模式。

2.10.1.2 遵循统一软件开发过程

成熟的开发组织会应用定义良好的开发过程,并以一种可预测的循环方式来开发复杂系统。这样的开发组织不仅稳定,而且能随着开发每个新项目不断提高,从而增强整个组织的效率和生产率。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是新一代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早期的瀑布式开发模型相比,它具有迭代式的增量开发、使用用例驱动、 以软件体系结构为核心三个鲜明特点,这使得它非常适宜于开发复杂、技术难度大、需求多变、高风险的项目。

迭代式开发方法是一个不断减除风险的过程,风险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地被发现、消灭;同时,迭代式开发方法能够更容易地管理需求的变化,整个开发过程由一次次的独立的迭代所组成,项目经理能够比较容易地调整迭代过程,使最终产品实现变化的需求。开发人员以及项目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地从迭代过程中得到

第 56 页 共 102 页

反馈信息,并能够及时修改以前工作中的失误,有效地监控开发过程,并对迭代工作流进行校正。

以Use Case驱动、体系结构为中心使得开发人员比较容易地控制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管理它的复杂性、维护它的完整性。体系结构中定义清晰、功能明确的组件为基于组件式的开发、大规模的软件复用提供有力的支持,并是项目管理中计划与人员安排的依据。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又是可裁剪的软件开发过程框架,各组织可以根据自身及项目特点对统一软件开发过程进行裁减,在某些情况下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甚至可以蜕化为瀑布式开发模型。

我公司一直遵循统一软件开发过程,规范项目管理的流程,保证软件开发质量;严格遵守各种信息技术规范,保证了系统在技术文档及编码实现上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开发各阶段文档齐全,提供文档模板、开发规范及各类实施手册,为系统的后期维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许多项目中获得了成功,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新的开发项目中将能更好地应用。

2.10.1.3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原有结构化分析设计技术是基于业务流程的,其最终软件产品直接受业务流程影响。当业务流程发生局部变化后,其波动效应把这种变化从直接受影响的部分软件模块扩大到相关的所有模块,原有软件系统要进行大面积的修改,才能继续使用。

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实现、面向对象测试OOA、OOD、OOI(OOP)、OOT等是基于对象构造系统的,而不是基于业务流程构造系统。

第 57 页 共 102 页

政策、机构的变化都会导致业务流程的变化,但社区业务所服务的对象、所涉及的要素却几乎不变,因此基于流程的系统是不稳定的系统,基于对象的系统才是较稳定的系统。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能最大限度的增强系统的适应性,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从而优化系统的结构,减少长期的投资。

2.10.1.4 使用UML进行业务建模

业务建模包括对业务流程建模,对业务组织建模,改进业务流程,领域建模等方面。其目的在于:

 了解用户组织机构及管理机制;

 了解用户当前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确定改进的可能性;  确保客户、最终用户和开发人员就目标组织达成共识;

第 58 页 共 102 页

 导出支持用户所需的系统需求。

以前,建立的应用系统是针对特定的功能领域而建立的,随着业务的发展,就会发现原有的一系列应用系统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其解决方案就是从业务建模入手。通过用例分析技术,建立社保业务模型,进行适当的切割,选取稳定的软件架构,分析出业务实体(Business Entity),以此为基础,组装出组件(Component),落实到相应的三层结构,建立针对特定功能区域的应用系统。

业务建模也就是BPR(业务流程再造),是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的基础。因此,通过业务建模,使得我们在整个系统的设计上,能够始终坚持以业务处理为设计核心的思想。

UML(Unified Module Language)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一种标准表示。它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系统的动态和静态行为,因此,使用UML建模语言进行业务建模,便于将最终用户与开发人员联系在一起,使得双方能够正确地理解需求。

2.10.1.5 MVC的架构模式

第 59 页 共 102 页

MVC包括三类对象。模型(Model)是应用对象,视图(View)是它在屏幕上的表示,控制器(Controller)定义用户界面对用户输入的响应方式。不使用MVC,用户界面设计往往将这些对象混在一起,增加了系统的维护难度。而MVC则将它们分离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重用性。只有实现业务逻辑层与用户表示层、数据服务层完全分离,采用可复用构件技术来封装业务逻辑,才能有效地控制因需求变化而致的变更范围,才能有效地限制一处修改而处处牵连的“波动效应”,才能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延长系统的生命周期。

2.10.1.6 设计模式

2.10.1.6.1 截取过滤器(Filter)

 动机

1. 常见的处理,比如:检测数据、记录每个请求、每个请求的完成情况等信息。

2. 需要集中化常见逻辑

3. 服务应能正确地添加或者删除,而不影响已有的组件,这样我们可以以多种方式组合使用组件,比如:

1)、日志 2)、安全验证

3)、调试或者转换特定客户端的输出 4)、转换输入的编码方案  策略

策略有多种,如:自定义过滤器策略(Custom Filter Strategy)、标准过滤器策略(Standard Filter Strategy)、基过滤器策略(Base Filter Strategy)、模板过滤器策略(Template Filter Strategy),我们在框架中使用的为:标准过滤器策略(Standard Filter Strategy)。

标准过滤器策略(Standard Filter Strategy):过滤器是使用部署描述符公开进行控制的。Servlet2.3规范包含创建过滤器链,以及正确地在这些链中添加和删除过滤器的标准机制。过滤器是基于接口创建的,并且通过部署描述符被公开地添加或删除。

第 60 页 共 102 页

 系统中的应用

如:安全检测过滤器、编码转换过滤器、客户端请求过滤器等。 2.10.1.6.2 前端控制器(Front Controller)

 动机

1. 每个请求都要完成常见的系统服务 2. 以一个集中点处理请求  策略

Servlet前端策略:将控制器实现为一个Servlet。使用控制器作为处理请求的最初联系点,该控制器管理着请求的处理,包括调用EJB缓存服务读取配置文件、处理错误、统一请求和输出的调用控制以及管理创建输出逻辑的选择。提供一个控制和管理web请求处理的集中式入口点,提高代码跨请求的重用性。通常他与分发者处于同等地位,分发者负责请求与功能具体处理的模块的映射,可以封装在控制器中。

 系统中的应用

如:MainServlet类,管理着所有请求的处理,负责业务请求的分发。 2.10.1.6.3 业务代表(BusinessDelegate)

 动机

1. 表示层客户需要访问业务服务 2. 业务服务API会变化

3. 希望降低表示层客户端与业务服务的耦合 4. 希望降低客户端和业务服务之间的网络流量  策略 代表代理策略:

业务代表向其所封装的会话Bean提供客户端方法的代理功能。

表示层组件直接与业务服务交互,这种直接的交互会把业务服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底层实现细节暴露给表示层。结果造成在业务服务的实现中表示层组件对变化时很敏感的,当业务服务的实现变化时,在表示层中被暴露的实现代码需要同步进行更改。使用业务代表来降低表示层客户端和业务服务层的耦合,业务

第 61 页 共 102 页

代表隐藏了业务服务的实现细节。提供更简单的、统一的接口更好的向客户端提供服务。

 系统中的应用

如:BusinessEjbAction类,降低了客户端与业务服务的耦合度。 2.10.1.6.4 会话外观(SessionFacade)

 动机

1. 通过隐藏业务组件之间所有的复杂交互活动,向客户端提供一个更简单的接口

2. 减少通过网络并跨越服务层被直接暴露给客户端的业务对象的数目 3. 向客户端隐藏业务组件之间的低层交互和相互依赖关系。 4. 提供统一的粗粒度服务层,以分离业务对象实现和业务对象抽象 5. 避免把底层业务对象暴露给客户端,实现两个层之间的松耦合  策略

无状态会话外观策略:

使用StatelessSession实现会话外观。

把会话bean用作外观以封装参与工作流的业务对象之间交互的复杂性,会话外观管理着业务对象,向客户端提供统一的粗粒度服务访问层,抽象底层业务对象之间的交互活动,提供只暴露所需接口的服务层。管理着业务数据和参与本工作流的业务服务对象之间的交互活动,他封装了与需求有关的业务逻辑。

 系统中的应用

如:BusinessFacade,封装了具体业务的实现,实现了客户端与服务端的松耦合。

2.10.1.6.5 值对象模式(ValueObject)

使用值对象来封装业务数据,相应的方法调用识设置和检索值对象。当客户端向企业bean请求业务数据时,该企业bean可以构造值对象,用属性值来填充,并且按照值把他传递给客户端。这样减少远程调用的数目,同时降低了网络的负载。

第 62 页 共 102 页

2.10.2 主要设计开发技术

2.10.2.1 模块化、组件化、参数化、方法库以适应社区业务发展要求

(可扩展、可升级)的特点

为了使系统有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可维护性,系统将采用可独立维护的组件式模块结构设计,各功能模块完成不同业务,模块间信息共享。根据用户的需要,系统各功能模块可分可合,系统结构灵活多样,不受业务流程、地理位置、操作习惯等外部环境地限制。

配合系统的版本自动升级服务,采用配置文件方式,使系统能够更灵活地动态装载。系统通过综合运用J2EE技术有效地联系起了各个组件,使系统能够有机地运行。

系统采用分层的模块化和组件技术进行自增殖式设计。 1.模块化

将软件划分为独立命名和可独立访问的被称为模块的组件,它们集成到一起满足问题需求。在系统开发中,基于以下原则进行模块化设计:

 模块可分解性 如果一种设计方法提供了将问题分解成子问题的系统化机制,它就能降低整个系统是的复杂性,从而实现一种有效的模块化解决方案。

 模块可组装性 如果一种设计方法使现存的(可复用的)设计组件能被组装成新系统,它就能提供一种不一切从头开始的模块化解决方案。

 模块可理解性 如果一个模块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不用参考其他模块),那么它就易于构造和修改。

 模块连续性 如果对系统需求的微小修改只导致对单个模块,而不是整个系统的修改,那么修改引起的副作用就会被最小化。

 模块保护 如果模块内出现异常情况,并且它的影响限制在模块内部,则错误引起的副作用就会被最小化。

2.组件组装

第 63 页 共 102 页

开始标识侯选构件结束构造系统下次迭代将新构件放入库中将新构件放入库中在库中查找构件若存在则提取构件在组件开发技术中,可以利用预先包装好的软件组件(即模块)来构造应用程序。在开发中,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通过更新的组件或新加入的组件来调整原型系统,以适应新的与不断变化的要求。组件组装模型的过程如图所示。

组件化开发更好地支持了软件复用,有效地降低了开发周期,并提供了更好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组件的技术思想使应用开发有了明确的分工,一部分人员专注于业务逻辑层组件的开发和测试工作,另一部分人员根据业务逻辑的需要选择和使用组件, 使用组件提供的统一对外接口而无须了解其功能实现的内部细节。采用可独立维护的组件式模块结构,使业务组件独立于系统的客户端,而更关注于系统的业务逻辑实现。配合系统的版本自动升级服务,采用配置文件方式,使系统能够更灵活地动态装载。

将应用逻辑组件集中置于中间层,组件对象的可重用性减少了应用系统整体的管理和维护费用。业务逻辑改变时,只须修改中间层相应的组件的业务逻辑。之后,系统即可以在更新后的业务逻辑处理环境下运作,避免了客户端应用更新的困难。

3.政策参数化

采用设置参数的办法来适应不同政策的需要,将不同政策处理办法以环境参量的设计形式在系统中实现,当政策改变或新增政策,则只需要调整参数就可以,

第 64 页 共 102 页

不需再进行编程。

4.方法库

主要是用于方法信息的存储,通过其管理系统进行调用和维护。对于同一项政策下不同的实施细则,采用方法库来实现,如不同的结算方式,不同的审核处理流程,不同的支付待遇计算方法等对业务处理细节上的改变,可以通过设置方法库来完成功能上的调整。一般不需要再做设计和编程。

2.10.2.2 基于J2EE国际标准构建B/S/S应用体系架构

采用三层结构来构筑的应用系统,业务逻辑完全集中于业务逻辑层,实现了业务逻辑层与用户表示层、数据服务层完全分离,三层之间相对独立使得其中某一层的改变都不影响其他层,因而当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维护人员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变更的范围,尤其是B/S/S机构中客户机仅为浏览器,使得客户机的维护成本接近于零。

其突出特点是:

1、便于管理与维护——业务逻辑集中放置在应用服务器上,使系统维护、更新简单,有利于系统管理。当事务逻辑要求变化时,对B/S/S结构只需更新应用服务器上的业务逻辑组件,克服了应用程序版本控制、升级困难,提高了系统扩展能力。

由于整个系统的主要管理工作集中在业务逻辑层上,业务逻辑的修改对客户层没有影响。因此,这种体系结构可以实现客户端“零管理”或少管理。

2、提高系统性能——三层应用体系结构能更好地调整应用体系,还可利用中间件的特点来选择路由、平衡负载,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通过对服务进程的管理,使得在正常情况下,能用尽量少的服务进程处理尽量多的请求,减少进程的启动/终止次数。在峰值情况下,控制服务进程的总数,使得服务器在设定的负载下工作,不被压跨。通过中间件对服务进程的有效管理,可以使系统在额定的功率下稳定工作,当请求服务的数量超过了服务器的处理速度时,中间件会把请求排队进行缓冲。

3、保障系统安全——应用服务层上的安全服务作为一个公用服务被所有应用调用,不必为每一个应用编写安全服务。整个系统的安全数据的工作只能由安

第 65 页 共 102 页

全服务来访问,各个客户机无法直接访问到数据库。有利于安全管理,可有效防止恶意攻击,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还可以利用中间件的安全管理特性进一步加强权限控制管理。

4、提供业务(事务)级权限管理——三层结构应用中可划分出业务(事务)级权限,一种业务一个服务程序(Service),利用中间件的安全管理对其进行访问控制。数据库的权限只分为对表(或表中的列)的插入(Insert)、删除(Delete)、修改(Update)、查询(Select)权限,它属于数据库表级的权限,而实际应用中往往以业务(事务)为主线,也就要求对业务(事务)实现权限控制,三层结构应用可以方便地对客户端实现事务权限管理控制。业务(事务)级权限控制的引入丰富和方便了权限控制与管理,实际上两层应用体系结构中可通过存储过程类似地实现业务(事务)级权限控制,但采用三层应用体系结构实现业务(事务)级权限控制更加灵活、方便、实效。

5、减少网络数据流量和提高数据库响应速度——服务进程访问数据库都要和数据库建立连接,如打开和关闭数据库连接等。由于系统的业务逻辑处理完全在应用服务层完成,因此所有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连接。业务逻辑层通过中间件,使得与数据库的连接被保持和复用,从而大大减少与数据库连接的次数和时间,使系统消耗较少的资源来完成客户端的请求。应用程序组件可共享数据库的连接,数据库服务器不再与每个活动的用户保持一个连接,数据库服务器只负责单纯的数据管理功能,降低了处理压力,从而降低了数据库服务器的负担,提高了性能,更加有利于数据的集中管理。

6、扩展能力强,能较好保护用户投资——若要提高系统性能、处理速度,可增加应用服务器,分担一部分应用服务工作即可,而原来的应用服务器几乎可以不动。大量复杂计算的工作均可放在应用服务器上(可由多台小型机组成),客户机只做用户输入与显示,因此,客户端的选择更加灵活(保留交互界面展示功能),原有性能较差的设备(微机、小型机)均可发挥作用。

7、支持交易优先级——通过对交易优先级的支持,保证优先级高的交易能尽快得到响应。

8、跨平台的特性使得能够充分利用已经建设的系统和已有的成果,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

第 66 页 共 102 页

2.10.2.3 基于工作流引擎技术,实现业务流程优化重组

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涉及的业务中,相当部分业务过程都比较复杂,这些业务活动发生既有顺序关系,也有并行关系,大部分都包含往复关系,相互间的依赖关系也比较复杂。

工作流是业务过程的计算模型,即将相应的业务逻辑和业务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业务过程是若干业务活动的集合,这些业务活动按照一定的规则前后链接在一起,相互协作,以便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业务活动则是能够完成特定的功能的一个实际环节,它在信息系统中通常针对具体的应用逻辑。

工作流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使得在业务的办理流程发生改变时,不需要编程,只需要由系统管理员通过统一软件提供的系统管理平台进行流程定义即可。

E3工作流系统是由我公司设计研发的E3电子政务平台系统的核心技术引擎模块。整个E3电子商务平台完全采用纯JAVA(Pure 100% JAVA)技术实现,完全遵循业界的J2EE开放标准。它具有面向企业用户,简单、直观、容易掌握;过程描述能力强,能够定义可能发生的各种过程逻辑等特点。E3 工作流引擎以一套相互独立却又紧密集成的软件模块集的形式提供给最终用户,包括工作流建模工具、工作流监控模块以及工作流执行系统等组成。

工作流建模工具负责定义工作流模型。通过分析企业不同类型的业务流程,采用有标准的流程描述方法对现实的企业活动进行形式化描述,并严格定义组成各类元素的行为特征,从而明确建立实际业务流程到工作流模型的映射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模型语义,增强其表达能力,在图论和集合论的理论指导下确定方便、实用且形式上严格规范的工作流模型。模型由开始节点、结束节点、子过程、人工型活动、自动应用、空活动、电子邮件、定时器、计数器、同步节点、无条件连接弧、有条件连接弧、数据连接弧、注释文本等元素组成。通过这些元素可以比较全面地描述企业内部典型的工作流程,这些流程包括生产制造流程、产品设计流程、销售服务流程以及行政管理流程等多种不同的类型。

工作流工具通过对业务逻辑流程所建立的工作流模型进行执行,记录整个工作流的情况,并提供系统流程状态的监控和查询功能。E3工作流引擎所实现的自定义工作流程管理功能,其中对流程的描述直观上采用了无限制状态节点和事

第 67 页 共 102 页

件图的形式,全面支持各类形式的办公流程实现。流程的描述变化可以直接应用已经生效的相关运行实例上,也可以在原有流程基础上创建新的流程,保证旧有的运行实例不受破坏。

E3工作流引擎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采用事件触发处理,用户可以定义自己的事件类型和处理代码,在流程状态变化时使用。

业务系统应用平台 工作流引擎 任务指派与控制管理 可视化业务流程定制 表单定制 权限管理 业务监控 自定义报表 系统监控 E3工作流逻辑结构

E3工作流引擎是在国内外企业建模理论、方法与工具研究开发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以往企业建模方法在视图集成、设计模型和系统实施模型映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当今企业对建模方法的需求,项目提出了一套集成化的企业建模方法。

2.10.2.4 采用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OLAP)实现海量数据的统计

分析与辅助决策支持

目前的数据库系统可以高效地实现数据的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但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缺乏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的手段,导致了“数据爆炸但知识贫乏”的现象。

社区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发掘,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领导层科学决策和社区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依据,

第 68 页 共 102 页

是行业所普遍关心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企业级的数据仓库,实现对业务信息的有效存储,并针对不同部门的管理决策需要,进行多层次的数据加工处理,满足管理决策和业务分析的需要。

系统业务分析功能部分以先进的数据仓库(DW)、智能化的OLAP分析等技术为依托、对社区业务的历史数据及运营信息进行深度的加工提炼,为社区管理的运营决策提供科学、高效、准确支持的产品化的分析型应用系统。其强大的前端表现、完善的数据分析功能以及更加贴近用户需求的主题分析模型将有效地提高领导层决策的科学性,促进社区管理事业的发展,以创造更大地社会和经济效益。

系统提供以下主要分析功能:

 进行在线多维数据(OLAP)分析。在分析多维汇总信息的同时,发现深层次的详细信息。

 进行实时即席数据报表的制作。同时满足用户的各种报表功能和灵活调度与分发功能。

 在Internet 网上发布数据报表,用户端不需要嵌入任何组件。即可适应多用户同时进行并发访问。

 进行灵活、面向主题、异构数据源的BI数据集市的创建。该集市既可是关系型,也可是多维结构型。

 进行专业的、各类应用趋势的分析和动态、多度量数据视图展现。

2.10.2.5 主动式界面技术实现客户端操作的友好性

系统的操作要力求简便,操作界面的设计风格统一,便于操作员快速掌握系统操作方法;用户界面简单明了,符合业务办理流程,具有人性化特点。

每个业务模块都能提供操作指引帮助,模块之间可通过内在联系进行转换;并且系统支持键盘和鼠标操作两种方式。

传统应用的界面往往是以数据信息为中心,需要操作人员主动去寻找他所关心的问题或数据,而应用系统将与之相关或无关的若干数据完全集中于整个界面中。纷繁复杂的应用界面为操作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甚至面对令人手足无措的操作界面根本无法高效率地完成业务。

华南资讯在充分研究了当前国内外系统开发特点的基础上,在E3平台上研

第 69 页 共 102 页

发出了E3 Active UI——智能主动式客户截面。E3 Active UI打破了具体的应用界限,以业务流程为核心,以任务为向导,主动辅助客户完成各项工作,给客户一种全新的享受体验。

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E3 Active UI可以按照实际业务的数据信息主动提供给操作人员,我们称之为“信息找人”。通过E3 Active UI可以提供信息预警、重要业务催办、当前业务列表等个性化业务处理服务,可以说E3 Active UI为应用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将适合的工具在需要时交给适合的人。另外,E3 Active UI界面统一、用法相似,学习新应用系统或系统升级容易适应;不会随着应用的增多而增加使用难度,能使更多的人持续提高效率。

同时系统具有智能提醒功能,能根据操作员当前办理的功能和业务纪录,依据系统中设定好的相关条件,自动引导操作员进行业务的办理,大大降低系统培训以及业务办理操作的难度。

典型的传统应用系统

第 70 页 共 102 页

E3 ActiveUI 主动式任务跟踪/管理界面

2.10.2.6 自定义报表技术

在开发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到信息系统的个性化设计,以满足不同业务部门的特殊需求,如对报表格式及内容的不同要求,系统可以嵌入一个报表设计工具来解决这类问题。因此,提供自定义报表的功能,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方便性,更能支持各地本地化业务的开展。

2.10.2.7 版本自动升级、配置和发布控制

对于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这样覆盖范围广的应用工程而言,更新版本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维护成本,也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了有效地解决版本更新带

第 71 页 共 102 页

来的问题,我公司提出了版本自动更新升级的新技术。

应用软件提供易于使用的系统安装功能、在线自动升级功能。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即可胜任软件系统的安装、维护工作。

系统采用配置文件方式的发布形式,对于系统的版本更新无须修改系统代码,对于用户完全是透明的,可以说完全解决了系统更新为客户带来的不便。

特别是采用B/S/S多层架构,达到“瘦客户端,零安装”的效果。客户端统一通过IE浏览器来登录和使用系统。

2.10.2.7.1 业务组件的版本自动升级

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将基于J2EE架构进行实施,为了保证业务组件的版本自动升级,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发了根据组件版本定位的查找服务。通过该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同一系统中有多个业务组件版本共同运行,即测试版本业务组件、以前业务版本组件、当前业务版本组件。各个业务组件互相不会产生影响,不同的业务组件的关联关系完全通过配置文件的方式实现,因此版本的变化只需要更改配置文件而不需要修改代码。

2.10.2.8 基于XML的电子数据交换平台

社区业务的管理部门需要安全、及时地与劳动、财政、民政、公安等其他关联机构进行数据交换,一个标准的电子数据交换平台是实现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数据交换的传输,可以采用消息中间件等可靠的网络传输技术;异构数据交换的关键是数据格式。采用XML通用数据表示格式,每个级别分级打包,彼此互相不影响。XML格式的数据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格式。在各种应用平台,各种编程语言中都有其解析器。各个部分的交换采用XML格式的数据大大的降低了系统各个部分的耦合程度,方便系统变更。最大可能的实现松散结合的系统。

XML的优点如下:

XML 是国际性的标准。它是以Unicode 为基础。Unicode 为每一个字符考虑到较大的储存空间,让Unicode 能够包含外国字符。

XML 可以结构化。利用DTD、XML 可以结构化,好让内容和语法都能轻易地

第 72 页 共 102 页

进行验证。这种强化的结构化特性让你可以建立标准化而且有效的XML 文件。

XML 文件可以使用组合的方式建立。利用XML 更具威力的链接方式,文件可以利用其它文件的组合来建立。这种强化的链接系统让你只需选择其它文件上你想要的部分,就可以轻松建立自订文件

XML 可以作为数据容器。XML 非常适合作为资料的容器。利用DTD,你可以有效地呈现几乎所有的数据,让人们、计算机分析程序与应用程序可以阅读。

XML 提供了弹性。XML 让你可以不使用DTD(在预设上会使用DTD)或着使用DTD 来将文件的结构定义成最详尽的内容。利用DTD,你可以定义出文件的正确结构,让数据与内容的结构都能轻易地被验证。

XML 容易使用。XML 只比HTML 稍微复杂一点点。随着愈来愈多的浏览器支持XML,以及更多的工具可以用来处理XML,将会有更多人利用XML 所提供的好处。

XML 拥有标准格式。XML 文件的标准格式可以轻易地产生。 另外,对于离线数据交换业务,同时支持Excel数据报盘功能。

2.10.3 系统安全机制采用的主要技术

2.10.3.1 建立在公开密钥技术基础上的PKI/CA技术

在公开网络环境下,数据的传输应解决以下问题: 保密性: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能被非授权者窃取 完整性: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篡改 真实性:数据确实由发出方发出 有效性:数据不能被否认

对于这些安全问题,目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在公开密钥技术基础上的PKI/CA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Certification Authority)技术。

使用PKI技术时,数据传输双方都需要到权威的认证机构(CA中心)申请自己的数字证书来标识自己的身份。PKI如下图所示:下面简单说明一下是如何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

第 73 页 共 102 页

由上图可知,使用PKI技术来保证数据传输,只要发送者和接收者的私匙不泄露,数据是绝对安全的。

2.10.3.2 使用图形验证码的防恶意攻击系统

图形验证码作用是防止有人利用工具蓄意猜解登陆或进行阻塞式攻击。 当加上验证码后,每次登陆都必须填写,而且按前进/后退,验证码都会重新生成,所以要手工重新填写!有些人用文字做验证码,其实这是不安全的,因为某些猜解工具可以从客户端的html文件中的源码取得,而图形的验证码则需要捕捉图像之后再进行处理。

所谓验证码,就是将一串随机产生的数字或符号,生成一幅图片, 图片里加上一些干扰象素(防止OCR),由用户肉眼识别其中的验证码信息,输 入表单提交网站验证,验证成功后才能使用某项功能。

用图形表示如下:

第 74 页 共 102 页

页面请求随机生成数字放入用户Session随机挑选干扰效果Session显示图片生成图片输入验证码验证出错验证码正确?正确正常登录流程防暴力破解系统示意图

图形验证码越多干扰色,程序越难把字码认出来。通常用的干扰色都有:随机文字颜色,随机颜色底纹,随机文字位置,随机文字大小,随机背景花纹,还可以加上一些雪花的效果,有这些干扰因素就难分辨出验证码。

主要应用于网上申报业务登录界面。

2.10.3.3 采用指纹识别技术以防止抵赖

身份认证的方式有三种:一、基于口令的认证方式;二、基于介质的认证方式;三、基于生物特征的认证方式。口令的认证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种技术,但它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它是一种单因素的认证,安全性仅依赖于口令,口令一旦泄露,用户即可被冒充。更严重的是,用户往往选择简单、容易被猜测的口令,而且为了使用方便,长期不更换密码。基于介质的认证方式,具有硬件加密功能,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仍存在介质被盗和被仿造的可能。前两种认证方式是传统的身份识别技术,无论采用“用户名+密码”,还是采用“磁卡、IC卡、动态密码卡”等方式,都是通过存在于身份外的某物来辨认和鉴别人的身份的,根本无法

第 75 页 共 102 页

对需要认证的人本身进行直接辨认,很难实现真正安全、可靠的身份识别。基于生物特征的认证方式.是采用每个人的身体的某个特征具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唯一性和在一定时期内不变的稳定性,且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进行身份识别,因此生物识别技术成为目前最为方便与安全的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正是生物识别技术中使用成本最低、使用最为方便的技术。

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两人之间几乎不可能存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是固定的,不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或身体健康的变化而变化。指纹识别产品中使用的识别模板并非原始的指纹图,而是由指纹图中通过某种算法提取的关键特征。这种指纹识别算法最终都归结为在指纹图像上找到并比对这些关键特征。指纹的特征概况起来有两类:总体特征和局部特征。总体特征是指那些用人眼直接就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包括三种基本纹路图案:环型、弓型、螺旋型。局部特征是指指纹纹路出现中断、分叉或打折的断点。两枚指纹经常会有相同的总体特征,但它们的局部特征指纹上的断点,却不可能完全相同,就是这些断点提供了指纹唯一性的确认信息。

指纹识别技术主要涉及四个功能:读取指纹图像、提取特征、保存数据和比对。读取指纹图像取像设备分成三类:光学、半导体传感器和超声波扫描。目前市场上指纹识别系统大多采用电容传感器作为读取指纹图像的取像设备,它是半导体传感器中的一种。电容传感器通过电容的度量来捕捉指纹。电容设备能结合大约100,000导体金属阵列的传感器,其外面是绝缘的表面,当用户的手指放在上面时,皮肤组成了电容阵列的另一面。电容器的电容值随皮肤和金属间的距离而变化,手指表面上的脊(近的)和谷(远的)之间的距离不一样,从而产生不同变化电容值。电容感应还能够辨别活体指纹,对复制、伪造指纹、无生命指纹

第 76 页 共 102 页

等一律拒认,确保身份认证安全可靠。

用指纹代替口令可以避免偷窥口令、利用假身份证作案的可能性,满足用户行为和系统行为不可抵赖性的需求,便于审计和监督。

2.10.4 系统性能采用的主要技术 2.10.4.1 连接池技术

对于访问量高的系统,每次创建一个连接都会消耗一定的资源,我们可以事先创建好一定数量的连接放入连接池中提供给用户使用,用户使用完后把连接返回连接池。

连接池的概念:

 连接池允许应用程序从连接池中获得一个连接并使用这个连接,而不需要为每一个连接请求重新建立一个连接。一旦一个新的连接被创建并且放置在连接池中,应用程序就可以重复使用这个连接而不必实施整个数据库连接创建过程。

 当应用程序请求一个连接时,连接池为该应用程序分配一个连接而不是重新建立一个连接;当应用程序使用完连接后,该连接被归还给连接池而不是直接释放。

其管理流程如下:

第 77 页 共 102 页

用连接池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对数据库的连接统一进行配置、管理、监控,以及对数据库连接池的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对应用中没有关闭或其他原因造成没有关闭的数据库连接由连接池统一进行管理。

 便于应用的移植和后端数据库的切换,因为在应用中通过统一的JNDI获得数据库的连接,而具体连接的是哪一台机器上的数据库与应用无关。

2.10.4.2 多级缓存机制

针对业务系统存在的字典处理问题,为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系统采用了多级缓存机制。

将字典数据生成序列化文件,缓存到本地;对于动态变化的字典数据,每次登陆时从数据库刷新到本地,与本地缓存文件作对比并进行合并,保证了数据的实时更新。

2.10.4.3 分页处理机制

针对批量数据处理的高效率问题,在设计中采用了分页处理机制,客户端和

第 78 页 共 102 页

服务器端之间可以按设定步长分页传送和接收数据,支持显示总记录数、每页记录数、共多少页以及支持上一页、下一页、最前一页、最后一页、跳转至指定页的操作。

2.10.4.4 数据处理和存储技术

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存储技术,能有效控制数据增长量,提供数据访问和存取的性能。

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可对数据包进行有效的压缩,降低网络的流量,以适应网络环境一般的需要,提升数据访问的性能。

对大对象数据,如图片、语音、多媒体文件,可采取压缩存储的技术,大大降低数据的增长量。

同时,对于历史数据,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它们迁移到历史库中进行备份,这样就减轻了生产库的压力,提高了数据访问和存取的性能。

2.11 运行平台、运行环境建设技术规范

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统一软件运行平台、运行环境的建设,是针对社区的管理服务、组织业务模式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软硬件运行平台及运行环境的解决方案。

运行平台、运行环境的建设是以社区管理组织机构为中心点,充分利用已有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电子政务网宽带平台等多种技术,建立一个上连市社区管理组织机构、下连各个社区组织,横向连通各级其他业务部门的高效、快速、通畅的社区服务平台信息专用网络。各种社区管理系统的信息都将依托此网络进行传输,实现社区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社区服务平台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以下的技术规范和设计标准: 1.网络标准协议:

(1)IETF:RFC、OSPF、RIP的TCP/IP协议标准; (2)IEEE 802委员会的相应标准。

2.小型机、UNIX操作系统遵从的各规范标准: (1)X OPEN关于UNIX的标准;

第 79 页 共 102 页

(2)UNIX操作系统符合公共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如DCE、OSF/Motif、X Window系统标准,ANSI、美国联邦政府—(FIPS)、IEEE和ISO。

3.Microsoft公司关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规范标准; 4.存贮系统接口标准、光纤通道协议标准:

标准:SCSI;FC-AL;FC-AL-2;FC-GS-2;FC-FLA;FC-FG;FC-PH;PC-PH-2; FC-PH-3;FC-PLDA;FC-SW;FC-VI;IPFC(RFC 2625)。

第 80 页 共 102 页

第三章 业务处理规范与业务数据标准

3.1 设计目标

3.1.1 业务处理规范的设计目标

业务处理规范设计的主要工作是依据全市各级社区管理业务及相关业务的现状(业务内容、业务处理流程、业务分布、组织机构等),指出各业务流程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或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可以改变的内容,制定全市范围内统一的社区管理业务处理规范,包括:社区管理业务内容、组织机构、业务处理流程、业务分布、业务关系、数据标准。

通过社区管理业务处理规范的设计,便于更加清晰地描述统一软件的系统需求,使得客户、开发人员在软件系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方面达成共识。

3.1.2 业务数据标准的设计目标

数据标准是各级社区管理部门同其他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社区管理业务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资源充分共享的基础。

制定业务数据标准的主要工作是依据社区管理业务的实际需求,设计逻辑数据模型、社区管理业务数据指标、与其他系统的交换标准。

数据系统的标准包括:

1. 逻辑数据模型:设计社区管理业务数据体系结构。

2. 社区管理业务数据指标:针对社区管理业务数据指标进行分类、编码和数据结构定义。

标准类 命名标准 编码标准 编号标准 数据指标标准 标准内容 定义信息类、业务类指标、数据表、数据字段的命名规则 定义编码字段的所有码值 定义标号字段的编号规则 定义包括基本数据表、基本数据字段的数据指标体系 第 81 页 共 102 页

数据分类标准

定义类、表的划分原则,如依据业务、主题、技术划分 3. 数据交换标准:设计上下级社区管理部门之间、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方法。包括:定义各系统之间所交换数据的数据指标及其性质、传输方式等。

3.2 设计原则 3.2.1 全市统一规范

对于全市社区管理方面有明确要求的业务,各区(县)和社区要按照全市制定的统一标准执行。

3.2.2 实用性

分类合理、结构清晰、源于业务、服务业务。

3.2.3 系统性

将选定的管理对象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组、排列,形成合理、科学的分类体系,从而使指标在整个系统中具有通用性和一贯性。

3.2.4 稳定性

将选定的管理对象中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3.2.5 易扩充性

预留一定的后备代码,以适应不断扩充、发展变化的业务需要和不同地区在本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扩充的需要。

对于市、区(县)、街道办和社区四级社区管理业务部门需要互连互通的信息,应统一纳入市级社区管理业务数据标准。

第 82 页 共 102 页

3.3 设计方法

3.3.1 业务规范设计方法——UML业务建模

由业务建模小组与最终用户一起,使用UML(统一建模语言)进行业务建模,通过对现有业务流程的分析,找出业务现状与系统建设目标间的差距,针对差距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调查市社区管理业务部门现有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现存问题和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设定和调整业务处理规范设计的目标(如提高业务审批效率,方便办理业务等);

其次,业务建模小组与各级业务人员一起,对现状与目标间的差距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最后,将业务流程优化思路具体化,形成新的业务流程。

第 83 页 共 102 页

项目经理业务流程分析员业务设计员配置管理工程师迭代开始分配任务查找业务主角和业务用例获取业务词汇获取业务规则建立业务用例模型业务用例活动图补充业务规约业务用例模型业务用例规约业务词汇业务规则业务对象模型详细说明业务用例查找业务角色和业务实体业务实体业务角色业务角色-详细详细说明业务角色评审不通过!业务实体-详细详细说明业务实体详细说明业务用例实现业务用例实现组织内部评审评审通过!进行配置管理活动迭代结束

3.3.1.1 业务建模的好处 业务模型是理解一个组织中业务过程的技术。在建立业务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对社区管理业务组织机构、业务岗位(角色)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社区管理业务流程、社区管理业务规则、每个流程如何工作、效率如何、是否有处理瓶颈等内容进行了解。 建立业务模型,能够帮助各方了解业务部门组织机构及其软件系统,帮助业务过程重建工程工作和进行培训。 第 84 页 共 102 页  了解组织机构

业务模型中的框图有助于了解社区管理业务机构与其它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社区管理业务机构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同样,社区管理业务机构中的各级机构、部门也可以通过业务模型了解本机构、本部门的任务。

 业务过程重建工程

业务模型过程的主要工具之一是活动框图。活动框图描述社区管理业务中的特定业务过程流程,包括这个过程中参与的人员、步骤以及参与这个过程的业务实体。

业务过程重建工程小组首先用活动图对目前的业务过程进行建模,然后,可以分析这些活动图,寻找工作流中的缺陷和其他问题。

 培训

当业务部门或开发小组有新的成员加入时,业务模型结果是强大的培训工具。活动图演示了这个过程中参与的人员、步骤和参与该过程的业务实体。这些简单的框图可以明确表示每个人在业务过程中的责任,保证每个人都对业务过程和其中的角色理解。

 软件系统所在的环境

通过业务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软件系统在社区管理业务机构中的地位。业务模型向开发小组提供了业务本身、其中的工作流和新系统如何使用工作流部分自动化的方法,使得开发人员在建立系统时,能够正确地认识软件目标及其在社区管理业务机构中的最佳用法。

3.3.1.2 UML业务建模

为了便于开发人员了解社区管理业务部门的组织机构、最终用户(社区管理业务人员)了解软件系统,同时能够在了解现有业务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业务过程重建,双方进行交流时,我们必须用一种双方均能理解的语言对社区管理业务进行详尽的描述。

UML(统一建模语言)是使用面向对象概念进行系统建模的一组表示法,可以将业务模型中的信息用标准化的图形元素直观地表示,从而使用户、开发人员、分析人员、测试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对模型中的重要信息一目了

第 85 页 共 102 页

然。

有两种类型的UML模型支持业务建模:用例模型、对象模型。

用例(UC)模型:主要是从接受服务者(如社区居民等)的角度表示业务,并概括了它如何向其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业务对象模型:描述如何由一组业务人员(如社区管理人员),使用一些业务实体和工作单元(如申请材料),完成某项业务的办理过程。在UML中,可以用活动图进行描述。

第 86 页 共 102 页

3.3.2 业务数据标准设计方法 3.3.2.1 设计思路

需求分析1 : 业务单据1 : 接口需求 : 业务对象模型 : 数据元素描述分类编码实体对象分析交换标准定义1 : 指标分类编码方法关系分析 : 指标分类与代码体系1 : 交换标准数据结构定义属性分析1 : 标准体系(国家,省,地方) : 概念模型 : 指标数据结构

3.3.2.1.1 社区管理业务数据指标设计思路

根据有关标准,针对社区管理实际需要,对社区管理业务数据指标进行分类、编码和数据结构定义。

第 87 页 共 102 页

3.3.2.1.1.1 需求分析

首先,根据业务需求调研过程中获取的业务单据、‘数据字典’进行数据元素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数据元素描述》; 3.3.2.1.1.2 分类编码

对数据元素进行分类、编码,从而形成《指标分类与代码体系》; 3.3.2.1.1.3 需求分析

定义数据结构:根据有关标准,完成指标数据结构的定义,形成《指标数据结构》。

3.3.2.1.2 逻辑数据模型设计思路

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找出社区管理业务中所涉及的业务实体对象及其关系。

3.3.2.1.2.1 需求分析

首先,根据业务需求调研过程中获取的业务需求,分析工作人员如何使用业务实体来完成每个业务,得到描述一组工作人员使用一些业务实体和工作单元来实现每个业务用例的《业务对象模型》。 3.3.2.1.2.2 实体对象分析

其次,对《业务对象模型》中的业务实体对象逐个进行分析,确定每个类在不同业务用例实现中所充当的所有角色,汇总得到每个类的职责。通过对各个类的职责进行分析,可以丢弃无用的对象,或精简合并部分实体对象。 3.3.2.1.2.3 对象关系分析

分析类之间的关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分类关系,即对象类之间的一般-特殊关系(继承关系)  组成关系,即整体-部分关系

 静态关系,即通过对象属性反映的联系  动态关系,即对象行为之间的依赖关系

第 88 页 共 102 页

3.3.2.1.2.4 属性分析

属性详细说明了类的特征,它通常由类的职责决定。业务实体类的属性通常可以直接由《业务对象模型》得出。 3.3.2.1.3 交换标准设计思路

根据省标准及现有软件技术基础,设计社区管理业务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交换数据的格式及交换的方法。 3.3.2.1.3.1 需求分析

首先,根据业务需求调研过程中获取的与社区管理软件有关的其他系统的接口业务需求(如社保系统、民政系统、公安系统)进行分析,形成《接口需求》:

 分析系统中引起接口数据交换的业务环节,并分析和每个业务环节相关的业务实体之间的数据交换

 分析各实体间数据交换的主要数据内容 3.3.2.1.3.2 交换标准定义

设计与社保系统,社区管理系统等其他业务系统等的接口标准。

3.3.2.2 实施思路

社区管理业务数据标准设计工作的实施步骤主要是:

首先,由开发商根据社区管理业务的实际需求,按照2.3.2.1节所述设计思路,制定社区管理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标准;

在通过项目组的内部审核后,报送用户方项目办审核; 审核通过后,由市社区管理组织机构下发给各下属有关部门。

3.4 社区管理业务处理规范描述 3.4.1 社区管理业务内容

社区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完善社区功能,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

第 89 页 共 102 页

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社区管理业务主要包括以下业务:社区基本信息、社区组织建设、计生和医疗卫生服务、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文体(化)活动、居民民主活动参与、信访接待、社区档案、流动人口、社区集体经济、社区服务志愿者、零就业家庭管理、居民医保登记管理、就业与失业、再就业优惠管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用工和合同管理、劳务输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补贴申请和社会救助、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便民服务等。

3.4.2 社区管理业务流程

社区管理业务分布

社区管理业务的分布从纵向来看跨市、区(县)、街道办和社区四级;从横向看业务处理涉及到劳动、社保、民政、公安等部门,与其他业务系统联系紧密。

 市级业务:

市级业务处理一般不直接面向具体对象。市级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对全市社区管理业务进行综合管理、指导和宏观决策。

市级的数据中心存储的主要是从各区(县)社区提取的全市业务的综合信息和宏观决策信息。

 社区级业务:

社区管理业务主要集中在社区部门。各社区负责具体经办业务,以及向上级报批待审业务。各区(县)和街道办为社区提供政策和业务指导。

3.4.3 业务关系

根据社区管理业务的纵向、横向业务分布来看,社区管理业务的关系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3.4.3.1 社区管理是市、区(县)、街道办和社区业务关系

第 90 页 共 102 页

 上级对下级

上级社区管理部门对下级社区管理部门经办的部分业务进行审核审批和做出政策指导。

 下级对上级

对于需要上级部门审核审批的业务,下级部门需要将相关资料提供给上级部门进行审核审批。下级部门为上级部门定期提供统计报表。

3.4.3.2 社区管理业务与劳动业务、民政业务,社保业务之间的关系

社区管理业务业务办理环节信息业务办理结果失业登记申请信息业务办理环节信息业务办理结果参保申请信息缴费工资申报劳动业务社会保险

 社区管理业务与民政业务

社区管理业务作为民政业务的业务受理和申请途径,例如在社区管理系统中,受理社区居民的低保待遇申请,将相关的受理信息传送到民政系统中,由区(县)的社会事务办进行业务审核(有逐级上报流程),由市级民政局进行审批后,将审批结论返回社区,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可以查询审批流程环节信息、审

第 91 页 共 102 页

批的结论和待遇信息

 社区管理业务与劳动业务

社区管理业务作为劳动业务的业务受理和申请途径,例如在社区管理系统中,受理社区居民的失业登记申请,将相关的受理信息传送到劳动系统中,由区(县)的社会事务办进行业务审核(有逐级上报流程),由市级劳动局进行审批后,将审批结论返回社区,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可以查询审批流程环节信息、审批的结论。

 社区管理业务与社保业务

社区管理业务作为社保业务的业务受理和申请途径,例如在社区管理系统中,受理社区居民的农村医疗保障对象的参保申请,申报年度缴费工资等,将相关的受理信息传送到社保系统中,由区(县)的社会事务办进行业务审核(有逐级上报流程),由市级社保局进行审批后,将审批结论返回社区,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可以查询审批流程环节信息、审批的结论和相关待遇信息。

3.5 社区管理业务数据标准描述 3.5.1 逻辑数据模型

社区管理业务数据由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统计数据构成。

3.5.1.1 各类数据描述

基础数据:是社区管理业务运行的基础性数据,主要包括各级社区管理管理部门信息、各种服务机构信息、政策参数信息和社区管理对象基本信息。基础信息来源于政策参数维护、各项社区管理登记、备案、审批业务。

业务数据:包括社区基本信息、社区组织建设信息,社区服务信息,社区计生和医疗卫生信息、社区治安信息、社区环境信息、社区文化信息、社区居民参与信息、社区档案管理信息、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信息、社区集体经济管理信息、社区创建活动信息,再就业服务信息等等。

统计数据:是管理性数据。主要指各种常规的社区管理统计报表信息。

第 92 页 共 102 页

3.5.1.2 数据特点

1、独立性:

社区管理业务相对独立,不同业务管理服务的对象也不同,各业务之间基本没有信息共享要求。

2、一次性处理:

社区管理业务处理基本上没有历史性、连续性信息。

3.5.2 社区管理业务数据指标 3.5.2.1 命名标准

指标的命名标准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的编码标准。

指标名称采用国际、国内已有的标准名称,或使用通用、明确的词语。以下两节将分别针对信息类、数据表、业务指标、数据字段的编码规则进行详细描述。 3.5.2.1.1 信息类/数据表的命名规则

按某种原则或使用目的将一组指标项组合在一起称为数据表(或信息类)。 3.5.2.1.1.1 分类编码方法

数据表的编码采用四层五位字符形式表示,反映所属业务类别和信息主体类型等特征。表示形式如下:

× × × ×× 第一层 业务领域 第二层 业务类别 型

第三层 信息主体类第四层 顺序号 第一层 指标的业务领域用一位字母表示,其中: G——综合 C——社区管理业务

第二层 指标所属的业务类别用一位字母表示,按A——Z顺序排列,其中:

第 93 页 共 102 页

A——综合 B——社区基本信息 C——社区组织建设信息 D——社区计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信息 E——社区治安信息 F——社区环境信息 K——社区流动人口信息 L——社区集体经济信息 M——社区服务志愿者信息 N——社区居民医保信息 O——社区就/失业与劳务相关信息 P——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信息 G——社区文体(化)信息 H——社区居民民主活动参与信息 I——社区信访接待信息 J——社区档案信息 Q——补贴申请和社会救助信息 R——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信息 S——社区便民服务信息 Z——其它

第三层 信息主体类型或政策参数用一位字母表示,其中:

A——政策参数 B——单位 C——个人 D——其他主体 E——辅助性指标

第四层 顺序号共两位数字,取值范围为01~99。顺序号可分段使用;顺序号。顺序号确需超过99时可在十位上按ASCII码的序列继续使用英文字母(从A1-Z9)。

3.5.2.2 编码标准

定义编码性指标的所有码值。编码性指标类型为字符型。

编码性指标的代码值优先采用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省标准》。对于没有上述标准的,可以按照下列原则之一确定具体编码:

 按照自然数顺序进行编码(即1,2,3,4……)  按照码值的具体含义进行分类编码,首位表示类别

第 94 页 共 102 页

3.5.2.3 编号标准

定义标号字段的编号规则。

标号性指标的编号规则优先采用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省标准》(如行政区划代码)。对于没有上述标准的,可以按照下列原则之一确定编号标准:

 按照自然数顺序进行编号(即1,2,3,4……)。建议针对信息系统内部处理使用的编号字段采用此规则。

 按照分层的原则进行编号。如烈士/伤残证号,可以采用2层分段编号方法,其中,第一部分(前6位)由行政区划代码组成,第二部分(后8位)为登记序号。

3.5.2.4 数据指标标准

数据指标标准包括指标名称、编码、类型、长度等。  指标的数据类型

 不同的数据类型决定了该数据的存储方式。数据类型规定的好坏影响到系统运行的性能。

 指标的长度

 即指标项所占磁盘空间的字节数。  指标的其他属性

如是否唯一、是否可以为空等。是否唯一的属性避免了数据的重复,而是否为空属性的规定避免了某些必须要求的数据忘了填写。 3.5.2.4.1 标准定义

指标名称采用2.5.2.1的命名规则。其中,编码性指标采用2.5.2.2的编码标准。

类型分为:数值型、字符型、日期型、布尔型、备注型和图形图象型,分别用“N”,“C”,“D”,“L”,“M”,“B”标识。

数值型指标的长度以’m,n’或’m’的形式定义,其中n表示小数位数,m减n为整数部分位数。日期型指标的格式为’YYYY-MM-DD’。字符型指标的长度为

第 95 页 共 102 页

字节数,1个汉字的长度为2个字节。其他类型指标的长度定义为整数。

数值型指标的计量单位一般采用标准单位,如元、个、人、次、百分比等,其他类型的指标无计量单位。

3.5.2.5 数据分类标准

依据社区管理业务管理的内容,我们可以将信息类(数据表)划分为档案类信息、控制类信息和日志类信息。 3.5.2.5.1 档案类信息

档案类信息主要用来描述基本情况以及属性。档案类数据表一般由一个主数据表和若干个子数据表构成。 3.5.2.5.2 控制类信息

控制类信息主要用来描述某些操作的依赖关系。如:工作流控制信息、文件传递控制信息等。 3.5.2.5.3 日志类信息

日志类信息记录操作日志,用来对操作员的操作进行审核、统计、管理。

3.5.3 社区管理业务统计数据标准

统计类指标是对业务类指标加工归纳后,形成的反映某一群体的度量或水平的衍生性指标。数据标准包括指标名称、编码、类型、长度、数值单位、计算公式和指标解释。

3.5.3.1 命名标准

指标的命名标准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的编码标准。

指标名称采用国际、国内已有的标准名称,或使用通用、明确的词语。指标解释包括指标的定义、范围和指标间的关系等说明。以下两节将分别针对信息类、数据表、业务指标、数据字段的编码规则进行详细描述。

第 96 页 共 102 页

3.5.3.1.1 统计信息类/数据表的命名规则

统计类数据表中存放的数据来源主要有2种:一是从业务类数据表中提炼出的反映群体特征的数据;二是由综合填报单位填写或经基层表汇总后的数据。

数据表的编码采用四层五位字符形式表示,反映采集周期和业务类别特征。表示形式如下:

C × × ×× 第一层 业务领域 第二层 采集周期 第三层 业务类别 第四层 顺序号

第一层 指标的业务领域用一位字母C表示社区管理业务 第二层 采集周期用一位字母表示,其中: A—年报 B—半年报 C—季报

D—月报

E—其他报表

第三层 指标所属的业务类别用一位字母表示,按A——Z顺序排列,其中:

A——综合 B——社区基本信息 C——社区组织建设信息 D——社区计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信息 E——社区治安信息 F——社区环境信息 K——社区流动人口信息 L——社区集体经济信息 M——社区服务志愿者信息 N——社区居民医保信息 O——社区就/失业与劳务相关信息 P——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信息 G——社区文体(化)信息 H——社区居民民主活动参与信息 I——社区信访接待信息 Q——补贴申请和社会救助信息 R——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信息 S——社区便民服务信息 第 97 页 共 102 页

J——社区档案信息 Z——其它

第四层 顺序号共两位数字,取值范围为01~99。顺序号可分段使用;顺序号。顺序号确需超过99时可在十位上按ASCII码的序列继续使用英文字母(从A1-Z9)。

3.5.3.1.2 统计类指标/数据字段的命名规则

数据表的编码采用四层六位字符形式表示,反映指标的采集级别和业务类别特征。表示形式如下:

C × × ××× 第一层 业务领域 第二层 采集级别 第三层 业务类别 第四层 顺序号 其中,业务领域、业务类别的分类、编码规则与信息类/数据表的命名规则中所述相同(参见上一节的具体描述)。

第二层 指标的采集级别用一位字母表示,其中:

A——市级 B——区(县)级 C——街道办级 D——社区级 第四层 顺序号共三位数字,取值范围为001~999。顺序号可分段使用;顺序号。顺序号确需超过999时可在百位上按ASCII码的序列继续使用英文字母(从A01-Z99)。

3.5.3.2 统计数据指标标准

统计数据指标标准包括指标名称、编码、类型、长度等。 3.5.3.2.1 标准定义

指标名称采用2.5.3.1的命名规则。其中,编码性指标采用2.5.2.2的编码标准。

指标类型主要为:数值型。指标的长度以’m,n’或’m’的形式定义,其中n表示小数位数,m减n为整数部分位数。

第 98 页 共 102 页

统计类指标的计量单位一般采用标准单位,如元、个、人、次、百分比等。 3.5.3.2.2 标准分类

根据社区管理业务的主要业务,可将社区管理统计指标分类如下: 序号 指标分类 1社区基本信息类 2社区服务信息类 说明 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情况统计、社区管理行政机关人员情况统计等 包括优抚安置对象情况统计、优抚安置待遇支付情况统计、优抚安置单位情况统计等 3区计生和医疗卫生包括社会救济情况统计、救济待遇支付情况统社信息类 计、救灾情况统计、捐赠情况统计等 4社区治安信息类 5社区环境信息类 6社区文化信息类 7社区居民参与信息类 8社区档案管理信息类 包括福利企业情况统计、收养性单位情况统计、募捐单位情况统计等 主要指民间社团情况统计 主要指社区服务单位情况统计 包括村委会、居委会情况统计、选举情况统计等 包括婚姻登记情况统计、收养登记情况统计、收容遣送安置单位情况统计、殡仪服务单位情况统计等 9区流动人口和出租包括老龄工作机构情况统计、社优待老人情况统计 屋信息类 1区集体经济管理信包括社区管理事业费预算执行情况统计、社社区管息类 理事业资金收支情况统计、社区管理事业费支出情况统计、社区管理部门其他资金收支情况统计等 1社区创建活动信息类 1 社区“村改居”工作信息类 1 „„ 第 99 页 共 102 页

3.5.3.3 统计分组标准

统计类数据表的一条记录对应一个分组,分组是指统计类指标的统计范围(如地区编码、总计等)。分组可以由业务类检索项和数据项以一定的规则组成。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 由一个业务类检索性指标的某一取值或某一区域的取值决定。如地区编码为成都市。

 由业务类数据性指标的某一或某几个取值范围决定。如低保救济金大于某一阀值。

 由以上2种分组的并集或交集决定

分组的内容和顺序由统计表的制定单位严格规定。

3.5.3.4 计算公式

统计类指标的计算公式有两类:一是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业务类指标进行计数、求和、平均等操作;二是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统计类指标进行数学运算。

3.5.4 数据交换标准

社区管理业务系统除了与劳动、社会保险,民政业务系统之间存在业务联系外,还与其他部门等存在业务关系。

要解决这些系统间的互连、互通、互操作问题,各系统在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遵守统一的标准,从而才能支持社区管理业务顺利开展、横向的信息交换和保护原有投资的要求。

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指社区管理业务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必须遵循统一的格式(包括交换信息的命名标准、编码标准、数据类型、长度等)和数据交换方式(包括联网同步/异步交换、脱网交换方式等)。

无论是联网实时数据交换,还是脱机处理,我们都建议:采用XML格式的数据进行数据交换。XML格式的数据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格式,在各种应用平台、各种编程语言中都有其解析器。各系统间的交换采用XML格式的数据,将会大大地降低系统各个部分的耦合程度,方便系统变更。保证了数据交换的双方不必关心对方系统内部情况,从而保证了独立系统间数据共享的可实现

第 100 页 共 102 页

性。

XML接口文件的标准定义包括接口数据文件命名规范和文件结构标准。 另外,对于离线数据交换,可采用EXCEL数据报盘的格式。

3.5.4.1 接口数据文件命名规范

接口数据文件名称采用四层十七位字符形式,层与层之间用下划线分隔。表示形式如下: 第一层 DF DF_ ×_ ×_ × 第二层 文件类别编码 第三层 日期 第四层 文件版本号

第一层 用D表示数据,用F表示文件。

第二层 文件类别编码,由五位组成。第1、2位表示接口文件发送方业务部门,第3、4位表示接口文件接收方业务部门,第5位表示文件类别编号(用数字表示,用于区分相同的两个业务部门之间在相同方向上传输的不同格式的数据交换文件)。其中,业务部门可以采用其汉语拼音缩写表示,如:MZ-社区管理部门 SB-社会保险部门 LD-劳动部门 安部门GS-工商部门

CZ-财政部门

DS-地税部门

GA-公

JJ-技监部门 JR-金融部门 WS-卫生部门。

第三层 接口文件生成日期,由6位组成。第1、2位表示年份,第3、4位表示月份,第5、6位表示日期。

第四层 表示文件版本号。

示例:DF_MZJR1_050403_1表示2005年4月3日社区管理送给金融部门第1版本1号数据文件。

3.5.4.2 接口数据文件格式规范

接口数据文件的内容包括以下2类:实际需要传送的业务应用数据和控制数据。其中,控制数据主要是用于应用系统之间互相通讯的一些必要信息,如发送源、接收目的地,指示接收方如何处理该数据报文。

第 101 页 共 102 页

文件结构 元素类型声明 元素属性声明 文档元素内容

文件内容 符合上述命名规范的文件名称 文件的生成时间 文件的实际大小(字节数) 说明数据元素的类型 说明数据元素的属性 符合格式声明的实际数据(包括控制数据+应用数据) 第 102 页 共 10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