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正是直接作用于最广大的普通群众,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说,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标签:群众文化;两个文明;发展方向
一、基层群众文化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石
基层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并且决定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面貌和走向,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
基层群众文化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走上前台,成为中国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趋于共识,重视指数明显上升。文化部曾提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基层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
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先进性,成为当代基层文化的闪亮的徽章。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思想上的一面旗帜;对国家来说,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权利和根本利益的组成部分。
二、基层群众文化在提高群众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的作用不可忽视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取决于民智的开发和人文的开发。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基层文化工作者当仁不让,也就不可能在这两个战略的实施中“缺席”,文化工作者也越发清楚的认识到,科教兴国,文化工作责无旁贷。特别是县、乡两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农村的文化大院,这些年来实际上是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课堂、对成人进行后续教育的大学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构建起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生活方式,使经济的发展植根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上,其中心环节是提高人的素质,离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不可思议的。
在我国十三亿多的人口,九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农村文化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工作。近几年,各级政府都程度不同的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单位坚持“二为”方针,每年都组织专业人员编排思想进步、宣传科学、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群众喜欢的文艺节目,下乡演出,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文化下乡一是送戏下乡,二是培养基层文化骨干,三是在基层吸收艺术上的营养。这些年坚持下来,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培养“乡下文化”,不只是“送文化”,而且要“种文化”,改变文化下乡单向传播的模式,努力形成乡下文化的再造机制。文化单位每年都走出去,下基层,深入到厂矿、村镇辅导,培训基层文艺骨干,指导演出技巧,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不仅拓宽了文化阵地,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使基层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培养了他们关于改革开放、搞活农村经济的意识。
三、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
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其需求面之广,量之大、质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勃兴的最重要的内驱力,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风云,基层文化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经历着选择、裂变、融通和创造。这是一片被文化激情燃烧的大地。当前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不断引发了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兴趣,从而造就了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的“召唤结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各种重要的社会生活形态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一切都对群众提出了以各种方式参与学习的要求,引发了他们不断接受再教育的潜在动机。物质生活的改善,不仅给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也激发起他们新的文化欲望。另外,工作节奏的加快需要文化娱乐调节身心,人际关系的松散需要共同的文化娱乐以满足群体需求。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可以令居民感到快乐,也能达到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让劳累的人轻松起来,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让奉献的人得到尊敬这样的目的。
四、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近几年来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与人民群眾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也不例外,基层文化建设更是当今文化事业链带中的薄弱环节。在部分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生活还很贫乏。
而且,文化的真空地带是没有的,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就会在这里徘徊。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十分脆弱,经不起不良文化的消解和颠覆;有的地方基层文化曾经崛起过、辉煌过,但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后续义撑,迅速衰落下去,成为当地群众记忆中的“流星”。文化式微,则经济不兴,扼住当地社会的发展命脉。法轮功曾在全国各地传播、漫延,给社会、给人民造成极大危害,许多无辜的生命成为法轮功的牺牲品。这一桩桩惨痛的教训都说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不去占领阵地,反动的、迷信的、腐朽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成绩显著,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是关键。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没把它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不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一是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软目标”或“缓事缓办”的任务,其他事情—忙,就把文化工作给冲了;二是表面上看中文化,但只是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和短期效应,虽然热闹几天,给老百姓恶补几天文化大餐,但这种“做秀”给基层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有些基层文化单位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工作举步维艰,时时陷入困境。一些地方的社会方面对基层文化的漠视也令人心忧。
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基层文化工作者困于“守摊子”;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工作难以立项,有的进入施工了又成为“胡子工程”;乡镇文化站基础薄弱,许多站是“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张桌子、—间房子”的“四—式空壳站”;文化专干待遇不落实,专职人员调换频繁,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得不到补充,青黄不接,出现严重断层;管理体制没理顺,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目前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活动阵地短缺,而且公共活动文化场所常被占用。文化活动缺乏经费保障,影响活动的展开。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档次低下,对群众吸引力不大。个别地方文化市场违规现象严重,特别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群众反应强烈,严重阻碍了两个文明建设。
直而这些尖锐而迫切的问题,我们要补偏救弊,起衰振弱,扛起时代文化中的这份沉重。更何况,我们正处于一个雄视阔步、昂扬进取的年代,有利于基层文化建设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风帆已经升起,基层文化工作完全能够完成它对时代、对人民的伟大承诺。
我们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下,努力繁荣文艺,在生活的深处含英咀华,在时代的高处迎接八面来风,下更大的力气作好社会文化工作,坚持面向大众,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我们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展、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团结一心,尽职尽责为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