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的特点

2020-11-02 来源:年旅网
一,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与直线模式的明显不同首先体现在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没有传播者、受传者定义,传播双方都在扮演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的角色。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作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借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A和B两人在听了教授的讲授之后,就开始进行交流了,运用自己之前所掌握得知识,分别向对方阐述自己的观点,由于观点分歧,他们便争论得面红耳赤了。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自身内部的一个传播过程,他们在自己共有的一个经验范围之内进行传播。两个人即是自己原有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别人传与知识的接受者,这样讯息就在他们之间流传,构成了一个循环过程。

而直线模式只强调信息传输的单一方向,缺乏反馈环节,显然是又缺陷的,因为信息的传播必然有反馈。

二,与直线模式不同的第二点是该模式的重点不是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每一方在不同的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这些角色。比如,班长在与老师的传播过程中是信息的接收者,而在与同学的传播过程中是信息的传播者。

三,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注重了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反馈,传播内容为传播双方所共享。这个模式本就是个高度循环的模式,每个传播单位都充当着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编码者与释码者本就区别不大,可以理解为接收信息后再进一步解释,为编码做准备。 一个人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者。所以一个人在接收外来信息的时候,他是一个受者,此时他是一个译码者的角色。所以当受者对接收的信号首先还原成符号,进而分析信息的意义。他要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加上自己的理解,这时他又是释码者的角色,他要为以后如何向外传递信息做准备。当他按照自己的经验解释信息之后,储存到信宿后,要向外传递信息时,他是一个传者,储存信息的信宿充当了传者的信源,他进行编码向外传递信息,是个编码者的角色。

四,但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也有缺陷。

1、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合。因为在实际传播中,传播各方的知识、政经文地位、信息来源广度、传播能力等方面不平等,不可能像模式中那样平等传播。这种模式是一种双向性的,但是对传播者,特别是受传者的要求较高。比如教师在传播知识,教师相对于学生,是传播中的主导者,在知识和传统地位、信息来源上自然比学生高很多,所以学生执行译码者、释码者的机会要小得多。若双方地位、知识相近,信息掌握广度。能力相似,则循环模式适用。

2、该模式体现了人际传播的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合大众传播的过程。它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在大众传播中,这样的循环模式与实际更不符,大众传媒享有信息收受者不能比的信息、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话语权优势。大众的反馈愿望不及媒体的传播需要,大众的反馈能力远低于媒体的传播能力,信息难以真正共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