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APCD于点P,如图,分别以AB,AP,AO所在直线为x,y,z轴建立坐标系
A(0,0,0),B(1,0,0),P(0,22222,0),D(,,0),O(0,0,2),M(0,0,1),N(1,,0)22244,
22222MN(1,,1),OP(0,,2),OD(,,2)44222(1)
OP0,nOD0 设平面OCD的法向量为n(x,y,z),则n2y2z022x2y2z02即 2 取z2,解得n(0,4,2)
22∵MNn(1,,1)(0,4,2)044
zOMAxBNCPDyMN‖平面OCD
22∵AB(1,0,0),MD(,,1)22(2)设AB与MD所成的角为,
ABMD1∴cos,∴3ABMD2 , AB与MD所成角的大小为3
(3)设点B到平面OCD的交流为d,则d为OB在向量n(0,4,2)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OBn22dn3 由 OB(1,0,2), 得.所以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为3 点评:线面平行的证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点到直线的距离,既可以用综合方法求解,也可以用向量方法求解,后者较简便,但新课标地区文科没学空间向量。 考点五: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内容解读】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能用判定定理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会用性质定理解决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问题。
通过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证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及观察、操作、实验、探索、合情推理的能力。
【命题规律】主要考查线线、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多以选择题和解答题形式出现,解答题中多以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为主,属中档题。
第 1 页 共 6 页
例10、(2008广东五校联考)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M为BB1的中点,求证: (1)D1O//平面A1BC1; (2)D1O⊥平面MAC.
11于O,O1 证明: (1)连结BD,B1D1分别交AC,AC11D1中,对角面BB1D1D为矩形 在正方体ABCDA1BCO,O1分别是BD,B1D1的中点BO//DO11
四边形BO1D1O为平行四边形BO1//D1O
D1O平面A1BC1,BO1平面A1BC1D1O//平面A1BC1
11D1的棱长为a, (2)连结MO,设正方体ABCDA1BC11D1中,对角面BB1D1D为矩形且BB1a,BD2a 在正方体ABCDA1BC O,M分别是BD,BB1的中点
BMBO2a2BM,BOODaODDD2 22 1
BOMD1D O RtMBORtODD1 OMODDODOD90BOMDOD90RtODD11111中, 在 ,即D11D1中 在正方体ABCDA1BC1AC DD1平面ABCD DD
又ACBD,DD1BDD AC平面BB1D1D
1O D1O平面BB1D1D ACD 又ACMOO D1O平面MAC
点评:证明线面垂直,关键是在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由线线
垂直推出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有时要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例11、(2008广东中山模拟)如图,四棱锥P—ABCD中, PA平面ABCD,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AB⊥AD,CD⊥AD,CD=2AB,E为PC中点. (I) 求证:平面PDC平面PAD; (II) 求证:BE//平面PAD.
D 第 2 页 共 6 页
P E C
B
A
证明:(1)由PA平面ABCD
CD面PADCD面PAD
CDAD(已知)PACDPAADA
平面PDC平面PAD;
(2)取PD中点为F,连结EF、AF,由E为PC中点,
得EF为△PDC的中位线,则EF//CD,CD=2EF. 又CD=2AB,则EF=AB.由AB//CD,则EF∥AB. 所以四边形ABEF为平行四边形,则EF//AF. 由AF面PAD,则EF//面PAD.
点评:证明面面垂直,先证明线面垂直,要证线面垂直,先证明线线垂直. 例12、(2008广东深圳模拟)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SA底面
ABCD,E是SC上一点.
(1)求证:平面EBD平面SAC;
(2)设SA4,AB2,求点A到平面SBD的距离; (1)证明:SA底面ABCD SABD
且BDAC BD平面SAC 平面EBD平面SAC (2)解:因为VA-SBDVS-ABD,且
SSBD122322,
BEADCS4 可求得点A到平面SBD的距离为3
点评:求点到面的距离,经常采用等体积法,利用同一个几何体,体积相等,体现了转化思想.
考点六:空间向量
【内容解读】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用空间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点、直线、平面,建立立体图形与空间向量的联系,从而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几何问题向量化);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和夹我有等问题(进行向量运算);
(3)把向量的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意义(回归几何问题).
【命题规律】空间向量的问题一般出现在立体几何的解答题中,难度为中等偏难. 例13、如图1,直三棱柱ABCA1B1C1中,CACB1,
第 3 页 共 6 页
BCA90°,棱AA12,M,N分别是A1B1,A1A的中点.
求BN的长;
求
cosBA1,CB1的值.
解:如图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1)依题意,
1,,0)N(1,0,1),得B(0,∴BN(10)2(01)2(10)23.
,0,,2)B(0,1,,0)C(0,0,,0)B1(0,1,2), (2)依题意,得A1(1·CB13,BA16,CB15∴BA1(1,1,,2)CB1(01,,2).∴BA1.
BA1·CB130∴cosBA1,CB110BA1CB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坐标运算的基本知识,考查了空间两向量
的夹角、长度的计算公式.解题的关键是恰当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和准确地表示点的坐标
例14、如图2,在四棱锥PABCD,底面ABCD为矩形,PD底面ABCD,E是AB上一点,PEEC.已知
PD2,CD2,AE12.求:
异面直线PD与EC的距离; 二面角EPCD的大小.
解:以D为坐标原点,DA,DC,DP所在直
x,,y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z
线分别为
并设
D,则
1,(,,C2,,02.
A(,,,a0,,,0,,,B),,,aD)(P02E03a∵PECE2∴PE·CE0∴DE·CE0,即DECE, (1),,解得.
又DEPD,故DE是异面直线PD与EC的公垂线.
第 4 页 共 6 页
而
DE1,即异面直线PD与EC的距离为1.
(2)作DGPC,并设G(0,y,z),
(,0,y,)z ∵DGP,C,(02,2)DGPC且·,,2).0,∴可取DG(01 则z2y,
31∵EF,m,n22F(0,m,n), 再作EFPC于F,并设,3122EFn2m2,,222. EF·PC0∴且,则,又取
DGPCEFPCDGEF 由,,可知与的夹角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大小,
D·GEF2∴cosDGEF2π,即所求二面角为4.
点评:向量法求二面角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因为它不但是传统方法的有力补充,而且还可以另辟溪径,解决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求二面角问题.向量法求二面角通常有以下三种转化方式:①先作、证二面角的平面角AOB,再求得二面角的大小为
OA·OBarccosOAOB;②先求二面角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n1,n2(注意法向量的方向要分布
arccosn1·n2n1n2在二面角的内外),再求得二面角的大小为或其补角;③先分别在二面角
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垂足不重合),又可转化为求两条异面直线的夹角. 例15、 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D是AC的中点,求证:AB1∥平面DBC1.
证明: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设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侧棱
3a3aaA(0,0,,0)Ba,,0,Ba,,b,C(0,a,b),D010,,221222长为b,则,
第 5 页 共 6 页
3aa3∴AB1a,,bBDa,0,0,DC0,,b12222,.
设平面DBC1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
3n·BDax0,x0,2aanzy.·DC1ybz0,2b,a). 2b2则所以 不妨令y2b,则n(0,·nabab0,得AB1n. 又AB1平面DBC1,∴AB1∥平面DBC1. 由于AB1点评:平面的法向量是空间向量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解决立体几何的许多问题中
都有很好的应用.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