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二次执教《周长的认识》
颜港小学 汪银海整理
时光飞逝,转眼间从事小学教育事业也有13年的历史了。回首一路走来的教育之路,厦门六中戴曙光老师的话再次映入眼帘:“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受益终生的教育秘方。”一句回忆语录惊醒梦中人,我立马反问自己:“我的教育秘方又是什么呢?”沉思片刻的自己,最终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简单高效”。在此,我特选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课题,结合本人二次执教的转变与提升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学习方式—从课内到课外
第一次执教这一课题是在2006年,当时我们学区被定为泉州市课改实验基地,县教育局决定在我们中心校举行片区教研活动(几所兄弟校共同研讨)。学校最终推荐由我来承担这一任务,而第一次执教这一课题就是在那时候展现的。
研讨准备阶段,真可谓是动员了各级领导:有县教育局初教股孙丽萍老师、县教研室钟少雄老师、我校各位领导等等,前后经过多次的试讲,多回合的切磋拍板之后,最后采纳通过课堂自学、师生讨论得出周长这一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们的周长)。殊不知就这一自学整整花了我课堂5分钟的时间,而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仍停留在一知半解学习水平,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个别学生对“自学”二字不知所以然。
而第二次执教是在2011年秋季,此次教学为了加倍利用课堂仅有的40分钟,我便把第一次的预习内容,化成作业提前两天布置。预习作业如下: 预习例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周长这一概念的? 用铅笔描画出课本中例一8个图形的周长。
预习过程中,你遇到哪些困惑?你还想了解周长哪方面的知识呢?
俗话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我通过把课堂自学的内容转化为课外预习的作业,不仅大大节省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给学生提供自学、自悟、探索的空间,并让学生逐步在预习这一条道路上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预习
方案,真正掌握一套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这不正体现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吗? 二、课堂之家—变多媒体为教室
第一次教学正逢我校多媒体教室创建之时,那时我县的教育也正盛行多媒体教学这一热潮(当然我也不例外),依然清晰记得那时的自己课件操作还较为陌生,为了制作那节课的课件,不知花费多少个日日夜夜,才呈现出预定的效果,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而第二次的执教相比之前,就少了许多外在包装,展现的则是朴实无华的常态课。许多的客观条件注定我的二次教学只能靠仅有的黑板、粉笔来完成,这促使我必须在新授课的前一天收集预习信息—确定教学方案。学生预
习信息收集如下:
第一个问题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基本套用课本的原话:“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是它的周长。”来进行回答,只有极为少数的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周长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预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未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二个问题学生对周长的描画:有的学生把树叶里面的叶茎、红旗里面的五角星、
钟表上的数字进行描画;有的学生则把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进行涂色;有的学生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竟然把第一行的4个图形与第二行的4个图形进行连线。只有较少数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标出8个图形的周长。
第三个问题学生的困惑有:“怎样测量树叶、时钟的周长……”还想知道:“长
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该如何计算……?”
通过以上的实施,不仅让我节省了制作课件的许多时间,而且让我提前获悉学生心中对周长的理解与困惑,这为本节课的课前教学设计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样一举两得的美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具准备—化繁琐为简单
第一次上这一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比划出书中8张图形的周长,我动员了学校备课组,帮全班58名学生分别制作8张图片,共制作58x8=464(张)。过后反思这一工程,总感觉太浪费人力资源了。
第二次执教之前,我再次审视这一课题,本能的需求就是如何上一节既节省人力资源,又高效的课堂呢?经过反复琢磨推敲,二次教学时,我取消了制作学具的环节,而是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形,提前布置学生用铅笔描画
出周长。探究新课的时候,再让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其余学生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解疑,而老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做适当的点拨,直至让学生明确周长二字的意义。
两次的执教对比总结,我最切身的体会便是一位精明的教师,追求的应该是既省时又省力的高效课堂,绝非是大动干戈、兴师动众的低效课堂。 四、练习设计—由虚华到扎实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看见了,就忘记了;听见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两次的练习设计促使自己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次执教习题如下:
以下是爷爷种植的一块菜地,请找出这块菜地的周长。
请用绳子量出你的肩宽、腰围、臀宽。
第二次执教习题如下:
图1与图2哪个图形周长大?
用铅笔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指出身体某些部位的周长,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测量。
以上两次练习的目标主要是为了避免学生把里面的线段当作周长计算的现象出现,其次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目标一致练习不同,最终导致第一次教学出现看似热闹、实则空洞的教学现象产生;第二次则以以做启思、扎实有效的事实呈现。对比之中,我感受到了第二种的扎实有效。
“教无定法”不无道理,而“教学有法”更是道理中的道理。我想不论哪种方法,“简单高效”的课堂应该是适合大众口味的一剂良药;而“教是为了不教”也应该是所有教育者的共同追求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