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C.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2.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
A.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C.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3.央视春晚曾出现过这样两副楹联:(1)荆花吐艳香江瑞,莲蕊临风镜海清。(2)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两副楹联中涉及的相关的地区依次应是( ) A、台湾、澳门、广东、广西 B、香港、澳门、广东、广西
C、台湾、澳门、广西、广东 D、香港、广西、台湾、广东
4.商业广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度很活跃,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日益萎缩,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采取限制措施 B.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C.国家经济体制影响 D.商品直销方式主导 5.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6.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1
它们都( )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7.对下表经济数据的分析解读,正确的是( )
A.农产品产量出现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B.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严重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 C.“左”倾错误导致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中共“八字方针”的出台立即收到了明显效果 8.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 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9.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
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0.《人民日报》曾报道:某地农庄主席因为农庄的土地由过去的1,518亩增加到29,000多亩,人口也由63户扩大到1,360户,“农庄的管理一天比一天复杂”而大伤脑筋。这反
2
映了
A.土地改革后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猛发展 C.“大跃进”时期农村滥垦滥伐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新问题 11.《光明日报》1958年7月14日到18日,刘少奇到山东寿张县视察,听说台前社亩产将达3万至5万斤的玉米,3万至5万斤的谷子,30万斤地瓜和宏伟社亩产15000斤籽棉的丰产后,赞扬他们说:“你们压倒了科学家,他们没敢想的,你们做到了,这是个革命。”这反映出( )
A.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共产风”刮向山东 C.浮夸风现象十分盛行 D.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12.下列词汇是某一年份报刊杂志出现频率最高的:专业户、放开、奖金、厂长负责制、乡镇企业、裁军。这最有可能是 A.1978年 B.1984年 C.1992年 D.1997年
13.下表是中共中央为1962年制定的粮棉产量指标。其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中 会议 1956年中共八大 11958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粮食产量指标 2500亿公斤 7500亿公斤 棉花产量指标 4800万担 15000万担 A.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 B.出现大跃进运动 C.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实施“一五”计划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 ①毗邻港澳台,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③水陆交通发达
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5.在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政府采取让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措施,1953年12月农业合作社还只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仅仅9个月时间,到1954年秋已发展到十万多个;到1955年6月经过初步整顿后,还有六十五万个。这一状况 A.表明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B.改变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体地位 C.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急于求成倾向 D.说明政府对社会主义改造缺乏整体认识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3
材料二 首《春天的故事》曾传唱大江南北:“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曲勾起人们对这位“老人”的深切怀念。 材料三
材料四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中共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转折”的基本含义指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老人”所画的“圈”指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世纪之交我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试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
4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录
第一章 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 第二章 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 第三章 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
第四章 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 第五章 企业集团发展途-----------------------------李源朝 第六章 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
第七章 --------------------------------------------------李克强 第八章 ---------------------------------------------------厉以宁 结束语:-----------------------------------------------------厉以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理由。(12分)(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5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毛泽东时期的三大改造时对农业的改造并不是农民完全自愿的,所以A项错误。邓小平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人民公社的否定,所以C项不正确。两次土地改革时土地所有权不是归农民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所以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还未实行市场经济,A项错误;且此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错误;此时间段中国尚未与世界接轨,D项错误。故答案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依据所学可知,紫金花为香港的区花,莲花为澳门的区花,故第(1)句代表是香港和澳门;“春天故事”指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广东等省开始,“漓江、三姐”当指广西。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4.C
【解析】
试题分析: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政府实行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后,单一的公有制在中国确立,所以商品贸易关系在不断的减少。1958年后,中国社会的公有化程度更高,社会生产都是由国家主导按计划进行生产,所以不存在商品贸易关系。文革期间工业生产被政治运动冲击,物质生产产量更是不断减小,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和中国改革开放后建立的市场经济的产物股份公司,所以由粮票到股份公司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故答案选D;A项只是对粮票信息的解读;B项也只能反映股份公司的信息;C项说法错误,中国目前仍旧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并未改变。故选D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对内改革 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次改革都体现了国家运用政权 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故选 D 项。A 项不符合三项改革,B 项不符合中国改革开放,C 项
6
不符合罗斯福新政。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表格可知,农产品产量出现峰值的时间是1958年,该时期中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化在1956年基本完成,从经济数据来看,1957年、1958年的农业产量在增加,“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B项错误;从表中的数据来看,1959年到1961年,农产品总量下降,与该时期推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相关,故C项正确;“八字方针”出台于1960年,1961年农业产量依然呈现下滑趋势,因此并非“立即”收到成效,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十年建设 8.B
【解析】
试题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以后出现的,与题中的“1983”年不相符,故A项错误;1984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项正确;题中谈到的是“国营企业”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关键是提高了企业的活力,增强其积极性,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革 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不难看出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并未逐步失去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的事情,图中表格数据主要体现了城乡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的比重明显的增加,意在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故选D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0.B 【解析】
试题分析:“农庄的土地由过去的1,518亩增加到29,000多亩”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农业合作社的道路,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农庄田亩增多,人口增多,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太快,故B项正确;“农村滥垦滥伐”,在材料中不体现,故C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农庄主席”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化三改造。 11.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时间“1958年”和“3万至5万斤的玉米,3万至5万斤的谷子,30万斤地瓜和宏伟社亩产15000斤籽棉”可知,当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农业方面出现了很多虚报产量的事,浮夸风现象盛行。本题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7
实践·大跃进运动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题目中“放开”、“奖金”、“厂长负责制”正是这一史实的体现,答案为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3.B 【解析】
试题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它涉及的内容是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不是粮食的产量高低问题,所以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于1956年就已经完成,它涉及的是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不涉及粮食的产量问题。“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并于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任务,所以1958年的数据变化与“一五”计划无关。材料中的粮食产量由2500亿公斤提高到7500亿公斤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是大跃进高指标的表现。故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一五”计划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福建所具有的各项开放优势的掌握,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③项并非把福建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主要原因;④不准确,同上海相比,显然福建在当时较为落后,因此排除④项。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1979年,开始了深圳、厦门等地作为了首批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1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953年12月农业合作社还只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仅仅9个月时间,到1954年秋已发展到十万多个;到1955年6月经过初步整顿后,还有六十五万个”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等一些问题。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改造 16.【答案】
(1)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搞阶级斗争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
(2)建立经济特区。(2分)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对外开放积累了丰厚的经验。(2分) (3)变化: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吸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解析】略
17.【答案】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结合目录,紧扣主题。答案示例:(12分)建议: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一目。或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一目。理由:经
8
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991年发展到关键时期,摆在中国改革者面前,要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继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必须思考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只有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找准方向。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即建议: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一目。或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一目。理由: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991年发展到关键时期,摆在中国改革者面前,要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继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必须思考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只有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找准方向。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