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试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
黄丽丽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上海
提
200001)
要:今古文经学的对立是学术体系的全方位对立,它们在学派宗旨、学术内容、治学方法、学术渊源和思想资料等
诸方面有很大的歧异。这两大学派斗争的性质是学术成分参杂着政治成分。在阶级社会中学术是脱离不了政治的,但学术有其独立的价值所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种学术或学派衰朽了,自有另一种学术或学派兴起以矫正其弊病或取而代之。今古文经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斗争和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斗争;性质中图分类号:
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7)02-0094-08
此种文化学术演进之迹,是永远值得大家思考的。#+孙筱也说:∀西汉末年,刘歆所开启的古文经学思潮,与历史上许多复古思潮一样,是学术发展过程中自身内纯化的表现,是思想文化上的返朴归真。尽管从表面上看,此事围绕着争立学官展种意见认为今古文经学是由于经书文字版本的不同,从而产生异说而形成的。如金德建对传世本经书的文字进行了深入的比勘研究后说:∀所谓汉代学术史上的今古问题,就不外乎文字版本上不同,接着再发生学派经说上不同。#−持相近意见的高明,对近年出土的汉代简帛经书与传世本经书做了细致的比较
研究后,发现汉代仪礼 的今文本、古文本和简本彼此异字甚多,这些异字大致有四种情况,即假借字、异体字、误字和误句等,其中同音假借字最多。他说:∀根据郑玄仪礼注 完全可以把东汉时期的仪礼 古文本与今文本全部复原出来。通过相互比较,不难看出今古文本的经文差异,主要是某些用字不同,经义的区别却微乎其微。#他指出:∀到后来经文中的异字却成为经分今古两派的根源%%各家所取不同经文解说经义,故而出现分歧%%在国家所设立的学官和博士的利诱下,形成派系所争,势所必然。我们认为这就是两汉时期经今古文之争的起源和实质。#.第六种意见则认为今古文经经说之歧异尚不足以构成两大学派。如李学勤说:∀仔细研究许慎五经异义 ,结果与廖平今古学考 的学说是不一致的,这促使我们感到,有必要重新考虑汉代经学今文为一大派,古文为另一大
派的观点。#/高明赞同他的观点。
一、目前学术界的六种意见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个极予人启迪的经典个案。前贤时哲对此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讨,建树甚多。但在这两大学派的斗争究目前主要有六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是学术观点之争。如清季廖平认为今古两派学术观点截然不同,各自为家,今文学派宗奉孔子,以王制 为本,谓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政治家;古文学派宗奉周公,以周礼 为本,谓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史学家,故两派壁垒森严,势如水火、阴阳!。第二种意见认为
是政治斗争和政治利益之争。如蒋逸雪说:∀汉代今、古之争,自来视为学术论难,今观武帝之于河间献王,光武之于桓谭、尹敏,以及经师之作伪篡易,是属于学术问题者少,而属于政治问题者多也。#∃范文澜也指出:∀今文经学反映着统治阶级当权部分的政治利益;和它相对立的古文经学,反映着不当权部分的政治要求,就是要求古文经学也作为入仕的一条道路%%争斗的结果,由于得势部分的腐朽无能崩溃下去了,原来不得势的部分一方面与某些崩溃中的得势部分相混合,一方面取得了胜利成为得势者。#&孙筱则认为今文学派是维新派,其观点是王权专制政治的反映;古文学派是守旧派,其观点是宗法政治的反映,代表了两汉时诸侯王国和豪门世族的要求;今古文之
∋争是汉代各种政治斗争的表现。此外,许多学者都认为今古文
竟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上,则见仁见智,观点至今仍有分歧。开,但其潜在的原因之一,则是学术发展规律的作用。#,第五
经学之争就是利禄之争。第三种意见认为今古文经学之争仅是古文经学应否立学官之争。如金春峰说:∀汉代只有一个统一的经学,它是由今文经学所代表的,汉代所有的经学家都具有这统一学风的共同特点。#古文经学者∀与今文经学者的不同,仅在于他们有今文学者的立场与特点,又兼通古文经#,∀他们所致力的不是排除今文经,而是把古文经变成今文经,以立于学官#。∀今古文的几次斗争,主要是围绕应否立学官这一点,并非基于学术上的分歧与对立#(。第四种意见认为今古文之争是学术的演进,是学术发展规律的作用。如徐复观说:∀五经博士建立以后,盛于宣、元时代,但也因此日趋固陋偏狭,仍赖社会的学术势力加以夹持补救,最后逼出东汉的古学。古
以上列举的前贤时哲的研究成果都对这个课题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后学者的任务就是检讨其中何种观点更接近事实,或者何种观点是今古文之争性质的主要成分,何种观点是较为次要的成分。我们认为今古文经学之争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其性质很复杂,既有学术的成分,也有政治的成分,二者缠绕在一起,难解难分。在确定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前,有必要先探讨这两大学派崛起的历史背景,探讨这两大学派是否存在差异,即它们在学派宗旨、学术内容、治学方法、学术渊源和思想资料等诸方面有无歧异之处。弄明白了这些问题,这两大
学的性格,不是)古文之学∗的简称,而是反博士垄断的旗印。学派之争的性质也许就能搞清楚了。下面申述一下浅见,以就
文学正方家。
二、今古文经是版本之别,其异文尚不足引发学派之争今文经和古文经顾名思义,应是分别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众所周知,∀古文#、∀今文#各有三个义项。王国维在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 中指出,汉代人把战国时代东方六国
使用的文字统称为∀古文#。汉代又称当时通行的隶书为∀今
95
&
有古文本矣。#费氏易 也是类似情况。有的经书如谷梁
传 ,成书比公羊传 还晚,也是直接用隶书著于竹帛的,但谷梁学长期未能立于学官,所以在东汉一度成为古文学派的同盟逵们所提出的)古学∗%%不是以今古文划分的,不仅其中有古
∋文,也有今文。#
(即汉隶)和用战国古文字书写的五经文本。但事实并非如此。军。因此徐复观说:∀%%东汉初年桓谭、杜林、卫宏、郑兴、贾
因此,准确地说,古文经就是古文学派所用的五经文本,今文经就是被列为学官的今文学派所用的五经文本。而同一种经书的今文本与古文本的不同之处,往往只是用字的不同、篇幅的多寡或残全而已。最典型的例子莫如春秋 经,公 谷 左 三种春秋 经的内容几乎是相同的。公 谷 二经仅在襄公二十一年多了一条∀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而左氏经 未载;公 谷 二经至哀公十四年的∀西狩获麟#为止,左氏经 则至哀公十六年的∀夏四月己丑,孔丘卒#结束。文字方面,金德建曾摘出通行本三经的28条异文,其中左氏经 条,同于古文者仅9条;谷梁经 同于古文者13条,同于今文
)(者15条。高明也摘出其中的21条异文为例列表,左氏经
文#。这是∀古文#、∀今文#的第一个义项。王国维又在0史记1所谓古文说 一文中指出,史记 中的∀古文#一词均指∀先
!
秦写本旧书#。∀今文#也指汉代用隶书抄写的经书。这是
∀古文#、∀今文#的第二个义项。王国维又在0汉书1所谓古文说 中指出,前汉之末至后汉之初,∀所谓古文者专指孔子壁中书#,汉书2艺文志 ∀于诸经外书皆不著)古∗)今∗字,盖诸经之冠以)古∗字者,所以别其家数,非徒以文字也%%于是
∀)古文∗二字遂由书体之名而变为学派之名#。分别代指古文
经学派和今文经学派,这是∀古文#、∀今文#的第三个义项。有24条同于古文,仅4条同于今文;公羊经 同于今文者19∀今文#、∀古文#的涵义既不单纯,故∀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内涵也是比较复杂的。
今文经是在西汉初期,经师们为了传习的方便,把残存的今文经中的重要分子公羊传 因是景帝时才成书,直接用隶书著于竹帛的,武帝时立于学官,故是典型的今文经。沈文倬说:
#博士以前。#这是符合史实的。今文经专指汉代五经博士讲
与公羊经 相同的异文有4条,左氏经 与谷梁经 相同的而得出结论说:∀三者异文相互参杂,没有严格界限#,∀这些异
(
文除个别字形相近的误字外,绝大多数属于同音假借字#。
用战国古文字抄写的先秦旧经书转写成隶书的本子而形成的。异文有11条,公羊经 与谷梁经 相同的异文有6条。他从
∀今文经形成时期大致在惠帝解除挟书律以后,武帝立五经 其中有个别的异字也许能够引发经说的不同,但大多数异字的
性质则如徐复观所指出的,∀有如后世版本的不同,在学术上仅
(是校勘、训诂上的问题,不足以构成学术上的重大争论#。那
授用的经书文本,即今文学派用的五经文本。
古文经指汉代仅在民间流传、未能列入学官的先秦旧经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先秦旧书不管是在民间流传不绝的或后来陆续发现的,其后往往有摹写本和隶定本两种本子。如汉书2景十三王2河间献王传 载刘德从民得∀古文先秦旧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刘德回赠献书人的就是原书的摹写本。王国维有汉时古文诸经有转写本
∃
说 一文,对古文经有摹写本做了翔实的考证。又汉书2刘
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构成了左传 与公 谷 二传的天悬地别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今古文两大学派的几次论争呢?
三、今古文经学的对立是学术体系的对立
上文已引述,李学勤研究了许慎的五经异义 以后,表示对汉代经学能否划分为今古两大学派还须考虑。五经异义 是评述礼制之书。仅凭礼制方面的经说歧异确实是不足以划分两大学派的,何况许慎在此书中虽多从古文说,有时亦取今文说,或兼存两说而不置可否。但是今古文两大学派之所以成立,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在这方面的歧异,而是它们整个学术体系的全方位的对立。尽管由于受到相同的社会思潮的制约,它们也互相影响,难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它们在学派宗旨、学术内容、治学方法、学术渊源和思想资料等诸方面确实是大不相同的。
(一)今古文经学的学派宗旨不同
今文经学的宗旨是通经致用。通经致用本是儒家学派的一贯宗旨。孔子说:∀诵诗 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2子路 )修身、治国、平天政的需要,与时制宜,以时政的需要为鹄的来建设自己的学说。董仲舒发展公羊传 的∀大一统#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公羊传 的∀大一统#说是战国末期华夏先民厌恶战争、对太平安定生活向往的反映。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但分封制的残渣余孽还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暴秦一亡,六国旧贵族就纷纷复辟。刘邦为了夺取天下,不得不封一些功臣为王为侯,但甫得江山他就一一剿灭了异姓王。因为当时行政能力和交通条件的局限,他又分封子弟为王,作为中央政权的藩屏,种下了日后
歆传 载:∀初,左氏传 多古言古字,学者传训诂而已。#汉书 只云左氏传 ∀多古言古字#,未云它用古文字书写,可见西汉一代民间流传的左氏传 已有用汉隶抄写的本子。故徐复观说:∀按移书 ,汉初所传的春秋左氏传 并非出于孔壁,特在秘府中又发现了古文本。又由)传问民间∗数语及)内外相应∗之语考之,则春秋左氏传 早已流布民间%%由汉初至歆移书 时已有约二百年之久,其必为今文无疑%%特因刘歆们校书而在秘府中发现了古文春秋左氏传 ,有如后人对某书发现了古写本或宋版一样,更增加了此书的声价。#这是灼见。但这种隶定本往往还保留一些古言(先秦习用而汉代已不所以古文学派所用的经书文本未必全是用古文字抄写的。此外,某些经学流派所用的经书文本虽早已转用隶书抄写,只因该经学流派未能列入学官,故被人们附在被今文学派所排斥的古文学派中。如毛诗 ,王国维指出:∀汉书2艺文志 毛诗 二十九卷不言其为古文,河间献王传 列举其所得古文旧书,亦无毛诗 。至后汉始以毛诗 与古文尚书 春秋左氏传 并称。其所以并称者,当以三者同为未列学官之学,非以其同为古文也%%其实,毛诗 当小毛公、贯长卿之时已不复%
用的语词)和古字(其中有的字的字形或已经改成隶书了)。下是古代许多儒者的崇高理想。而今文学家更是密切关注时
96
吴、楚七国叛乱的祸根。至武帝即位时国力已强,鉴于七诸侯国叛乱的教训,汉王朝最高统治者深切地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是董仲舒抓住时机献出了他的∀大一统#论,为巩固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除了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外,今文学者还利用他们的经学上谏和∀缘饰吏事#、以经义入律决狱。如汉书2儒林传 载,鲁诗 学者王式为昌邑王师,昭帝死后昌邑王嗣位,因淫乱被废。其群臣皆下狱论死罪,治狱者责备王式说:∀师何以无谏书?#王式回答道:∀臣以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无谏书。#于是免了死罪。这是以经学上谏的著名例子。以经义断狱的权威是董仲舒。后汉书2应劭传 载:∀故胶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 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酷吏张汤本人决大狱,也是∀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 、春秋 补廷尉史,亭疑法#(史记2酷吏列传 )。
与今文经学不同,古文经学的宗旨主要是∀追求对经书的正确理解,多从切实弄懂文字训诂、名物典制入手,力图达到对
!(思想内容的正确把握#。他们的理论根据是:∀盖圣人不空
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始#;∀五际#是四始之外加上戌。诗纬2汎历枢 曰:∀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所谓∀六情#即北方之情、东方之情、南方之情、西方之情、上方之情和下方之情,它们分别与十二律相应。如始传齐诗 翼氏学的翼奉是这样解释∀吉日庚午#这句诗的:∀南方之情,恶也;恶行廉贞,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宽大,巳酉主之。二阳并行,是以王者吉午酉也。诗 曰:)吉日庚午。∗#(汉书2翼奉传 )韩诗外传 也有类似内容,后汉书2郎顗传 李贤注引韩诗外传 曰:∀五际,卯、酉、午、戌、亥也,阴阳终始际会之岁,于此则有变改之政。#不过韩诗 更显著的特色是∀引诗 证事#,∀注重微言大义的寓意解读#,但
%(
∀并不刻意去恢复历史的真实#。鲁诗 相对而言,较齐、韩
两家诗 谨慎一些,∀疑者则阙弗传#(史记2儒林列传 语)。四家诗 的差别如是。
因为廖平认为今文经学以春秋公羊传 为主,我们再举一下春秋学的例子。春秋 开首第一句云:∀(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左传 曰:∀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左氏 不过是补充说明春秋 的记载,叙述鲁隐公即位时的低调。公羊传 则逐字解释大做文章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公羊 之意是云∀春秋经 首书)元年,春王正月∗,不止是表示)元年∗为纪年之始,以及采用周历作为确定春季和正月的依据,而是有更加深刻、更加重要的政治含义,这就是:以遵用周的历法表示尊奉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的崇高地位;并且采用置于春秋经 开篇首句这样突出的书法,更显示出它含有极其重要深刻的)大义∗,有力地表明推崇一统于周天子。所以称为
&()大一统∗#。公羊传 作者还把他们开宗明义标举的这条大
作,皆有依据。今五经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陈其泰指出:自周礼 、汉律,皆当学六书,贯通其意#(说文解字 附许冲进书表 )。他们批判今文经师认为隶书是造字时代就有的,文字是永恒不变的谬论;驳斥俗儒鄙夫乱解文字的∀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曲中也#之类的胡诌(说文解字2叙目 )。他们认为治经要从其根本,即从文字训诂抓起。一部说文解字 就是古文经学的不朽成果,也是治古文经学的坚实基础。
毛诗 之所以被目为古文经学,除了它未立学官,也是因为它主要体现了古文经学的学术宗旨和学风。据向熹统计,毛诗诂训传 共做注释4800余条,其中解释词义的3900余条,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另有860多条是解释句意、章旨和诗的表现手法的。今文经学的三家诗 则主要侈谈诗的旨意,∀或取春秋 ,采杂说,咸非其本义#(汉书2艺文志 )。毛诗 ∀虽免不了牵强附会之处,但避免了三家诗 中存在的某些神秘观点,不轻谈天命鬼神#,尤其是∀它继承和总结了先秦训诂的成果,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释义方法#,准确地解释了不少词的本义和古义,∀为我国训诂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
#(
础#。治文字训诂为今文经师所不屑,这也是他们鄙视古文
∀(
义贯穿于全书。如在僖二十八年的传中,他们两次表示不赞许晋文公把天子召请出京。后来董仲舒不仅进一步推阐了∀大一统#思想,还提出了∀重元#之说。他在其著名的天人三策 中说:∀臣谨案春秋 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臣谨案春秋 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 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可见他如此解释∀元年春王正月#这句话,为的是从哲学理论的层面来论证王权的神圣性和正确性,强调王者是承天意以行政事的,封建国家的政治行动都是由上
∋(
天安排的,从而从根本上确定了封建政治的伦理和秩序。
经学的原因之一,但古文学家坚持不懈,杜林对卫宏等人说:∀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所学。#(后汉书2杜林传 )
∃(
所以孙钦善老师认为古文经学是∀比较质实可靠的#。
公羊学还有所谓的∀重权#说。春秋2桓公十一年 载:∀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秋七月,葬郑庄公。九月,宋人执祭仲。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左传 和史记2郑世家 均记郑庄公立忽为太子,郑庄的另一子突(郑厉公)是宋女所生,宋人∀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后来因祭仲专政,厉公想杀他。祭仲闻讯后先下手,厉公出奔,祭仲迎忽回来为国君。左传 与史记 于平实的叙事中均对祭仲含有贬意。谷梁传 祭仲也。死君难,臣道也。今立恶而黜正,恶祭仲也。#也认为
这两种不同的学派宗旨决定了古文经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而今文经学则具有较强的政治性。
(二)今古文经学的学术内容不同
为了说明今古文经学内容的差异,我们可先对比一下毛诗 和齐诗 。上文我们曾谈到毛诗 的特点,这里我们说一说齐诗 。齐诗 的最大特点是杂糅阴阳五行谶纬,讲什么∀四始#、∀五际#、∀六情#,即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与诗酉、午、亥是要有变革的,而卯、酉、午、亥的开始,即所谓∀四
经 的篇章牵合比附,并发展为诗纬 。据纬候,历法逢到卯、亦云:∀曰)突∗,贱之也。曰)归∗,易辞也。祭仲易其事,权在
文学
春秋 是贬祭仲的。公羊传 却对祭仲大加赞扬,曰:∀祭仲其为知权奈何?古者郑国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而野留。庄公死,已葬,祭仲将往省于留,途出于宋。宋人执之,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少辽缓之,则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是不可得则病,然后有郑国。#并对∀权#下了定义:∀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何休注曰:∀权者,称也,所以别轻重。喻祭仲知国重君轻,君子以存国除逐君之罪,虽不能防其难,罪不足而功有余,故得为贤也。#∀是时宋强而郑弱,祭仲探宋庄公本弑君而立,非能为突,将为赂动;守死不听,令自入,见国无拒难者,必乘便将灭郑,故深虑其大者也。#公羊传 的有关记载明显与左传 史记 不合,也许是另有传闻吧。但公羊家从各种不同版本的传闻中,思想。后来董仲舒从理论的高度归纳∀重权#说曰:∀春秋 之(春秋繁露2竹林 )
上述例子足以说明左传 和公羊传 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左传 是著史,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我们民族的集体生命#,从而再现了∀我们整体文化中的一段生动而具
)∗体的形相#。而公羊传 阐发的政治思想和历史哲学则远远
97
籍是记叙史事或阐发学说而述及物制的,都采用个别特殊的事
#∗
述目的不同,其不能完全吻合,乃属情理中事。#如授田制度,
者何?郑相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物;而周礼 是专记制度之书,多取通常一般的情状,二者的撰
周礼 谓三等,王制 春秋繁露2爵国 等曰是五等。孙诒让以管子2乘马数 和吕氏春秋2上农 同谓三等为依据,认为三等是当时定制,但这是∀较略之制#,∀授田以人数为等衰#,可依不同情况作损益,故王制 等书的异说也不是无稽
∃∗之谈。
后汉书2贾逵传 载贾逵曾数次对汉章帝∀言古文尚书 与经传尔雅 训诂相应#。其实古文经书与尔雅 训诂相应的并非只有古文尚书 一种。据向熹统计,毛诗 释义与尔雅 相同的有480余条,大同小异的有200余条,但也有不少释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过去许多学者认为毛传 本于尔雅 ,看来这未必可靠。向熹说:∀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两书释义都是根据先秦旧文,有的所据旧文相同,两书的释义自然也就相同;有的所据旧文不同,或释义时着眼的角度不同,两书
古文学家当然也不可能不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制约。如他所载史事灾祸的由来(汉书2五行志 ),但他们远没有董仲舒走得远。王莽时谶书符言满天下,刘歆则是闭口不谈的。东汉桓谭在光武帝前极言∀谶之非经#,郑兴自称∀臣不为谶#,尹敏说谶书∀非圣人所作#。也有古文家如贾逵说什么∀五经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 独有明文#,但主要是为了让最高统治者对左传 感兴趣,以抬高左传 的地位(均见后汉书 本传)。郑玄注群经也引一点谶纬,但尚不失古文经学的质实。总之,古文经学是三代王官之学的嫡传而又发扬光大之。
今文经学的直接学术渊源是先秦的儒学。儒家等先秦诸子均是在吸收了王官之学的养分的基础上,应时势之需各作损
&∗
益而诞生的。而今文经学则是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
特意选取这种传闻,其目的就是为了借以阐发该学派的∀重权#的释义也就不同。#
道,固有常有变,变用于变,常用于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们也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刘歆曾以五行传 推论春秋
超过了它的历史意识。前贤早已指出,今文学家视春秋 为一部政治书,而古文学家视春秋 为历史书。在今古文学派的几次辩论中,春秋 学都是争论的焦点所在。由此可见,今古文经学的内容确实是大不相同的。
(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渊源、思想资料有所不同
今古文经学的内容之所以不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的学术渊源、思想资料有所不同。左传 实际上应属于史学,但传统一般把它归入经学。唐代啖助早已指出,左氏是得了周、晋、齐、宋、楚、郑等∀数国之史以授门人,义则口传,未形竹帛。后代学者乃演而通之,总而合之,编次年月,以为传记,梦书及杂占书、纵横家、小说、讽谏等,杂在其中%%博采诸家,叙事尤备,能令百代之下颇见本末#。徐复观则用现代的语
∗言说,左传 ∀是集古代千百年各国史学之大成#。
∗
的新儒学,其思想资料直接汲自先秦儒学。上文所举的王制 授田五等说即来源于孟子2万章下 篇。又如春秋2桓公三年 载:∀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公羊传 曰:∀胥命者何?结言而退。#按,荀子2大略 云:∀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故春秋 善胥命,而诗 非屡盟,其心一也。#显然此说是源自荀子 的。又春秋2文公十二年 载:∀秦伯使遂来聘。#公羊传 曰:∀遂者何?秦大夫也。秦无大夫,此何以书?贤缪公也。何贤乎缪公?以为能变也。#接着引述了秦誓 中的几句话,然后说秦穆公悔过向善是难能可贵的。按,荀子2大略 云:∀易 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 贤穆公,以为能变也。#杨倞注:∀谓(穆公)前不用蹇叔、百里之言,败于崤函,而自变悔作秦誓 ,询兹黄发是也。#可见公羊 此说亦来自荀子 。
至董仲舒更把儒家各派在孔子的名义下,在公羊学的名义下统一了起来,又融摄了诸子之精华,把公羊学打造成了一个
∋∗
最切合西汉封建政权需要的经学外衣包裹着的理论体系。有)+学者指出:∀孟子论仲尼,是董学)素王∗说的由来。#又孟子说
又广采当时文集故,兼与子产、晏子及诸国卿佐家传,并卜书、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
周礼 也是重要的古文经。据张亚初、刘雨研究,∀周礼在主要内容上,与西周铭文所反映的西周官制,颇多一致或相近的地方#,故∀周礼 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十分熟悉西周典章
!∗
制度的宿儒#。沈长云、李晶则认为∀春秋时期的官制无论在
整体格局上,还是在各职官的官称和具体执掌上,都较西周时期更接近周礼 。周礼 的作者应是一位更熟悉春秋官制的政治设计家,他在很大程度上将其所熟悉的这套职官系统纳入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蓝图中,由此判断周礼 的成书年代不会早
∀∗于春秋末叶,或当在战国前期#。周礼 与王制 春秋繁
露 白虎通义 等今文文献在授田制度、巡守制度等问题上的不同说法已聚讼千年,对此沈文倬的见解很通达,他说:∀古代的名物制度,往往因地域的南北、时代的先后而产生很多不同现象。群书记载,多出于后人追述,传闻又未免有异。子史古
性善,荀子说性恶,董氏则说人有性与情(情欲),性有为善的端绪,但必待教诲而后成为善,把儒家内部的孟、荀两派统一了起
98
+来。董氏又把易经 的阴阳学和战国以来盛行的阴阳五行
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
足供小学之资,故小学家多出其中#。即使是由刘歆开始的
学融合引申成为其公羊学的哲学根据。他把阴阳和五行作为自己学说的重要概念,讲∀阳尊阴卑#、∀阴从阳#(春秋繁露2阳尊阴卑 ),给君权专制、封建等级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作出了一个∀合乎天理#的解释。他又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讲灾异,说∀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企图以灾异来抑制皇权(春秋繁露2五行相胜 、五行变救 )。他说阳是天之德,阴是天之刑,天重德不重刑,把儒家的仁义与黄老刑名之学统一了起来。他又把墨家的∀天志#、∀天意#概念运用到自己的∀天人感应#说中去(春秋繁露2天辨在人 郊义 郊祭 王道通三 人副天数 等)。他还吸收了原始迷信中的某些成分,如他相信求雨开北门闭南门、止雨闭北门开南门之类的巫师方士法术。有一次他推论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差点获死罪(汉书2董仲舒传 )。
而当最高统治者如光武帝等崇信谶纬并迫使儒臣以谶纬如后汉书2樊儵传 载樊儵曾于明帝永平元年∀以谶记正五经异说#。而何休在其春秋公羊传解诂 的最后竟引用了荒诞无稽的纬书春秋说 :∀得麟之后,天下血书鲁端门,曰:)趋作法,孔圣没。周姬亡,彗东出。秦政起,胡破术。书记散,孔不绝。∗子夏明日往视之,血书飞为赤乌,化为帛书,署曰演孔图 ,中有作图制法之状。孔子仰推天命,俯察时变,却观未来,豫解无穷。知汉当继大乱之后,故作拨乱之法以授之。#今文学家如此引谶纬入经学,使今文经学走向了庸俗化和神学化。
孔孟儒学在先秦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2孟子荀卿列传 语)的,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却成了汉代的显学、官学,这就是因为后者根据时势需要,吸收融化了各思想文化学派和民间文化(包括原始迷信和原始科学)的营养。金德建说:∀今古的经说何以不同?这是因为今古二家学派的人所处时代不同。各个时代的思想有变迁,才产生两种不同的经因此今古文学派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即使秦始皇不下令焚书,经学也会产生两个不同的学派的,即积极为时政服务的和比较谨守纯学术的两个学派,只是不一定被后人命名为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罢了。
(四)今古文经学的治学方法不同
今古文经学既然都是经学,因而都具有解释学的性质。但它们的解释方法是大不相同的。从上文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今文经学的代表公羊学专讲∀微言大义#,对春秋 和后汉书2儒林传下 载李育∀尝读左氏传 ,虽乐文采,然谓不得圣人深意#。虽然他们自诩探得∀圣人深意#,其实他们是借解释∀圣人深意#的名义来阐述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公羊他们这种大胆的阐释正如陈其泰所指出的,优点是能∀发挥理论的创造性#,缺点是∀容易造成穿凿武断,随意比附,流于主观
∀+
性#,并使今文经学的章句无限制地膨胀,空疏烦杂。
+
左传 研究的条例化或义理化,也是紧扣经文和传文的文字内容的,目的是从其中归纳出左氏的笔法。汉书2刘歆传 载其∀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刘歆以后研究左传 条例的著作甚多,最著名的便是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 。这种条例化研究后来蔓延到古文经学的易 学、礼 学等。有学者认为:∀这从研究途径看是史学的,从研究结果看又是哲学的。至于经学当中诉之信仰的、近似于宗教的内容,都
∃+
被这种诉之逻辑的条理义理之学掩盖了。#
由此可见,今古文经学是两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学术体系。下面我们还将谈到,古文经学之所以最后战胜今文经学,就是因为它击垮了今文经学自誉为∀墨守#的学术体系。
四、封建政权扶植了今文经学,又促使它衰亡
在阶级社会中,学术是摆脱不了政治的制约的。政治需要学术的服务,而学术想求得发展,也必须借助政治或政权的支持,才发展壮大、扶摇直上的。西汉王朝至武帝即位时,已如一只已经休整好的醒狮要腾跃了,黄老之学已经不再适应它的需要,必须寻找新的治国之道,更换新的意识形态了。武帝下诏说他∀获承至尊休德#后,∀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汉书2董仲舒传 ),可见其心情是何等急迫。而公羊学正中他的寻觅和需要。于是卫绾、董仲舒先后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谏议(汉书2武帝纪 董仲舒传 )。武帝纪赞 云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但有些学者对武帝是否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资治通鉴 语)的国策表示
%+怀疑。我们认为,汉武帝比秦始皇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是用策
来∀改定章句#时,踞官学高位的今文学者也不得不附和屈从。持。今文经学就是因为得到西汉中期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和扶
问的方式,来选择有助自己统治天下的思想文化学派的,在于他不是采用秦始皇那种下诏严禁∀挟书#、严禁言诗 书 的立法方式和焚书坑儒的残暴手段,而是采用∀立五经博士,开弟当天下人眼睁睁地看着公羊学等今文经学被列为官学;看着本是一介白衣的公孙弘因治公羊学得为天子三公,被封为平津侯;看到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史记2儒林列传 );看到鲁诗 大师申公∀弟子为博士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胶西内史%%其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掌故以百数#(汉书2儒林传 );看到治鲁诗 的韦贤为丞相,其子韦玄成亦以明经历位至丞相,以致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呢。这比下一道∀独尊儒术#的诏书真不知灵光多少。使今文经学更为荣耀的是今文学者迭做帝师。如传大夏侯尚书 的夏侯胜做过昭帝上官皇后(学尚书 时已为太后)的师傅,宣其∀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习大夏侯尚书 的孔霸也做过元帝的师傅,习小夏侯尚书 的郑宽中做过成帝的师傅,习欧阳尚书 的欧阳地余也做过元帝的师傅。今文经学因迭出帝师、因最高统治者亦习而更尊贵,所以夏侯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汉书2夏侯胜传 )。西汉中期以后今文经学风靡天下,师法、家法派系林立,士子不惜白首穷
!+
说%%经说的来历一定是其时历史现实客观事物的反映。#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高明手段来实现∀独尊儒术#的。
公羊传 的字词进行大胆的阐释、发挥,有时甚至是借题发挥。如一经#(汉书2韦贤传 ),怎能不艳羡,怎能不∀靡然乡风#
学者自己也宣称其经说∀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并以此自得。帝时又曾为太子(元帝)太傅,他去世后∀太后赐钱二百万#,为
而古文经学的解释如上文所言,则多从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入手。后汉书2卢植传 载卢植上疏说:∀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王国维指出,两汉古文学家多小学家,因为∀所传经本多用古文,其解经须得小学之助,其异字亦文学
经,图的就是高官厚禄。汉书2儒林传赞 感叹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支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禄利之路然也#,班固在当时就看得一清二楚了。
但是物极必反,今文经学跃身荣登官方学术的宝座之时,就是它走向下坡路的开始。五经博士确立以后博士们获得了经学中的合法权威地位,师法的观念也由此产生。徐复观指出:∀师法观念是为了维系博士教授的权威而形成的,在学习上是一种限制。#师法、家法事实上成了经师们抱残守缺的森严壁垒。西汉的博士因当时条件所限,往往专治一经甚至某经中的一传,知识活动的范围相当狭隘,又要维持教学活动以保住自己的官位和利禄,于是挖空心思在所治经的故训、传说之外但那时却是谁的章句越多,谁的学问就显得越大。此风从宣帝以后一直蔓延到东汉章帝白虎观会议之前。典型例子如习小夏侯尚书 的秦恭增师法至百万言(汉书2儒林传 ),说尧典 篇目二字的意义竟至十余万言,说∀曰若稽古#四字长达三万言(汉书2艺文志 颜师古注引桓谭新论 )。今文经学发展到如此空疏烦琐的地步,不光令人生厌,而且害人不浅。故汉书2艺文志 批评说:∀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这种流弊不仅逼出了古文经学,也使最高统治者屡次下令∀减省章句#。
今文经学除了芜杂空疏,还出现了学术造假的丑事。如家谈阴阳灾变的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颇出了一阵风头,后被同门梁丘贺揭穿了真相:∀田生绝于施仇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当时有个蜀人赵宾好小数术,用数术饰易 文,持论巧慧,众易 家均辩不过他,只说他∀非古法也#。赵宾自称他是受孟喜的传授,孟喜∀承取其名#。赵宾死后其说无人能讲,孟喜又不承认他是赵宾的师傅了。东汉还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的丑闻(后汉书2儒林传上 )。当然,古文经学也有造假之事,如成帝时张霸献百两篇尚书 。
至东汉和帝时,今文经学腐败的现象更甚,索性连家法和章句都不要了,逞意穿凿成风。永元十五年徐防上疏曰:∀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每有策试,辄兴诤讼。论议纷错,互相是非%%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尊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浸以成俗。#可见当时官学的腐败风气。至∀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蔬#。顺帝时∀乃更修黉宇#,官学稍稍恢复。∀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后汉书2儒林传上 )。就这样,随着东汉王朝的没落,今文经学也日趋腐朽,走向衰亡了。但中华民族的文化学术是生生不息的,一种学派没落了,自必有新学派兴起,以矫正前者的弊端。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学术发展的规律。
五、古文经学是今文经学的反动,今古文的融合是历史的&+
99
必然
(一)今古文经学之争以严肃认真的学术辩论方式进行王国维曾经指出,学术史上新学科的产生常常是由于新发现引起的,如∀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
∋+
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刘歆也是
由于适逢这种历史的机遇,因而打出了古文经学的大旗。刘歆出自今文经学世家,在中秘校书二十余年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代∀通人#。他深憾今文经学的流弊,所以在中秘一看到古文左氏传 ,就无比兴奋和喜爱,遂向哀帝提出立左氏春秋 、毛诗 逸礼 、古文尚书 于学官。若说刘歆此举是为了利禄,恐怕是无稽之谈。刘歆是汉王朝宗室、哀帝亲近的大臣,还用求什么利禄。汉哀帝在反对的喧哗声中为他辩护,说他只是没有利禄熏心之徒,但很多学者确是为学术而治学的。如郑玄少时∀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游学十余年后回乡,∀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但因∀家贫,客耕东莱#;党锢时∀隐修经业,杜门不出#。在袁绍的宴会上,太山太守应劭在他面前自诩官职,他笑道:∀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他在诫子书中说自己不肯出仕的原因是不适宜做官,∀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后汉书2郑玄传 )。蒋善国说:∀东汉古文家把今文当作俗学,不屑与今文家在朝廷里并立,怎肯与今文博士去争地位?如姜肱、申屠蟠两人清节独行,朝野尽知。姜肱有弟子三千余人%%申屠蟠曾被蔡邕推让,他的学问和名望与郑玄、荀爽相等%%他俩屡征不就,把禄位看作陷阱一样%%所以东汉时在野大师的名望,
),比今文博士尊重。#其实即使在今文学家中也不全是利禄之
又弄起章句之学,陈陈相因,支离破碎,芜蔓拉杂而了无新义。∀欲广道术#,这确是公允之言。东汉的古文学家中虽不是绝对
汉书2儒林传 载跟田王孙学易 的孟喜,得到了一部易 徒,如始传齐诗 的辕固生就是一个廉直的人。又如西汉末期
治欧阳尚书 的名儒龚胜也是∀著名节#的人。他任谏官时,∀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王莽篡国后拜他为讲学祭酒,秩上卿,竭尽笼络之手段,他却拒不受命,最后绝食十四日而死(汉书2龚胜传 )。可见他反对刘歆的倡立古文经于学官,并非为了持禄保位,只是学术上比较保守,不肯接受新生事物而已。又如今文大师何休曾∀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好也,辞疾而去。不仕州郡#,潜心著春秋公羊解诂 十七年(后汉书2儒林传下 )。儒林中的势利之徒历代都有,两汉也不例外,但不能说参加今古文之争的学者都是为了争夺利禄,今古文之争主要还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派系之争。
而两汉的最高统治者对学术的派别之争,并没有采取草率钦定命令的方式,而是让双方进行充分的学术辩论,看哪派义长,说得有道理,看哪派之学对巩固自己的政权有利,从而决定优劣。这种态度应该说还是比较开明的。宣帝甘露三年辩论公羊学、谷梁学优劣的石渠阁会议就是典型的例子。刘歆提出谏议后,哀帝也令他∀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这是两派经学的第一次交锋。但五经博士们只说今文尚书 二十八篇已经齐全、左氏 不传春秋 ,不肯甚至不屑与刘歆辩论。刘歆不得不移书太常博士,批评他们∀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最后刘歆在对方的讪谤声中被逼外迁。后来贾逵评论这次斗争,说刘歆∀不先暴论大义,而轻移太常,恃其义长,诋挫诸儒#,因而∀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贾逵的批评是不无道理的。当年
100
宣帝虽然喜爱谷梁传 ,但他足足准备了十余年,等到所培养的谷梁 学者皆大∀明习#后,这才大会诸儒于石渠阁,讲论五经同异,谷梁 学获胜从而得立学官。相比之下,刘歆的准备确实不够充分。但这是历史条件的局限,因为其时古文经学才兴起,体系尚未建全,怎能轻易打败体系完备、长期占据正统地位的今文经学呢?否则孔光(其叔祖父为以古文尚书 ∀起家#的孔安国)也不至于会拒绝帮助刘歆的。
但是古文经学的发展势不可遏,到了东汉,这种情况就改变了。光武帝时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 、左氏春秋 立博士#。建初四年正月,光武帝在云台朝公卿、大夫、博士,令两派辩论。以陈元为代表的古文学派与以范升为代表的今文学派互相辩难,凡∀十余上#。范升云左氏 ∀浅末#,称多引左氏 的太史公∀违戾五经#,被陈元据理一一驳斥。∀帝卒立左氏 学,太常选博士四人,元为第一#。但诸儒论议喧哗,∀自公卿以下,数廷争之#。适逢左氏 博士李封病逝,左传 就不再立博士(后汉书 范升、陈元本传)。这是两大学派的第二次交锋,形势已有所变化。第三次交锋主要在李育与贾逵之间进行。李育认为陈元、范升的争论∀多引图谶,不据理体,于是作难左氏义 四十一事#。他又在建初四年的白虎观会议上∀以公羊 义难贾逵,往返皆有理证#(后汉书2儒林传下 )。贾逵的回应我们在下文再叙述。这次交锋的结果左传 等虽然仍未立学官,但是章帝下诏,令诸儒选高才生学古文经学,左传 等古文经学由仅在民间传习的微学一跃而为钦命传习的学科。第四次交锋主要在何休与郑玄之间展开。何休作公羊墨守 左氏膏肓 谷梁废疾 。郑玄则∀发墨守 ,针膏肓 ,起废疾 #。何休叹道:∀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古文经学最终获胜。但古文学者的目标并不是要打倒今文经学而取代其地位,他们只是要证明古文经学的价值,争取官方和社会对古文经学的承认。他们并不排斥对方的优胜之处。如郑玄遍注群经,虽以古文学为主,但兼采今文学之长处,遂把今古文经学融合了起来(后汉书 何休、郑玄本传)。
(二)古文学派以其本身的学术价值而取胜,也与争取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不无关系
古文经学的最后胜利取决于其本身的学术价值,但也与古文学家争取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其中贾逵出力甚多。据后汉书2贾逵传 载,建初元年贾逵应诏∀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 大义长于二传者#。贾逵投其所好,摘出左传 三十事,称∀斯皆君臣之正又说:∀五经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而左氏 独有明文%%其所发明,补益实多。#章帝本来就喜爱左传 、古文尚书 ,见到其书奏,不仅∀嘉之#,还∀令逵自选公羊 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 ,与简纸经传各一通#。上文曾提到贾逵曾∀数为帝言古文尚书 与经传尔雅 诂训相应#,以此来打动章帝。章帝果然大感兴趣,∀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 古文 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
45
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语 。孔家自孔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 、毛诗 ,章帝因拜孔氏后人孔僖为郎中,∀诏僖从还京师,使校书东观#(后汉书2儒林传上 )。安帝延光二年,∀诏选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书 、毛诗 、谷梁春秋 各一人#(后汉书2安帝纪 )。灵帝光和三年∀六月,诏公卿举能通古文尚书 、毛诗 、左氏 、谷梁春秋 各一人,悉除议郎#(后汉书2灵帝纪 )。所以古文经学在东汉王朝虽未正式立或久立于学官,但东汉诸帝或令古文学者撰述,或令选高才儒生学习古文经学,或选拔通古文经学的人做郎官,皆令诸儒羡慕不已,其影响与立学官相近。因此,古文经学的最后胜利,虽然根本原因在于其本身的学术价值,但也得益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六、结论
综上所述,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是学术成分与政治成分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学术有其独立的价值所在,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学术与政治是密切关联的,政治需要学术为其服务,学术需要政治的支持,学术是无法脱离政治的,任何学派都摆脱不了与政治的关系。政治的介入可以起到促进学术发展的作用,也可以起到相反的作用。封建社会的政治介入往往采用利禄劝诱或压制的方式,但前者比后者更为奏效。然而学术本身自有其发展的规律,不是凭外界的因素或个人的意志可以转移的。一种学术或学派因腐朽而走向衰亡,必有另一种新学术或新学派崛起以矫正其弊病或取而代之。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先后产生,与先秦诸子的诞生一样,都是前阶段积累的文化硕果之嬗变,都是应时势所需而问世的,都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经历程和必然成果。这两大学派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二者之争固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者的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释:
!廖平今古学考(卷上)廖平选集[M].巴蜀书社,1998:42-∃蒋逸雪经今古文学之争,系学术问题抑政治问题[G].//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 (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2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M].人民出版社,1978+,(5)153-294
∋, 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金春峰.0周官1故书之谜与汉今古文新探[J].中国文化,1991,(4)
+%∋ ()∗ ∗&徐复观.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徐复观论经学史两种+[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56-172
−!金德建.经今古文字考[M].齐鲁书社,1986序3-4页.+.高明.据武威汉简谈郑注0仪礼1今古文[M].高明论著选集 ,科学出版社,2001:300-307
/李学勤.0今古学考1与0五经异义1[G].当代学者自选文库2李
义,父子之纪纲#,∀左氏 义深于君父,公羊 多任于权变#。181-185
鲁、韩诗 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 。选逵为卫士令。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647-657(建初)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 、谷梁春秋 、古高明.从出土简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M].高明论著选(文尚书 、毛诗 ,由是四经遂行于世。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朝夕受业黄门署,学者皆欣欣羡慕焉#。元和二年春天章帝巡狩回来路过鲁地,亲到阙里祭孔子及七十二弟集,320-322
王国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M].观堂集林 第七卷
1页正32页正,王国维遗书 第1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文学
!王国维.0史记1所谓古文说[M].观堂集林第七卷3页正。∀王国维.0汉书1所谓古文说[M].观堂集林第七卷4页背35页正。
#沈文倬.从汉初今文经的形成说到两汉今文0礼1的传授,宗周
礼乐文明考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97
∃王国维.汉时古文诸经有转写本说[M].观堂集林 第七卷12
页正313页背。
&王国维.汉时古文本诸经传考[M].观堂集林 第七卷9页背。
)金德建.春秋经三家异文今古文分别考[M].经今古文字考 ,(
齐鲁书社1986年第1版:26341页。
!(∃孙钦善.汉代的经今古文学[J].文献,1987年第2期。(∀向熹.0毛诗传1(说[G].//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 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 第8辑179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又,徐复观说:∀毛诗故训传 的)故训∗是解释诗 的文字,而所谓)传∗是小序、大序的总称。可能今日的所谓)小序∗,原称为)诗 序∗;及将原来的诗 序发展而为大序,便可称为)传∗了。否则毛诗故训传 中发挥诗 义的传,何以少得与)故训∗不成比例?#见中国经学史的基础 ,徐复观论经学史两种 100页。
#向熹.0毛诗传1(说[J].语言学论丛,第8辑176页。
%张海晏.0诗经1(在汉代的教化功能[J].经学今诠初编 358页,中国哲学 第22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陈其泰.春秋公羊学说的方法论思考[J].南开学报,2006年+第2期。
唐2陆淳.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卷一[G].丛书集成初编 3636册∗
正。
∃+%王葆+184-201.第3页。
101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前言3页、∗正文144页,中华书局,1986年。
∀沈长云,李晶.春秋官制与0周礼1比较研究[J].中国史研究∗
2004年第6期。
#∗∃∗%沈文倬.孙诒让周礼学管窥[J].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3-442
∃参见拙文.试论0∗汉书2艺文志1∀诸子出于王官#说[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1、2期。
)杜宝元.0+春秋繁露1简论[G].//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 (一)72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王国维.两汉古文学家多小学家说[M].观堂集林,第七卷14页+
.今古文经学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G].//王国维经典+
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223页。
)蒋善国.尚书综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7页。,
作者简介:黄丽丽(1946-),女,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审,主编出版港台语辞辞典 中华古代文化辞典 等。
责任编辑:汉河;校对:晨曦
(上接第75页)言的时候,就意味着对西北人文习惯的接受。再次语言具有真切的生命体验性。截至目前,在我们读到的西北作家的大多数作品中(包括在地方性刊物发表的作品),总体感觉是,在他们那里,文学并不是边缘化了的东西,也并不像流行的说法那样文学已经沦为了消费主义的副产品。恰恰相反,文学在他们的心中依然占据着崇高的地位,甚至∀文以载道#是他们从文的根本前提。那么,有关弱者心灵的哀号及其拯救,生存的严酷尖厉,以及对道德失范的担心、对人文不再的忧患等等人生大事就成为了他们书写的重要主题。所以沉重的生命体验和勇毅的精神承担性特点就成了西北文学语言的又一使命,它的全部修辞指向的是沉重的存在、悲情的命运和严酷的现实。
第五,主题的寓意性。综上所述,由客观性、完整性、真实性、修辞性塑造而成的特殊的语象世界中,西北文学形成了它独异的寓言性叙事特点:故事客观而有深刻的现实观照力,情节完整而有明晰的精神主线,人物真实而有超越的灵魂深度。那么,主题自然有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和广阔的象征。这种单纯中的复杂,片面中的深刻,所指中赋予的能指则反而构成了真正的寓言叙事的框架。
注释:
!旷新年写在∀伤痕文学#边上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李长之著鲁迅批判北京出版社,2003:1
&丁帆主编中国西北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别林斯基选集 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87(张浩文小说的化繁为简小说评论,2005,(2):61+,南帆不竭的挑战当代作家评论,2005,(3):14,15−樊星论八十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文学评论,2001,(2)
.樊星论新生代作家的狂放心态文学评论,2005,(3)/丁帆主编中国西北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56
李建军必要的客观性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229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2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36!莫言何为城乡写作北京文学,2002,(2)
∀林秀琴从破碎到荒诞333试论北北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5,(3):119
#陈晓明消费时代的后革命文学策略本文为作者2005年4
月4日鲁迅文学院讲演稿。
作者简介:牛学智(1973-),宁夏西吉人,宁夏石嘴山师范学校教师,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批评的研究。
责任编辑:汉河;校对:三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