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19届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含解析

2020-03-29 来源:年旅网


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战国时代的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反映 A. 诸子思想出现相互交融 B. 统一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C. 中央集权得到普遍认可 D. 战乱催生专制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对统一的认可,结合战国时代特征可知,战国时代战乱使民众渴望统一,因此统一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各自主张统一,反映不出诸子思想相互融合,故A错误。材料无法说明中央集权是普遍的观念,故C错误。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是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材料无法反映决策方式,故D错误。

2.王莽改革时“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新政的蓝本。例如王莽依据周礼实行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给邻里乡党,结果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这说明 A. 周礼已不再具有现实价值 B. 王莽已具有超越时代的经济思想 C. 地主土地所有制遭到破坏 D. 生产关系调整应适应生产力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莽依据周礼进行改革,试图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土地国有,这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适应铁器牛耕出现后生产力的水平,是历史的倒退,说明生产关系调

整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故D项正确。王莽依据周礼进行变革失败,不能说明周礼不具有现实意义,而是后世继承者没有按时代发展对其灵活继承,故A项错误。王莽是复古改革,故B错误。地主土地所有制遭到破坏是王莽改制的内容本身,不是材料能说明的问题,故C项错误。

3.如图反映的是元朝的漕运和海运路线图,据图可推知

A. 南北经济差异导致长途贸易兴盛 B. 全国主要财赋集中在江南 C. 蒙元政府开始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北方经济相对于南方更具优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元代的首都在大都,江南地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且是经济最富庶地区,所以漕运和海运主要是将赋税运往北方,而非是南来北往的长途贸易,故B正确;明朝区域经济差异导致长途贸易兴盛,故A错误;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没有放弃,故C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领先北方,故D错误。

4.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俗称“内阁”,主要工作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到了清朝,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的文书了。内阁职能变化说明

A. 内阁制度威胁皇权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 内阁失去存在意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明到清内阁职能的缩小,主要是由于清代设置了军机处等相关制度,使得明朝内阁的相关职能转移到军机处了,中枢机构发生异变,故C正确。内阁职能的变小,不是因为内阁制度威胁到皇权,而是内阁本身没有决策权,排除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有史实错误,排除B。清朝取代明朝,内阁却一直存在,证明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排除D。

5.《时报》于1911年11月、12月登载了《女子军》、《金戒指助军饷》、《女子革命军赴前敌》几幅纪事画。这些画作反映出

A. 媒体注重宣传保护女性的权利 B. 政治革命使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期间和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启蒙思想,鼓吹自由平等、民主推动了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热情,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媒体重视对女性权利的保护,排除A。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体现女性的平等地位,排除B;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直接反映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

6.1920年5月以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劳动者》、《劳动音》、《劳动界》等刊物,《劳动音》的创刊宗旨中指出“要排除那帮不劳动而食的人,阐明真理,增进一般劳动同胞的知识,研究些方法以指导一般劳动同胞的进行,以解决这不公平的事情,改良社会的组织”这些刊物的创办说明 A. 五四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 社会主流思想出现变革 C.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 中共成立的条件已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这些杂志由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从杂志名和《劳动音》的宗旨看,其深入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故C正确。这些刊物的创办无法说明五四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关系,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否成为主流,故无法说明社会的主流思想的变革,B错误。刊物的创办无法说明工人阶级成熟度与力量大小,也就无法说明中共成立的条件是否成熟,故D错误。

7.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直属国务院。其主要职能包括:简化和整理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此举在当时 A. 导致了扫盲教育的迅速完成 B. 抵制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 C. 有利于经济建设顺利展开 D. 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汉字改革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因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C选项符合题意。扫盲教育的完成是一个过程,不可能迅速完成,也不会文字改革委员一成立就导致扫盲完成,排除A。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主要目的是促进知识普及,而不是抵制西方国家文化入侵,排除B。1954年,新中国已经成立5年,所以排除D。

8.1979年,国务院指示各级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1981年,国务院又发布文件提出个体经营户“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而广东一个私营主雇佣达到12人,针对此事直到1983年1月,中央文件才有较为明确的说法:“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这说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困难重重 B. 农村改革释放大量闲散劳动力 C. 个体经营规模不宜过渡扩大 D. 改革在中央和基层互动中前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目明确表明先中央批准,后地方实践,最后反促中央变革,D选项符合题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排除A。批准有正式户口闲散劳动力,并不是农村改革释放出来的,同时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大量劳动力,故排除B。个体经营规模的扩大,从中央批准、规定、不急于取缔,就说明是适合扩大的,排除C。

9.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提到雅典法律规定父母不得随意令子女去或者不去国家指定的教师家读书,没有官员颁发的许可证就不得教书育人,这主要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教育受到公民重视 B. 公民的城邦属性强 C. 法律制度不断完备 D. 民主推动教育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公民受教育不是父母的私事,而是受城邦的管理,故B正确。材料讨论的是公民

受教育的管理权归属问题,无法反映公民对教育的重视,也无法反映民主对教育的推进,故AD错误;材料只提到一部分教育法律的规定,无法得出法律制度完备的结论,故C错误。

10.1830年开始,英国的议会改革进入决战阶段,中等阶级以请愿、集会、出版、宣传等温和、和

平的活动推动改革,手工工人除了集会、请愿等和平方式外,也用骚乱、武装起义等暴力方式推动改革,代表土地贵族的辉格党也充当了改革派的盟友。这说明 A. 议会改革已成势在必行的事 B. 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C. 辉格党成为改革的主要推手 D.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趋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中等阶级,工人、土地贵族都希望实行议会改革,改革成为众望所归,故A正确。材料看不出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故B错误;辉格党赞同改革,不能说明它是主要推动者,故C错误;工人和资产阶级在改革议会上意见一致,不能说明以后的政治愿望会越来越接近,故D错误。

11.1957年,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描写的是日瓦戈医生在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期间的经历,体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思。该作品 A. 歌颂了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就 B. 揭露了沙皇专制体制的腐朽落后 C. 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学风格 D. 突破了斯大林时期文学固有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成为领导人,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所以这一时期的苏联文学出现流派“解冻文学”,解冻文学突破了斯大林时期那种只描写工业成就、歌颂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将爱情和追求个人幸福作为小说的主旋律,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涉及的是十月革命之前俄国的状况,排除。材料体现的苏联文学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无关,故C项错误。

12.据美国商务部和电子协会1998年的统计,近几年信息技术成为美国雇佣职工最多的行业(约1500万人),其职工工资比全国私营企业平均工资高出73%,而传统制造业加在一起的就业人数不

过150万,其产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与信息技术直接和间接有关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则高达80%.据此推知

A. 信息技术比传统制造业地位更加重要 B. 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 C. 知识经济是美国走出困境的主要原因 D. 自由主义思想促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展的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高科技产业为特征的经济模式,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在更加重要。B错在逻辑,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一定会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也会导致传统制造业升级更新。D项错在时间,此时是90年代,美国经济指导思想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并不是自由主义。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德国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国家。为了遏制乡村的边缘化趋势,重现乡村生机,捍卫乡村传统,乡村重振运动再次展开。首先,德国政府建立移民委员会,用租赁地产方式增加中小农户数量,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乡村吸引力。1886—1919年,仅普鲁士就为移民建立了4.5万个配备住宅和畜舍的小农场。其次,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的破坏,发起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中心的“家乡保护”运动。各邦政府成立“自然纪念物保护”委员会,限制乡村地区工业污染,其后各种“自然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得以广泛建立。

——据邢来顺《德国乡村重振运动的历史考察》整编

材料二:20世纪初的乡村建设运动,发轫于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到了20至30年代,据统计,各类乡村建设试验区有1000多个,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的邹平模式、晏阳初的定县模式和卢作孚的北碚模式。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还要积极地创造新文化,所谓乡村建设,就是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晏阳初的定县模式经验主要体现在“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上,四大教育分别是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教育计划,三大方式分别是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卢作孚的北碚模式,在注重对农民的教育的之外,更加重视经济建设,因地制宜地在北碚发展了矿业和纺织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知识分子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后来被梁漱溟承认是“自己运动、乡村不动”,由外到内的“疗伤”也许

并未精准治疗在病灶上。

——据周立《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整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20世纪初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不同,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综合材料谈谈今天乡村振兴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特点:①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对乡村冲击而出现;②政府主导下展开;③以乡村居民点建设和自然景观保护为主要内容;④效果显著。

(2)不同:①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除了面临工业化冲击,还面临外来侵略的破坏;②中国乡村建设由知识分子和实业家推动;③以文化建设和振兴经济为主要内容;④在改变乡村面貌上成效有限。

原因:①知识分子和实业家缺乏对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精准把握;②缺少政府介入,单纯依靠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难以整合地方政治、经济资源;③中国政局持续动荡,缺乏良好实施环境。 (3)精准把握乡村发展中问题;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经济发展与维护乡村传统相结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西方的乡村建设运动。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20世纪初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及其失败原因;今天乡村振兴注意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近代中国和德国工业化的特点、背景等知识解答即可。

(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德国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国家。为了遏制乡村的边缘化趋势,重现乡村生机,捍卫乡村传统,乡村重振运动再次展开”可以得出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对乡村冲击而出现;“德国政府建立移民委员会,用租赁地产方式增加中小农户数量,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乡村吸引力”可以得出政府主导下展开;“普鲁士就为移民建立了4.5万个配备住宅和畜舍的小农场。其次,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的破坏,发起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中心的“家乡保护”运动”可以得出以乡村居民点建设和自然景观保护为主要内容;“各邦政府成立“自然纪念物保护”委员会,限制乡村地区工业污染,其后各种“自然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得以广泛建立”,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效果显著。

(2)第一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二“20世纪初的乡村建设运动,发轫于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除了面临工业化冲击,还面临外来侵略的破坏;“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的邹平模式、晏阳初的定县模式和卢作孚的北碚模式”可以得出中国乡村建设由知识分子和

实业家推动;“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还要积极地创造新文化”可以得出以文化建设和振兴经济为主要内容;“知识分子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后来被梁漱溟承认是“自己运动、乡村不动”,由外到内的“疗伤”也许并未精准治疗在病灶上”可以得出在改变乡村面貌上成效有限。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知识分子和实业家缺乏对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精准把握;缺少政府介入,单纯依靠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难以整合地方政治、经济资源;中国政局持续动荡,缺乏良好实施环境。

(3)本小问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问题是精准把握乡村发展中的问题;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经济发展与维护乡村传统相结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情况(1921年—1949年) 会时间 议 一1921年 大 二1922年 大 三1923年 大 四大 五大 八七会议 六8 1928年4 1927年口 莫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地介绍 点 上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海嘉兴 上海 广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州 1925年1 1927年汉 汉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海 武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 上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大 遵6 斯科 遵1935年 义 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纠正错误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义会议 七1945年 大 安 延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七1949年届二中春 全会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日益走向成熟论述:中共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修改了奋斗目标,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根据形势发展,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表明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八七会议和六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并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上妥善处理好党内矛盾和分歧;在抗日战争中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并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结论: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和策略,由幼稚走向成熟,领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示例二论题:中共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民主革命历程的曲折。

论述: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前两次大会都在此举行,确定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三大在广州召开,确立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国民革命失败,八七会议确立中国革命重心转向农村,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对以后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长征胜利

延安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并提出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任务。

结束后,延安成为革命新局面的中心,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结论:民主革命时期历次党全国大会地点变化都与时局相关,根据时局不断调整党的任务和方针以适应新的革命需要,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

示例三论题:会议内容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论述:中共一大决定党的工作重心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但由于力量悬殊,工人运动民失败告终,使中共在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建立革

命统一战线的决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由于国民党叛变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共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使中国革命重心转向农村,从而找到了一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结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根据时局不断调整党的任务和方针以适应新的革命需要,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说明中共会议内容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

以阐述。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情况”可知,这描述了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共历史代表大会的情况,从中共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很多的,从内容上看,可以得出中共逐渐成熟的过程,从地点来看可得出革命的曲折性,从理论角度来看,可得出马克思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等,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即可。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即:南朝“梁陈依古齐、梁、陈皆因而不改”,但大体也皆如秦汉制度,代表了一种尊古的礼乐思想。北朝度量衡的混乱和量值的大幅增长,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传统的古制和急速增长的大制相对立。如将北方早已习用的制度改为南方的小制,很难让北方官民接受,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的前提下,使用已延续数百年

的古(小)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改用北朝大制强制废除小制,必然会遭到士族阶层的反对。在隋文帝的主持下,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并用的方案;小制用于皇室宫延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订出简便的挟算关系。各地纷纷贯彻执行,如冀州刺史“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隋统一度量衡的方案和措施,几乎完全被唐朝承袭,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顾炎武评价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

——摘编自丘光明《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度量衡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度量衡改革的意义

【答案】(1)充分兼顾南北方的利益;改革简单实用;切合实际情况;受儒家礼乐思想影响。 (2)形成了新的度量衡制度,为后世度量衡的稳定奠定基础;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统一;便利百姓,促进国家经济一体化。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材料“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的方案:小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定出简便的换算关系”可知充分兼顾南北方的利益;“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的方案”“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定出简便的换算关系”“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等信息可知隋朝度量衡的改革切合实际情况,结合南北方官民的利益,可得出改革简单实用;“但大体也皆如秦汉制度,代表了一种尊古的礼乐思想”说明受儒家礼乐思想影响。 第(2)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隋文帝面对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在充分兼顾南北方利益的前提下,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的方案”“小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定出简便的换算关系”,通过隋朝的度量衡的改革形成了新的度量衡制度,“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说明为后世度量衡的稳定奠定基础;统一度量衡,有利于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交流,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便利百姓,促进国家经济一体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16.【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834年,法国国王宣布阿尔及利亚为“法国属地”。1954年lI月1日,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在全国30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解放军组成10—15人的独立突击队,便于寻找机会袭击法军,遇到强敌,即可迅速消失在深山之中,而法军对民族解放军的伏击无能为力。因一再扩大殖民战争,法国财政日益困难,自从摩勒内阁倒台以后,出现了“走马灯内阁”。60年代初期,法国政府不得不承认非洲各法属殖民地相继独立。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正式宣告独立。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954—1962年阿尔及利亚战争与朝鲜战争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4—1962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影响

【答案】(1)不同:朝鲜战争:从为了完成民族统一的内战扩大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参战国众多;冷战色彩强烈;以正规战役为主;战争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阿尔及利亚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参战国主要是法国和阿尔及利亚;冷战色彩淡;以游击战为主;战争时间较长。

(2)影响:使法国陷入严重政治、经济危机,削弱了其殖民势力;阿尔及利亚取得了民族独立;冲击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统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阿尔及利亚战争与朝鲜战争。考查阿尔及利亚战争与朝鲜战争的不同以及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1)本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战争性质、参加国家、背景、战术以及战争时间等方面比较即可。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因一再扩大殖民战争,法国财政日益困难,自从摩勒内阁倒台以后,出现了“走马灯内阁”。60年代初期,法国政府不得不承认非洲各法属殖民地相继独立。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正式宣告独立”,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使法国陷入严重政治、经济危机,削弱了其殖民势力;阿尔及利亚取得了民族独立;冲击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统治。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铭传(1836—1806)台湾省首任巡抚。台湾地区由于过去封建统治者一贯取歧视和隔离政策,将其蔑称为”番”,致使原住民和汉族民众之间尖锐对立。刘铭传总结了前人“理番”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以抚为主,以德服番”的方针。设土抚垦总局,命令地方官府对于番民”教之耕松,使饶衣食”,发展番地生产,他大力兴办和整顿各种实业。1886年,主持设立了招商局(后改称台湾商务局),招股跨轮船,最多时拥有大小轮船五艘,航行上海、香港及东南沿海,远至加坡、西贡等地。刘铭传到台湾各地巡视、查勘、1887年10月正式提出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行政建制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从而基本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同年在台北设立铁路总局,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担任设计、测量工作。经过近四年的艰苦施工,台北基隆段铁路于1891年竣工通车。台湾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远史》中评价刘铭传”溯其功业,与台湾不朽”。

——编自翁飞《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与台湾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刘钻传经营台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铭传“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的依据。

【答案】(1)采取“以抚为主,以德服番”的方针;设立机构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办和整顿各种实业;改革行政区划;建设铁路事业。

(2)依据:促进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台湾对外贸易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刘钻传经营台湾的主要举措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1)本小问的举措,依据材料“采取了“以抚为主,以德服番”的方针。设土抚垦总局,命令地方官府对于番民”教之耕松,使饶衣食”,发展番地生产,他大力兴办和整顿各种实业。1886年,主持设立了招商局(后改称台湾商务局),招股跨轮船,最多时拥有大小轮船五艘,航行上海、香港及东南沿海,远至加坡、西贡等地。刘铭传到台湾各地巡视、查勘、1887年10月正式提出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行政建制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从而基本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同年在台北设立铁路总局,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担任设计、测量工作”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依据,实际上考查刘钻传经营台湾的主要举措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举措和所学可知,影响是促进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台湾对外贸易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