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争论

2020-11-17 来源:年旅网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争论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在经济周期和资本理论等方面有一场著名的争论,体现两人对经济运行的不同理解。这场争论放到现在,仍然有意义。

这场争论可以看做是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和马尔萨斯之争的延续。哈耶克接受萨伊的观点,即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企业家在生产的时候就为他人的产品创造需求,所以总体上不会出现过剩的危机。凯恩斯则接受马尔萨斯的观点,认为危机在于市场本身。对于如何处理危机的问题,哈耶克认为发生危机的时候让市场自发的力量发挥作用,凯恩斯则认为要进行经济刺激。

哈耶克的理论建立在价格理论和制度分析之上,其基本思想是价格决定生产的方向,货币政策会扭曲相对价格,从而损害经济计划的协调。凯恩斯认为市场价格不能实现自身的协调,市场不能实现自我纠正,需要利用人为调节来纠正。凯恩斯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总是有失业,资源闲置和贫困。哈耶克关心的问题是价格在稀缺的世界里如何协调不同的经济活动。相比之下,凯恩斯没有“稀缺”概念,在他看来,只要刺激经济,资源总是源源不断。

在哈耶克看来,“经济”是无数个体之间互动、协调的动态过程,也是个体借助于价格机制,利用他人知识的过程。每个个体所能享有的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他们的才能,这是斯密“看不见思想”的延续,是市场经济的理论。相反,凯恩斯则在理论和政策上都远离了斯密,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协调问题和知识利用问题,只有总量上的最优问题。

可以说,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与我们所信奉的大部分经济学原理是相悖的。如遵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意味着要把一些基本的经济

学原理都抛弃掉,如“决策是个体做出的”“价格对不同经济活动具有协调功能”“盈亏对个体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等等。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节俭悖论”,即究竟是节俭有利于经济增长,还是消费有利于经济增长?举个例子,有人的建议是多搞几个黄金周,认为这样可以刺激经济,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建议可取吗?对此,哈耶克说,“收入的提高并不是来自消费者需求的保障,而是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那部分被用于投资的结果”。显然,哈耶克认为节俭,或者说储蓄有利于经济增长。

相比之下,凯恩斯强调的是“通过消费刺激经济”,他认为刺激消费可以拉动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增进就业。凯恩斯的这一观点在局部均衡,比如单个企业的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在这时,对劳动的需求是消费品的生产引致的。但是,如从单个企业推到整个经济体,把整个经济体作为单个企业看,那就不成立了,因为对整个经济活动来说,增加消费支出意味着要减少投资支出,如投资支出减少,就业需求就减少了。

哈耶克认为真实的生产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是由很多阶段构成的,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会损害距离消费最远的那些阶段中的就业。所以不能说增加了消费需求,就增加了就业。相反,假如企业家采用先进技术,比如机器人,这会减少自己企业对就业的需求,但却增加了距离消费较远的资本阶段的就业需求,从而在整体上不会减少就业需求。因此,不要害怕机器人或其他高科技的使用会减少就业。

哈耶克强调“结构”,没有真实储蓄的信贷扩张会扭曲生产结构,从而导致经济危机,换句话说,危机不是总需求不足导致,而是信贷扩张扭曲结构导致。相比之下,凯恩斯则强调“总量”而不是“结构”,他追求的也是那些与“总量”相关的宏观概念,如总需求、总供给、储蓄和投资等等。他认为经济危机是总需求不足导致的,因此,

宏观经济政策要着眼于刺激需求。

显然,漂亮的总量指标不等于经济的良好运行,因为经济刺激政策会扭曲经济结构,也会恶化收入分配。比如,通货膨胀之后,房价和劳动力工资都会上涨,要素价格上涨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了企业利润,这样就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通货膨胀并不能达到增进就业的目的。

在任何时候,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总是会面临选择哈耶克所主张的政策还是凯恩斯所主张的政策的问题。因此,重温一些他们之间的争论,对于做出正确的政策抉择是有帮助的。

本文原发于《深圳特区报》,2018年10月30日

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也是传播观念的人主宰着历史发展进程——哈耶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