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好的关系好的教育
有这样一段话:人们几乎都能感受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如果喜欢他的老师,就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讨厌他的老师,则可能讨厌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讲的一切。孩子对于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基本上也如此。其实,成年人也有类似的心理倾向,只是比孩子多一些理智罢了。
由此可见,关系的好坏是何等的重要!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需要拥有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联想到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爱有一些问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忽视了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信赖他们独立思考、做事的能力。要么一味的宠爱,要么粗暴地责骂、鞭打如:“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学习太差了,你要能„„,太阳从西边升起„„”这些刻薄的话语,无异于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割了一刀。这些话语直接反映出父母不信任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现在是行不通的了,只能让你和孩子的关系走向死胡同。这种不信任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孙云晓教授特别强调,好的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它当然胜过许多所谓的教育。当今社会进步迅速,而社会进步越大,代际冲突往往越剧烈,好的亲子关系尤显珍贵。“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这是家长们特爱说的一句话,但从来没有自己检讨检讨。问题到底出在谁的身上,是孩子真的不听话了吗,还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我们都知道,孩子和父母关系好,也就是家庭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都会很理性认真地思考处理问题,能与人很好地相处,考虑问题会从大局出发,不会那么自私„„那么,我认为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其实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喜欢某一门功课,多数是先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也就是师生关系融洽,这都是情感因素在起作用。古人说:“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情感的发展是互动的。我们对孩子了解、信任,无条件地爱孩子,他纵然是铁石心肠,也不会无动于衷的。所以,老师与其想着要怎样来教育孩子,不如先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好的关系。就师生关系而言,彼此的关系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是教师高高在上,扮演统治者的角色,学生就是一味的服从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关系。教师有教育学生的责任,但教育的秘诀是真诚的关爱,放下你的高姿态,蹲下去与学生共同学习,在平等交流中真正理解、尊重、关心、帮助他们。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味的迁就、宽容,教师还是应该掌握好度。由此可见,师生之间或亲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1
孙云晓说:我在国外的飞机上,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在大声哭泣,坐在他身边的父亲无动于衷地看着报纸。中国的父母看不下去了,指责孩子的父亲不关心自己的孩子。谁知这位父亲回答:“哭泣是他的需要,也是他的权力。”中国父母听了很震惊,面对孩子的哭泣,我们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去制止孩子,就是毫无原则地去哄孩子,很少有人会从人格上替孩子着想。正是这样的原因,才造成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自我意识不强,自我评价不自信,乃至自我价值感严重缺乏。其实,拥有健康人格,才能拥有美好未来。要让孩子敢于面对麻烦与挫折、难堪,去承担责任,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长大。
现在想想,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开始。很多时候,粗暴的制止,还不如冷处理。把他稍微放一下,等他冷静下来之后,才与他沟通,通过仔细地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父母不能给予他倾诉这种情绪,在宽容的环境下冷静思考的机会,而是简单粗暴地给他下个结论:“对或不对”。即使孩子表面上点头同意了,看似知道了。但实际上,他的思想只是被暂时的压制起来了,他一定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某个时候再次暴发。久而久之,小思想的积累就转变成了让你揪心的问题。所以,当你强行将你的思想强压给他时,要多想想,这些思想对他来说,真正的愿意接受吗,还是暂时的被迫接受。如果没有真正接受,还不如冷处理,让他真正地从心里接受这一思想观点。
正如孙云晓教授说:“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潜移默化看后劲儿,而不能急功近利图眼前。”所以,不管什么教育只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使其拥有健康的人格,孩子必定会有希望。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然而为什么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隔阂,明明是最近的,却不是最亲的,当代教育专家孙云晓为家长指点迷津:《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好的关系\"如灵魂般贯穿全书.什么是好的关系,书中,处处可以看到作者的解读:\"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好的关系是一种真善美的关系,是让人发自内心喜爱的关系,是促使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好的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它当然胜过许多所谓的教育.当今社会进步迅速,而社会进步越大,代际冲突往往越剧烈,好的亲子关系尤显珍贵.\" 在亲子关系中,并非大人是永远对的.在科技馆参观时,女儿的胆小让他一气之下说出很多禁忌之语.后来,他痛心地发现,\"女儿再也不愿意来科技馆了.科技馆在她心里,也许变成了倒霉的象征\".训斥使女儿产生了恶感效应,当他寻求机会消除这一障碍时,却发现拆除障碍远比设置障碍要困难.
亲子关系好,不代表没有代际冲突.从消费AA制到买沙发,从网上拍卖到选择插图,作者强烈感受到女儿这代人身上有很多优点.他勇敢地选择了\"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良好的亲子关系让\"代沟\"化为\"代桥\".
2
父母越尊重孩子,孩子成长得越快.女儿小学毕业时,选择了一所学习日语的中学,作者说服妻子,尊重女儿的选择.结果,女儿热心参与\"民宿\"活动,在与外国孩子的交流中,变得特别独立,外语水平快速提高,成为学校的日语尖子.
\"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作者告诉家长,培养好的亲子关系,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和爱心. 同时他也坦诚,二十多年来,作为家长,他也是有得有失,尝遍酸甜苦辣.\"我做了三十几年的教育,就像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读后感
寒假闲暇时,我总是会随手翻开《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这本书来看看,它是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的代表作。读完全书收获颇多。在我《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我有所启示。所谓真爱,就是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作者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深入提出“真爱”的核心概念,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指出了明确的教育建议,将科学的理念、精彩的案例、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融为一体。现在作为教师又身为母亲的我,把自己的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用爱去关注每个学生
教育的奥秘是无止境,作为一名小学启蒙教育者,要用爱的慧眼去发现,用爱的思想去挖掘,用爱的行动去实行,时时刻刻用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如果您不能用爱心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敏感地认识到成年人对自己只想训斥和说教,而不是真正为了自己的成长。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但实际上,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读了这本专著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真诚地为孩子付出爱心。一位教师之所以能获得学生的爱戴,主要还是因为他对学生的真爱。 二、给孩子一个差异的空间
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这可能是我们的教育中深切反省的,世上都没有两片完全同样的叶子,更何况是孩子?而我们的教育往往太追求整齐划一,求同却不存异。许多孩子有与别人不一样之处,往往被视为缺点,须知那可能正是特点所在。所以教育者要有眼力尊重孩子的特点,看到差别,而不是将其磨光、磨平。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合格教师和父母的标志,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是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教育其实是一种发现,教育者需要有发现与赏识不同孩子不同特点、优点的智慧。
三、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
做父母的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目前中国孩子的劳动态度,的确让人汗颜。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以学习为主,主要学好习,别的家长全全代替或者是孩子一旦做错便不再允许插手,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这样他们才能做好、才能更好的成长。如果孩子们永远在父母的宠爱娇惯的环境中成长,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自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过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现代的家长、老师,就如孙云晓所说经常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节能以及选择劳动岗位要有的放矢,这样我们将会发现,孩子们生存的会很好。 四、让孩子懂得感恩
这条建议给我的感触很大。文章中给我们讲了一个鱼头鱼尾的小故事。现在,我们能经常听到父母埋怨孩子不懂事。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一味的索取,却不懂得回报。甚至有些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总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尽管父母付出很多代价,但孩子却觉得就应该拥有。所以让我们放开手,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并且经常给孩子讲一讲我们工作的艰辛。那么我想我们的孩子们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五、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和孩子们打交道,孩子们总会“制造”出惹人生气的事。如果我们一味的批评说教,有时会适得其反。所以宽容有时候比惩罚更有力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
3
的理由,让孩子又有台阶下。并且孙云晓认为首先还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此基础上给孩子提出希望,告诉他今后努力的方向。而反复性是儿童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必然反映。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因为孩子又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另外,我相信孩子也会理解你的宽容,并且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家长、老师所期望的吗?
最后让我们共同分享孙老师的一句话:人之所以成为人,离不开真爱。世界之所以成为世界,依赖于真爱。让我们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真爱的种子,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读后感 ——考试分数可以成为学生的隐私
寒假中读了孙云晓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一书,颇有感触,书中作者树立了很多培养人格的教育观点;提供了很多的教育方法。针对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共同的观点,同时也存在很多的误区。考试分数可以说是每个家长都比较关注的事情,但是对待分数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书中提到了一个正确对待孩子考试分数的例子:
有一个女孩,由于考试没考好,平时一向天真活泼的她回到家里,一脸的沮丧,钻到自己的小屋子里什么也不说。
父母看到女儿这个样子,当然感到大事不妙,他们想创造一些好的气氛,就笑着对孩子讲话。谁知不讲还好,一讲话,女儿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从眼角边滚落下来。这时,父母已经知道了个八九不离十。 其实,他们也很想知道孩子这次考试到底考了什么样,但是为了不给女儿脆弱的心灵增加负担,夫妻俩决定先不问孩子的成绩,而是装出不在意的样子,用轻松的口气说:“今天有电视文艺晚会,你一会儿看看好吗?”
孩子的父母随后详细叙述了他们对女儿的帮助。他说:
吃晚饭的时候,我给太太使了个眼色,我们轮番给女儿夹菜,弄得女儿破涕为笑,家庭的气氛也就变得轻松了。
但这并不算结束了。做父母的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分数。晚饭后,我给女儿削了个苹果,然后对她说:“女儿,爸爸给你讲个故事。你一定知道大文豪郭沫若吧?郭沫若小的时候他的一张成绩报告单上写着:语文55分,修身35分。这两门功课不及格,能否就证明了郭沫若是一个笨蛋呢?事实上,他后来成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社会家。其实,爸爸小的时候考试成绩病不好。记得我给你讲过。我在中小学的成绩是中下水平,大学里的成绩居于中等,读研究生的时候为老师所赏识,从此以后就没有人小看我了。我总觉得,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考试考坏了不是什么坏事,这次考坏了,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下次可能就考好了。今天,我给你布置一个任务:把考试的事给忘了,尽情的看电视去——这段时间你为了考试都没看电视呢。到明天晚上,爸爸和你一起分析一下这次考试失败的原因,然后制定一个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好吗?” 女儿点着头,脸上露出了笑容。
4
这家父母的做法无疑是很聪明的。在女儿过于看重分数的时候,他们能够淡化分数,适当缓解女儿的焦虑情绪,并帮助孩子寻找原因、制定计划,相信他们的孩子再遇到没考好的事情的时候,一定不会像这次这样紧张不安了。
孩子对分数的如此看重,是社会弊端造成的,也是成年人对孩子的评价标准过于偏颇造成的。所以我认为:考试分数应当成为学生的隐私。据悉,有些发达国家早已将学生的成绩视为个人隐私了。这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同时,这样做,还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分数上引开,引导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可以调动学生真正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怎样巧妙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分数,调动孩子真正的学习积极性呢?书中提出以下建议:
1、 不要因为成绩低而否定孩子的一切。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要看到这仅是孩子的部分表现,要看到成绩之外孩子所做的努力,并对孩子的努力给予肯定。
2、 赞许孩子的其他品质。孩子成绩好的时候,父母也不要对孩子太娇宠,给孩子赞美的同时也不忘关注孩子的其他品质,如孩子很认真、很宽容、很爱帮助人等,父母都要给予表扬。
3、 关注孩子的多方面成长。不要仅仅因为成绩和老师联系,应定期和老师谈一谈,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也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尤其对那些成绩偏差的孩子,父母不要在老师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而应经常给老师讲一讲孩子在家时一些好的表现。
4、 给孩子解释权。当孩子成绩变差的时候,父母不要急火攻心,上来就训斥孩子,应先听听孩子怎么说,也许孩子这次没考好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5、 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每个孩子都需要赞美。当您发现孩子在学习方面存在一起分析原因、一起请教老师等,同时还要经常发现孩子的长处,尤其把这种主动性转移到学习上来。即使孩子真的学习很差,也要对他的人格给予足够的尊重。
分数不是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请给孩子留一点属于自己隐私。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后感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在阅读孙云晓的作品时,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青少年儿童的信任和关爱,感受到他对当代教育深深的忧虑和反思,更能感受到其理论上的深刻及其独有的思想魅力。
孙老师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批判性。批判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的共同特征,是一种理论力量的存在,是孙老师关于孩子与父母之间位置、关系乃至称呼等全方位的多次反复的言论发表,让更多的国人更急迫地从儿童权利的视角去审视亲自关系,去反思在教育过程中自身的态度和方式。提醒国人重视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并从儿童健康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的重要思想。他立足于对现实儿童的成长问题,对教育特别是家庭和社会教育中误区的质疑,反思、批评都渗透和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美德有两类——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学产生和发展,道德的美德由习惯而来。对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人们有很多真知灼见: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都很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人、成功的重要性。
是的,正如这本书的封面上那鼎立着的一行小字——“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多么深刻的言语啊,值得一读再读,一品再品!
通过读书,让我明白了“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就像乌申斯基曾说过的的:“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是的,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当然是好习惯,那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啊!由此让我很高兴自己在平时教育孩子和学生时总是有意识地教给他们正确的语言、行为和思维。习惯培养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正如封面上的两句话所写“家庭使习惯的学校,父母使习惯的老师”,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孩子的第一反应使先看自己的父母,他们会观察父母的表情,当父母用严厉的表情看他的时候,他会意识到这样做不好。但是相反,如果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父母还对他笑,那么他就会认为这样做使正确的。同样,在学校我们老师也是一样,当自己的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去教育他们,而是认为无所谓,只是一点小事,那么我们是在无形当中让学生养成了坏习惯,当我们在以后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想要改变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因为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了。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多么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从这句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们教师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养成自身的好习惯呢?也许,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如书中的一段话:“您是否有欣赏孩子优点的习惯呢?如果您总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这表明您有一个好的教育习惯。再比如,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您是否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呢?如果您总是训个没完没了,根本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表明您有一个坏的教育习惯。”看完了这段话,仔细想来,父母以及我们教师的许多教育习惯都应该值得反思了,因为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的成长。
从孙云晓老师的作品中使我真正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一个是自身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的重要性;另一个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性。虽然我有一些不良习惯,但是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
6
会慢慢克服并矫正这些不良习惯,就像孙老师书中所写的:“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经过教育,经过学习,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不良习惯。”
读书真好,即学即用,如获至宝,相信我会将这本书长伴左右,因为书中的理论需要与我的实践相磨合,因为书中的方法需要借鉴并因生而宜作改动,因为书中的金玉良言还需要细细咀嚼,因为书中的思想还要不断地吸纳„„看来一本好书也如一种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啊!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