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把栏杆拍遍》教案

2022-11-27 来源:年旅网
《把栏杆拍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辛弃疾的和作者的)

3、学习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

(目标设计理念:现代散文阅读要领,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确作者在按一个什么思路写了哪些事情,遵循着作者的足迹,去理解文章,这是第一步,也是较关键的一步。其次,要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或抒发的感情,作者写文章是想要表达某个观点和抒发某种感情的,能较好地完成这一步,这篇文章的观点也就掌握了。)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联想在再先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精选文库

2、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把栏杆拍遍

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因素: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狠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说铸,艺术的升华

运用对比、联想和想象展开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堂心亭》,抓住“把栏杆拍遍,竟无人会,登临意”一句进行重点鉴赏,这由学生独立完成,因为这首词在《唐诗宋词选读》中已讲过,这一步让学生重新回忆起那个借拍打栏杆发泄心中说不出的郁闷之气的辛弃疾,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研习课文

1、学生朗读第一段,体会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明确:

— 2

精选文库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2、学生读第二段,思考此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写了一个二十几岁的、血气方刚的英雄少年形象,一个驰骋疆场、痛杀贼寇、血气方刚的英雄少年形象。一个二十几岁的少年,就能如此干练利落,就能如此以国家利益为主,足见其作为一个武人的潜质,一个正义之人的资本

过渡:可是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3、学生读第三段,重点反复诵读

特别强调理解“立即”与“只能”两个词语,从中可见南宋小朝廷苟安一隅的迫不及待及辛弃疾失去钢刀利剑,只能笔走龙蛇,自嘲的无奈与痛苦。

4、学生读第八段,思考朝廷为什么不再喜欢这么一位爱国将士呢?

明确: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他是个工作狂,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收复失地,从而成为了“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南宋小朝廷的异己分子,从而造成了他悲剧的一生。

— 3

精选文库

过度:在这样的遭遇下,他的诗词会是怎样的呢?

5、读第4段

明确:

特点一:用刀和剑刻成的。这一层一直到第6段,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① 与岳飞比较,作用何在?

说明辛词是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② 与杜甫、卢纶比较,作用何在?

反面烘托金戈之声的力作。

③“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的感情?”

正面映衬,根据文中“他本来一再无用武之地”,可见他抒发的是英雄无奈之情,是忧国孤客的悲愤之情。

特点二: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一块到死也没有根除的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这是一种心郁之病。

4

精选文库

过度:在这种情况下,他笔下的词作融了政治色彩

6、学生读第12段

学生明确:

终于,他成长为一个与柳永不同的词人艺术家,柳永是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弃疾只有在咀嚼自己非人所堪的寂寞中成为了一个具有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大诗词作家。

7、重点讲读第十五段

(1)这一段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上文内容:总括辛词特点一笔力深,开启下文深化主旨的内容。紧紧围绕其人其词的独特性和惟一性。

(2)赏析“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一句

此句是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辛词是诗词中的精华,是对其诗词的高

度评价。

(3)请同学们说说作者主要写了有关辛弃疾的什么?写作手法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一是思想 二是词风 对比

— 5

精选文库

思想上,“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矢志不瑜,是个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与陶渊明的对比是理解重点。

词风上,从豪放派和婉约派两个方面比较,前者与苏轼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后者与柳永、李清照比较,辛词“于淡淡的艺术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总之,这一段重申观点,突现了辛弃疾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8、课文最后一段第一句“我常想,”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这一句起到了照应文题的作用,即引出一个讨论重点:作者无论是写文章还是给他造像,为什么都要起个“把栏杆拍遍”的题目呢?

学习讨论、分析,老师总结:

把栏杆拍遍,已成了一个固定镜头,诗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诗人会想起当年的拍鞭摧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从他的诗作中,我们不仅能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更望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拦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他的不满,愤怒,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等各种感情与拍遍栏杆的这一动作定格在了作者和所有读者的脑海中,这也是作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辛弃疾,在这一形象塑造中,抒发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悲惜与叹惋之情。

— 6

精选文库

六、艺术特色

1、对比手法的运用。

为了使辛弃疾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想象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3、语言品析

仔细品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排比句和对偶句加以朗读并体会,并思考这样遣词造句在散文写作中的作用。

— 7

精选文库

如:“南归之后。他手里……和无奈的自嘲。”“像屈原……只能热泪横流。”“词人本色是武人……大进大退。”……

——这些句子,简洁凝练,文采飞扬,不但读来朗朗上口,而且传神形象地表达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七、合作探究

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事物;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关。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

——在文中,大事指南宋期间,光复故土的伟业。大情则指词人一腔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大理,则指词人一腔爱国正气和不屈不挠为民请命的精神。

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叙述辛弃疾如何浴血沙场,为国战斗的字里行间作者所说的大事。而辛弃疾被朝廷废弃不用,一腔忧愤在身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的大情大理。

八、依本拓展,内化能力——学生说研读收获

学习了辛弃疾为武、为政、为文的整个过程,明确了作为一位爱国志士,他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在被抛弃和无奈中,他把感情一股脑地注入文字,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一首首用刀剑,用血和泪踌成的词作,体会了他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为我们的前行

— 8

指明了方向。

— 精选文库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