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共6课时)
课题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1课时) 教师 1.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知道扩散现象。 目标 3.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 演示 教具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新课引入。 猜想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周围有空气、石头、水等,它们是由什么 组成的呢? 举例 二.新课教学 1.分子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直径:1010米 。 教学过程设计 2.分子运动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3)举例说明扩散现象:墨水滴入清水中、闻到香味、放煤的墙角变黑、腌(炒)菜变咸、糖放进水中水变甜等。 (4)如何判断是否扩散:可以这样认为:发生扩散后的两种物质不会自动分开,也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会自动分开或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则不是扩散。如水变浊了、扫地时尘土飞扬、铁生锈了等。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用弹簧连着两个乒乓球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 ,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4.分子动理论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练习 6.小结: (1)、分了动理论的内容: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课题 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3课时) 教师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4.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教学 5.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目标 6.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7.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8.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9.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10.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重点 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1: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难点 2: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3: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 演示 学生 烧杯、清水、红墨水等。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具 学生活动 观察并回答问题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机械能分哪些?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1.温度与热运动: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热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1)演示实验: 冷水 温水 热水 (2)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3.物体的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 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4.小结和课后练习。 5. 测试和评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 教学程 (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回答问题 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学生举例 三.新课讲授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1)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 单介绍它的构造。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 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 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 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2)分析现象: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 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3)生活事例: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 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 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 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 其他事例。 (4)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概括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 过体的内能减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设(1)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计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 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 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 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2)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 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 雾的产生。 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 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小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 体内能减小。 5.练习、布置做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内能的概念,复习中强调物体的内能是能够改变的。通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升高除了上节课讲的摩擦生热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新课教学 1.热传递: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归纳: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例子:锯条温度上升了) 4.热量的单位:焦(J)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5.小结: (1)通过师生共同议论,总结热传递现象。 (2) ①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②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③热传递的实质: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 ④热传递的方向: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3)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 (4)强调: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总结 三.布置作业 第三节 比热容(共2课时) 教师 课题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 4.加深比热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目标 5.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6.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知道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重点 理解比热的概念。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掌握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 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具 演示 学生 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新课 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并,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 。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P20图2-14实验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教学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过量是不同的。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程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设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计 热容。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4.查比热表: (1)水的比热是4.2×103 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当温3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是4.2×10 焦。 (2)查铜、铅、铝等物质的比热,并与水的比热作比较。得出水的比热最大。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分析课本图2-15,2-16,说明利用水取暖和冷却的原理) (3)为什么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5.小结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 回想生活经验 观察实验,思考得出结论 练习比热单位的写法与读法 查表 试解释现象 念。 6.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热?比热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读? 2.水的比热是多少?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支铁棒?0℃的水和100℃的水? 二.新课引入。 以水的比热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4.2×103 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质量 升高温度 吸收热量 1kg 1℃ 4.2×103J 2kg 1℃ 2kg 2℃ 从填上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用比热×教质量×升高的温度。 学三.新课讲授。 过1 吸热公式及理解。 程(1)Q吸=cm(t-t0) 用Δt升=(t-t 0)表示升高的温度可写设计 成Q吸=cmΔt升 式中的Q吸是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t0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2)公式的应用。 2 放热公式的理解。 (1)Q放=cm(t0-t) 用Δt降=( 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放=cmΔt降 (2)公式的应用。 例:(幻灯显示)。 注:1、学生容易把t0和t混淆,所以要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有标脚“0”的就可想到“一切从零开始”就表示开始的温度即初温。没有标脚的就是末温。) 2、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4 3 小结 1、比热容 完成复习提问 完成表格内容 得出热量的计算式 记忆公式 记忆公式 注意学法 阅读P23-24 练习 (a)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b)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c)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d)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e)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2、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3、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 Q吸=Q放 5 第二章 改变世界的热机(共3课时)
课题 第一节 内能的利用和热机 教师 4 练习、布置作业 1知道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做功。 教学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目标 3常识性了解火箭原理。 重点 内能利用两种方式。 难点 内能做功过程中能的转化。 演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示 教具 学 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什么是内能?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2)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二.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三.进行新课 1.内能的利用。 (1)加热 举例:煮饭、取暖、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 不利方面:能源浪费大,污染环境,应提高内能的利用率。 (2)做功 演示:书中图3一5所示的实验。 教师: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分析过程:燃烧(化学能)――供给水和水蒸汽――水蒸汽对外做功(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教师: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用来对物体做功 2.热机 (1)介绍热机的发明 (2)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称为热机。 3.火箭 (1) 演示气球,反冲运动。 (2) 讲解火箭的升空原理。 (3) 介绍三级火箭的好处。 4.分层练习评析。 5.小结。 教学过程设计 回答提问 举例 分析不利的地方 观察实验并分析能量的转化 阅读《火箭》一节 课题 第二节 内燃机 教师 1.常识性了解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 2.常识性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目标 3.常识性了解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重点 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难点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演内燃机示教模型(带电灯指示),教学挂图。 示 教具 学 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 二.进行新课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 1.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1)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2)工作原理。 (边运转模型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军关闭。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 〈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 〈做功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 〈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向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3)能量的转化: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观察演示 试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 2.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构造方面:些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 吸入的气体不同,点火方式不同 3.小结 4.作业布置 课题 第三节 热机效率 教师 1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学 2常识性了解热机的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目标 3培养学生重视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 热机的效率 难点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演 示 教具 学 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一. 复习 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 新课引入 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三. 新课教授 一,热机效率 1,讨论交流:请同学们对课本P26图2-3-2汽车内燃机的能量流向进行认真的阅读并交流讨论,然后把这些数据转换成饼图,根据你所画的饼图,认真分析能量的主要流向: 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时放出的 来对外 的机器,燃料产生的内能能够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 .能量损失部分有① ,② ,③ ,④ . 那么,什么是热机效率,它又与我们所学的机械效率有何不同呢 ? 2,热机效率(对比机械效率学习) (1)定义:热机所做功与所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之比叫做热机效率.用符号 η表示. (2)公式: (3)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重要指标,热机效率 (\"有\"或\"无\")单位,且热机效率总是 100%. 例1:一台内燃机工作时,燃料不完全燃烧损失热量5%,汽缸散热损失25%,废气带走热量为30%,摩擦等机械损耗占10%,则它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例2:一台柴油机消耗柴油5×10-3kg ,对外输出有用功为66000J,已知柴油的热值q=3.3×107 J/ kg,求:此柴油机的效率是多大? 及时对学生在讲解过程中的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题材思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根据解答结果并结合能流图,我们发现热机的效率高不高? (4)学生阅读教材P27常见热机的效率值. 使学生加深对热机效率的认识,将热机效率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效率意识;同时增强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改变世界的热机 学生阅读教材P27,教师展示图片,学生看图片,体会热机的发展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1,学生阅读教材P27,看图片,体会热机的发展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二,改变世界的热机 3.阅读P27,了解热机的发展过程. \"人类对热机效率的研究,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热机的使用也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用多媒体课件热机的发展改变人类生活的图片. 学生活动 讨论 阅读本节 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熟悉的热机应用的图片,形象地感受到热机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地球就在我们手中 1,学生小组展示:热机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展示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材料,并阅读信息窗内补充材料,认识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2.热机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 A.废气污染:电站和工厂在依靠煤和石油的燃烧获取能量的同时燃烧时产生的 等,也从烟囱排出,严重污染了大气. B.噪声污染:各种汽车发出的 是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公害之一. C.产生温室效应:热机所排出的 引起温室效应,对地球表面的热平衡有较大的影响. D.热岛效应的元凶之一是? 三.分层练习评析。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三章 认识电路(4课时)
课题 第一节 电现象 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师 教学 目标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 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 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演教具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 示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观察实验 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教学过程设计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1)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2)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 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19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6.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8.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 9.电源 (1)电源作用:是提供持续电流,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常见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3)介绍干电池和蓄电池:干电池、蓄电池上有正极和负极,干电池的正极是碳棒,从外表看,即为带铜帽的一端;负极是锌筒(展示干电池剖面实物)。蓄电他的正、负极通常用“+” “一”号标在电池的上部。 10.电流方向的规定: 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那么规定: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11.在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在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源负极流向负极。 12.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这个概念,电流是电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要从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等几方面加深对电流的认识。 13.布置作业:小实验:自制一个水果电池。 课题 教学 目标 第二节 电路 1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 2常识性了解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3掌握电路图的画法。 教师 重点 了解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路图的画法 难点 电路图的画法 教具 演电池两节,电灯、开关、导线若干根,电路常用元件示教板一块,投影示 仪,手电筒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提问。 (1)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2)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观察小灯泡是否能继续发光,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上学生思考讨论:一个正确完整的电路是由哪几个部 分组成? 三.新课讲授。 1.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教2.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学 (1)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过程(2)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3)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设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计 (4)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3.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 (1) 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 (2) 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叫开路。 (3) 这种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绕坏,是不允许的 解释短路的含义和在电路中的实际情况在的部分短路。 4.学生看书中电路元件的符号。 5.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①示范:画出图4-4的电路图(图4-5)。 ②让同学画出用电铃做实验时的电路图。让同学说明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③变换一下图4-4实验中元件的位置,再让同学们练习画出电路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④根据同学们画电路图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 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 6.分层练习评析。 7.小结 课题 教学 目标 第三节 电路的连接 教师 1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找出串联、并联,两种连接的不同。 2使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重点 通过实验理解串联、并联电路。 难点 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判断电路的连接方法。 教具 演示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投影胶片数张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①电路的基本组成? ②我们家里一般有哪些用电器? ③这些家用电器又是怎样接入电路的? 我们从使用两个用电器入手去进一步探究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活动1)怎样使两盏灯都亮起来 把两个带灯座的小灯泡、电池、开关用若干导线连接起来,使两个小灯泡能同时发光. 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式? 电路的连接有两种基本方式,我们先探究其中比较简单的串联电路. 一、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②串联电路有何特点? (活动2)探究串联电路 (1) 断开开关,连接如图所示的 电路. (2) 闭合开关(试触),在两个 小灯泡都发光时,取下其中 一个,观察到什么现象? 串联电路的特点: 1.串联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 (3) 在两灯串联的电路中再串联一盏小灯泡,接通电路,观 察实验现象. 现象:灯变暗. 分析:再串联一盏小灯泡后会影响原有用电器的工作情况. 2.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会相互影响. (4) 改变开关在串联电路中的位置,观察开关的作用是否会随之而改变. 3. 开关控制整条电路,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没有影响. ①并联电路的连接和串联电路有何不同? 二、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②并联电路又会有些特点? (活动3)探究并联电路 (1) 断开开关,连接如图所示的 电路. (2) 闭合开关(试触),在两个 小灯泡都发光时,取下其中 一个,观察到什么现象? 并联电路的特点: 1.并联电路有两条以上电流的路径. (3) 在两灯并联的电路中再并联一盏小灯泡,接通电路,观 察实验现象. 现象:灯的亮度基本不变 分析:再并联一盏灯泡对原有用电器基本没有影响. 2.并联电路中的各用电器可以独立工作. (4) 改变开关在并联电路中的位置,观察开关在不同位置的 作用是否相同. 干路:电源所在的那段电路. 支路:用电器所在的那段电路. 3.干路开关控制整条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所在支路. (活动4)交流与讨论,关于实际生活中的电路. ①房间里的吊灯与壁灯应如何连接?开关应如何连接在电路中? ②冰箱里电灯和压缩机是怎样连接的? ③教室里的日光灯是如何连接的?开关和灯的连接情况又是 怎样的? ④节日里商店门前五光十色的小彩灯又是怎样连接的? 第四章 探究电流(8课时)
课题 第一节 电流(3课时) 教师 1.使学生理解电流的定义。 教学 2.会进行电流单位的换算,1安的物理含义。 目标 3.会用电流的定义和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使学生认识电流表及符号。 5.会读电流表的示数,能正确使用电流表。 6.会按照电流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流表。 7.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重点 理解电流的定义;正确使用电流表。 难点 会用电流的定义和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熟练地正确使用电流表及正确读数;正确使用电流表; 用电流表测量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电源、开关、导线、灯泡。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提问:(1)什么叫电流?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2)什么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 三.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一面的实验。 1.电流的热效应:任何导体中有电流通过的时候,导体都要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可以判定电流的存在,能不能判定电流的大小呢?演示实验:P66实验 由以上两个实验可见:电流越大,相同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越多,灯也越亮。 怎样表示电流的大小呢?(用水流类比法) 2.电流 ①电流是表示电流的大小的物理量,它的符号是 “I”。 ②定义:把1秒内通过导体某横截面的电量(Q),叫做电流。 ③公式:I=Q/t ④单位:在国际单位制里,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A)。 1安=1库/秒,表示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是1库。 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uA)。 1安=1000毫安,l毫安=1000微安。) 回答问题 观察实验 完成练习 学生活动 演示 教具 学生 教学过程设计 3.练习题:(1)变换单位:300毫安=_____安=______微安。 (2)有甲、乙两条导线。10秒内通过甲导线某横截面的电量是40库,20秒内通过乙导线某横截面的电量是60库。哪条导线中的电流大? (3)课本练习题2。 (要求:写出公式、代入数值,正确写出结果) (4)课本练习题3。 正确写出公式变形;统一单位,时间必须用秒做单位。 4.小结: 这节课的重点是电流强度,电流强度是电学中重要的物理量之一,要知道它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并会进行单位变换、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通过一个灯泡的电流是200毫安,合多少安?它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2)有一个电熨斗,半分钟内通过它的电量是40库。电熨斗中的电流和上题中灯泡的电流哪个大? 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怎样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三.新课教学 1.测量电流有专门的仪表——电流表。出示测电流的仪器种类:演示电流表、学生电流表、灵敏电流表。 学生认识电流表:符号,接线柱,量程,刻度。 2.幻灯显示,掌握电流表读数的方法。 (1)提问:(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 ①你怎样知道它是一只电流表? ②它的零刻线在哪里? ③它有几个接线柱?怎样使用接线柱? ④当使用标有“+”“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多大?最小刻度值是多大? ⑤当使用标有“一”和“0.6”两个接线往时,量程是多大?最小刻度值是多大? (2)练习读数。 ①使用前,先要观察:确认是电流表;零刻线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值。 ②读数时,应由量程确认最小刻度值后再从指针位置读出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观察电流表 回答问题 练习读数 ③学生电流表有两个量程:量程3安时最小刻度0.1安,量程0.6安时,最小刻度是0.02安。 提出问题:怎样将电流表接人电路中? 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两要两不”)。结合实验演示。 (1)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介绍测超过量程的电流的危害(指针被打弯、烧坏电流表)。 怎样知道被测电流不超过量程?先估计,后用大量程进行试触。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指导:电流表近似导线,电阻很小,形成短路,很大的电流会烧坏电流表。 4.想想议议。指导:使用小量程测是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减小误差。 5.小结。 (第三课时) 1.复习 2.引入新课 ,说明这节课的内容: (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2)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3. 进行新课 教这节课要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串联电路、并联学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在实验中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分两过部分进行。 程(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设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串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计 后把电流表接在a、b、c三处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提问:你预料按你画出的电路图测电路中的电流,电流表上的示数,哪次大,哪次小,还是三次都一样大? 请同学按电路图连接电路,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并填入课本表2-1中。在学生动手之前,除了要提醒学生先检查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步骤和要记录的数据外,还要提醒学生,要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流表。 实验结束后,按完成的前后,把前三组的测量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回答问题 学生实验 内。 表2: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测量数据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Ia Ib Ic 组织讨论:比较三组数据的共同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2)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并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按在干路和两个支路上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提问:你预料哪次电流表的示数最大?它跟另外两次电流表示数之间有没有关系?若有,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填入实验报告的表格内。鼓励先完成实验的小组把测量数据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内。 表3:研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测量数据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干路IA 支路IB 支路IC 组织讨论:①哪个电流最大?②IA跟IB+IC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练习题: 4.小结 通过实验得出: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课题 第二节 电压(3课时) 教师 1知道电压的作用,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变换。 教学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等的电压值。 目标 4知道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和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 5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6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会将电压表接到被测电路的两端测电压。 7.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会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试触,会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8.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9.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重点 使学生形成电压概念,理解电压作用;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 难点 理解电流的形成;会用电压表测出被测电压。 演示 教具 学生 电源(或干电池),一只学生电压表,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幻灯片。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二.引入新课。 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三.新课讲授。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 用水压形成水流来类比电压形成电流。电源的正极聚集有大量的上电荷,负极聚集有大量的负电荷,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就产生了电压。这个电压使电路中电荷发生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2.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路中要有持续电流的条件:电源,电路应是通路。 3.电压(U)的单位。 国际单位:伏特(伏)V 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uV)。 4.常见的电压值。 观察回答 完成练习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1)一节干电池:1.5V。 (2)一节铅蓄电池:2V。 (3)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4)家庭照明电压:220V。(5)工业电压380V 5.练习: (1)电压使 产生定向移动形成 的原因, 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220伏= 千伏= 毫伏。 6.小结 这节课讲授的电压是电学中又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由于知识所限,我们用水流作比喻讲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要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单位变换。此个,还要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电压值。 一.复习提问。 (1)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是什么? (2)你怎样知道一只电表是电流表,在使用电流表前,要观察了回答问题 解哪些内容? 二.引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来学习测量电压的仪器。它叫电压表。(出示几种电压 表) 教 学 三.新课讲授。 过 1.电压表的结构: 程观察电压电压表的外形,符号,接线柱,量程:0-3V,0-15V。 设表 计 2.读数: (1)认清所接量程。 (2)认清最小电压值。0-3V每小格0.1V,0-15V每小格0.5V。 读数 (3)检查写单位。 3.练习读数。(幻灯显示) 4.电压表的使用:(实物讲解) (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讨论 (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 完成练习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第二课时) 5.学生上讲台演示电压表的正确使用规则。 6.讨论想想议议 7.练习:(1)把一个灯泡接人电源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出小灯炮两端的电压,画出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一”接线柱。 (2)在两个灯泡L、L串联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小灯泡L两端的1 电压,画出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一”接线柱。 (3)在图右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测量的是哪个 灯泡两端的电压,并在电压表两端标出它的“+”、 “一”接线柱。 8.小结(学生归纳)。 利用表格的方法对比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异同。 (第三课时)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 进行新课 ,实验的目的是: (1)练习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电压和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这次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 一、先取三节干电池,分别测出每节电池的电压。再将这三节干电池按图6-7串联成电池组,测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得的数据记到表1内。分析串联电池组的电压跟各节干电池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二、将两节相同的干电池按图6-8并联组成电池组,用电压表测这个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内。分析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表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 干电池Ⅰ的电压(V) 干电池Ⅱ的电压(V) 干电池Ⅲ的电压(V) 串联电池组的电压(V) 结论: 。 表2:并联电池组的电压 干电池Ⅰ的电压(V) 干电池Ⅱ的电压(V) 并串联电池组的电压(V) 结论: 。 第二部分: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一、按图6-9将L1、L2组成串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灯泡L1与L2串联的总电压U。要求: 先在作业本上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如图6-10 二、按图6-10,将L1、L2组成并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A、B两点之间的总电压U。要求: 先在作业本上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实验完毕,断开电源,整理仪器,进行讲评。 4.小结 由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得到的结论。 (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2)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在并联电路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练习题:(1)一个小电动机工作时,要求电源电压是6伏,要用几节电池,怎样连接? 课题 第三节 电阻:导体对电阻的阻碍作用(2课时) 教师 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2知道电阻的单位,能进行电阻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教学 3理解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能根据决定电目标 阻大小的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5.知道滑动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6.知道电阻箱的构造,会读出电阻箱的示数。 重点 理解电阻是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 变阻器的使用及其作用。 难点 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理解变阻器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原理。 演示 教具 学生 学生电源一个,学生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一只,导线若干条。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二.引入新课。 我们常见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为什么多数用铜或铝,而不用铁呢?我们学习了这节内容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三.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1:图7-1 提问:电压相同,通过AB和CD的电流不相同,为什么? 1.电阻是表示导体对导体阻碍作用的大小,符号是“R”。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电阻的单位: 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Ω)。 常用单位:兆欧(MΩ),千欧(kΩ)。 1Ω的含义:当导体两端电压为1V,通过的电流为1A,这段导体的电阻为1Ω 3.介绍常见的小灯泡、白炽灯灯丝的电阻、定值电阻。 4.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演示实验2: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演示实验3: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演示实验4: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回答问题 思考 观察实验 回答问题 结论: (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2)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少数导体如碳例外) 5.介绍电阻率的意义。 6.想想议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导线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2)\"长导线比短导线的电阻大\",这种说法对吗?应该怎么说? 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做演示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在不改变电源电压的条件下,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元件,移动滑片就能使小灯泡的亮度改变。这节课研究的课题就是变阻器。) 教学过程设计 回答问题 三.新课讲授。 1.分析刚才的演示实验:为什么?(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改观察实验 思考问题 变电路中的电流,改变灯泡的亮暗。) 结果: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那么滑动变阻器是怎样改变电阻的呢? 2.介绍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结构。 (1)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2)结构:电阻线是由电阻率大的合金线制成。 (3)铭牌:滑片上标出的数字“50Ω2A”,其中50Ω表示最大阻值,2A表示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4)元件符号: 3.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1)串联在电路中,连接时要接“一上一下”的接线柱 (2)弄清滑片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阻线长度怎样变化,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电流怎样变化? (3)使用前应将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位置。 (4)使用前要了解铭牌。铭牌上标有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和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注意:接同上两个接线柱时,作导线用,电阻为0;接同下两个接线柱时,作定值电阻用,接入是的最大电阻。这两种接法都不能改变电阻。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演示,先让学生说出有几种接法,是否有相同的) 5.电阻箱原理和读法的介绍。 6.简单介绍扦孔式变阻器。 7.小结。练习。 第六章 欧姆定律
课题 第一节 欧姆定律 教师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使学生学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 3、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教学 1、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2、体验探究欧姆目标 定律的实验过程,并掌握实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3、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重点与难点本节课,是通过实验去发现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同时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得出规律。 重点 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建立欧姆定律。 难点 做好实验,利用数学方法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理解欧姆定律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演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示 流表等及多媒体课件。 教具 学 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复习提问 ①我学过的电学部分的物理量有哪些? ②他们之间有关联吗? ③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 教导入新课 提问:电压增大,电流也随着增大,但是你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吗? 学让学生猜测电流I、电压U、电阻R之间的关系式。 过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程进行新课 设 计 一、设计实验 让学生阐述自己进行实验的初步构想。 ①器材。 ②电路。 ③操作。 对学生的实验方法提出异议,促使学生思索实验的改进。 锁定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学生活动 作过程。 二、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 三、分析论证 传授学生观察数据的方法,投影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到结论。 【板书设计】 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电压U、电阻R。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UR、I=U/R、I=U-R、…… 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0 记录表格: 结论:(欧姆定律)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我们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课题 第二节:测量电阻 教师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伏安法测电阻,能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探究电路,并能正确地进行测量和读数。 教学 2. 过程与方法 目标 使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会测量电阻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方法,感受科学的魅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 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难点 探究其他测电阻的方法。 演 示 教具 学 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一、 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拿出坏了的随身听,告诉学生是其中的一个10Ω的电阻损坏了,老师虽然有一些电阻,但不知道阻值,那我们如何测出这些电阻的阻值呢?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方案: 1.伏安法测电阻; 2.欧姆表测电阻; 3.等效法测电阻。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着重讨论伏安法的设计电路和记设录表格,以及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计 交流讨论,找出设计方案中的不足,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适当引导,采用多种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评估。 注重用多种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二、 实验设计其他方法测电阻 教师设疑:如果在缺少测量仪器的条件下,如何测电阻? 设计实验电路。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种方法。 总结归类:安阻法、伏阻法、等效法等。 三、 课堂小结 1. 伏安法测电阻 2. 其他方法测电阻 3.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图像法分析数据 四、 课堂练习 四、 课堂小结 1. 伏安法测电阻 2. 其他方法测电阻 4.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图像法分析数据 四、 课堂练习 【实践活动】 1.查阅资料,设计把电流表改装成测电阻的仪表。 2.分析测电阻时的误差。 【教学反馈】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探究测电阻的方法。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新的方法,探究未知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题 第三节:等效电路 教师 1.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了解等效电阻、电路。 教学 2. 过程与方法 目标 探究等效电阻和等效电路,体会转换法及理性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探究的快乐及科学方法的魅力。 重点 难点 了解串、并联电阻的特点,理解等效电路。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猜想和推导。 两个5Ω的电阻、两只不同规格的电流表、两只不同规格的电压表、演教具 示 两种不同电压的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学 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师:上节课同学们帮老师测出了电阻的阻值都是5Ω,而我却需要10Ω的电阻,怎么办呢? 学生提出猜想:用两个5Ω的电阻,代替10Ω的电阻。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替代的方法。 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串联或并联。 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实验器材中选取合适的相匹配。 设计实验方案。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做适当指导即可。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二、理性探究: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进行理论推导。 理论推导串联电路电阻关系。 师:很多的科学探究既需要实验的验证,也需要理论依据。 学生回忆过去获取知识中相类似的经历。 教师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阻的串联,即可以把电阻的串联看做是增加了电阻的长度,也就增大了电阻。(为下一步探究做铺垫) 学生用直观的图示理解串联电阻的特点。 三、理性探究: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引导学生思考并联电阻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直观判断。 指导学生理论推导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在这个理论推导中,学生不容易想到倒数相加,教师可做适当点拨。 学生推导,体验不同探究方式的奥妙。 四、实际应用 例题的讲解可采用两种方法。 1.首先通过欧姆定律计算出总电阻,再利用串联电路电阻特点,求出串联电阻的阻值。 2.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方法,从而体现串联分压的特点。 思考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探讨并联电阻的作用。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等效电路图示,理解等效法。 学生自己解释等效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 1. 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2. 知道等效替代 3.学会不同的探究方法 4.学会用简单方法理解复杂问题 六、课堂练习 根据需要进行安排。 七、课后练习 学生活动手册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查资料,了解“黑箱”问题。 【教学反馈】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进一步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理解等效电路。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能运用等效法看问题,运用等效法将问题简化,突出重点。 第六章 电功率 第一节:电功 课题 教师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的含义。 (2)理解焦耳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日常生活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培养学生应用知教学 识的能力,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与导目标 体的电阻成正比。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 知道电功及其单位,会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理解焦耳定律。 难点 理解焦耳定律。 演 示 教具 学 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一、电功 1.引出课题 展示电费通知单,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电费是怎样计算的呢?从电费通知单中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展开积极讨论:(1)电费反映了消耗电能的多少;(2)电教能表测量消耗的电能。 学我们消耗了电能,这些电能到哪里去了呢?与学生一起观察教过科书7-1-2 ,并讨论。 程2.电功的概念 设总结学生的结论,得出电功的概念: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计 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学生观察并思考:电暖气把电能转化为内能;洗衣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给蓄电池充电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日光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等。 学生活动 3.电能表 (1)电能表的作用:测量电功。 (2)电能表的单位:kW·h(度)。 (3)电能表的读数:前后两次读数之差。 (1)学生练习并熟悉kW·h和J的关系 1kW·h=3.6×106 J (2)计算9月份消耗电能是多少kW·h。 课题 第二节 教师 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单位。 2.知道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 3.会用的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目标 过程与方法:1.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和盘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2.观察体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理解电功率与电流电压之间的重点 关系。 难点 理解电功率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演功率不同的灯泡、多媒体设备 示 教具 学 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复习提问 1. 什么叫电功?它的两个单位是什么?换算关系怎样? 2. 电流做功实质是什么? 0 1 2 3 4 ·上月电能示数为: ·本月电能示数为: 0 1 4 6 2 教·本月用电多少度? 学一、引入新课:在电能表后接不同的灯泡,发现电能表的转盘转动过的速度不同,为什么?为什么有的灯泡消耗电能快有的消耗电能程慢?为了描述用电器消耗电能时的这种差别,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设理量。 计 二、推进新课: 一.电功率 师:用课件展示60瓦和800瓦的灯泡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的盘转动的快慢。 现象:电能表第二次比第一次转动的快。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并比较两次转动 结论:电能表的盘走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在相同的时间内,盘转过的圈数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用“P”来表示,它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定义:电功率的大小等于它在一秒内所消耗的电能。 公式:P=w/t P=W/t W=UIt P=UI=U2/R=I2R I=U/R 根据功率和欧姆定律,电能,我们可以得出以上计算公式。 W---功---焦耳 (J) t---时间---秒(s) P---功率---瓦特(w)=(J/s) 电功率的单位换算: 瓦特(W) 千瓦(kW) 毫瓦(mW) 1kW=1000w 1W=1000mW 二.“千瓦时“的来历 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千瓦时”的来历,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结论:功率的单位还可以用千瓦,如果时间的单位取小时,有公式P=W/t变形得到W=Pt,这是电功的单位就是千瓦时。 1kW·h就是功率功率为一千瓦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三.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 师:通常我们说这个灯泡的电功率是40W,那个灯泡的电功率是60W,并没有明确指明电压。在不同的电压下同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一样大吗? 师:取5.6瓦的两盏灯泡将它们分别并联和串联介入电路中,观察两盏灯泡的发光情况? 总结:并联的时候额定功率等于实际功率,串联的时候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不相等。 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 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路中工作时消耗的功率叫实际功率。 U实=U额 P实=P额 U实U额 P实>P额 四. 电功率的测量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电能,电功率的知识,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电能表可以测用电器所消耗的电能。电功率能不能测量,该如何测量呢? 大家仔细观察电功率定义式:P=W/t,想一想。 总结:在实验室测量灯泡的功率原理就是公式:P=UI。根据此公式只要用电压表测出用电器两端电压,用电流表测出流过用电器的电流,就能算出电功率。 快慢的情况 学生分析观察到的试验现象,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认真读教材,得出结论。 学生议论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 学生观察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题 第三节 焦耳定律 教师 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单位。 2.知道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 3.会用的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目标 过程与方法:1.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和盘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2.观察体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理解电功率与电流电压之间的重点 关系。 难点 理解电功率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演功率不同的灯泡、多媒体设备 示 教具 学 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1.热效应概念 电流通过灯泡的灯丝时,电能转化为光和热,灯丝变得灼热而发光,这是电流的热效应。给灯泡通电,灯泡的亮度不同,灯泡的亮度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观察不同亮度的灯泡: (1)灯丝的粗细不同。 (2)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灯丝,电阻不同。 (3)灯泡的热效应跟灯丝的电阻关系。 2.设计探究实验 将两条粗细一样,长度不同的镍络合金丝(R1、R2)串联起来,接在电源上,通电一段时间后,这两段镍络合金丝产生的热量(Q1、Q2)猜想是什么关系? 积极思考,对各种可能提出猜想。 (1)Q1>Q2 (2)Q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